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在相聲創(chuàng)作和表演上,馬季先生是典范。
相聲界多少人,師出名門,傳承有序,家族興旺,聲名顯赫,而成大器者,為相聲在新時代,奮力前行舉旗領軍者,馬季先生當之無愧。
現(xiàn)今,無論有多少人,出于什么樣的目的,貶低馬季先生在相聲界所作的貢獻,利益集團在新媒體上糾集一些人詆毀黨對文化藝術事業(yè)的領導,制造“歌頌相聲”與“諷刺相聲”相對立的這樣一個悖論,都無損在新中國由黨和人民培養(yǎng)起來的新一代相聲的代表人物馬季先生的光輝形象。
馬季先生是談論中國相聲事業(yè)永遠繞不過的一個話題。
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作品,是幾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上百年的奮斗當中,一直告誡中國文化藝術者應該遵循的方向。
八十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黨的文藝工作明確了方向。
四十年前,鄧小平同志根據新的國情,從歷史的經驗和實際需要出發(fā),提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求。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并且明確給中國的文藝工作者指出“文藝工作者應牢記,創(chuàng)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馬季先生一直是黨的文藝方針的忠實踐行者。
政治上正確,藝術上精湛,是馬季先生一輩子為相聲事業(yè)奮斗的最大特點。
馬季先生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喜歡相聲的中國老百姓,至今還能記住1973年馬季先生創(chuàng)作的《友誼頌》那一段段斯瓦希里語的橋段和金句。時光荏苒,藝術常青。
光是馬季生活在第一線的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就足以讓你看到一個真正的人民藝術家辛勤勞作的足跡。
河南新鄉(xiāng)農村、湖南桃源基層、大連紅旗造船廠、山東龍口漁島、海南連隊宿舍、內蒙古草原帳篷、煤礦深井井口、青島工廠車間、廣東部隊營房俱樂部、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從馬季先生在這里留下的一張張深入生活、學習、采訪、開座談會的照片,每一個人都會如夢方醒地了解到,為什么馬季先生會有那么多動人的作品,有那么多膾炙人口的笑料,有那么多與時代、與人民息息相關的相聲經典之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馬季先生的精神品質,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大的自我驅動力。他常常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正如他在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上所講的那句話:“我這一輩子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就是在那個最艱苦的年代和歲月里,我依然頑強地寫了幾段相聲!”
他不僅具備刻苦耐勞的精神,還具備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與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他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束縛,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賦予藝術作品新的生命和靈感。他敢于冒險和嘗試,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創(chuàng)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并且通過制造歡笑、愉悅大眾、反映生活,喚起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我們今天的相聲創(chuàng)作和相聲表演,太需要這種精神了,太缺乏這種精神了!
馬季先生離開我們18年了,在他90歲誕辰的日子里寫上這樣的話,表達我內心對馬季先生深深的懷念。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