摘要:青銅器是由銅錫或銅錫鉛合金制成的物品,其產(chǎn)生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在古代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文明體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青銅器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傳承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青銅器紋飾作為青銅器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不斷發(fā)展演變,承載著非凡的文化意義,形成過程更是充滿神秘。
關鍵詞:青銅器紋飾;龍紋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龍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并產(chǎn)生深遠影響。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jīng)形成對原始龍圖騰的崇拜,至今人們?nèi)远嘁詭в小褒垺弊值某烧Z或典故來形容美好事物。作為龍的傳人,了解中國的龍文化至關重要,如果不了解龍文化的淵源,就無法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通過歷史的隧道,我們可以穿越到人類文明之花含苞待放的神秘時代,探究集權利、威嚴與藝術力量于一體的青銅器龍紋飾的形象,可以清晰地了解它們代表的意義及其發(fā)展變化過程。龍文化的延續(xù)說明中華文明具有持久穩(wěn)定的特性。
紅山文化“C”形玉龍(圖1),出土于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距今6000多年的三星塔拉。這件玉龍高26厘米,通鬃長21厘米。它的軀體呈“C”型,是由墨綠色巖玉精心雕琢而成。龍的嘴部向前伸展并上揚,眼睛呈梭形,鬃毛飄動,尾部卷曲有力,整體展現(xiàn)出動態(tài)之美。玉龍周身光潔,雕刻精美,是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作品,享有“中華第一龍”的美稱。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龍的形象就在不同文化領域中持續(xù)流傳。
中國最早的龍圖騰可以追溯到上古伏羲時代,伏羲是中華民族早期歷史記載中的一位祖先,生活在炎帝和黃帝之前。據(jù)記載:伏羲的母親華胥踏著大人的足跡于澤中孕育了伏羲,伏羲在成年時,“人首蛇身”,具備神圣的美德,可見伏羲誕生時候的神秘環(huán)境,是母親踩著巨大腳印而受孕。其中提到伏羲具有“人首蛇身”的外貌,據(jù)現(xiàn)代推測,龍形象最初可能由蛇逐漸演變而來。根據(jù)古籍記載,我們可以窺探伏羲具有“四靈”(龍、鳳、龜、麟)中的某些特征,其中龍排在首位。伏羲被視為擁有龍形象的化身,伏羲氏所生活的年代,氏族成員應該是以類似龍形象的圖騰為崇拜對象的。在伏羲成為中華民族“祖龍”的同時,氏族成員由崇拜伏羲氏演變?yōu)閷垐D騰的崇拜是華夏文明最原始的文化發(fā)端。在中華文明史的演變中,伏羲的形象逐漸豐滿,具體體現(xiàn)在對龍圖騰的精神寄托和形態(tài)的完善方面。這一過程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傳承、和諧、進取和自強不息的內(nèi)在特征。
“龍紋”在青銅器紋飾中是意義非凡的動物紋飾,但有關龍形態(tài)的精確描述在古史典籍中卻并不多見?!墩f文解字》將龍描述為:“長身有鱗的668b3bf71cd00c0587f703fc59d462768a738addff4ee4c93d5fd22aa07489a0蟲,具有幽暗和明亮的特性,能細能粗,能長能短,春分時上升至天空,秋分時隱匿于深淵?!庇捎邶埿蜗蟮亩嘧冃?,考古學家在使用這個名稱時也展現(xiàn)出很大的靈活性。如果在器物紋樣中出現(xiàn)了難以描述的爬行動物形象,或者無法與神話中龍的形象相匹配,以及出現(xiàn)與青銅器中的龍紋相差甚遠的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時,都可能被稱為“龍”。青銅器龍紋以最初的爬行動物形象神秘出現(xiàn),逐漸演變?yōu)轱w天神物的形象,統(tǒng)治者從精神上認為龍的大氣磅礴有助于國家的強盛和疆域的拓展,成為皇權的象征。神秘的龍紋飾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它不再只是簡單的裝飾,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龍紋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研究價值,一直以來受到學術界和研究者的重視。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龍紋在藝術表達上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形式,其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一時期的龍紋飾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巔峰,在紋飾造型和內(nèi)涵表達方面都十分講究,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商周時代這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其他時代青銅器龍紋飾所不具備的。龍紋與青銅器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青銅藝術的輝煌。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無法復制和超越的巔峰。西周初期,百廢待興,周代在禮制、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基本上沿襲了周代以前的成就,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因此,在西周初年的青銅器紋飾中,“龍紋”基本上繼承了前朝的紋飾特點。
青銅器上的龍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形態(tài):夔龍紋、爬行龍紋、卷體龍紋、兩頭龍紋、雙體龍紋、交體龍紋和蟠螭紋。
隨著西周社會的穩(wěn)定和文化的發(fā)展,周人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并不滿足于繼承商代的傳統(tǒng)。在這個時期,青銅器上的龍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最明顯的是青銅器上出現(xiàn)了帶角的龍紋,被稱為“夔龍紋”,可能是因為周人開始更加重視青銅器作為權力象征的意義。他們開始追求青銅器龍紋的藝術美感,龍紋才出現(xiàn)了意義深遠的變化。《說文解字》記述:“夔,如龍,一足。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夔龍紋是一種龍形側面圖像。多為張口,身軀伸直或彎曲,額頂有角,尾部上卷或下卷。在西周初期至西周中期常被作為主要紋飾,飾于器物頸部,也有的作為次要紋飾飾于圈足上。如圖2所示的西周時期夔龍紋銅鼎,是滕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高25.2厘米,口徑21厘米,重2580克,為雙立耳,微撇,鼓腹下垂,圜底,三立足,口下飾夔龍紋,腹飾勾連雷紋,間乳丁紋。是西周時期典型的夔龍紋樣式。
爬行龍紋是商周時期盛行的一種龍紋樣式,通常表現(xiàn)為龍的側面形象,呈現(xiàn)爬行姿態(tài)。龍口張開,上顎上卷,下顎向下,身體中段為主體部分,下方可能展示一條腿或兩條腿,或者僅呈現(xiàn)鰭狀結構,有時也可能以無腿狀形式出現(xiàn)。尾部一般為彎曲上卷的形態(tài),多數(shù)刻畫對稱排列的樣式。
卷體龍紋,又稱蟠龍紋,意指龍身蜷曲,龍形被曲折繪繡在禮袍上,用于祭祀宗廟,這或許就是“龍袍”的雛形。古人認為龍與蛇相近,蛇為小龍,因此把龍描繪成蛇身蜿蜒曲折的形態(tài)。從商代晚期到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類型的裝飾紋樣,紋飾、紋樣結構略有差異。這種首尾相連或呈單螺旋彎曲狀的龍形象被稱為“卷體龍紋”。
兩頭龍紋指的是在長條軀干的兩端分別有一個龍頭裝飾紋樣,通常是簡單的獨體兩頭龍紋。這種形式在西周中晚期較為常見。
雙體龍紋:其實它的基本模式和獸面紋的軀體向兩側展開的規(guī)律相同。如圖3西周時期直棱紋銅簋,滕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高11.5厘米,口徑為16厘米,耳高6厘米,底徑13.5厘米,重1609克。侈口,束頸,尖唇,鼓腹,矮圈足,雙耳作獸首形,有小勾珥,頸及圈足飾有雙體龍紋,中有凸起獸面紋,腹部飾直條紋。
交體龍紋:是指在青銅器上的龍紋逐漸由直線變?yōu)榍€,由古板轉變?yōu)殪`動。這一轉變在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圖4所示,戰(zhàn)國時期交體龍紋銅鼎,滕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通高29.3厘米,耳高6.7厘米,口徑13.4厘米,重3212克,子母口,雙附耳,卵形腹,圜底,三蹄形足,腹上部飾一周交體龍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紋飾成為青銅器裝飾主要圖案之一,呈現(xiàn)出各種纏繞的形態(tài)。裝飾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更加自由豐富的想象力,風格變得逐漸細膩、密集而又整齊,創(chuàng)作出一種新式青銅紋飾,這種龍紋被稱為“蟠螭紋”?!墩f文解字》中寫道:“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云無角曰螭?!斌闆]有角的小龍。蟠螭紋由幾條小龍相互纏繞組成一個紋飾單元,然后重復出現(xiàn),或構成帶狀或密布于器表,龍身或肥胖或纖細,顯得更加活潑、靈動。到了先秦時期,龍紋造型似乎已經(jīng)定型,雖然在形象上有所變化,但大多延續(xù)了前人的風格,成為古代青銅器裝飾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龍作為傳說中祥瑞的神獸,其初始形象融合了多種動物特征:牛、鹿、蝦、驢、羊、蛇、鷹等;龍能夠行走、飛翔、游泳,能夠操控云霧、施行雨水,善于變幻,在神奇力量方面無可匹敵。龍的起源在自然界和文化界有各種說法,包括動物起源說、植物起源說、自然現(xiàn)象起源說、星象說、多源融合說等,一直以來有不同學派提出各種觀點。在原始政權形成初期,龍已成為華夏文明各部落的共同圖騰。早期龍的形象并不統(tǒng)一,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的龍形態(tài)有很大差別。春秋時期至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龍的造型進行了簡化,強調神秘感。
在遠古的氏族社會時期,黃河流域的文明是以伏羲氏為文化基礎,同時吸納了其他氏族的圖騰并將它們?nèi)诤蠟辇垐D騰。這個龍圖騰包括了蛇、馬、鹿、牛、羊、鷹、魚等元素,這些組合形成了后期龍的復雜形象。相較于最初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龍的形象,這種形象更為立體生動。雖然龍的形象在傳承過程中逐漸融合、變形,失去了最初的原貌,但卻展現(xiàn)了類似揚子鱷的基本特征:全身覆蓋著鱗甲,有長而尖銳的牙齒、突出的眼睛、粗壯的長尾、強壯的四肢和尖利的利爪以及腹部有橫條紋。根據(jù)氣候變化,揚子鱷在初冬進入冬眠,而在春天解凍大地綻放春色時出來活動,這種行為和黃河流域開始降雨的季節(jié)有一定聯(lián)系。這些特征與《說文》中對龍的描述極為相似。從而形成了開春“二月二、龍?zhí)ь^”的風俗。古人認為在青銅器上雕刻龍形圖案可以影響難以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并希望通過祭祀、控制和駕馭自然,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是最初鑄造龍形圖案的目的。將這些神物鑄造于器物上,器物就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中國的文明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商周青銅器的發(fā)展過程成為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生產(chǎn)力的不斷進步和冶金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青銅器的紋飾隨著社會制度的進步也不斷變化。因此,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有青銅器時代的明顯特征。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傳達“禮”的工具,也成為君王管理人民的工具,統(tǒng)治者也加強了對龍的崇拜。青銅器上的龍紋飾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象征,是維護政權合法性、管理臣民的工具,也是區(qū)分尊卑、明確貴賤的標志。
秦漢以后的龍形象呈現(xiàn)出華美富麗的風格,龍的形象從簡潔逐漸演變?yōu)樨S滿,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宋代之后,人們對龍的形象進行了“三停九似”的定性,即頭部至前肢、前肢至腰部、腰部至尾部三段長度相等,同時頭角像鹿、頭部像駝、眼睛像兔、頸項像蛇、腹部像蜃、鱗片像魚、爪子像鷹、掌部像虎、耳朵像牛。這種描述使得龍在形象上呈現(xiàn)相對程式化和統(tǒng)一化,逐漸形成了我們熟知的龍的模樣。
按照出土文物年代順序可以看出,龍的形態(tài)從簡單質樸逐漸變?yōu)槿A美威嚴的近代龍的形象。龍文化的多元化演進也代表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的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深深地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扎根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與紐帶。
作者簡介
劉全利,男,山東滕州人,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
參考文獻
[1]尹夏清,王樂斌.潛龍在器—兩周青銅器螺角形龍紋飾初探[J].文物天地,2023(5):88-93.
[2]肖承風.商周青銅器龍紋藝術試探[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2.
[3]何建萍.青銅器與龍紋飾[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1):14-17.
[4]王華.商周青銅器龍紋飾體現(xiàn)的龍文化[J].炎黃地理,2023(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