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劉明瑩,河南省南陽市第三中學語文教師、副校長,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先后榮獲中原名師、河南省教育教學專家、河南省特級教師、河南省優(yōu)秀教師、河南省中小學優(yōu)秀班主任等榮譽,執(zhí)教的《春風》一課獲評“一師一優(yōu)課”教育部優(yōu)質課,發(fā)表論文40余篇,兼任南陽師院文學院研究生實踐導師及省內外6所高校國培專家
常聽家長反映,孩子小學階段學習很好,上初中后學習成績明顯下滑。這讓家長感到困惑: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初中階段的學習與小學階段有什么不同嗎?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當過30多年班主任的劉明瑩老師——
動手實踐與學習有著緊密聯(lián)系,家長千萬不可忽視
孩子在小學階段,很多家長只重視分數(shù),不重視通過動手實踐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尤其是有些孩子,生活中只有學習,只會刷題,嚴重缺乏生活實踐,沒有養(yǎng)成各種好習慣,進入初中后,學習上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如果家長重視孩子動手能力和好習慣的培養(yǎng),孩子往往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較強,學習新知識就會比較輕松。
我班里有個女生,入學摸底測試的成績處在年級中上游,并不很突出。另一個男生,入學摸底測試的成績在年級排名很靠前。但僅過了一個學期,兩個學生的年級排名就發(fā)生了逆轉:女生進入了年級前幾名,男生卻下滑到了年級中等偏下水平。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女生探究能力強,學習有目標、有方法,而且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男生卻只會機械地刷題,不善于思考,理解能力也差一些。
兩個學生為何會有上述差別呢?我曾跟那個女生的爸爸聊過,從他那里得知,不同的季節(jié),他會讓女兒在家泡豆芽、種豆苗、種花、養(yǎng)花,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一株植物的生長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的,從種子萌芽到開花,中間要施肥、澆水、松土。植物還需要陽光,他會讓孩子做比較:一個發(fā)芽后放在陰暗處,一個放在陽光下;一個澆水,一個不澆水,然后觀察會出現(xiàn)什么不同。他的目的,就是通過讓孩子親自動手實踐引發(fā)孩子思考。
正因為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女生的實踐能力比較強,上中學后學習生物、數(shù)學都很輕松,而且這個女生興趣愛好廣泛,喜歡閱讀,小學階段讀了很多書,這也對她中學階段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有很大幫助。反觀那個男生,從小學階段就喜歡刷題——他之所以能在入學后的摸底測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正是大量刷題的結果,但父母沒有對他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他動手能力差,不善于思考,理解能力不足,上初中后學習越來越吃力,成績下滑就成了必然。
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的學習是有明顯不同的。小學階段,學生靠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就能取得好成績,但到了初中,孩子的學習是要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光靠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就不行了。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只讓孩子死學書本知識,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不但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而且不讓孩子做看起來與學習“無關”的任何事,比如剛才提到的泡豆芽、種豆苗之類,導致孩子只會死讀書,嚴重缺乏動手能力。
我在給家長們上課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沒用,是因為你沒‘用’?!焙笠粋€“用”,是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F(xiàn)在,初中的考試都在考思維,而且不是記憶這種低階思維,而是鑒賞、分析這類高階思維,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舉個例子,語文試卷上的閱讀題,涉及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的,以前可能會出“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都經(jīng)歷了哪些磨難”這種題,學生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現(xiàn)在肯定不會這樣出題了,而是會出“《西游記》中孫悟空和豬八戒你更喜歡誰,原因是什么”這種題,考的是閱讀體會。所以,我們現(xiàn)在常要求學生,不光要讀,還要思考、鑒賞、評價,以增強閱讀體會。
總之,動手實踐這個過程很重要,與學習有著緊密聯(lián)系,家長千萬不可忽視。
一定要把錯題當成寶,一定要重視糾錯
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方面,我做過多種嘗試,讓學生和家長相互配合做好這一功課。比如,學生開始學物理了,需要多動腦、多思考,我就在周五放學時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把一個生雞蛋從4樓拋下去,如何保證雞蛋不破。周六、周日學生在家實驗,周一到校后展示。當時就有很多學生認為把雞蛋從4樓拋下去不可能不破,還有學生上網(wǎng)搜索答案,但無功而返。我對學生們說,這個實驗沒有可借鑒的方法,只有靠自己動手、動腦去實踐。
沒想到,到了周一展示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做得很好,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個學生,一個用泡沫蛋托把雞蛋裹住,捆扎結實后綁個塑料袋當降落傘,雞蛋從4樓拋下去后完好無損,一看這個學生就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并做過實驗的。還有一個學生,用3根竹篾做成3個圓環(huán),然后用3個圓環(huán)做成一個球形體,將雞蛋用防撞泡沫棉包裹后塞到球形體內,實驗也取得了成功。但也有學生不愛思考,直接把雞蛋用舊報紙包裹或放在抱枕里往樓下扔,結果可以想象。
我是想通過這種活動告訴學生創(chuàng)新從哪里來。你先要有假設,然后去實踐,失敗了進行反思,重新再來,慢慢地,思維就會越來越活躍,思路也會越來越多。我還想讓學生明白,想象跟實際是有差距的。這就像學習過程中,你認為自己已經(jīng)學會了,但還需要用重復的動作(練習)把它固定下來,還要靠實踐證明你確實學會了。
我給家長講課的時候,會讓他們和孩子一起跟我做一個“十指交叉”的游戲。平時我們十指交叉時,習慣右手大拇指在上。我讓大家做的時候把左手大拇指放上面。雖然大家都做到了,但動作很不熟練。過1分鐘我讓大家再做一次,結果絕大多數(shù)人又把右手大拇指放在了上面。在學習中,糾錯跟這個游戲很類似: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學生可能一做就對,就以為自己會做了,但到了考場上,沒有了老師的指導,時間和氣氛又緊張,原本能做對的題就很可能做不對。因此,當孩子出錯時,家長不應埋怨孩子,而應尋找出錯的原因,是因為真的不會,還是因為練習不夠、不熟練。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有代表性的題目(知識點)自己會不會呢?有了正確判斷后又該怎么做呢?我這里有個方法:用圓圈、三角符號或對鉤對題目(知識點)做標記。三種符號代表不同的情況:如果糾錯以后還不能一下子做對,就打上三角符號,代表不熟練,之后要作為重點復習內容;如果一次就能完全做對,就打對鉤,接下來就不用重復練習;還有一種情況,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就畫個圓圈,然后借力解決。
借力包括借物和借人。借物就是看書、復習、上網(wǎng)查詢。借人就是向同學、老師或家長求助。通過借力,把不熟的變成熟的,把不會的變成不熟的再變成會的。經(jīng)過反復訓練,孩子對知識的掌握就會越來越牢,運用越來越熟練,學習自然會越來越好。
切記,一定要把錯題當成寶,一定要重視糾錯!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