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北宋李公麟白描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能夠對現代中國畫的線條藝術有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通過大量查閱李公麟的藝術作品及其生平事跡資料,并對他的白描作品以及用線體系多方面的運用進行具體分析,對人物內在和外在的統一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研究李公麟的經典白描作品及其線條藝術,能夠讓我們對中國畫線條中的“骨法用筆”有更深的認識,這也對中國傳統繪畫創(chuàng)作至關重要,對后續(xù)國畫藝術實踐的前進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李公麟;白描;線造型;藝術魅力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代,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大放異彩,包括藝術也是繁榮發(fā)展,繪畫與社會各階層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貴族、士大夫以及民間商人市民等對于繪畫的需求也是越來越多。宋代社會各行各業(yè)興盛,并且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當時的都城汴梁“東都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壕曰護龍河,闊十余丈”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市民超過百萬。另外,由于國家奉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國家積貧積弱,不復往日光彩。但從另一個層次來講,無疑是為藝術、文化等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社會環(huán)境,由此也奠定了宋代繪畫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宋代繪畫在題材、種類、風格方面較前代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線描中最能體現畫家造型功底與筆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白描,宋代李公麟的白描繪畫作品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使得白描上升為獨立畫種?!耙獯婀P先,畫盡意在”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以線造型”,線條承載了中國畫的藝術魅力。線本身具有線性和線形,根據藝術家長期以來的藝術實踐,筆墨體系的成熟,不同線性和線形被運用在白描創(chuàng)作中,使得白描在當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一)“白描”是對寫生稿的整理和重構,是寫生通向創(chuàng)作的橋梁
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影響是意義非凡的,他將“白畫”發(fā)展成為獨立畫種——白描。其實早在宋代就有過類似白描的畫法,宋代畫家吳道子就曾采取用過像白描的筆法來作為“粉本”,但只作為底稿來用,并不作為正式的稿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種繪畫形式不能夠作為獨立的狀態(tài)存在。白描是對寫生稿的整理和重構,白描在用線上極有考究,“線”是傳統中國畫精神內涵的載體。李公麟集眾家之所長,開創(chuàng)了“白描”的繪畫形式,在中國畫發(fā)展史上有獨特意義。關于寫生之事,歷來有之,“應物象形”“傳移模寫”和“外師造化”等都有“寫生”的意思。
中國畫白描寫生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寫生對于創(chuàng)作來說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寫生可以積累許多繪畫經驗、繪畫素材和繪畫技巧等,創(chuàng)作的途徑多種多樣但寫生卻是白描創(chuàng)作的重要訓練部分。寫生可以提高白描的用線技巧,也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在創(chuàng)作方面得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更說明了寫生與白描創(chuàng)作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古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必定經過多次修改下能定稿,從構圖到造型,再到后面整理好最終的稿子時,需要用墨線勾勒好,才能作為正式創(chuàng)作時的依據??梢哉f白描是對寫生稿的重構,是寫生通往創(chuàng)作的必經之路。
(二)以“十八描”為例,分析“白描”的筆法體系和造型的密切聯系
前人將線的表現形式概括為十八種,稱為“十八描”,這說明了白描與用線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從李公麟的《免胄圖》人物造型的處理上看,著重運用了賦予他個人藝術特色的蘭葉描、高古游絲描,雖然筆墨簡潔單一,但無形之中線條充滿生機。
李公麟的繪畫始學張僧繇,張僧繇創(chuàng)作了“疏體”這一繪畫表現形式,主張以簡代繁,簡化了線條,但主要的結構線條還是在的。以梳順的線條來代替如顧愷之春蠶吐絲般的線條,而李公麟也深得其法,從其畫中常能看到“疏體”。再看藥葛羅及后方戰(zhàn)士身披鎧甲,衣紋用線包括組織線條和穿插都繁而不亂,清晰地交代了將士們鎧甲上的結構并且有意識地用線條輕重來表現鎧甲的質感,把鎧甲的力量感描繪得極其到位,具有張力。但相對而言,對郭子儀服飾的描繪則更加細膩、緊密遒勁,這也是李公麟白描藝術的高超所在。李公麟通過對整體布局、人物服飾、神情動態(tài)等多方面的描寫刻畫,表達了人物的從容和敬畏,而這也是李公麟的修飾理念。
(一)李公麟對吳道子畫風的傳承,對筆法與造型之間關系的處理更勝前人
李公麟對吳道子技法的繼承與發(fā)展,在于他的用線體現了吳道子莼菜線條的特色,人物的刻畫極富韻律感。吳道子在造型時充分利用了線的特點,使每一根線條都生動傳神,富有韻律美。他開創(chuàng)了“蘭葉描”的先河,筆勢豪放,用線方圓凹凸,莼菜線條飄逸灑脫,世稱“吳帶當風”。
李公麟用線簡潔精湛、如行云流水。如《維摩演教圖》(圖一)中維摩的胡須,李公麟用游絲描加以淡墨渲染,微妙的墨色變化和疏密得當的線條體現了胡須輕飄飄的感覺。維摩衣服的衣紋用線飄逸流暢,充分體現了衣服的質感。畫面的突出之處在于李公麟的白描功力,畫面細膩無聲,后人皆拍案叫絕。李公麟獨特的蘭葉描和鐵線描塑造人物、骨骼及飄逸的衣紋,線條穿插得當,繁而不亂,使每根線條都扣人心弦。畫面中的各個場景都非常生動,運用疏密得當的線條精細地畫出,用繁密的線條襯托出人物的簡潔。
李公麟在線描上的功夫更勝前人。在技法上,他廣泛吸收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形成獨具特色的線條及繪畫方式。繪畫的筆法節(jié)奏變化明顯,線條有曲直、剛柔、粗細變化。其以線為造型基礎,用單純的線條造型,人物面部刻畫精簡,造型準確生動。
(二)李公麟白描藝術的創(chuàng)新,能將對象的骨相和精神氣象完美體現于白描作品之中
李公麟吸收前人白描繪畫的基礎,將其用于創(chuàng)作中并發(fā)展成為獨立畫種,這是他之前的畫者所做不到的。他將“書法用筆”運用于繪畫中,豐富了繪畫的用筆手法,呈現出李公麟筆下淡毫輕墨、簡潔優(yōu)雅的白描畫,且用線準確和多變。
在《五馬圖》(圖二)中,人物衣褶處多用方線,與圓線的技法又不一樣。畫中的五匹駿馬整個外形結構都用單一的線勾畫,似乎可見其骨骼肌肉、皮毛,線條簡單卻富有變化,生動地展現了駿馬的矯健。在人物刻畫上,他從不同的民族服飾入手,刻畫了三位少數民族和兩位漢族奚官。人的面部刻畫簡潔、用線精準、神態(tài)生動,與五匹駿馬相呼應。“世傳剛畫完滿川花時,馬就死去,養(yǎng)馬人怕畫家奪去馬的靈魂,懇求他不要再畫了”,這更是說明了李公麟高超的白描繪畫技巧??偟膩碚f,李公麟獨特的繪畫精神和精湛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他的白描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在許多繪畫理論中,中國畫的內涵一般偏重“韻”?!绊崱奔蠢L畫境界,意氣所在,唐及唐以前的藝術特別注重“氣”,盛唐氣象是“氣”的極大體現?!皻狻钡谋举|在于筆力美,其中力的源泉在于動。
李公麟能賦予單純的墨線各種魅力,更能把客觀對象的骨相和精神氣質融入畫面中,以線造型。這種白描手法的變化使得線條具有韻律感,將對象的骨和氣表現出來,同時也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李公麟白描作品的藝術個性分析
李公麟的藝術作品都是用線造型,可知他如何表現這些物體不同的質感?!鞍酌琛?,望文生義,就是單純的線條,李公麟的白描作品卻神形兼?zhèn)?。李公麟對線條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他能夠提煉出物體的不同質感。在《維摩演教圖》中,線條穿插得當,各種質感的肌膚、衣褶、首飾等用線表現得栩栩如生。白描的獨特之處在于筆力與筆墨的相互呼應,這是質感的表現。
不同的線條具有不同的情感內涵,也有畫家的思想。李公麟是用線的高手,在他的《維摩演教圖》中,線條富有韻律的變化,簡潔明了地勾勒出維摩詰的形象,未加色彩,卻將人物清瘦、閑散的氣質印在畫紙上。《免胄圖》都是用線條表現,不管是人物的面部衣紋、馬的鬃毛,還是滾滾的塵煙等都用線條造型,恢宏的場景全是用線條勾畫。僅部分用淡毫輕墨,卻將主題情感表現得極富韻律,構圖獨特、用線精準使畫面人物情感充分表現出來,這是情感的表現。
觀看李公麟的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多樣,有描繪宗教性質的,有描繪歷史故事的,更有“宋畫第一”之稱的《五馬圖》,用筆用線如行云流水,神形兼?zhèn)?,在內容及用線手法上都有著嶄新的繪畫風貌,可以看出李公麟白描藝術的精湛技巧,這是繪畫題材多樣性的表現。
李公麟對生活和自然有著深刻體會,長期錘煉自己的寫實技巧,形成個人獨具藝術魅力的繪畫方式,這是形象的寫實性。
(二)李公麟白描作品的用線體系多樣性分析
白描其實是用線的一種高度概括。宋代李公麟筆下的白描作品,憑借用筆用墨差異,用線條來塑造對象并表達韻律。傳為李公麟作品的《維摩詰像》畫中維摩呈現出病態(tài)的樣貌,但從人物神態(tài)上看,深邃的神情更加表明這是一位擁有高深智慧的智者。單線勾勒輪廓,僅局部加以烘染,再用細致的線條勾勒衣紋和臥榻的質感,疏體與密體結合,無不表現出李公麟嫻熟簡練的白描繪畫技巧。
在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中,簡單幾筆勾勒,一個醉酒的仙人形象便躍然紙上。除去仙人的五官,大部分外形都被墨團吞噬,如此簡潔的筆墨卻營造出了豐滿的人物形象,把仙人那種不受約束、自然豪放的神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其線條更是豪放自然,梁楷所創(chuàng)的“減筆”概念為人物畫創(chuàng)作打開了一扇窗。觀中國傳統繪畫史,不論是唐宋神形兼?zhèn)涞脑煨途€條,還是明清不求形似的造型線條,都不是純粹地描繪對象的外形,而是畫家對自然物象將客觀認識和自我認識加以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
白描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技法表現,前人選擇用單純的線條來塑造對象,并運用筆墨的差異性繪出一幅幅精美細膩且生動的繪畫作品。中國畫的繪畫方式很難離開線條,這就是以線造型。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畫作題材多樣性明顯,繪畫特色淡毫清墨,注重韻律,簡潔優(yōu)雅,特別是他把粉本的單線勾勒加以發(fā)展,讓“白描”成為獨立的畫科。他將白描發(fā)展到這樣一種階段,堪稱以線造型的典范。后世的畫家也越來越重視以線造型,豐富了中國工筆畫的發(fā)展,同時深刻地領會理論要結合實踐的道理和線條造型的重要性,將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藝術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
鐘海霞,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夏玥婷.線的意味—十八描[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5.
[2]李艷華.李公麟對吳道子畫風的傳承與發(fā)展[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3]朱葉.李公麟的《五馬圖》及其白描藝術[J].榆林學院學報,2009(3):61-62.
[4]謝惠惠.以線寫就無聲詩[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5]肖颯.中國畫之白描藝術[J].美術大觀,2008(4):22.
[6]郭宏偉.試論中國畫的白描藝術[J].美與時代,2014(3):35-36.
[7]李曉宇.淺析李公麟白描筆法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11):12.
[8]卜燕翔.李公麟《免冑圖》的用線特色[J].美與時代,2015(6):53-54.
[9]姚婭妮.從《維摩演教圖》看李公麟的白描藝術[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10]鄭玲玲.簡析李公麟白描畫的審美意境及其發(fā)展[J].美與時代,2016(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