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之后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跟孩子說些什么?不應該說些什么?能不能聊分數?孩子考得好該怎么聊?考得不好又該怎么聊?
以上這些疑問,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考試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了。如何與孩子愉快地聊天,是每位父母都需要修煉的技能。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們在匿名的問卷調查中是怎么說的。
我們對孩子們的回答進行詞頻統計,在考試之后最想聽的話中,出現最多的五個詞分別是:“努力”“加油”“下次”“繼續(xù)” “進步”。孩子們最想聽到的,是家長們的肯定、鼓勵和支持。他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被家長看見和肯定,哪怕成績暫時還不夠理想,也不代表孩子沒有努力。他們還希望家長能夠鼓勵自己不管這次成績如何,下次繼續(xù)加油努力,而不是一味地否認和批評自己。
相比“想聽的話”,孩子們寫的“不想聽的話”,畫面則更生動也更有沖擊力?!霸趺床趴歼@么點,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考那么高。”“也不想想看自己在做什么,你對得起我對你的好嗎?”“你怎么沒有考好呢?這么笨!”“考成這樣還敢休息?”“這是你自己考出來的,不要怪別人?!薄昂蠡谟惺裁从媚??”“你要是沒有你爸,什么都不是?!薄瓘暮⒆訉懴碌倪@些話語中,我們聽到的是諷刺、打擊和貶低。
我相信這不是大部分家長的初衷,但是因為不恰當的表達,卻把如此負面的內容傳遞給了孩子。試想孩子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內心是多么的委屈和無助。那么,如何做一個會聊天的家長呢?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不論孩子考得比我們預期的好,還是不好,我們都要接納這個成績。不要因為孩子考得比預期的差,就表現出非常煩躁、焦慮、失望等情緒,甚至在孩子面前崩潰大哭。也不要因為孩子考得比預期的好,就表現得過于激動、興奮,因為孩子知道,他考得好的時候父母有多開心,他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就有多不開心。所以,不論孩子的成績如何,我們的情緒都不要過度。
當然也不是說父母必須毫無反應,也沒有必要偽裝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真實地表達我們的情緒,不需要孩子考得好,還故意擺出一副撲克牌臉。只是開心和不開心的情緒都在一個比較適度的范圍里面,不要波動太大即可。
事實上不僅僅在成績這件事情上,在很多事情上,父母穩(wěn)定的情緒對孩子都很有幫助。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緒穩(wěn)定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情緒管理、學業(yè)表現、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表現都更為優(yōu)秀。
和孩子溝通的基礎是信任。當孩子信任我們,他們才愿意把真實的感受、想法告訴我們,我們才能夠給孩子一些真實有效的幫助和支持。
那么希望孩子信任我們,我們就必須要做一個言行一致的父母。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始終是真誠的,不欺騙、不隱瞞,我們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有時候父母為了不給孩子壓力,會告訴孩子考試成績不重要,父母根本不在意。但是當孩子把考試成績告訴父母的時候,父母的臉上分明寫著“我在意”。這個時候,不僅沒有實現不給孩子壓力的初衷,反而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信任。
孩子不論考得好或者不好,都有表達情緒的需要??嫉貌缓每赡苄枰l(fā)泄一下情緒,甚至是大哭一場;考得好可能需要有人看見自己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也可能有擔心下一次是否還能保持好成績的焦慮。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一個愿意陪伴和傾聽的人,不著急給孩子下結論,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簽。比如,孩子考得不好,父母可能會說“你就是不夠努力”,但孩子可能滿腹委屈,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但自己的這一份努力,不僅沒有在成績上獲得認可,在父母這里也沒有被理解。更好的做法是,我們給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試著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可以休息、恢復的港灣。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想給孩子一些指導,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將孩子與問題分開。父母、孩子和問題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問題是否能夠成功化解。如果我們將問題和孩子捆綁,在指導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傳遞給孩子一種感覺,就是“問題在我身上”。這個時候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會給孩子一種無力感,非常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更好的做法是將問題外化,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孩子現在遇到了一個問題,我們和孩子一起來想辦法應對這個問題。在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時,比如孩子某一科成績不夠理想,這個時候我們盡量幫孩子一起找到一些具體的、能解決的角度,這些角度通常是暫時的、非個人的、特定的。
同時我們和孩子都要意識到,負面情緒帶來的不都是消極的后果,在一定程度內的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做出改變。問題也可以是資源,是教育與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