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多向對接維度建立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三方聯動的格局,形成家園共育合力。家園雙向互動維度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形成互助互利的家園共育機制。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維度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促進家園共育理念的更新。營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和愉悅的家庭氛圍維度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利于身心發(fā)展的家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多元素養(yǎng)維度注重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準備。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小銜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3-0163-04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過渡,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為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家園共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機結合,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在國家大力倡導家園共育的背景下,探討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小銜接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小銜接的必要性
首先,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在目標、內容和方法上存在顯著差異。幼兒教育側重于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造力,而小學教育則更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因此,幼兒由幼兒園到小學階段需要一個過渡期,以減少由教育方式突然改變所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幼小銜接在這一過渡期內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幼兒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其次,家園共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兩大支柱,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在家園共育的理念下,家庭和幼兒園需要密切配合,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需求。而幼小銜接作為家園共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為家庭和幼兒園提供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促進二者之間的深度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 幼小銜接中家園共育的現狀
(一)家園共育受多種因素影響
第一,家長的文化水平和經濟狀況。相對而言,文化水平高、經濟條件好的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家庭環(huán)境,更有利于家園共育的開展。而文化水平低、經濟條件差的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難以與幼兒園有效配合,導致家園共育效果不佳。第二,家長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理念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積極參與家園共育活動。而落后的教育理念會導致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產生分歧,影響家園共育的順利進行。第三,家長自身的素質。相對而言,素質高的家長能夠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交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素質低的家長難以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難以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影響家園共育的效果。
(二)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相關政策了解不夠
首先,一些家長缺乏對政策內容的充分了解。沒有及時獲取到相關政策信息,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沒有關注到這些政策的存在,對于如何有效地進行家園共育缺乏指導,從而影響了教育效果。其次,即使了解了政策內容,也存在對政策解讀的誤解。有些家長只是片面地理解幼小銜接政策,認為這意味著提前教授幼兒小學知識,而忽視了幼兒身心其他方面的銜接。這種誤解導致家長在實踐中偏離了政策的初衷,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最后,即使理解了政策內容并且沒有誤解,但是不知道如何將政策落實到實際操作中,不清楚如何與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合作,也不知道如何在家庭環(huán)境中營造有利于幼兒成長的氛圍,影響了家園共育的效果。
(三)家長重視知識層面的單向銜接
第一,忽視身心全面發(fā)展。家長單純關注提前教授小學知識,容易忽視幼兒其他方面的發(fā)展需求。幼小銜接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過渡,還包括技能、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準備,缺乏這些方面的支持會影響幼兒的全面成長。第二,壓力與焦慮。過度強調知識層面的幼小銜接給幼兒帶來過多的學習壓力,導致其產生焦慮情緒。幼兒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過早接觸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第三,學習興趣喪失。如果家長將幼小銜接僅局限于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則可能導致幼兒對學習失去興趣。這種情況下,幼兒會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甚至影響到未來的學習動力和成就。第四,社交技能缺失。幼小銜接不僅要求幼兒在學業(yè)上有所準備,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社交技能,如與同學相處、與老師溝通等。如果家長只關注知識層面的銜接,而忽略了社交方面的培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適應能力。
(四)家長對幼小銜接認識不足
家長認為幼小銜接僅是幼兒園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導致家長與幼兒園之間出現責任邊界模糊,缺乏有效的合作與溝通,影響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家長不了解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及相關知識,導致教育孤立現象的出現,即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脫節(jié),缺乏統(tǒng)一的教育目標和方法,影響了幼兒的學習效果和成長質量。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不足,導致缺乏對幼兒的有效支持和引導。家長在家庭中未能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也未能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去,使得幼兒在過渡到小學階段時面臨困難。家長將幼小銜接僅視為幼兒園的責任,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幼兒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教育環(huán)境,家長對幼小銜接認識不足,導致幼兒缺乏良好的過渡準備,面臨適應困難和學習壓力,從而影響了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和學習效果。
(五)幼小銜接下的家園共育沒有體現雙向互動
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缺乏深入的交流和互動,導致信息傳遞不暢。重要的教育信息、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家長的關切無法有效地傳達給幼兒園,從而影響了家園共同關注和解決幼兒的問題。缺乏雙向互動導致家長和幼兒園在教育目標和方法上存在差異。家長和幼兒園各自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如果沒有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則可能導致教育目標不一致,影響幼兒的綜合發(fā)展。缺乏雙向互動導致家長對于幼兒園的參與度降低。如果家長感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重視,會對幼兒園的活動和教育產生懷疑和不信任,不利于增強家園共育的實效性。
三、 幼小銜接階段開展家園共育的策略
(一)多向對接
首先,建立三方聯動機制。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應建立定期溝通的機制,確保信息的暢通和資源的共享。這可以通過定期舉行家長會、教師家訪、社區(qū)教育講座等形式來實現,促進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之間的緊密聯系。其次,開展多樣化的家園共育活動。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家園共育活動,如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長培訓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還能夠增進家長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最后,社區(qū)提供支持和資源。社區(qū)可以為家長提供相關的育兒指導和資源支持,例如開設幼小銜接指導課程、舉辦家庭教育講座等。這些活動能夠為家長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資源,幫助家長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
(二)家園雙向互動
首先,尊重家長意見和建議。幼兒園應當尊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反饋。可以通過定期的家長會議、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了解家長的需求和期待,為家園共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其次,建立家長志愿者隊伍。幼兒園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建立家長志愿者隊伍。家長可以通過志愿者的形式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如學習小組、校園活動組織等,為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也增進了家園之間的合作和互動。最后,加強家園溝通。幼兒園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情況??梢酝ㄟ^家長會議、家長信箱、手機短信等方式,向家長傳遞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生活習慣等信息,以及園方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同時,家長也應積極與幼兒園溝通,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共同商討幼兒的教育問題,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三)轉變家長教育觀念
首先,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幼兒園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家長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讓家長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提高其教育水平。通過這些活動,家長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育兒知識,更新自己的育兒觀念,從而更好地適應幼兒的成長需求。其次,加強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幼兒園可以開展針對幼小銜接的知識宣傳活動,向家長介紹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通過舉辦講座、發(fā)布宣傳資料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到幼小銜接對于幼兒發(fā)展的意義,以及如何與幼兒園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同時,家長也應該主動去了解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通過閱讀書籍、參加培訓等方式,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從而更好地引導和支持幼兒的成長。
(四)營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和愉悅的家庭氛圍
首先,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家長可以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如圖書、玩具、游戲材料等。這些資源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進其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家長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幫助幼兒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其次,創(chuàng)設溫馨的家庭氛圍。家長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家長可以與幼兒多溝通、多交流,傾聽幼兒的心聲,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能夠感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和學習發(fā)展。最后,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家長應該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鼓勵幼兒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和潛能。家長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引導,幫助幼兒深入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自我認知能力。在家庭中,家長還可以與幼兒一起參與各種有趣的活動,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
(五)培養(yǎng)幼兒綜合素養(yǎng)
1. 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第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好的衛(wèi)生習慣可以幫助幼兒預防疾病,促進身體健康。家長可以教導幼兒正確刷牙、洗手、洗臉,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例如,在刷牙時,可以教導幼兒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并告訴他們刷牙的重要性。在洗手時,可以教導幼兒如何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并告訴他們飯前便后要洗手。第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幫助幼兒均衡營養(yǎng),促進身體發(fā)育。家長可以教導幼兒養(yǎng)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例如,可以為幼兒準備營養(yǎng)均衡的膳食,并鼓勵他們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帶幼兒一起到超市購物,讓他們認識各種食物,并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第三,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幫助幼兒保持充足的睡眠,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家長可以教導幼兒養(yǎng)成早睡早起、按時作息的習慣。例如,可以為幼兒制訂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并督促他們按時完成??梢耘阃變阂黄痖喿x睡前故事,幫助他們放松身心,盡快入睡。
2. 培養(yǎng)幼兒的任務意識
第一,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務。家長在為幼兒布置任務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選擇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對于小班幼兒,可以讓他們整理自己的玩具,幫助父母擺放餐具等。對于中班幼兒,可以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書包,幫助父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等。對于大班幼兒,可以讓他們自己洗襪子、疊衣服等。第二,鼓勵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在幼兒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家長應盡量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不要包辦代替。如果幼兒遇到困難,可以適當給予引導和幫助,但不要直接幫他們解決問題。例如,當幼兒在整理玩具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教導他們如何分類整理玩具,但不要直接幫他們整理。第三,及時表揚和肯定。當幼兒順利完成任務時,家長應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例如,可以對幼兒說:“你真棒,自己把玩具整理得這么整齊!”“你真乖,今天幫媽媽做了這么多家務!”
3. 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
第一,教導幼兒認識時間。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機會,教導幼兒認識時間。例如,在早晨起床時,可以告訴幼兒現在是早上,到了起床的時間了。在吃早餐時,可以告訴幼兒現在是早上8點,到了吃早餐的時間了。在上學時,可以告訴幼兒現在是早上七點半,到了上學的時間了。第二,制作簡單的時間表。家長可以與幼兒共同制定簡單的時間表,幫助幼兒理解時間的先后順序。例如,可以制作一個一天的日程表,將一天中的主要活動安排在時間表上,并讓幼兒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中。在執(zhí)行時間表時,可以提醒幼兒按照時間表完成相應的活動,并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第三,養(yǎng)成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養(yǎng)成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例如,在玩耍前,可以提醒幼兒先完成作業(yè)或學習任務,然后再玩耍。在出門前,可以提醒幼兒提前準備好要帶的物品,避免耽誤時間。
4. 培養(yǎng)幼兒的前書寫能力
涂鴉和畫畫是幼兒表達自我、培養(yǎng)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家長可以為幼兒提供各種畫具,如畫筆、彩筆、蠟筆、畫紙等,鼓勵他們自由涂鴉和畫畫。在幼兒涂鴉和畫畫時,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幫助幼兒練習書寫。例如,可以讓幼兒用筷子在米飯上寫字,用手指在沙子上畫畫,用樹枝在地上寫字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提高手眼協(xié)調能力和書寫控制力。在幼兒具備一定的前書寫能力后,家長可以進行簡單的書寫練習。例如,可以教導幼兒寫自己的名字、數字、漢字筆畫等。在練習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循序漸進,避免給幼兒造成壓力。
四、 結論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大力倡導家園共育的背景下,探討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小銜接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幼小銜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幼兒園、社區(qū)ls3IwWcd1q/du25tAGYBMw==三方共同努力。幼兒園應切實履行好幼小銜接的責任,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為幼兒提供優(yōu)質的幼小銜接教育。家長應積極參與到幼小銜接的進程中,轉變教育觀念,與幼兒園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天順,喻昊雪.落實幼小科學銜接需把握好的六對關系[J].基礎教育課程,2024(5):92-96.
[2]彭艷,曾宇,曹映霞.幼小銜接階段開展茶文化教育的價值與策略[J].福建茶葉,2024,46(4):117-119.
[3]姜月,丁悅,王學博.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教師聯合教研需求的質性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24,40(4):94-98.
[4]趙筱培.幼小銜接視域下幼兒園家園協(xié)作的意義、內容和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24(4):91-94
[5]劉軍豪.小學幼兒園化:陳鶴琴對幼小銜接的創(chuàng)新探索[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4,37(2):90-94.
[6]夏慶利,王雪,王才洋.幼小科學銜接視角下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4,44(2):45-51.
作者簡介:覃云(1976~),女,壯族,廣西柳州人,廣西柳州市柳江區(qū)機關幼兒園,研究方向:幼小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