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話語”在人類文明交流與互鑒中發(fā)揮著標識性、基礎性、前提性作用。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往往因話語體系的“錯位”與形式、方法的“無味”而阻斷或遲滯。打通傳播堵點,提升傳播效果,基于人類共性的理念、價值、精神與美的追求等話語體系建構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策略,國際化的敘事邏輯創(chuàng)意與現代數字技術賦能的方法創(chuàng)新是重要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中華文明;國際傳播;途徑
一、文明互鑒與國際話語權
人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因地理、種族、生產方式與生活習慣的不同,創(chuàng)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進而凝聚成族群獨特的體系化的文明形態(tài)。同處一個“地球村”,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互鑒而發(fā)展,因發(fā)展而燦爛輝煌。也正是因為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才使得人類改善生存環(huán)境的力量變得更為強大,也才更好地促進了人類的整體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在人類社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命運緊密相連的當今時代,深化文明互鑒不僅是消除誤解、促進人心相通的重要途徑與載體,更是人類攜手互助,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鑄牢“命運共同體”文化基礎的重要保障。
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fā)展客觀需要文明交流與互鑒,而在各民族的文明交流與互鑒中,話語與話語權則是要解決的基礎性、前提性問題。話語是人類思想表達的主要載體,是人類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但話語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思想載體與信息工具。法國學者米歇爾·??抡摂唷霸捳Z即權力”。一定意義上,話語的發(fā)出就意味著話語作用的發(fā)揮,話語的傳播就意味著傳播者權益的維護與爭取,話語權的行使就意味著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因此,在這個有邊界的地球上,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就一個國家而言,國際話語權的強弱真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
話語權的擁有與話語體系的建構有著直接的關系。話語體系是話語權的理論基礎,話語權是話語體系的實踐表現。而話語權與話語體系又從根本上“反映著一個國家思想文化與價值體系的發(fā)展程度和表達程度”[1],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整體形象的重要體現。有鑒于此,為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發(fā)展,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的當代中國一直致力于國際話語權的構建,不斷強調打造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話語體系。
二、當前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主要問題
在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史上,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獨特的、強大的存在。數千年的文明演進中,中華民族不僅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成就,為人類社會發(fā)展與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文化連綿,成就了迄今人類發(fā)展史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原生文明。進入現當代,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更是通過不懈的努力在解決自身諸多重大現實問題的同時,為世界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應對氣候變化、消除貧困等重大方面作出積極而突出的貢獻。然而,在見諸國際媒體的不少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眼中,中國不僅仍然是一個落后、封閉、貧困的國家,而且是一個極具威脅性的國家,致使“中國聲音”不能有效傳播,“中國議題”“中國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實。問題溯源,最為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國際話語權的缺失。
梳理中國當代國際話語權的缺失,有西方話語強勢霸權,長期肆意歪曲中國形象的偏見與跨文化差異的外部因素,也有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滯后與傳播方式不當的內部問題。鑒于外部因素的人所共知,本文僅就當代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構與傳播方式展開研究。
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滯后,主要存在于話語體系建構目標指向的敘事錯位與角度偏離,即因敘事邏輯的不同不能有效彌合傳播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文化差異、價值觀沖突,進而導致傳播對象的誤讀、誤解甚至排斥。不同地區(qū)、國家、民族之間文化差異較大;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教育背景,不同的思想理念與價值取向也會讓人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理解和解讀。建構具有國際話語權的話語體系,必須首先解決國際化敘事邏輯問題,說聽者聽得懂的話,說聽者能接受或能產生思想與情感共鳴的話,進而彌合不同種族因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讀、誤解,消除因思想理念與價值觀不同造成的疑慮與隔閡,把中華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2]。
關于傳播方式的不當問題,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孫宜學先生在他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問》中作了種種例舉,系統(tǒng)且較為典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傳播途徑的狹窄單一與傳播方式的落后呆板。如“借船出?!倍?,自主平臺少;數字賦能差,新潮方式少;重理論,輕體驗;敘事、表達方式曲折隱晦以及習慣于將傳播對象當作接受容器,一廂情愿的“填鴨式”等。最終導致傳播內容有價值而聽者聽不懂,枯燥無味不愿聽,如同“對牛彈琴”“雞同鴨講”“各唱各調”。
三、中華文明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構的策略選擇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心靈的表達。建構國際化的話語體系,首要的就是人心相通、思想認同;話語體系建構是否成功,關鍵也就在于是否能實現思想認同與情感共鳴。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生存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其中大量的成果因為人類共同的生命本性與生存發(fā)展經歷而與世界其他民族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社會追求、審美觀念等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和趨同性,存在著人心相通、思想認同的極大“價值公約數”,這個公約數無疑就是建構新時代國際話語內涵體系的出發(fā)點與突破口。
(一)理念認同“公約數”
理念認同主要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發(fā)展與世界認知中形成的一致或趨同的思想理念,如尊重生命、關愛自然、奉獻大眾、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天人合一、社會大同等。如人類對理想社會形態(tài)的向往與建構方面,西方曾有太陽城、理想國、烏托邦等設想與探索,中華民族則有“樂土”“桃花源”與“大同”社會等構想與追求。再如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方面,中華民族早在文明初期就有“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在近代西方,隨著生態(tài)危機的不斷加劇,環(huán)保問題的愈演愈烈,人們也逐步認識到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進而產生“人化的自然”等類似觀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認識的不斷加深,對人類共同居住的“家”——地球的關愛在今天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關注。
(二)價值趨同“公約數”
共有的生命稟性,共有的生存需要形成了人類群體社會。群體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離不開需要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離不開社會關系的“價值公約數”。這個價值公約數即公平、正義、平等、民主、自由、誠信、和平、發(fā)展及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等道德價值追求。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看,這個“價值公約數”無疑是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我國的《梁?!肺幕谑澜绲玫綇V泛傳播且經久不衰,關鍵就在于故事中的青年男女打破封建枷鎖,爭取愛情自由的品質精神。這一點,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學作品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傲慢與偏見》《簡愛》等作品中都不難看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的攻占巴士底獄之所以讓我們印象深刻并產生極大共鳴,同樣在于人民對于政治自由、人身自由的追求與抗爭精神。
(三)精神相通“公約數”
這里的“精神”主要是指人類在長期生存發(fā)展中,因共同的生存遭際、奮斗經歷,特別是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斗爭實踐中積累的斗爭經驗、自覺意識等沉淀、凝聚的人文精神。如追求真理、積極探索,勇于擔當、奉獻大眾,不畏強暴、勇敢抗爭,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等。這些精神因為類似的生存際遇客觀上成為世界多數民族心靈相通的“最大公約數”,也是最能求得思想統(tǒng)一,引起情感共鳴的部分。例如勇于擔當、不怕犧牲、奉獻大眾的精神,世界大多文明從一開始的神話傳說中便都有情節(jié)類似的故事。在東方,有中華上古神話中的“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在西方,也有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諾亞造大船抵御洪水拯救人類等。
(四)命運與共“公約數”
人類命運的相互關聯(lián)和休戚與共決定了人類邁向現代化需要“價值公約數”和“共同性原則”[3]。同一個地球有共同的美好社會愿景,也有共同的生存危機與共同的發(fā)展問題。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歷史一再證明,人類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支撐,需要集體協(xié)作、共同面對。命運的休戚與共客觀上奠定了各民族、各國之間思想互聯(lián)的理論基礎,也易于形成各國民眾心靈相通的“價值公約數”。進入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堪稱這種“公約數”的典型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爸袊桨浮钡摹叭祟惷\共同體”不僅體現了同處一個“地球村”的中國智慧、中國價值,更融匯了全人類“平等協(xié)商”“共建共享”“共同繁榮”的共同關切與“和諧地球”“美好地球”的共同愿望,體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道德訴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后的廣泛傳播并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所擁護就是最好的證明。由此,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中國倡議、中國作為、中國貢獻、中國精神自當是展示中國形象,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抓手,是國際話語體系建設的應然切入點。
(五)美的追求“公約數”
真善美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最容易打動人心、引起共鳴、凝聚思想共識的特殊存在,是人類思想與情感的“最大公約數”。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演進中,人們對美的概念、美的認識時有變化,但對美的追求卻從未停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富含真善美的藝術作品汗牛充棟。每一件藝術品身上都凝聚著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基于人類共同的美的追求,選取體現真與善、富含美感趨同的藝術作品作為傳播媒介,定能起到人心相通的“曲徑通幽”甚至事半功倍之效。有鑒于此,基于中國文化精神,精選作品,打造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中華藝術符號成為必要,如繪畫、絲綢、瓷器、園林景觀等。
四、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路徑和方法創(chuàng)新
傳播路徑與方法是傳播內容的載體與媒介,是傳播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當前“中國聲音”傳播的重要制約。當前,我們面對的是電子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新時代,面對的是普遍掌握新式傳播媒介的傳播對象,特別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與以前幾代人有顯著差別的“Z世代”青年群體,敘事邏輯的錯位與傳播手段的代差自然會造成認知的偏差、目標的落差。因此,打破路徑、方法、手段的制約,使“中國聲音”傳得遠、傳得廣、印象深,讓世界讀懂中國、信服中國、敬佩中國,現代數字技術賦能國際化的敘事方式當為首選。
(一)移動性、數字化
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移動性、數字化的通信技術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快節(jié)奏、簡約化的現代生活需要,為人們快捷、方便、直觀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信息傳播工具的變革帶來信息媒體的適配性革新,網絡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在線直播平臺等新興媒體應運而生并快速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力。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短短幾年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交流、獲取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渠道。以移動性、數字化賦能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的和善、包容,中國人的貢獻創(chuàng)作成快餐式的短信息、小視頻、微型劇,在微信、微博、抖音平臺加以傳播,不僅可大大提高傳播效果,也可讓人直觀感知真實的中國與真實的中華文化。
(二)直觀性、具象化
由于與世界大多民族直白、開放的交流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含蓄、曲折、象征、意會性強的中國表達方式直接帶來了“中國聲音”的模糊難辨,甚至導致語義的曲解、誤解。突破瓶頸,在眾多的敘事邏輯中,以現代數字技術賦能的“講故事”不失為一條效果突出且易普遍接受的表達方式。“講道理不如講故事”[4]。將晦澀、冰冷的文字蘊含賦能人物、情節(jié),轉化為有人有景、有情有節(jié)的故事,不僅可使精深的意蘊內涵變得簡單明了,更可讓人入境入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這無疑會使博大精深、意蘊深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在堅持傳播內容正確性的前提下把傳播變成講故事,善用幽默而不貧嘴,生動有趣而不庸俗,把有意義的事講出趣味”[5],就成為國際傳播的必要。如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現代數字技術賦能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仁愛、和合、大同等),賦能蘊藏卓越中華智慧的成語、諺語,賦能《詩經》中的純真愛情,賦能老子、孔子、莊子的哲學思想等,以可聽、可觀、可感的故事講述,定能收到傳播的事半功倍之效。
(三)融媒體、多模態(tài)
數字化信息時代,傳播媒介應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多種媒體的有機結合與多種數字技術的綜合運用,致力于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多維度調動受眾的感官,使受眾如身臨其境般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感知體驗。VR、AR、XR、全息投影等數字手段為這種追求提供了技術支持。近年國內“大火”、效果爆棚的河南春晚《唐宮夜宴》、央視春晚《憶江南》、國家寶藏·展演季《威鳳吟》等傳統(tǒng)文化節(jié)目,無不是XR、全息掃描、“AI+裸眼3D”拍攝等數字技術的綜合運用,無不是文字、繪畫、音樂、視頻、全息投影等多媒體的有機配合。融媒體、多模態(tài)的傳播手段,不僅具象地呈現了傳統(tǒng)文化之美,也有效延伸了舞臺表演的空間,大大提升了受眾的感知效果。改變以往傳播手段的靜態(tài)化和單一性,將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如儒道哲學、孫子兵法、太極、中醫(yī)等化為更可感知的畫面,以多視角、全方位、全景式展開中國敘事,定會使中國的國際形象變得立體、豐滿、全面。
(四)互動性、體驗化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的沉浸式、交互性傳播方式成為熱潮。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信息發(fā)布者的一方“主導”,受眾在信息接收過程中不僅可以“沉浸”感受立體、豐滿的信息,還可直接參與進行體驗式的人機對話,實現信息交互甚至深入的情感體驗?;有?、體驗化的信息交流不僅使信息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實可感,而且大幅增強了受眾的主導性和選擇權,充滿了人情味,因而更容易讓人接受。將互動性、體驗化的傳播方式延至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對接受眾普遍的“自主”“自由”價值需求,使受眾在歷史環(huán)境體驗與人物互動中感受中華民族的理想與精神追求,感受中華民族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其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其效果不言自明。
五、結語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話語體系建構、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已成為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國際化的敘事邏輯、現代數字技術賦能,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加持,定會使中華文化快速打破傳播瓶頸,為“中國聲音”的有效傳播,“中國方案”的有效展示,“中國形象”的高大完美提供強大支撐。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21-JCZD-33);2020年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2020JG03)]
參考文獻:
[1]賀耀敏.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3]吳林龍.以文明交流互鑒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286849421477381&wfr
=spider&for=pc.
[4]約瑟夫·薩洛西,西爾克·羅斯·韋斯特.講道理不如講故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5]孫宜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問[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24-04-07.
作者簡介:從云飛,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教授(鄭州 451460);賈濤,河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院教授、博士(鄭州 451460)。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