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理解作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之一,應受到教育教學的重視。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音樂藝術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能深刻領略到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同時,這也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接觸到其他國家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學會以開放、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去欣賞和尊重世界音樂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不斷累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吸納世界先進文化,不僅可以體現(xiàn)文化的包容性,而且可以讓學生獲得關于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化的深層次理解。教師要讓文化理解成為音樂教學的引領性力量,用文化來滋潤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形成文化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音樂;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
作者簡介:程婷婷(1985—),女,江蘇省連云港市田家炳高級中學。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闡述音樂素養(yǎng)時提出了有關文化理解的內(nèi)容。文化理解是指通過音樂感知及藝術表現(xiàn)的方式,理解不同文化的音樂藝術內(nèi)涵。
文化理解作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之一,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音樂藝術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自身文化自信;使學生接觸到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培養(yǎng)學生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去理解世界音樂的多樣性。這樣的學習經(jīng)歷有助于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欣賞和尊重多元文化的魅力。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音樂學習的目的不在于成為一個專業(yè)的音樂研究者,而在于通過音樂本身產(chǎn)生更多的藝術細胞,同時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與藝術表現(xiàn)意識。當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獲得文化理解時,音樂教學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文化理解有所忽視,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理解很難直接進行量化評價,因此不在教學評價的范圍之內(nèi),同時藝考中的音樂考查內(nèi)容往往以技能為主,這就給文化理解的教學留下了空白。對此,教師要重視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文化理解,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與藝術表現(xiàn)意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基于文化理解的高中音樂教學理論構建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基礎之上,將文化理解看作音樂教學的應然目標,應當成為每一個音樂教師的自覺。那么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將文化理解真正確立為教學的目標呢?
(一)構建符合自身教學需要的理論邏輯
筆者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和相關的文獻,同時積極與專家、同行進行交流。在學習理論的同時,筆者還嘗試構建符合自身教學需要的理論。以文化理解為例,筆者認為音樂教學不只是音樂技術的教學,更是在創(chuàng)設一種音樂學習的情境,以讓學生得到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筆者重視文化元素的融入,旨在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到文化的存在,認識到音樂其實就是文化表現(xiàn)的一種形式。部分學生認為只有高雅的音樂才具有文化屬性,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筆者嘗試從音樂的源頭角度去引導學生認識文化,讓學生認識到在音樂誕生之初,哪怕是最沒有文化的普通人在嘗試運用音樂來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時候,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體現(xiàn)。當學生對“音樂是一種文化體現(xiàn)”形成正確認知后,教師也就夯實了文化理解素養(yǎng)培育的基礎。
(二)總結符合自身教學習慣的實踐路徑
文化理解不僅是一個認識的過程,還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作為音樂教師,要探究符合自身教學習慣的實踐路徑。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文化滲透意識,能夠相對敏銳地察覺到音樂當中文化的存在,并且有意識地進行滲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音樂教師在進行文化理解滲透的時候,所進行的教學行為具有一定的個體特征,而相應的文化滲透過程也會表現(xiàn)出階梯性。比如,部分音樂教師最初在進行文化理解滲透時,只是試圖將音樂作品與相關聯(lián)的文化聯(lián)系起來,然后向學生去講述這些文化,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接受這些文化內(nèi)容的時候,通常只具有表面的興趣,而無法觸摸到音樂作品背后真正的文化內(nèi)涵。在意識到這一問題之后,這些音樂教師在文化滲透的時候就會更強調(diào)學生的音樂感知與文化理解,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元素。
二、基于文化理解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路徑
相關研究表明,文化理解引領的高中音樂教學本身就具有突破性。要想進行音樂文化的滲透并培育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yǎng),教師就需要開辟有效的教學途徑。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因此符合筆者自身教學習慣的實踐路徑就是促進學生的體驗。
具體到日常的教學當中,高中音樂的有效教學路徑可以表述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能力;通過器樂訓練,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采用情景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1]。為了突出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性,筆者通過放大音樂學習的體驗來讓文化理解的滲透更加充分,讓文化理解的種子在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順利發(fā)芽。
例如,在設計“不忘初心”這一主題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將《東方紅》《春天的故事》《不忘初心》等歌曲整合為一組,讓學生學習、鑒賞。在學生學習與鑒賞的過程中,筆者重點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文化的滲透,以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具體設計如下。
環(huán)節(jié)一:感知音樂。音樂學習的第一步是感知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時候,要樹立文化滲透的意識,為后續(xù)的教學夯實基礎。教師在實施音樂教學的時候,要給學生提供具有文化元素的音樂學習素材,要讓學生在感知音樂的同時實現(xiàn)文化理解。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除了學習音樂的基本知識與表達技能,還要帶著明確的感受文化的意識,認識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教學實踐經(jīng)驗表明,學生對文化關注的意識越強,在感知音樂的時候就越全面且深刻,很多原本需要教師指導的音樂感知,都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xiàn)。
環(huán)節(jié)二: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與歷程。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是高中音樂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恰恰能夠反映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認知、情感以及文化理解滲透到音樂當中的。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者,而是讓學生與作者形成心理上的共鳴,能夠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感同身受,這是進行文化滲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文化理解核心素養(yǎng)要素落地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以《不忘初心》的教學為例。這首歌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資料呈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歷程。如教師可提供如下背景資料:《不忘初心》是朱海作詞、舒楠作曲的一首具有顯著時代氣息的歌曲。該曲于2016年10月19日在“永遠的長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上首唱,是2017年央視春晚零點壓軸曲目,也是政論專題片《不忘初心 繼續(xù)前進》當中的主題曲。基于這樣的背景知識呈現(xiàn),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創(chuàng)作歌曲的情感與時代主題。如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詞作家朱海在創(chuàng)作《不忘初心》的過程中,經(jīng)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共產(chǎn)黨人走過的革命歷程,對于21世紀的人們意味著什么’,而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之下,朱海幾乎踏遍了每一個革命根據(jù)地,目的就是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革命根據(jù)地上當年戰(zhàn)士們寫下的口號,看到了當下的年輕人正成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中流砥柱,最終得出結論‘黨和人民的初心是彼此不分的’?!弊詈?,在學生學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歌曲中隱藏的情感,要讓學生認識到:一首唱起來令人動容的《不忘初心》背后,其實蘊藏著作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是深厚而深刻的,學生只有讀懂作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的這一理解,才能夠讀懂歌曲當中每一句話乃至于每一個字的深層含義。這樣,學生在歌唱的時候,就能油然而生一種不忘初心的情感,真正做到重溫革命先烈的理想與信念,認識到當下的自己要想繼續(xù)走好長征路,就必須做到不忘初心。此時,學生對不忘初心的理解,既滲透在對歌詞的感悟中,也滲透在演繹歌曲的過程中。
環(huán)節(jié)三:概括音樂表達功能。了解完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與歷程之后,教師還要設置概括音樂表達功能的環(huán)節(jié),讓文化理解進一步落地。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推動學生思考:“這首歌曲是如何實現(xiàn)其表達時代主題的功能的?演唱的過程中應當懷著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回答,學生最終得出結論:用歷史來映照現(xiàn)實,在奮進新時代的過程中不忘初心,就應當是演唱《不忘初心》時內(nèi)心最好的感覺。學生的這一認識,反映著他們對音樂文化的理解。這種文化既具有承上啟下的特征,同時又具有概括的特征;此外,這種文化還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其既指向傳統(tǒng)的革命文化,又指向當下人的精神發(fā)展,是新時代背景下每一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人應有的精神力量。
在概括音樂表達功能的時候,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將主動權賦予學生,要讓學生主動去概括,在概括的過程中思考。在引導學生關注文化理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確保學生對文化有主動關注的意識,要讓學生主動透過歌詞與歌曲去感悟其中的文化存在,并重點感悟其中文化所起到的驅動作用,這實際上就是對蘊含在音樂中文化的力量進行感悟。
三、用文化理解驅動音樂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量的教學實踐及教學經(jīng)驗表明,用文化理解來驅動音樂教學,可以持續(xù)推動高中音樂教學的發(fā)展。就筆者的教學研究收獲而言,面向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應當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確保教師自身對文化理解有深刻的認識。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作為中國學生學習音樂,其所形成的文化理解應當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以世界文化為輔助。在不斷累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吸納世界先進文化,不僅可以體現(xiàn)文化的包容性,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積累文化的過程中,獲得關于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高中音樂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職責與使命,通過恰當?shù)姆绞皆O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與鑒賞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2]。
二是要從高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去驅動學生的文化理解。高中階段的學生眼界比較開闊,他們愿意接受更多題材、體裁、形式和風格的音樂作品,能夠在不同風格音樂的感知與欣賞過程中形成關于文化的認識。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這些認識可以上升至對歷史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甚至是對社會的理解,學生能夠從音樂作品中感知到一個國家乃至這個世界在用音樂表征各種美好愿望或期待的時候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特色。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用文化來支撐音樂的學習過程,這樣的音樂學習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畢竟,高中畢業(yè)之后真正從事音樂專業(yè)的只是少數(shù)學生,而高中音樂學習的普遍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音樂學習,獲得對藝術和文化的理解,然后用具有文化意蘊的音樂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自身的成長,同時促進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落地。
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音樂教學必須重視文化理解素養(yǎng)的培育。教師要讓文化理解成為音樂教學的引領性力量,用文化來滋潤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形成文化理解,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燕.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音樂有效教學路徑[J].學苑教育,2023(3):92-93,96.
[2]陳磊,婁敏.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9):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