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靖邊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8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采用尿毒清顆粒治療,觀察組采用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腎功能指標[尿酸(UA)、肌酐清除率(Ccr)、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水平、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及UA、β2-MG、BUN、IL-6、IL-8、TNF-α、CR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Ccr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疾病癥狀,改善腎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益腎活血降濁方;尿毒清顆粒;慢性腎衰竭;腎功能
【中圖分類號】R6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4.0073.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4.023
慢性腎衰竭是各類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病情不斷進展的一種結局,該病患者受血糖及血壓升高、腎臟血供減少、腎毒性藥物應用不當、感染、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bj3n4JsiKJkcS6kIV2tCtwP95PXZJixYJ3tUUpTILYs=,腎單位嚴重損傷、腎功能日益減退。該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電解質(zhì)酸堿紊亂、代謝產(chǎn)物潴留、水腫、蛋白尿、血尿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中醫(yī)將慢性腎衰竭歸屬“腎勞”“腎風”等疾病范疇,病因為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內(nèi)蘊三焦[2]。益腎活血降濁方具有升清降濁、健脾補腎、活血化瘀之效,經(jīng)灌腸方式給藥可直達病灶,快速發(fā)揮療效,且藥性溫和、刺激少、安全性較高[3]。臨床常用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該藥可降低肌酐、尿素氮水平,穩(wěn)定腎功能,延緩透析時間;此外,對改善腎性貧血,升高血鈣、降低血磷也有一定作用[4]。但慢性腎衰竭病因復雜,單一治療效果局限,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靖邊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8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探討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至2024年1月靖邊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80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齡47~72歲,平均年齡(59.61±7.07)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4.53±1.16)年;高血壓腎病22例,糖尿病腎病21例,痛風性腎病7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5例,多囊腎10例,慢性腎盂腎炎11例,慢性間質(zhì)性腎炎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9.66±7.05)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5±1.13)年;高血壓腎病20例,糖尿病腎病20例,痛風性腎病9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3例,多囊腎11例,慢性腎盂腎炎11例,慢性間質(zhì)性腎炎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靖邊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慢性腎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5]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尿常規(guī)、腎活檢及影像學檢查確診;⑵既往無腎臟手術史;⑶近6個月未接受過免疫抑制、激素或腎毒性藥物治療;⑷意識狀態(tài)良好,可正常溝通;⑸無惡性腫瘤者。排除標準:⑴需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晚期尿毒癥患者;⑵合并心、肝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⑶合并嚴重的尿路梗阻、感染者;⑷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⑸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降血糖、降血壓、抗感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限制飲食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尿毒清顆粒治療:溫水沖服尿毒清顆粒[康臣藥業(yè)(霍爾果斯)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73256,規(guī)格:5 g/袋], 10 g/次、 4次/d,每次用藥需間隔6 h。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治療:組方為赤芍、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山茱萸、紫蘇葉各15 g,桃仁、制大黃、紅花、土鱉蟲各10 g,地龍12 g,甘草6 g。將上述藥材加800 mL冷水浸泡40 min,大火煎煮至沸騰,后轉小火熬煮30 min,取100 mL藥液,待到藥液溫度降至38 ℃時,指導患者側臥,灌腸并保留60 min,每2 d灌腸1次。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4周后,觀察并記錄患者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依據(jù)《腎臟病學》[6]評估患者臨床療效,包括治愈: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療效指數(shù)70%~95%;有效:療效指數(shù)>30%~<70%;無效:療效指數(shù)≤30%。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⑵中醫(yī)證候積分。主證包括肢體畏寒、疲倦少言、氣短乏力、腰膝酸軟4項,各項主證從輕到重賦分0分(無)、 2分(輕微)、 4分(較重)、 6分(極重),總分24分;次證包括浮腫、尿少、大便干結、納差、腹脹、舌脈(舌質(zhì)淡、舌體胖、舌苔齒痕)、脈沉細7項,各項次證從輕到重賦分0分(無)、 1分(輕微)、2分(較重)、 3分(極重),總分21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癥狀越嚴重[7]。⑶腎功能指標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9 cm半徑)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海科華實驗系統(tǒng)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202220446,型號: ZY-1280M)測定尿酸(UA)、 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肌酐水平,并計算肌酐清除率(Ccr)。肌酐清除率=[(140-年齡)×體質(zhì)量(kg)]/[0.818×肌酐(μmol/L)]。⑷炎癥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后,與⑵同樣方法獲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水平。⑸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頭痛眩暈、食欲減退、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皮膚瘙癢。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總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用 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腎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UA、 β2-MG、 BUN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UA、 β2-MG、 BUN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Ccr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 IL-8、 TNF-α、 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6、 IL-8、 TNF-α、 CR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慢性腎衰竭易診難治,遷延難愈,若不及時治療可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中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負責存儲精氣;脾為后天之本,負責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腎長期不足,則脾運化失司,水濕內(nèi)停,濕濁血瘀蘊積,影響津液輸布,阻礙中焦氣機,故該病治療原則應當以祛濕降濁、活血化瘀、健脾益腎為主[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主癥、次癥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疾病癥狀。分析原因為,尿毒清顆粒溫補、利水;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善攻邪,可化瘀、祛濕、降濁,二者聯(lián)合,標本同治,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促進疾病癥狀緩解[9]。
慢性腎衰竭患者可能出現(xiàn)機體內(nèi)免疫復合物沉積,毒素難以正常排出,刺激炎癥細胞活化并大量釋放IL-6、IL-8、TNF-α、CRP入血,加重腎功能損傷的情況[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UA、β2-MG、BUN、IL-6、IL-8、TNF-α、CRP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Ccr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提示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可改善腎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尿毒清顆粒中大黃解毒清熱,黃芪利水消腫、補氣升陽;甘草解毒、益氣補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燥濕;制何首烏補腎益精、化濁;川芎、丹參活血化瘀;菊花疏風散熱;姜半夏溫中降逆[11]。而益腎活血降濁方中赤芍、地龍清熱化瘀;土茯苓解毒祛濕;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水;山茱萸補肝益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紫蘇葉解表和胃;制大黃化瘀瀉濁;土鱉蟲破血逐瘀[12]。二者聯(lián)合共奏通腑瀉濁、補益脾腎、活血祛濕化瘀之效[13]?,F(xiàn)代臨床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可調(diào)節(jié)脂代謝,平衡內(nèi)環(huán)境,增強免疫功能,減輕蛋白尿癥狀,抑制腎小球細胞外基質(zhì)合成,發(fā)揮保護腎功能的作用;丹參酮能夠促進腎血管擴張,使腎小球濾過率升高[14];制何首烏可抗炎抗菌;白術能夠減少自由基生成;黃芪可提高紅細胞活性,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腎臟代謝,而且黃芪多糖還能抑制多種炎性細胞因子釋放,減少免疫復合物沉積[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益腎活血降濁方灌腸聯(lián)合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可緩解疾病癥狀,改善腎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布合力其·麥麥提,馮琦,劉紅艷,等.慢性腎臟病并發(fā)腎衰竭的風險因素分析與列線圖模型構建[J].臨床腎臟病雜志, 2023, 23(6): 467-473.
李鵬飛,林佳鶯,丘余良,等.基于中醫(yī)證素特征分布探討從脾論治慢性腎衰竭[J].中醫(yī)藥通報, 2022, 21(9): 21-23, 40.
郭艷彩,秦中豪,王才利,等.益腎活血瀉濁方輔治3~5期慢性腎臟病脾腎兩虛兼瘀血濁毒證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3, 39(2): 353-356.
周姝,董義軍,白冰,等.尿毒清顆粒結合復方α-酮酸片對慢性腎衰竭腎功能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20, 38(11): 74-77.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腎臟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腎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35(9): 1029-1033.
王海燕.腎臟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1385.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344.
占永立,魏連波,李平,等.慢性腎衰竭濁毒證的中醫(yī)治療[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 2020, 21(7): 656-658.
杜梅梅,秦中豪,趙東鷹.尿毒清顆粒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3, 39(8): 1507-1509.
陳昕,何堤,魯乃宏,等.微炎性因子在血液透析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中的表達及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 2020, 32(12): 86-89.
陳岳堯,黎海翔,符妹麗.尿毒清顆粒保留灌腸輔助西醫(yī)基礎療法治療慢性腎衰竭臨床療效及對患者腎功能、氧化應激、免疫功能的影響[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2, 24(4): 33-36.
劉斌雄,劉婷玉.自擬益腎降濁方湯劑與尿毒清顆粒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微炎性狀態(tài)影響[J].中醫(yī)臨床研究, 2020, 12(23): 56-59.
樊美玲,劉平夫.益腎活血降濁湯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脾虛濕濁證[J].吉林中醫(yī)藥, 2023, 43(9): 1038-1041.
王宏,江茜,康利,等.大黃-丹參藥對慢性腎衰竭大鼠結腸黏液屏障功能的影響[J].藥物評價研究, 2024, 47(4): 746-753.
]陳紅月,范妮娜,耿威,等.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腎臟病療效的Meta分析[J].臨床腎臟病雜志, 2024, 24(7): 55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