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辯證的“本土”:以《呼吸詩刊》為中心的討論

      2024-08-04 00:00:00張嘉茵
      華文文學 2024年3期

      摘 要:1996年在中國香港創(chuàng)辦的《呼吸詩刊》是一本具有跨域性、現(xiàn)實感與歷史感的詩刊。它打破地域界限,刊登中國大陸以及港臺地區(qū)的詩作;探索詩歌與文化、教育、科技等時代命題;注重本地詩歌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氨就痢笔秦灤┰娍年P(guān)鍵詞,這與主編陳智德的文學觀及編輯團隊的理念密切相關(guān)?!稗q證的本土”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本土的理解既包含正面的和肯定的,也包含批判的和否定的;二是在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中反觀自身,理解他者?!逗粑娍房橇舜罅康谋就猎姡q證地呈現(xiàn)了香港的城市面貌。本土性的歷史生成蘊含著香港的在地經(jīng)驗,以及對五四文學精神的傳承,其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在于彰顯了“解殖”的思想鋒芒。

      關(guān)鍵詞:香港詩刊;《呼吸詩刊》;本土性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4)3-0021-07

      《呼吸詩刊》(以下簡稱《呼吸》)①是20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重要詩刊之一?!逗粑废扔薪M織后有刊物,1995年6月,王良和、陳智德、樊善標、杜家祁、劉偉成、張婉雯等十四人在香港城市大學開會商議辦刊,呼吸詩社由此成立?!逗粑穭?chuàng)刊于1996年4月,終刊于2001年12月,共7期,以季刊形式出版,期間有脫期。前六期由香港藝術(shù)發(fā)展局資助,第七期由同人自資印行。詩刊每期由不同編者輪流負責,他們均為詩社核心成員。盡管執(zhí)行編務(wù)的人員每期變動,但大體保持較為統(tǒng)一的風格,“本土”是貫穿詩刊的關(guān)鍵詞。

      《呼吸》是一本具有跨域性、現(xiàn)實感與歷史感的文學刊物。在欄目設(shè)置上,分為專題、創(chuàng)作、翻譯、評論、訪問等。創(chuàng)作方面,以推介本地詩人為主,既有舒巷城、梁秉鈞、飲江、關(guān)夢南等前行詩人的新作,也刊登游靜、杜家祁、樊善標、陳滅等青年詩人的詩作。此外,它打破地域界限,專設(shè)“臺灣詩頁”以及開辟“大陸先鋒派詩選”專題,刊登中國大陸以及中國港臺地區(qū)的詩作,包括余光中、商禽、鴻鴻、夏宇、陳大為、虹影、于堅、朱文、馬永波、柏樺等人的作品?!逗粑吩诰攀甏洚斄酥袊箨懸约爸袊叟_地區(qū)詩壇交流的橋梁,體現(xiàn)其兼容并包、自由詩性的刊物品格。

      《呼吸》的體量較大,每期100頁左右。專題份量最重,幾乎占去一半篇幅。專題聚焦香港本土的“現(xiàn)實”與“歷史”。所謂現(xiàn)實,指探討“新詩教學”“性別與詩歌”“虛擬詩世界”等在九十年代具有現(xiàn)實意義與前沿性的話題,以及對文學現(xiàn)場如“香港國際詩歌節(jié)”的追蹤報道。所謂“歷史”,指注重搜集與整理本地的文學史料,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把握香港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例如創(chuàng)刊號“七、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專輯”重現(xiàn)香港詩歌史上“失蹤詩人”的詩情與風貌,第二期“從青年文學獎發(fā)展管窺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壇概況”力圖回到文學現(xiàn)場,還原歷史境況?!逗粑窞橄愀畚膶W史料建設(shè)所作出的貢獻的影響延續(xù)至今?!逗粑肥莿?chuàng)作和史料并重的一本詩刊,這也與編者大多為學院派詩人的身份有關(guān)。

      一、《呼吸詩刊》的編輯團隊、

      編輯理念及其衍生品

      杜家祁認為,“本土”是九十年代香港新詩的特色,《呼吸》發(fā)揚了這一時代詩潮。②《呼吸》編輯團隊的成員大多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豐富的學院經(jīng)驗給予他們廣闊的文化視野與深厚的歷史意識,他們注重香港詩壇與內(nèi)地及中國臺灣的共時交流,也自覺追溯香港新詩的發(fā)展歷史,并試圖在歷史脈絡(luò)中尋求自我的定位。

      陳智德③作為詩社社長、詩刊主編,是團隊的核心人物。他的文學(史)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刊的定位和發(fā)展。陳智德博士畢業(yè)于香港嶺南大學,師從梁秉鈞。他的博士論文研究1925—1949年的香港新詩,在梳理大量報刊、文學雜志等一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勾勒早期香港新詩的本土特色。此外,通過突出香港的位置,探討香港新詩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意義,補充現(xiàn)有文學史論述的不足。④在陳智德學術(shù)生涯的起步階段,“本土”已經(jīng)成為其研究的內(nèi)在理論視角,但他所理解的本土不是排他的、狹隘的自我意識,而是以本土觀照他者,建立聯(lián)系,即通過勾連內(nèi)地與香港文學的關(guān)系,將香港放置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脈絡(luò)中進行考察,突出香港文學的歷史意義。《呼吸》所刊登的關(guān)于史料辨析的文章《詩觀與論戰(zhàn)——“七、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專輯”的史料補充》與《“運動”的藍圖:早期青年文學獎的發(fā)展》等也是出自陳智德之手。在他的論述中,“本土”是關(guān)鍵詞:“本土不等于與他者割離,亦不等于對自身的完全肯定……本土性實也包括對‘本地’的否定、懷疑和批評,以致對‘本土’難以或無從延續(xù)的認清?!雹蓐愔堑略谝淮未蔚年U釋中不斷豐富著“本土”的含義,他認為,對本土的認知必須建立在對他者的理解上,“肯定”與“否定”同時構(gòu)成“本土”的辯證性內(nèi)涵。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還內(nèi)化到《呼吸》的辦刊精神中。

      該刊編委核心成員還包括樊善標、杜家祁、劉偉成等人,他們都具備香港文學研究的學術(shù)背景。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作包括《諦聽雜音:報紙副刊與香港文學生產(chǎn)(1930—1960年代)》等,參與編著《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九年·散文卷一》《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九·散文卷一》。劉偉成,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chuàng)作學系哲學博士,現(xiàn)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chuàng)作系兼任講師,碩博士的研究方向均為新詩研究。⑥杜家祁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中心和浸會大學中文系,并開展“香港七十年代新詩研究計劃”。香港文學研究的學術(shù)背景使得編輯團隊在辦刊時更注重對“本土”的探索與呈現(xiàn)。

      《呼吸》提倡詩性自由,兼容并包,這對彌合香港詩壇向來存在的詩派罅隙具有一定作用,正如發(fā)刊詞所言:“呼吸是一種不斷進出的過程,我們盡量不標榜主張,希望喜歡這片空間的人都能自由來往。”⑦提倡開放,力求園地公開,無論是學院還是民間,嚴肅還是通俗,《呼吸》都能兼容。我們可以看到《詩風》派黃國彬、羈魂的詩歌,也能讀到梁秉鈞、西西等“生活化”一派的詩作。在七、八十年代詩人回顧的專輯中,《呼吸》重點推介了鄧阿藍、吳煦斌、曹捷、陳德錦四位詩人。鄧阿藍是出身于中下階層的“草根”,與《中國學生周報》《羅盤》等刊物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吳煦斌是《周報》《四季》《大拇指》的同人。而曹捷、陳德錦則是屬于《詩風》一派的詩人,也曾被看作是“余派詩人”。陳智德在《詩觀與論戰(zhàn)——“七、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專輯”的史料補充》一文中針對八十年代的“余派”之爭作了細致的梳理,詩派之間的爭論,背后其實是詩觀的沖突?!氨緦]嬜畛醯哪康闹靥崮切┍缓雎缘拿?,希望重新整理出他們在香港新詩上的位置,并鼓勵許久沒寫詩的人重握筆桿;但隨著有關(guān)資料的累積,覺得也有必要交代一些歷史問題。整理史料當然不是一人一時可以勝任,希望將來有不同的人作別的整理,并因著問題的理清而有助開出下一個階段的香港新詩?!雹啻颂幍摹跋乱粋€階段”,實際上就是他們所處的九十年代。根據(jù)秀實的說法,1990年代香港詩壇山頭林立,派別眾多,這些山頭,關(guān)系各自不同。有的是聯(lián)盟,有的是對立,更多的是各不往來。⑨古遠清更尖銳地指出:“香港的詩歌組織和詩刊大都是‘自我演出’,常常是一種詩社或一本詩刊圍繞這一小群評論家?!雹狻逗粑凡槐茉娕芍g的紛爭,展示詩人舊作,整合研究材料,力圖還原歷史現(xiàn)場,呈現(xiàn)出香港詩歌的歷史風貌,不僅體現(xiàn)出《呼吸》園地開放的理念,更是“整合本土”的一種嘗試。香港文學的本土性并非只有一種,它取決于如何認知和闡釋香港文化,生活化的民間派固然是本土,而將香港文化理解為中西融合的學院古典派也是另一種本土。

      呼吸詩社還出版了“呼吸叢書”六本,分別是王良和《樹根頌》、飲江《于是你沿街看節(jié)日的燈飾》、劉偉成《一天》、洛楓《錯失》、鐘國強《圈定》、智瘋《停尸間》。飲江《于是你沿街看節(jié)日的燈飾》獲第五屆(1997—1998)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圈定》和《一天》分別是鐘國強與劉偉成的第一本詩集??梢钥闯觥逗粑吩谖膶W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所做出的努力:詩刊是為了給作者提供更多的發(fā)表園地,而詩集集結(jié)出版則是試圖解決香港文學出版困局的問題。

      《呼吸》在凝聚青年詩人方面功不可沒。除了出版叢書,從第四期起廣告頁特別推薦了兩本新書:黃燦然、陳智德、劉偉成主編的《從本土出發(fā)——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以及凌頓、杜家祁、樊善標主編的《香港后青年散文集合》,在訂購表上也能看到這兩本書與《呼吸》并列。書籍的編者就是呼吸詩社的成員,這兩本書可以看作是《呼吸》的衍生品?!稄谋就脸霭l(fā)——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出版于1997年,由陳智德、劉偉成搜集資料及提供作者名單,黃燦然負責挑選詩作。此書收錄小西、小兜、王敏、杜家祁、林幸謙、張少波、游靜、智瘋、陳智德、黃燦然、劉以正、劉偉成、樊善標、鐘國強、鐘曉陽等十五位詩人的詩歌。這本詩選的旗幟鮮明,關(guān)鍵詞是“本土”與“青年”。這里的本土,是作為一個觀看的視點存在:“立足本土,寫香港的現(xiàn)實;或站在香港,放眼整個國家民族以至世界;或以香港為基地,游離于各種思潮;或利用香港的特殊環(huán)境,進行語言的探索、身份的探索,生命與存在的探索。”{11}“從本土出發(fā)”本身就帶有“根著”與“流動”的辯證性。

      二、本土書寫:城市面貌的辯證呈現(xiàn)

      黃燦然稱,香港詩的本土特色在于寫出“香港的記憶”,采取具體而細膩的筆觸,營造真實、熟悉的氣氛,呈現(xiàn)香港的人事和風物。{12}正面展現(xiàn)香港風貌,固然是本土書寫的一部分,而對城市陰暗面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成為本土的“背面”?!逗粑返脑姼枳髌忿q證地呈現(xiàn)了香港本土的城市面貌。

      (一)大眾文化與本土認同

      《呼吸》刊登了不少融入大眾文化的詩作。游靜《我們?nèi)绱私Y(jié)識》看似寫的是“結(jié)識”,實際上以車子在結(jié)冰的橋上打滑為喻寫一段關(guān)系的結(jié)束。開篇即寫道:“但愿我可以沒成長/完全憑直覺覓對象/‘橋可能是冰了’”{13}。這是出自張國榮歌曲《有心人》的歌詞,引此為篇首,點出如冰封一般關(guān)系,最后又以歌詞作結(jié):“曾忘掉這種遐想/就當風雨下潮漲”?!队行娜恕穼懙氖钱斁终呙?,對情感關(guān)系的難以把握,正如:“敏捷干凈又一鼓作氣的方式/超乎我想象/忘卻又記得的事情/我們?nèi)绱私Y(jié)識嗎?”{14}忘卻還是記得已經(jīng)分不清,如此結(jié)識的細節(jié)也不堪回首,只剩下“敏捷干凈”而一望無涯的雪以及冰封的橋。不斷重復的詩句(歌詞)“就當風雨下潮漲”,點出了城市情與愛的脆弱和遺憾。詩中還出現(xiàn)了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粵方言,例如“睇定定”“冇走雞”等。流行歌歌詞、方言口語與凝練的詩句并置,《我們?nèi)绱私Y(jié)識》展現(xiàn)了音樂文本與詩歌的互文性。香港發(fā)達的流行文化對市民的文化心理有強大的滲透力,成為一代人的情感表征。

      如果說張國榮在游靜的詩中是借以抒情的互文性符號,那么在洛楓的筆下,以張國榮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則成了直接的書寫對象。洛楓的詩歌《紅》與張國榮的歌曲《紅》同名。這首寫于1997年的《紅》,描繪的是張國榮舞臺表演的場景:“于是你便把音調(diào)推得更高/以裂帛的激昂企圖襯托/搗碎了的櫻桃一般的/嬌柔一般的/羞赧/——(你是最絕色的傷口或許/與我的名字相關(guān)的顏色/會是你心內(nèi)的側(cè)影還是/你脈搏常常念記的拍子?”{15}洛楓作為香港流行文化的研究者,早已在著作中描繪過這一場景:“于1996年底至1997年間舉行二十四場‘跨越97演唱會’,會上以紅艷的高跟鞋配唱一曲〈紅〉,以男男的探戈舞步掀開舞臺上性別流動的異色景觀。”{16}《紅》所塑造的是一個高舉開放性別姿態(tài)的、具有主體意識的先鋒藝術(shù)家張國榮?!翱梢哉f,九十年代至千禧年的張國榮,開啟了前所未有的‘陰柔’世紀,逐漸變成一個‘族群的符號’、一個年代的變向與象征,徹底改變了香港‘形象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甚至在整個華人演藝的圈層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走得比他勇敢、瀟灑和開放的藝術(shù)工作者?!眥17}他獨特的藝術(shù)生命,與九十年代香港性別議題推動、性別多元空間的開拓等社會思潮緊密聯(lián)系。張國榮是香港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也是香港黃金時代的一個注腳。七十年代以來,電影、流行曲等大眾文化在建構(gòu)香港文化身份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對市民的文化心理有強大的滲透作用,成為一代人的情感表征?!逗粑愤@一系列與流行文化相關(guān)的詩作可視作是對本土認同的一種表述。

      (二)反思歷史與探尋文化身份

      《呼吸》創(chuàng)刊于1996年,處于大時代的節(jié)點,刊登不少反思歷史、切入當下現(xiàn)實的詩作,梁秉鈞《悼逝去的──和金制軍香港詩》是其中之一。也斯自言,為了保存詩歌的“實時性、變幻性、曖昧性、包容性和探索性”,并沒有高舉明確的立場,但我們依然能從細碎的線索中讀出他的傾向。“費盡思量勉強步和你異鄉(xiāng)的韻律/多年來你的言語總令我結(jié)結(jié)巴巴”{18}暗示英語在香港的霸權(quán)和殖民統(tǒng)治對人生活的控制;“書寫我們在傳統(tǒng)的鐵劃銀勾之中/灑落一點墨跡,是被棄的文字孤兒”{19}表達了百年來離開中國文化母體的焦慮以及疏離感。這種復雜微妙的感受,被詩人捕捉并放進詩里,是大時代下的個人見證。而在《洋蔥》一詩中,他則寫得更直白些:“坦開自己讓人看清楚/他們裹著長袍呷著茶說/他們喜歡猜燈謎/我尋找另外/的文字?!眥20}這幾句詩正對應(yīng)也斯提出的那個經(jīng)典命題:香港的故事為什么那么難說?在也斯看來,在各執(zhí)一詞的表述中,香港本真的面貌被模糊了。因此要“坦開自己”“尋找另外的文字”,訴說屬于香港的故事。也斯在文化層面對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反思,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此外,樊善標《方格地磚》描寫回歸前后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唐大江《投票》以詼諧的語調(diào)諷刺殖民統(tǒng)治下的直選制度等等。九十年代香港的本土詩學包含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兩個向度,這是時代氛圍所致。正如洛楓所言:“所謂‘本土意識’‘香港經(jīng)驗’,絕對不是一種粉飾現(xiàn)實、膨脹自我的做法……因為只有在直接思考自身的處境時,才可包容地回顧歷史、掌握現(xiàn)在,并在回顧和掌握的過程中,尋求塑造本地文化的內(nèi)容與形式?!眥21}

      (三)揭露城市弊病

      本土書寫的另一個面向是“否定的詩學”,是對城市弊病的揭露與批判。杜家祁的詩風犀利,詩歌充斥著直線條的尖銳意象:“大廈的倒影陷落在另座大廈的反光玻璃內(nèi)/折射中尖端的避雷針刺入其他大廈的心臟/棟棟大廈以對角線相互對立/又以超現(xiàn)實的直線迅速往上竄爬?!眥22}高樓鱗次櫛比,鋼筋水泥將人包圍,讓人喘不過氣來?!吧虉鱿旅姹P踞了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路網(wǎng)/是的,我們都愉快而且慶幸/這個大都市交通方便而且非常非常富庶繁華?!眥23}如果沒有前面“刺進心臟”的描寫,讀者大概難以讀出結(jié)尾處反諷的意味,杜家祁的詩歌透露出對城市化問題的擔憂。如果說杜家祁對城市化帶來的弊病的批判是直截了當?shù)?,那么智瘋則采用一種夸張、形變、放大感官的方式進行書寫。《南山大廈》寫道:“腦漿不時從天花板滲下 厚疊的皺紋漫過/積滿耳垢的墻壁 微絲血管靜靜/爆裂 沿著電線松開 走廊 神經(jīng)密布/咳嗽 抽搐 一團貓跟一灘老鼠踢過?!眥24}這是對香港城市居住空間的側(cè)寫,南山大廈成為“都市叢林”的象征,逼仄壓抑的氛圍在詩中彌漫,城市空間被壓縮成與人體無限貼近的高樓圍墻。智瘋的語言破碎斷裂,骯臟恐怖,“腦漿”“耳垢”等“丑”的意象與大廈空間并置甚至融合,勾勒出大廈將人“吞吐”的情景。

      杜家祁筆下高聳入云的大廈與智瘋所寫的藏污納垢的舊式屋邨是香港的一體兩面,光鮮的背后是城市的陰影,暴露出貧富不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不僅是年輕詩人,資深詩人也一直關(guān)切著香港現(xiàn)代化、城市化所遺留的問題。1995年,已經(jīng)71歲的舒巷城寫下《蘭桂坊》:“我走著走著/在中區(qū)大廈群的夾縫里/在酒吧門外的/燈影交錯的斜街上/驀然間,仿佛聽到背后/一個蒼老的聲音說/他童年的蘭桂坊/變了生疏的異鄉(xiāng)……”{25}寫下這首詩的4年后,舒巷城離開了人世。直到垂暮之年,詩人仍心系香港,詩中彌漫著對舊時社區(qū)文化、自然風物的溫情追憶。資本重塑空間,舊區(qū)文化消失,人與物的情感連接也隨之斷裂。對香港城市景觀變遷的書寫,也是本土性的體現(xiàn)。這種對本土的描寫不是簡單的夸贊和認同,而是在否定中包含著熱切的關(guān)注和愛,這種“否定的詩學”,陳智德稱之為“本土的背面”。陳智德認為,本土性是香港文學確立之根據(jù),但這不意味著限于地方風物人情的書寫,“而應(yīng)該是一種由認同或批判社區(qū)出發(fā)的人文關(guān)懷,最終指向一種觀念和情志的建立,以至具社會意識的批判。在無法擺脫全球化市場暴力使‘有機社群’解體的今天,本土文化更是一種重拾個性的抗衡力?!睆娜蚧慕嵌壤斫猓就镣ㄏ蛎褡搴褪澜?,是一個具有輻射性的概念。

      《呼吸》從表現(xiàn)大眾文化、探尋文化身份、揭露城市弊病等三個方面對本土的城市面貌進行辯證地呈現(xiàn)。無論是對本土的正面認同,還是尖銳的批評,都是在地關(guān)懷的不同面向。

      三、“本土”的思想性:歷史生成與現(xiàn)實意義

      《呼吸》的本土性不僅通過創(chuàng)作來呈現(xiàn),還借由整理詩歌史料的方式,追溯香港文學本土性的歷史生成及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逗粑吠ㄟ^對史料的闡釋,進一步廓清本土的辯證內(nèi)涵:本土性并非是狹隘的、自我膨脹的主體意識,而是內(nèi)蘊“反殖”思想鋒芒的精神品格。

      《呼吸》主要通過“專題”進行史料整理和研究?!捌?、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與“從青年文學獎發(fā)展管窺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壇概況”,這兩個選題有相關(guān)聯(lián)之處,七、八十年代的青年詩人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青年文學獎嶄露頭角的。青年文學獎創(chuàng)立于1972年,是香港重要的文學獎項。陳智德《“運動”的藍圖:早期青年文學獎的發(fā)展》,對早期青年文學獎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在文學上,以“從生活出發(fā)”為宗旨,提倡寫實風格。推廣文學進校園是青獎最具影響力的活動,利用座談會、學習班等方式擴大文學的影響力。早期青年文學獎有明晰的理念主張和思想抱負:以文學改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這與當時青年學生普遍關(guān)心社會的風氣密切相關(guān)。六十年代末,香港處于“英國式的白色恐怖”當中,整個社會都在阻礙青年參與公眾事務(wù),因此青年文學獎希望營造一種社會風氣,提倡從香港社會整體的發(fā)展階段、政府與公民的政治關(guān)系當中去進行文學實踐,以文學為基點,真正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去,并提出了“文學建港”的概念,希望借由文學的推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改造社會氛圍的目的。陳智德指出:“在創(chuàng)始之時,(文獎)已具有一種‘運動’的發(fā)展藍圖,其對文學改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抱負,帶著道德意識,與時青年學生普遍關(guān)心社會,肩負知識分子的道德良心密切?!眥26}

      七十年代,繼承五四精神傳統(tǒng)成為社會的精神風尚,民間大量翻版重印五四文學作品,高??锘I辦五四專輯。創(chuàng)作上繼承五四文學的社會寫實精神,較激進的有強調(diào)“批判的寫實主義”的一派(如溫健騮等),而主張“文學應(yīng)該從生活出發(fā)”則是較為溫和的一派。{27}“文學從生活出發(fā)”即早期青年文學獎的宗旨,換言之,青年文學獎作為七十年代香港文學生產(chǎ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蘊含著對五四精神的因襲?!捌?、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重要源頭——至少是透過大專屆的結(jié)社、討論和出版(包括歷屆‘青年文學獎’的活動)以及書店、出版社翻版重印五四文學作品所凝聚出來的文學風氣、閱讀角度、欣賞品味和創(chuàng)作才能——很大程度源于民間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特別是五四傳統(tǒng)的自發(fā)繼承,許多作家自五四文學的書寫精神轉(zhuǎn)化為本土社會關(guān)懷,亦正基于對中國三、四十年的寫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認識,使我們更能理解侶倫《窮巷》、舒巷城《太陽下山了》、馬朗《北角之夜》、劉以鬯《酒徒》等作品的文學價值和本土意義。”{28}香港文學本土性并非憑空而生的意識,而是與五四文學傳統(tǒng)深刻關(guān)聯(lián),在對現(xiàn)代文學精神的傳承和轉(zhuǎn)化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的具有辯證色彩的思想理念。

      根據(jù)王良和的整理與研究,從第五屆開始,青年文學獎的宗旨發(fā)生了變化?!皬奈膶W出發(fā)”的字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信文學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感人力量”“提煉生活中的經(jīng)驗,并透過適當?shù)募记杀憩F(xiàn)出來。”{29}不再強調(diào)文學公共性的一面,而更重視作品的形式和美學價值。香港詩壇逐漸形成了幾股暗涌的力量,梁秉鈞與羈魂的筆談中談到:以1972年創(chuàng)辦的三份文學刊物來看,詩壇大致有三個方向:第一是《詩風》,走的是新古典美學的方向;第二是《四季》及后期《周報》,在題材、形式和語言上作廣義的現(xiàn)代派實驗,其中也有以平實的語言書寫香港都市日常生活的;第三是《海洋文藝》,走的是批判寫實主義的路線。{30}陳智德在《呼吸》撰文補充:《70年代》雙周刊的詩人邱剛健、淮遠、癌石等人是較少受到重視的一條脈絡(luò)。{31}《70年代》強調(diào)文學對政治的關(guān)注,曾大力投入“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保釣運動”等,強烈的反殖民、反建制思想,同樣參與了香港意識的塑造,是本土性的另一個面向。正如有論者所言:“《70年代》刊載的文稿既有民族主義或中國認同,也有國際主義的共同體想象。{32}

      在《呼吸》出版的1996年,香港正處于即將要回歸祖國的“過渡階段”。香港知識分子無疑要對歷史進行清理,厘清“本土性”的概念尤為重要?!逗粑穼η嗄晡膶W獎的關(guān)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年文學獎作為香港文學的重要場域,呈現(xiàn)出一種辯證的本土性,而這種對本土的理解,內(nèi)蘊著強烈的“反殖”/“解殖”思想。根據(jù)第一屆青年文學獎籌委會主席洪清田的講述,60年代的“文社”,以及70年代的“中文運動”“保釣運動”“學生運動”“社會服務(wù)運動”到后來的“青年文學獎”,隱含著年輕人參與社會、追求認同的意識。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下,“結(jié)合中國文化與本土社會和西方思潮”的“香港意識”誕生了。{33}“火紅年代”的文學青年在文學實踐與社會活動中主動探索民族意識,可見,本土意識在萌芽之初就內(nèi)蘊著民族性。正如陳智德所強調(diào)的:“七十年代的本土意識不是去除民族認同,當其在否定香港的反面進行時,也同時是在民族認同的基礎(chǔ)上進行,同樣面向一種社群意識的維護或建造;若只把注意力集中于七十年代,很容易錯認也簡化了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以為它是一種從中國文化中分離、獨立出來的新興思潮而加以否定?!眥34}

      陳智德對香港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有強烈的反思精神。對于建制內(nèi)的文化政策,他提出質(zhì)疑:“建制內(nèi)部少數(shù)的文化政策,長期停留在文娛康樂層面,提供大會堂等表演場地,支持香港話劇團、芭蕾舞團、管弦樂團等,演出主要非本土或非中國化的表演節(jié)目……它們的影響力遠不如七八十年代沒有獎金但理念清晰(如提出‘提倡寫實’‘文學從生活出發(fā)’等)且具‘運動’傾向的青年文學獎影響深遠?!眥35}他認為抗衡殖民主義、承接中國近現(xiàn)代文明、播種香港地區(qū)本土文化的力量均來自于民間,尤其是文社、文化刊物等民間文化載體。而他也以實際行動(創(chuàng)辦《呼吸詩刊》《詩潮》等刊物)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爸T多以‘香港’命名的刊物:《香港文學》雙月刊、《香港文學》等并不標榜狹義的本土,反而以中國性為香港文化的根源?!眥36}究其原因,本土性是一種自我確立,在生成過程中包含了對香港在地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系的辯證理解。

      陳智德在訪談中提到,香港新詩最缺乏的就是歷史資料的整理,唯有整理歷史面貌,研究才能深入?!逗粑吩谑妨戏矫娴呢暙I不小,只可惜只做了七期,由于資金和人力等原因??恕?020年,《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新詩卷一》(陳智德編)、《新詩卷二》(鄭政恒編)已經(jīng)出版,這是對香港新詩系統(tǒng)整理的成果。在闡述1950年代的時代精神時,陳智德提到:“1950年代香港新詩所呈現(xiàn)的時代精神,固然與冷戰(zhàn)時期相涉,與香港現(xiàn)實相涉,但更關(guān)鍵的,始終是五四文學精神的延續(xù)、開拓,特別是不同的先行者有見于文學傳統(tǒng)的斷裂,有意作出不同方向的延續(xù)以至調(diào)整?!眥37}至此,與《呼吸》討論的七八十年代香港詩歌的論述連接起來,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以本土性為核心的香港詩歌的精神脈絡(luò),五四文學傳統(tǒng)與香港在地關(guān)懷是本土性的一體兩面。

      創(chuàng)辦《呼吸》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時代任務(wù)是“反殖”“解殖”,香港青年作家通過創(chuàng)作和辦刊等活動,在文學上積極地回應(yīng)了時代命題。而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香港與內(nèi)地在文化上保持深度交流,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同時,更好地轉(zhuǎn)化傳統(tǒng)、展現(xiàn)世界性,是香港作家、研究者面臨的新課題。

      ① 為論述簡潔,《呼吸詩刊》下文統(tǒng)稱為《呼吸》。

      ② 何依蘭:《九十年代詩社回顧座談會》,《文學世紀》2000年第3期。

      ③ 陳智德專著頗豐,包括《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2009)、《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zhàn)時期的香港與文學》(2018)、《根著我城:戰(zhàn)后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2019)等。此外,還參與編撰《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一》等,可見他在香港文學尤其是香港新詩方面著力較深。

      ④ 陳智德:《論香港新詩1925—1949》,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⑤{27}{28}{34} 陳智德:《根著我城》,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版,第38頁,第64頁,第64頁,第63頁。

      ⑥ 劉偉成的博士論文為《蕩懷生家國:中國新詩與現(xiàn)代性1917-37》,碩士論文為《沙丘之旅:七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新詩中的死亡表述》。

      ⑦ 呼吸詩社:《發(fā)刊詞》,《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⑧ 陳智德:《詩觀與論戰(zhàn)——“七、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專輯”的史料補充》,《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⑨ 秀實:《片紙談詩》,香港:香港獲益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頁。

      ⑩ 古遠清:《香港當代新詩史》,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頁。

      {11} 黃燦然:《〈從本土出發(fā)——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序言》,《讀書人》,1996年第20期。

      {12} 黃燦然:《香港新詩名篇》,香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0頁。

      {13}{14} 游靜:《我們?nèi)绱私Y(jié)識》,《呼吸詩刊》1998年第5期。

      {15} 洛楓:《紅》,《呼吸詩刊》1997年第4期。

      {16}{17} 洛楓:《禁色的蝴蝶》,香港:三聯(lián)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0頁,第28頁。

      {18}{19} 梁秉鈞:《悼逝去的──和金制軍香港詩》,《呼吸詩刊》1997年第4期。

      {20} 梁秉鈞:《博物館三題》,《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21} 洛楓:《香港現(xiàn)代詩的殖民地主義與本土意識》,載張京媛主編:《后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頁。

      {22}{23} 杜家祁:《在中環(huán)五星級酒店午餐》,《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24} 智瘋:《南山大廈》,《呼吸詩刊》1996年第2期。

      {25} 舒巷城:《蘭桂坊》,《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26} 陳智德:《“運動”的藍圖:早期青年文學獎的發(fā)展》,《呼吸詩刊》1996年第2期。

      {29} 王良和:《余光中、黃國彬論》,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3頁。

      {30} 羈魂、梁秉鈞:《詩·越界·文化探索(對談)》,《詩雙月刊》1997年第36期。

      {31} 陳智德:《詩觀與論戰(zhàn)——“七、八十年代香港青年詩人回顧專輯”的史料補充》,《呼吸詩刊》1996年創(chuàng)刊號。

      {32} 陳子謙:《“火紅年代”青年刊物的身份探索與文學探索——〈盤古〉〈文學與美術(shù)〉〈文美月刊〉與〈70年代〉雙周刊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33} 洪清田:《談青年文學獎的緣起、文學建港與文學從生活出發(fā)》,《呼吸詩刊》1996年第2期。

      {35}{36} 陳智德:《解殖之路——后過渡期的民間載體與香港文化》,《字花》2010年第24期。

      {37} 陳智德:《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新詩卷一》,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版,第52頁。

      (特約編輯:江濤)

      Dialectical Locality: A Discussion Centered On

      the Breathe Poetry Magazine

      Zhang Jiayin

      Abstract: Founded in Hong Kong in 1996, Breathe Poetry Magazine is a poetry journal with a sense of trans-regionalism,and also realistic and historical. It breaks down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publishing poems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as well as Hong Kong and Taiwan.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cultur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 focuses on th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local poetry historical materials. Locality is the key word running through the journal,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ditor-in-chief Chen Zhide’s view of literature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ditorial team. Dialectical locality has two meanings: firstl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ity includes both positive and affirmative, as well as critical and negative. Secondly, it is to reflect on oneself and understand the othe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The Breathe Poetry Magazine published alarge number of local poems that dialectically present the urban landscape of Hong Kong.The history of localization implies the local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May Fourth literature, and its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harpness of the ideology of decolonization.

      Keywords: Hong Kong Poetry Journal; the Breathe Poetry Magazine; Locality

      (English Translator: Zhang Jiayin)

      玛纳斯县| 大田县| 绵阳市| 子长县| 绥芬河市| 平安县| 东山县| 察哈| 平顺县| 永丰县| 民丰县| 普兰店市| 长寿区| 福州市| 乐平市| 甘德县| 青铜峡市| 克山县| 茂名市| 武夷山市| 南澳县| 会东县| 耒阳市| 永宁县| 桐梓县| 临澧县| 吴堡县| 东明县| 霍邱县| 四川省| 诏安县| 卫辉市| 寻乌县| 乐安县| 普安县| 古田县| 江门市| 聂拉木县| 湖州市| 哈尔滨市| 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