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有個很重要的點,是勇于試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嘗試,就像一面又一面鏡子,讓我們從多個角度照出不一樣的自己。
2000年,《東方時空》這個非常老牌的節(jié)目做了一次大膽的改版,把原本錄播的節(jié)目全部改成直播,而且是在晨間,從6點到9點,整整3個小時。
當時的我在主持央視一套10點檔的《晚間新聞》。這是一檔被認為“僅次于《新聞聯(lián)播》”的重要欄目,甚至有“小聯(lián)播”之稱。該欄目的主持人在很多人眼里,是《新聞聯(lián)播》的主持人后備軍。
但就在那年,我作出一個決定:暫時離開《晚間新聞》,投奔新改版的《東方時空》。身邊的同事和家人都不理解,為什么?且不說一個老牌知名欄目要嘗試創(chuàng)新,本身就有很大風險;更何況,播出時間是早上6點到9點,誰會在那個時間段連看3個小時電視?而且主持人要在凌晨3點就到達辦公室,開始做直播準備。
付出這份辛苦,有必要嗎?
那時的我并沒有計算這些得失,我滿心想的是,在新聞播音員的崗位上已經(jīng)做了七八年,自己需要一些突破,一些新的嘗試。那時,人們對播音員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播音員只會念現(xiàn)成的稿子,不會自己說話。改版后的《東方時空》恰恰給了我這樣的播音員很大的空間,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表達去傳遞信息。
實際結果如何呢?如果以一般的標準來評判,那次改版被認為是《東方時空》歷次改版中較為失敗的一次,持續(xù)一年就結束了。
大家各自轉崗,我也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但我并不覺得這一年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失敗或浪費,因為我的初心就是做些新的嘗試,看看能不能學會“自己說話”。
2001年10月,中國第一次主辦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我們做直播。第一場直播下來,一位編導對我說:“我發(fā)現(xiàn)你會自己說話了?!?/p>
我認為這就是我在《東方時空》歷練一年的收獲。不要害怕試錯,你可以大膽走出自己那個駕輕就熟的“舒適區(qū)”。任何新鮮的體驗都會讓你有所收獲,它們不一定是通常意義上的“成功”,但一定可以讓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你會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做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做到但可以選擇不做的。唯有認清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長。
(摘自《對白2: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