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紅色文化資源建設與應用探賾

      2024-09-19 00:00:00孟麗花田玉琪曹瀟
      中國電化教育 2024年8期

      摘要: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紅色文化是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在發(fā)展數字教育、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探索紅色文化數字資源的建設和應用的路徑,能夠為中小學德育教育提供強力支撐。當前面向中小學生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黨史學習、愛國主義等德育子板塊中的革命歷史知識,尚需進一步優(yōu)化資源供給,以滿足中小學生通過數字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體驗的多樣化需求。該文基于中小學生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以及平臺資源繼續(xù)擴容的現(xiàn)實需求,探索德育板塊紅色文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可行路徑,厘清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的原則和內容框架,提出紅色文化課程化資源的應用原則和方法,力求以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楷模、紅色藝術、紅色基地等多樣化的資源優(yōu)化平臺的內容供給,滿足中小學生學好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需求。

      關鍵詞: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資源建設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重點項目“山東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數字化開發(fā)與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3BLYJ09)、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項目“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在學生思政教育方面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GH22Y1448)研究成果。

      一、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問題的提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印發(fā)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的意見》,鼓勵多元主體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積極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zhàn)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將紅色文化資源用活用好,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著力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1]。在此背景下,運用數字化技術對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性建設,成為備受矚目的時代性議題。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2]。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紅色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闡明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意義以及傳承方法等重要內容,為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追根溯源,我國的紅色文化發(fā)軔于“五四”前夕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列主義的廣泛傳播喚醒了中國人民,也催生了紅色文化生產的領導主體中國共產黨,黨領導人民在百余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實踐中淬煉形成了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回望歷史,紅色文化是支撐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獨立富強的精神動力。站在當下,紅色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繼續(xù)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華麗篇章的精神坐標。放眼未來,紅色文化必將成為中華兒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源泉。

      對中小學生群體而言,紅色文化蘊含的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奮發(fā)進取的革命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國情懷等有助于培育兒童和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引導兒童和青少年經由紅色文化理解歷史、了解國情、認識當下,感悟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兒童青少年群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xù)更新迭代,“數字中國”建設已進入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紅色文化如何緊跟時代潮流順利實現(xiàn)數字化轉型成為緊迫的時代問題。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xiàn)實等現(xiàn)代智能技術為依托,對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文物、革命舊址、紀念場館等以及精神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如紅色理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紅色藝術等進行數字化轉化,轉變?yōu)榫邆淇梢曅?、可讀性、可交互性的數字形式資源,以完成紅色文化資源的采集、存儲、展示與傳播。作為兒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經由數字化完成了由傳統(tǒng)的線下實體紙質媒介向線上多媒體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形式的轉化。這一轉化一方面實現(xiàn)了紅色文化內容存儲和檢索的數字化,方便快捷,有利于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實現(xiàn)了紅色文化展現(xiàn)方式的多元化,靜態(tài)的抽象文字或物質形態(tài)轉變?yōu)閮和颓嗌倌晗猜剺芬姷目梢暬跋?、交互形態(tài),從而拉近與受教育者的情感距離,有利于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因此,大力加強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探索紅色文化數字資源應用的有效途徑,必將為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高效、順利展開提供強力支撐。

      2019年,國家發(fā)布《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這是首個以教育現(xiàn)代化為主題的中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文件對加快教育信息化改革、建立健全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相關要求,教育部聯(lián)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文件提出要加強國家級、省級、縣級和學校等各級線上平臺體系建設,高質量開發(fā)多元化的線上教學資源,充分用好平臺資源,服務學生自主學習?!叭绾蝺?yōu)化數字教育資源供給結構,推動供給側改革,是教育信息化亟待解決的問題”[3]。在此背景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于2022年上線。該平臺是教育部指導,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fā)展中心主辦的面向中小學、高等教育以及職業(yè)教育等階段的師生,輻射廣泛的社會人群的智慧教育平臺,以海量的教育資源服務于師生自學、教師研修、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等。自上線以來,平臺已進行5次迭代升級,線上教育教學資源逐漸豐富,用戶數量和影響力逐年激增。截至2023年底,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其中的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是“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的升級版,旨在為中小學的師生、家長提供多樣化的數字教育資源。目前開設有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后服務等板塊?!捌脚_累計瀏覽總量達到30多億次”[4],收效良好。為更好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使教育回歸立德樹人的初心,國家要求教育部門積極征集和開發(fā)優(yōu)質的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向全體學生尤其是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和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求。探索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和應用研究是優(yōu)化德育教育資源、完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內容供給的重要路徑。

      二、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的現(xiàn)狀與需求

      進入數字化時代,紅色文化面臨諸多挑戰(zhàn)也面對難得的發(fā)展機遇。紅色文化與先進的數字技術相融合,在改變紅色文化的存儲形式、傳播形態(tài)的同時,也為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紅色文化內蘊豐富——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楷模、紅色藝術、紅色基地等內容具備轉化為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潛質,以紅色文化為基底建構面向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資源對于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

      (一)現(xiàn)狀:現(xiàn)有的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因缺少系統(tǒng)設計限制了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各地逐漸展開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工作,在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進行紅色文化資源的發(fā)掘、存儲和傳播展示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但這些數字資源存在主題分散、內容碎片化、各自為戰(zhàn)、互動性不足等現(xiàn)實問題。在網絡平臺上簡單陳列革命歷史、英雄事跡、文物等內容限制了文化資源多元效能的發(fā)揮,尚不能形成紅色文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的合力。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德育教育資源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已有的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尚未轉化為有效支撐德育工作的數字化教育資源,還有大量的實體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有待數字化轉化。目前,線上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內容零散,形式也較為單調,以文字、圖片加文字以及簡單的影像配解說為主,缺少系統(tǒng)性設計。具體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而言,有關紅色文化的專題教育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較大上升空間。德育板塊中的黨史學習、愛國主義兩個子板塊包含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程,以及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段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等內容,主要是紅色歷史中點狀事件和部分楷模人物的呈現(xiàn),內容較為單薄,缺少體系性,難以滿足中小學生多元化的使用需求。構成紅色文化的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楷模、紅色藝術以及紅色基地等大量的內容尚有待轉化為專題教育資源。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播:滿足“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育個性化、學習自主化的時代需求

      當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群體成長于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熟悉網絡,對數字化信息和交互性新媒體具備天然的親近性和認同感,習慣于通過互聯(lián)網查詢信息、獲取知識和發(fā)表意見。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大背景下,面向中小學生群體的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大有可為。教育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互聯(lián)網平臺受眾覆蓋面廣、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優(yōu)勢,構建“互聯(lián)網+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新模式。結合中小學生不同學齡段的思維習慣和心智特征,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的新媒體表現(xiàn)形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轉化,讓紅色文化資源以形象、直觀、生動的新面貌抓住青少年群體,提高育人效能。以紅色理論為例,抽象理論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有較大的接受難度,但如果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斷予以動漫化,以動畫短視頻的形式借助卡通形象講述馬克思的故事,把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簡易版本,就可以以富有親和力的形式完成紅色理論的輕量化表達,從而拉近紅色理論與兒童青少年群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們以妙趣橫生的卡通故事為橋梁,進入馬克思和他創(chuàng)立的經典理論的世界,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做到以紅色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此外,以現(xiàn)代數字技術賦能后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化學習的需求。以革命紀念館的游覽為例,在對場館進行實景掃描和數字復刻、對文物展品進行數據采集和建模重構的基礎上,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呈現(xiàn)的云展館等,方便青少年在課余閑暇時間段進行云游覽,適合于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體驗。

      (三)紅色文化數字資源的課程化建設:滿足課程改革對德育教育資源的需求

      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意味著將紅色文化資源納入教育教學領域,對資源進行科學規(guī)劃,促進數字資源的課程化建設勢在必行。教育部印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要求以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A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堅持核心素養(yǎng)導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成長,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指導思想。該方案對以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豐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積極引導廣大師生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出了安排部署。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建設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為指南,充分發(fā)揮數字技術在拓展教育時空、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增進學生體驗等方面的優(yōu)勢,對資源進行課程化建設,即設置紅色文化主題線上課程,科學設定課時,創(chuàng)設在線互動、合作交流式學習活動。通過設置課后問答、闖關活動、紅色文化知識競賽、作品創(chuàng)作實踐等活動,以交互游戲、項目驅動等方式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避免紅色文化奇觀化或學習活動流于走馬觀花,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意義建構,滿足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態(tài)化應用線上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德育教育的現(xiàn)實需求?!澳壳皣移脚_課程教學資源尚未覆蓋全學科、全版本,德育、美育……等版塊資源仍不夠豐富”[5]。多元化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德育板塊形成有效支撐,紅色文化資源能夠豐富黨史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思政課程等子板塊的內容供給。紅色文化資源與德育板塊的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三、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原則

      資源建設的目的在于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面向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主體,以不斷豐富的專題資源服務于師生和家長。作為平臺重要的專題教育資源,為便于教師、學生、家長應用,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在踐行平臺既有的“需求牽引”“共建共享”“育人為本”等理念的同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一)系統(tǒng)性與多樣化

      紅色文化是由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楷模、紅色藝術以及紅色基地等多元化的內容組成的完整的文化體系,在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系統(tǒng)化、多樣化的建設原則。系統(tǒng)性與多樣化原則的實現(xiàn)是建立在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作用的基礎上的。通過數字手段獲取盡可能全面的紅色文化資源元數據是建立完善的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的前提。系統(tǒng)性原則要求制定全面囊括紅色文化豐富內涵的內容框架體系,按照紅色文化資源類別制定數字教育資源分類標準,確保紅色文化專題教育資源能夠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專業(yè)、全面、系統(tǒng)、完整的文化資源。多樣化原則強調數字化資源有別于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過教材接觸到的相對單一的德育內容,運用數字手段將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如文物、遺址和非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如革命事跡、紅色理論、紅色精神、紅色藝術等多樣的內容呈現(xiàn)在平臺上,以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元化的表現(xiàn)手段服務于師生。

      (二)實踐性與開放性

      作為支撐中小學德育教育的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建設需要遵循實踐性原則,確保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將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線上教育內容的設計上既要安排一定課時的“學與思”,也要設計相應的“踐與悟”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實踐性活動中更好地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梢栽O置兩類實踐性活動:一是日常實踐活動如唱紅色歌曲、讀紅色家書、講紅色故事、演繹紅色劇作、欣賞紅色藝術經典作品等;二是紅色研學之旅活動,這一活動可以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完成。學生使用線上資源進行虛擬現(xiàn)實技術支持下的場景化體驗,在此基礎上由學?;蚣议L帶領學生進行線下實體游覽體驗。方便快捷而又逼真的線上體驗能夠很好地開闊學生的眼界,增進學生對遍及全國各地的紅色場館及其見證的紅色歷史的感性體驗。開放性是就紅色文化資源本身的未完成性而言的。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歷史實踐中開創(chuàng)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必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持續(xù)推進中衍生新的篇章。因此線上平臺資源需以開放的姿態(tài)不斷更新紅色文化的最新成果,此外資源開發(fā)者還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資源建設、管理和應用的方式方法,面向廣大的用戶征詢使用意見和改進建議,持續(xù)做好平臺資源的升級完善。

      (三)科學性與引領性

      科學性是指資源建設應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課程內容與形式設計要貼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特點、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按照由淺到深、先易后難、螺旋上升的原則,精心遴選紅色文化資源,科學設計紅色文化課程教學內容,明確各類紅色文化內容的主題類型、數量和教學時長等,方便師生在日常教學或自主學習中使用。引領性原則是指相關資源的建設應注意凸顯紅色文化在促進德育教育成效即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領塑造方面的作用,以建構中小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為旨歸。資源建設應重在強化紅色文化的感染力,減少抽象的文字、單純的說教性的內容,寓教于樂,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媒介形式、傳播載體和傳播形式進行內容傳達。

      四、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內容構成與框架設計

      認知學習理論超越了以學習者為知識灌輸的對象的行為主義理論,視學習者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作為認知學習理論重要分支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6]。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衍生出來的“情境教育”“活動教育”“拓展性學習”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模式為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資源建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做好資源內容的頂層設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包括以下內容:紅色理論資源、紅色歷史資源、紅色精神資源、紅色楷模資源、紅色藝術資源、紅色基地資源等。

      紅色理論資源:紅色理論是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7]等。紅色理論是黨帶領人民矢志不移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在中小學生中開展紅色理論教育旨在進行初步的理論啟蒙,引領兒童和青少年進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殿堂。面向小學生的紅色理論教育資源尤其要注意“輕量化”轉化,可以借助于輕松有趣的卡通故事、通俗易懂的有聲語言對上述理論的核心觀點進行闡釋。面向中學生的紅色理論教育資源則可以有適當的理論深度。紅色理論資源對于提高青少年群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增進青少年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紅色歷史資源:即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恢弘歷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有效的精神營養(yǎng)劑,紅色歷史學習應該貫穿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全過程,這也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內在要求。面向中小學生的紅色歷史資源的內容需要精心設計,以歷史的線性脈絡為線索,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感性還原,構建血肉豐滿的歷史場景,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增進學生對歷史的切身體驗,在豐滿的主觀感受的基礎上接受紅色歷史的精神洗禮。

      紅色精神資源:紅色精神特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一精神譜系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涵蓋了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等不同歷史時段的紅色精神。紅色精神資源建設的要義在于“還原”,即借助影像文獻資料或運用歷史場景虛擬還原手段對具體的某一種偉大精神背后的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情景再現(xiàn),帶領青少年在對歷史事件的沉浸式體驗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增進青少年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紅色楷模資源:紅色楷模包括兩類,一是革命戰(zhàn)爭歲月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英烈和偉人,二是新中國史上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增進人民福祉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模范。前者包括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鄧中夏等黨的歷史上杰出的領袖,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趙一曼等數不盡的英烈,以及偉人毛澤東、周恩來等;后者包括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的時代先鋒人物,如焦裕祿、孔繁森、王進喜、錢學森、袁隆平、楊利偉、張桂梅、黃文秀等。與相對抽象的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等資源相比,紅色楷模資源的優(yōu)勢在于以具體的人為依托。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楷模鮮活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生經歷更易于在情感上觸動他們,進而促使他們產生在道德品質和人生境界層面向模范學習的愿望。講述楷模故事需注意運用多元化的敘事語言,充分發(fā)揮數字手段的優(yōu)勢,展現(xiàn)血肉豐滿的而非概念化的楷模人物,以可敬可佩又可親的英雄模范形象吸引學生。通過紅色楷模資源建設,講好革命英雄和時代楷模的精彩人生故事,讓英雄模范做兒童和青少年成長路上的燈塔。

      紅色藝術資源:紅色藝術是指以百余年來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為依據,在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完成的文本。形式多樣的紅色藝術作品是紅色文化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這些作品既講述革命戰(zhàn)爭年代英雄兒女轟轟烈烈救亡圖存的故事,也展現(xiàn)和平歲月里各行各業(yè)的先鋒模范人物光輝燦爛的奮斗歷程,以審美的方式完成紅色歷史的再現(xiàn)與紅色精神的藝術化表達。對于聽著“小英雄雨來”的故事成長起來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紅色藝術作品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親和力。紅色藝術資源不僅有益于培養(yǎng)兒童和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是提高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的重要支撐。在閱讀紅色經典小說、誦讀紅色詩歌、傳唱紅色歌曲、欣賞紅色舞蹈、觀看紅色戲劇影視劇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在藝術的世界里獲得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洗禮與性情的陶冶。

      紅色基地資源:紅色基地是指表征著百余年來恢宏歷史的具有顯著紀念意義的場所,包括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與紅色歷史密切相關的紀念性場所。如毛澤東舊居、南湖革命紀念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魯迅紀念館、孔繁森紀念館、龍華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是紅色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大多已被納入“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數字技術將紀念場館轉化為線上虛擬瀏覽,充分發(fā)揮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智能技術的沉浸性、交互性優(yōu)勢,對場館中的文物如紅色家書、日記、信件、手稿等文字性內容以及其他器物藏品進行數字復制,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大限度地發(fā)揮紅色基地的育人功能。

      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內容框架如表1所示。

      五、紅色文化數字課程資源應用構想

      資源建設的目的在于應用。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應對標中小學師生在德育日常教學和學習生活中的常態(tài)化應用需求,進行課程化建設。在資源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學情選用相應的內容、選取合適的應用方法。

      (一)應用原則

      1.學生為中心

      紅色文化課程資源應用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體現(xiàn)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中心地位為立足點?!皩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對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革命?,F(xiàn)代信息技術進一步賦能學生成為自我教育者,海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學生以自己的個性化需求為出發(fā)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完成自我引領: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在線上資源的支持下,學生逐漸成長為“自我教育者”。學生為中心的紅色文化資源應用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理念的變革,培養(yǎng)和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

      2.循序漸進

      面向中小學生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在應用過程中需考慮不同學齡段的學情,教師以客觀科學的學情分析為依據,指導學生選用適合的課程資源,循序漸進開展德育教育。循序漸進的應用原則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不同類別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之間的次序,二是同一門課程資源內部的前后次序。從類別次序上來講,紅色藝術課程資源內容直觀具體形象,可以排在首位,紅色歌曲、紅色小說、紅色電影等對于一二學段的學生來說沒有接受難度。紅色楷模、紅色歷史兩類課程資源難度適中,可以重點安排三四學段的學生學習。紅色精神、紅色理論的相關內容抽象化程度和理論深度有所增加,適合于安排給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使用。第二種應用思路即某一類別的課程資源遵循由淺入深的框架安排具體內容。以紅色理論為例,面向小學生的紅色理論課程在內容上需要遵循“輕量化”原則,在表現(xiàn)形式上需要使用影像化語言以直觀感性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面向中學生的紅色理論則可以強化理論深度,不必拘泥于表現(xiàn)形式的影像化。兩個層面的循序漸進原則遵循其一進行建設和應用即可。

      (二)應用方法

      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內容豐富,其中既有黨史、新中國史等豐富的歷史知識,又囊括了音樂、繪畫、文學、戲劇、電影等感性的紅色藝術;既有以馬克思主義為基底的紅色理論的思想深度,又有精彩的楷模故事帶來的感性內容。在應用過程中,建議選用下列方法:

      1.經典誦讀法

      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印發(fā)的《中華經典誦讀實施方案》明確要求以經典誦讀工程引領青少年增進文化自信。紅色文化資源中以語言文字形態(tài)呈現(xiàn)的紅色家書、紅色詩歌、紅色經典小說、紅色楷模故事、紅色理論簡易讀本等內容作為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經典誦讀活動的優(yōu)質內容。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在教師或家長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誦讀以及誦讀基礎上的書寫、講解等實踐活動由淺入深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意蘊。

      2.影像欣賞與創(chuàng)作

      影像形態(tài)的資源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與創(chuàng)作法適用于以紅色理論、紅色楷模、紅色歷史等為呈現(xiàn)對象的戲劇、電影、電視劇等影像資源。以經典的紅色藝術影像的欣賞為基礎,設計影視賞析與評論、影視配音、影視經典段落表演、微電影與短視頻創(chuàng)作、學生舞臺劇展演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通過紅色影像鑒賞與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堅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在學生心中種下愛國主義與家國情懷的種子,真正做到把紅色藝術文化資源轉化成滋養(yǎng)兒童與青少年心靈的精神養(yǎng)料。

      3.研學探索與實踐

      在研學旅行中進行紅色文化探索與實踐是紅色歷史、紅色基地以及紅色楷模等文化資源應用的可取方法。如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旅行實際上是年輕人教育的一部分。研學旅行又被稱為“游育”,是在旅行中進行的教育活動??茖W的規(guī)劃是研學旅行與實踐順利實施的前提。完整的研學探索與實踐應包括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研學旅行前的準備、旅行中的實地探究、旅行后的回顧與總結。分別對應三種學習模式,即前置性學習、沉浸式學習、反思性學習。中小學生以紅色基地為研學旅行目標,旅行前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相關資源預先了解研學目的地的相關信息,如革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及背后的歷史人物、革命事跡等,形成感性體驗基礎上的理性認知。在實地研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在沉浸式體驗的基礎上以手抄筆記、影像記錄、視頻日志等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現(xiàn)場資料收集與感悟體會的記錄。旅行后教師組織學生對研學成果進行總結、展示并予以評價,進一步鞏固研學旅行與實踐的收獲。

      紅色文化數字課程資源應用體系如圖2所示。

      六、結語

      紅色文化是中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紅色文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是優(yōu)化德育教育路徑、實現(xiàn)平臺資源擴容的重要面向,能夠為黨史學習、愛國主義、思想品德和思政課程等德育子板塊提供資源支撐。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包括紅色理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紅色楷模、紅色藝術以及紅色基地等多元化內容?!霸谫Y源建設上,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技術優(yōu)勢,遵循資源開發(fā)遴選—資源質量保障—資源動態(tài)更新—優(yōu)質資源獎勵—資源應用機制五個環(huán)節(jié)”[8],構建引領性、實踐性與科學性兼具的紅色文化教育數字資源體系。在資源應用上,遵循學生為中心、循序漸進的原則,選用經典誦讀法、影像欣賞與創(chuàng)作法、研學旅行與實踐等方法,以滿足“互聯(lián)網+”背景下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 html,2024-03-25.

      [2] 劉潤為.紅色文化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4):7-13.

      [3] 柯清超,王朋利等.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模式、分類框架及發(fā)展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3):68-74+81.

      [4] 楊非.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與應用[J].人民教育,2022,(Z3): 33-35.

      [5] 曾媛,黃志南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情況、典型模式與賦能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3,(11):98-104.

      [6]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章程[EB/OL].https://www. gov.cn/xinwen/2022-10/26/content_5721797.html,2024-06-17.

      [8] 洪文秋.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9):76-82+100.

      作者簡介:

      孟麗花:副教授,在讀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影視教育。

      田玉琪: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影視教育。

      曹瀟: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教育技術。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 Based on the National Smart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eng Lihua1,2, Tian Yuqi2, Cao Xiao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Shandong 2.College of Education, Wei 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Shanxi

      Abstract: Red culture based on Chinese Marxism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digit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al digital resource will serve as strong support to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xis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 targe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limited to two sections in moral education: the study of Party history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Lack of abundant and high-quality resource made it difficult to meet diverse needs of students’ autonomic learning through digital resourc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personalized study and resource expansion of the national smart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is research is dedicated to explore feasible path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 for moral section. This research will clarify principles and content frame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 and recommend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red cultural curriculum resource. Red cultural resource such as red theory, red history, red spirits, red models, red arts and red bases will help to improve content supplement of the national smart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of learning red culture and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Keywords: National Smart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d cultural resource; digitaliz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禄劝| 连平县| 民乐县| 黄石市| 巫山县| 珠海市| 遂川县| 肃南| 二连浩特市| 剑阁县| 大名县| 大渡口区| 布拖县| 胶南市| 莲花县| 四会市| 延川县| 印江| 深泽县| 东明县| 台中县| 沛县| 胶州市| 长治县| 翼城县| 四子王旗| 柘荣县| 舟山市| 满洲里市| 客服| 荣成市| 柏乡县| 修文县| 福建省| 玉溪市| 鄂尔多斯市| 曲水县| 淮南市| 邵东县| 彭水|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