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仇親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都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不管父母說什么,他都喜歡對著干、唱反調(diào),嚴重的還會辱罵父母,甚至對父母動手
兒子的眼里充滿仇恨,好像站在他面前的,不是親媽,而是仇人
兒子進入青春期后,突然長了一身刺,我對他正常的關(guān)心、提醒,都會招來他的狂怒。比如——
我讓他抓緊時間學習,他大發(fā)脾氣:“你怎么知道我沒學習?你憑什么這么說我?”
外出看展覽,我讓他帶上一件外套,他說不用。我想替他拿著,結(jié)果他把外套從我手里奪過去,丟到沙發(fā)上,嚷嚷道:“快走吧,都說不穿了,煩不煩?。 ?/p>
飯好了,我喊他吃飯。他的房門大開,我的話他肯定聽到了,可就是裝聾作啞。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兒子的做法,目的似乎只有一個,就是跟我唱反調(diào)。
這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他小時候多么乖巧、聽話??!我常想,他為什么要長大,為什么不能永遠依戀媽媽?
那天放學回來,他不寫作業(yè),一直在玩手機,我就說了他一句:“別老看手機,馬上要考試了,多看看書?!?/p>
他馬上跳起來,大吼:“我怎么老看手機了?你哪只眼睛看我沒看書?什么時候看手機、什么時候?qū)W習,我心里有數(shù),用不著你像個特務(wù)似的總盯著我,真是吃飽了撐的!”
我氣得渾身發(fā)抖:“我是你媽,提醒你一下,不應該嗎?你這是什么態(tài)度?不知好歹的東西!”
兒子繼續(xù)出言不遜:“你少管我,整天叨叨叨,煩死了!”兒子的眼里充滿仇恨,好像站在他面前的,不是親媽,而是仇人。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會進入一個特殊時期,就是仇親期。進入仇親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都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不管父母說什么,他都喜歡對著干、唱反調(diào),嚴重的還會辱罵父母,甚至對父母動手
鄰居李姐是一位老師,教育孩子很有一套。我一心情低落,就愛找她聊天。
這天,我又去找她聊天。說起孩子,我很難過:“李姐,你不知道我現(xiàn)在過的是什么日子。我為兒子操碎了心,可他不但不領(lǐng)情,還對我滿懷怨恨。我這個媽,當?shù)谜媸翘y了!”
李姐遞給我一杯茶:“你兒子是進入仇親期了?!?/p>
“什么是仇親期?”我有些驚訝。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會進入一個特殊時期,就是仇親期。進入仇親期的孩子,心理和行為都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不管父母說什么,他都喜歡對著干、唱反調(diào),嚴重的還會辱罵父母,甚至對父母動手?!?/p>
“孩子到了青春期,好端端的,為什么要仇視親人呢?”我很不理解。
李姐解釋,青春期是人生路上重要的成長階段,也是孩子逐漸在心理上與父母分離的階段。生理上,孩子的激素水平高,情緒起伏大,容易焦慮,進而影響對父母的態(tài)度。心理上,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質(zhì)疑父母的觀點、要求,所以親子間容易發(fā)生沖突。
此外,父母的某些教育方式也讓孩子反感。比如,父母簡單粗暴、獨斷專行,做決定前不征求孩子的意見,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習慣于控制孩子,對孩子要求高、期望大,總看孩子不順眼,批評孩子這不對那不好,不斷嘮叨、講大道理,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滿和怨恨。親子間的隔閡越多,孩子對父母的厭煩和對抗就越嚴重。
“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面對仇親期的孩子,家長要調(diào)整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少批評、少指責、少講大道理,多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體會
隨著年齡增長,兒子的身心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不再是小孩子,至少他認為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可我還在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他,要求他這樣、那樣,同時事無巨細地關(guān)心、提醒他。兒子不想再被當作小孩子對待,于是對我不滿,處處跟我作對。我卻傻乎乎地以為兒子還像過去那樣,被我教訓一通后就會聽話,結(jié)果我的斥責沒有換來兒子的聽話,反而激起他更大的憤怒,所以我們的親子關(guān)系才會越來越差。
我很懊惱:“李姐,你說,我跟兒子的仇還有解嗎?”
“親娘兒倆哪有什么仇?。 崩罱銓捨课?,“仇親期的孩子,實際上并不是真的仇視父母。他之所以忤逆,一方面是因為渴望擁有更多的自主權(quán),卻被父母管制,從而心生不滿,另一方面是因為青春期情緒不受控制和容易沖動導致的。所以,面對仇親期的孩子,家長要調(diào)整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少批評、少指責、少講大道理,多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體會?!?/p>
關(guān)于具體做法,李姐給我提了幾條建議。
1.學會放手,減少包辦和控制,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別用“話”教人,要用“事”教人
仇親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不愿意再像從前那樣輕易地服從父母,而父母害怕失去控制權(quán),對孩子的要求更加嚴格,結(jié)果適得其反,父母越控制孩子,孩子越反感父母。這也是孩子仇親的最大原因。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學會放手,相信孩子,給孩子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同時,要主動轉(zhuǎn)變角色,從做家長轉(zhuǎn)為做朋友,和孩子平等相處。
另外,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做錯事,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其實,父母說千遍萬遍,不如讓孩子做一遍,哪怕做錯了,孩子也會吸取教訓。
2.給孩子決定權(quán),讓孩子擁有自主感、掌控感
仇親期的孩子往往對“說了算”有執(zhí)念,厭惡父母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樣獨當一面。此時,父母應適當給孩子做決定的權(quán)利,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替他做決定,穿什么衣服、剪什么發(fā)型、喝不喝牛奶等生活小事,就讓他自己做主吧。
3.父母要穩(wěn)定情緒、強大內(nèi)心,別跟孩子斤斤計較,接納孩子才能穩(wěn)住孩子
孩子小時候依賴父母,對父母言聽計從,隨著年齡增長,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在心理上和父母分離。父母習慣了孩子的言聽計從,如今見孩子有了主意,不再事事服從自己,不免生氣,進而訓斥孩子??吹礁改笇ψ约翰粷M,孩子不得不把真實想法和訴求埋在心底,導致負面情緒不斷積聚。
到了青春期,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孩子有了和父母作對的勇氣和底氣,于是開始仇親。如果這時父母跟孩子斤斤計較,認為孩子對自己不尊重,并因此大發(fā)雷霆,親子對抗就會更加激烈,親子矛盾更難化解。所以,聰明的父母,不管孩子的情緒多么激烈,自己一定要穩(wěn)定情緒,之后才可能穩(wěn)住孩子,從而減少親子對抗。
李姐說,我叮囑兒子天冷添衣,兒子明白我是為他好,但他仍然憤怒,是因為他反感我對他的大事小情都過問。
在他看來,媽媽又來叮囑我,肯定是覺得我這方面沒做好,叮囑幾乎等同于批評。所以,盡管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做法讓孩子反感,親子關(guān)系依然無法得到改善。
看來,兒子說我“吃飽了撐的”也沒說錯。既然這樣,我就不再時時關(guān)注兒子,對他的事,尤其生活小事減少干預,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吃多少、添不添衣服,他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心里應該有數(shù)。就算他判斷錯誤,餓一頓或者凍一天,也沒什么大不了。有什么事要交代兒子,我就挑重點說,具體細節(jié)不再囑咐他。
結(jié)果,我不囑咐,降溫了他也知道添衣;看一會兒手機,他也知道打開課本寫作業(yè)。如果我開口提醒,他反而固執(zhí)己見,非要用不合作來對抗我,以顯示自己的存在。
其實,我不是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開始兒子對我出言不遜,我很受傷,覺得自己都是為他好,他不領(lǐng)情就算了,居然還這樣對待我!我難以接受,就跟他對著吵。后來通過學習,我明白孩子天然是愛父母的,他之所以仇親,是內(nèi)心太痛苦,想把這種痛苦發(fā)泄出來。表面看,他是在發(fā)泄痛苦,其實是在呼喚關(guān)注和愛。所以當兒子再情緒激烈、大喊大叫時,我就不跟他一般見識,也不再馬上回擊,而是盡量理解、包容他。
一天,兒子在看書,我進去送了一個果盤,讓他吃點水果,休息一下眼睛。兒子又不高興了:“讓我看書的是你,不讓我看書的也是你,你到底想讓我怎么樣啊?”
要在以前,一聽這話,我準得蹦起來,和兒子針鋒相對。如今,我只是笑著回應:“我就一個心愿,讓你健康快樂!”兒子瞬間啞火,剛準備好的戰(zhàn)斗姿態(tài)也松懈下來,有點尷尬。他默默把水果吃完,還少見地刷了果盤。
晚上睡覺前,他跑來找我,告訴我:過去我對他叮囑得密不透風,讓他快窒息了。他知道我愛他,可接受不了我愛他的方式,于是通過激烈的言行來反抗。當我被他的激烈言行刺傷時,他其實很內(nèi)疚很自責,但又說不出口。如今,我主動做出改變,他很高興,也想對自己過去的行為說聲“對不起”。
我拍了拍他,表示理解。最后,兒子對我說:“媽媽,我回屋睡覺了?!?/p>
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什么是“溫柔即強大”。
就這樣,在我主動調(diào)整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后,兒子有了明顯變化,他的對抗情緒少了,敵意小了,脾氣也不那么暴躁了。
看到兒子又愿意和我親近了,我長出一口氣——看來,“化敵為友”也不那么難。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