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山,韓水,韓愈。退之被貶謫至柳州,興學(xué)禁奴,安民治州。他似一條奔騰向前的大川,卻不想奇峰橫亙,不得已曲折前行。又哪知竟無意中滋養(yǎng)了這方土地,令百姓感恩戴德,惹山川為之改姓。河流的每道曲折,不只是為了克服萬難抵達大海,更是在曲折前行中完成了與土地的邂逅,應(yīng)其期許,福蔭萬民,澤被后世。
追逐理想的道路上有巨石、峭壁、大山,曲折是靈活克難實干的體現(xiàn)。若一味蠻干,或如王安石自囿于失敗傾軋,止步山前;或似堂吉訶德一腔騎士熱血,與世俗撞個頭破血流。理想之途艱險,若不適時曲折心境,便易深陷自怨自艾的泥淖中。于是嘆息柳宗元、賈誼的早逝,戚戚于天才蘭波的隕落,唏噓于太宰治的自戕。再反觀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嬉笑怒罵,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豁達,方明白曲折之于前行的意義。
然而曲折心境,絕非曲折心性。河流改道,卻不改終歸大海的初心。曲折是一種策略,本質(zhì)在于通達,在于擺脫內(nèi)耗,而絕不在屈服于財、色、權(quán)等欲望。所以世人唾棄李紳、沈括,推崇蘇軾、辛棄疾,就源于他們對曲折的選擇不同。
選擇曲折向前之后,不妨做些實事,滋潤一方,不辜負(fù)與這片土地的相遇。蘇軾調(diào)任杭州后,發(fā)動民眾,興修水利,疏河道,建蘇堤,于是西湖水患迎刃而解;辛棄疾左遷州官,縱被閑置平戎策,亦不忘募兵剿匪,力求安定一方百姓。他們以一種朗闊的姿態(tài)與土地相逢,俯下身姿,化“智識”為“治世”,造福眾生。于是有了“烏臺詩案”時杭州百姓自發(fā)公開做解厄道場,以求告神明保佑蘇軾;有了當(dāng)?shù)匕傩张d建的賢祠堂,時時供奉祭拜辛棄疾。河流曲折非本意,不料成就一段情,也成全了一段因緣。所有的恩澤被百姓銘記于心,所有的情感被深深地烙印在這片揮灑過熱血的土地上。
但是,以達觀去看待曲折,并不是鼓吹曲折。苦難給人苦痛,這本為事實,又何必歌頌苦難,對其感恩戴德?人生是一場苦旅,人的成長,即遭遇苦難,這固然苦心志、勞筋骨,卻未必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嚯y不值得感恩,切忌把風(fēng)霜刀劍作為個體生命的倚仗!
每個青年都是一條新生河流,我們?nèi)跣?、天真,會因怠惰而迂回,也會因巨石而畏葸。但無論怎樣,都要堅定奔向大海的志向,在小小的曲折面前,笑對雨后彩虹。我們雖然勢單力薄,亦可開朗些許,以寬親朋師長之心,亦可外放些許,以助鄰人行者一力。河流對大海的奔赴,究其本質(zhì),也是對土地的一片深情。
流入大海已展示不了河流的風(fēng)貌,曲折前行的途中,河流的氣質(zhì)卻能滲入每一寸流經(jīng)的土地。我們青年的理想,自樹立伊始便扎根于社會。一如河流的曲折向前,不只是為了抵達大海,更是為了流經(jīng)更多的土地。
【點評】 文章題目簡潔整齊,富于哲理性的同時又兼顧形象化,高度概括了論點。整體結(jié)構(gòu)完整,條理清晰,論證如抽絲剝繭,條分縷析。開篇由韓愈造福一方百姓而山河為之改名的典型事例切入,引出“心向大海的同時,也不忘滋潤流經(jīng)的土地”這一觀點,語言凝練,形象貼切;繼而提出追求目標(biāo)的路途中應(yīng)有曲折前行的智慧,點明曲折前行的意義;再進一步闡明曲折前行是一種策略,是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是潛心做事的求實態(tài)度,在堅定追求結(jié)果的同時充實曲折前行的過程;結(jié)尾以青年學(xué)生的自信和激情重申論點,深有共鳴,收束有力,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