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社會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的日益增強,紙質文物作為承載人類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其修復與保護工作已經(jīng)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關注。本文探討了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包括修復材料的選擇和制備以及修復工藝的優(yōu)化。針對紙質文物的不同損傷類型和修復需求,文章提出了合理的修復方法和材料選擇建議,通過綜合應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修復工藝,可以更好地保護和保存紙質文物,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關鍵詞:紙質文物;修復工作;文物保護
紙質文物,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記錄媒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知識。保護和修復后的紙質文物,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是研究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依據(jù)。受時間、保存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紙質文物往往面臨著褪色、變質、破損等問題,其保護修復工作刻不容緩??茖W、專業(yè)的保護修復至關重要,不僅能延長文物保存時間,還維護了文物的完整性及原始性。目前,國內外對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技術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專家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方法和技術,如紙張化學處理、紙質文物數(shù)字化修復等。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和合作,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將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為紙質文物的保存和傳承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紙質文物主要由紙張構成,原料多源于植物纖維,例如竹、麻、棉等。在古代,紙張的制作歷經(jīng)選料、熟料、漿料、軋紙、曬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每一步都體現(xiàn)了精湛的工藝技巧。對于紙質文物的彩繪部分,人們通常使用特定的顏料進行繪制。顏料選擇需要考慮穩(wěn)定性和附著性,確保彩繪能夠歷經(jīng)歲月而依舊鮮艷。紙質文物在保存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如秦安縣博物館館藏的慈禧太后為秦安籍翰林院編修安維峻所賜“?!弊种刑茫▓D1),由于長時間暴露于不適宜的光線、濕度、溫度等環(huán)境條件下,紙張變黃、變脆、發(fā)霉、褪色。蟲害、真菌等生物因素,空氣中的污染物及紙張制作過程中添加的各種藥劑影響,加速了紙張的老化和腐爛。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紙質文物的纖維結構遭受破壞,化學成分發(fā)生改變,使紙質文物失去原有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外觀特征。
(一)基本原則和方法
紙質文物在修復過程中,先要盡可能保留文物的原始風貌和歷史痕跡,避免過度干預或改變其原狀。選擇用于修復的材料時,要確保它們對文物本身無害,不能使用可能對文物造成二次傷害的化學物質。對于那些嚴重劣化或無法修復的文物,可考慮制作復制品,以保存原物的信息和價值。如秦安博物館館藏清代雪陸所繪《山水》(圖3),在修復過程中,相關專家先是清除文物表面的污漬和塵土,保持其清潔和完整,后對干燥、脆化的一些部分進行了濕處理,以恢復其柔軟度和彈性,對破損、缺失的部分,使用適宜的材料進行補綴,力求使修復痕跡與文物本身融為一體。但是在修復色彩時,由于有些污點與顏料混合在一起,難以完全清除,修復師采用了淡化處理的方法,仍無法徹底清除。在后續(xù)的保護過程中,技術人員還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如環(huán)境控制、封裝和展示架設等,力爭延長其保存壽命。
(二)保護修復技術分析
傳統(tǒng)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主要包括手工修復、濕處理及復制等。以秦安縣博物館館藏清代無名氏《楊雨果夫婦》(圖2)修復為例,該畫作采用傳統(tǒng)手工修復,先通過紙張補綴、磨砂、平整等技藝修復污損部位,再通過濕處理軟化紙張,修復干燥、脆化部分。缺點是修復過程煩瑣、耗時,需高超的技藝和經(jīng)驗。隨著科技進步,數(shù)字化、激光等新技術被應用于紙質文物保護修復,能更快、更精準地保留原始信息和價值。因此,面對復雜需求,傳統(tǒng)技術需結合新技術,才能更好地保護紙質文物。
(三)現(xiàn)代修復技術及其應用現(xiàn)狀
現(xiàn)代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包括數(shù)字化、化學保護和紙張強化等技術。數(shù)字化技術便于文物的遠程保存和傳播,提供便捷和可行的途徑。化學保護技術則減緩文物劣化速度,保護其完整性和保存價值。紙張強化技術提高了紙張強度和穩(wěn)定性,延長保存壽命。
(一)紙質文物清洗技術研究
清洗劑在文物保護修復中至關重要。選擇清洗劑時,需考慮文物材質、受損程度和期望效果,避免二次傷害。常見的清洗劑為中性清洗劑、酸堿中和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超聲波清洗劑。中性清洗劑適用于大多數(shù)紙質文物,清潔有效且不腐蝕;酸堿中和劑,如Bookkeeper脫酸液,可快速去除紙張中的酸化物質,恢復文物正常pH;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適用于清除文物表面污漬和油脂,去污力強且對文物無負面影響;超聲波清洗劑適用于處理細小或難以觸及的污漬,通過超聲波振動可有效清除污漬。以清洗秦安縣博物館館藏清代張肩作品《雪竹》(圖5)為例,因污損面較大,但程度不深,在制備清洗劑時,我們選用了中性清洗劑,并嚴格按照特定比例將其溶解于適量的水中。為確保清洗劑的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工作人員精確控制了清洗劑的濃度,避免了因過度濃縮或稀釋而導致清洗效果不佳的問題。同時,根據(jù)文物的具體污損情況,確定了適宜的清洗時間和溫度,以防止過度清洗或使用高溫水對文物造成損害。在選擇清洗工具時,工作人員優(yōu)先考慮了軟刷、海綿等適合文物表面清洗的材質,確保不會對文物表面造成損傷。在正式清洗前,技術人員還進行了充分的預實驗和測試,以確定最佳的清洗參數(shù)和方法,從而在確保清洗效果的同時保障文物的安全。完成清洗后,技術人員又對該文物進行了定期檢查并進行持續(xù)跟蹤觀察。這樣不僅可以確保清洗劑沒有殘留,還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并防止文物再次受到污染。
(二)紙質文物加固技術研究
在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加固材料的選擇與制備環(huán)節(ji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選擇加固材料時,必須依據(jù)文物的材質、受損程度及預期修復效果進行精準判斷,以確保文物在修復后能夠維持其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加固材料種類繁多,包括紙張強化劑、文物膠、石膏水泥等硬質材料以及仿古制劑等。其中,紙張強化劑專門用于紙質文物的加固,通過選用特制紙張、纖維素膠水、明膠等材料,能夠有效提升文物的強度與穩(wěn)定性。文物膠則常選用丙烯酸樹脂、環(huán)氧樹脂、氨基樹脂等膠水,需根據(jù)文物特性與使用環(huán)境進行精準匹配。對于石制品或陶瓷文物,則采用石膏、水泥等硬質材料進行加固處理。仿古制劑則適用于文物表面的修復與仿古效果處理,通過選用天然礦物質、顏料、蠟質等材料,精心制備特殊涂料或補充材料,實現(xiàn)仿古效果。以秦安博物館所藏清代輔臣所繪《天官圖》(圖4)的加固工作為例,在加固材料的制備過程中,修復技術人員根據(jù)《天官圖》的材質和狀況,確定了適合的加固工藝,包括表面覆蓋和局部加固兩個方面。根據(jù)該圖的特點和修復需求,選擇亞麻紙為加固材料,然后根據(jù)164 cm×91 cm的大小和形狀進行裁剪并予以粘接加固,確保加固材料與文物的表面完全貼合。在粘接完成后,技術人員還需要根據(jù)文物的情況進行必要的加固完善工作,確保文物表面平整、整體牢固。完成加固工作后,最后進行定型、修整和保養(yǎng),保證加固效果持久穩(wěn)定。
(三)紙質文物修復技術研究
選擇修復材料時,需考慮文物材質、傷痕類型和期望效果。制備材料時,修復師需遵循計劃表上的比例和步驟,選擇適當?shù)男迯筒牧喜⒄_制備。常見的紙質文物修復材料有纖維素紙、氨基甲酸酯膠、亞麻紙和色彩匹配的顏料。纖維素紙用于支撐或填補裂縫,須撕成合適大小并浸泡軟化后貼附。氨基甲酸酯膠用于粘結和加固受損部分,需將膠粉與溶劑混合后涂抹。亞麻紙用于加固或覆蓋整個表面,制備方法與纖維素紙相似。色彩匹配的顏料用于修復色彩和圖案,選擇與文物原色相近的顏料按比例混合后填充。材料選擇需根據(jù)文物特點和修復需求進行,在制備時需嚴格遵循規(guī)定比例和方法,以實現(xiàn)最佳修復效果。如在修復清代明?!惰F拐李指畫》(圖6)的過程中,修復師面臨多重挑戰(zhàn)。這幅作品以其精湛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成為館內的瑰寶,但畢竟經(jīng)過多年歲月蹉跎,畫面出現(xiàn)了多處褪色、破損和折痕。修復師首先進行了詳細的文物診斷,確定了修復的主要任務:恢復畫面的色彩、加固破損部分以及消除折痕。在色彩恢復方面,修復師選用了與原作色彩相匹配的顏料,通過細致的筆觸和漸變處理,逐漸恢復了畫面的原貌。對于破損部分,則選用了輕薄的亞麻紙和氨基甲酸酯膠進行加固。亞麻紙被剪成合適的形狀和大小,涂上膠水后輕輕貼在破損處,待干燥后形成穩(wěn)固的支撐。對于折痕的處理,修復師采用了專業(yè)的熨燙工具,通過適當?shù)臏囟群蛪毫?,逐漸消除了折痕,恢復了畫面的平整。在整個修復過程中,修復師嚴格遵循了修復原則,確保了文物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他們也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不斷改進修復技術和方法,力求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這幅珍貴的《鐵拐李指畫》煥然一新,重新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對于維護和留存歷史文化遺產(chǎn)至關重要。對修復技術的深入探討和具體案例的細致分析,有助于文物工作者深刻領會修復工作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和所面臨的挑戰(zhàn)。為了確保修復工作能夠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法,選用適宜的修復材料,并確立明確的修復工藝流程。修復人員應持續(xù)致力于學習和研究,以提升修復技藝,從而應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文物保護修復領域研究的深入進行,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必將不斷進步和完善。通過融合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工藝綜合應用,將更加有效地保護和保存紙質文物,傳承并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成曉青,女,甘肅天水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
參考文獻
[1]魯楊波.紙質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以《清人松下仙人圖軸》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4(2):91-93.
[2]劉存純.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措施研究[J].參花,2024(6):128-130.
[3]孫倩倩.山東紙質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方法研究[J].中華紙業(yè),2024(1):124-126.
[4]丁航.論紙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J].中國民族博覽,2023(21):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