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門地秧歌是北京市朝陽區(qū)傳統(tǒng)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小紅門地秧歌是流傳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小紅門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秧歌舞蹈,全稱為“太平同樂秧歌圣會”。小紅門地秧歌會保留到現(xiàn)代的一面會旗上,有“左安門外紅寺村太平同樂秧歌圣會誠起于乾隆二年”字樣。小紅門地秧歌有嚴格的會規(guī)、風俗和禮儀。小紅門地秧歌會中人員以滿族人居多,均由男子組成,小紅門地秧歌主要在逢年過節(jié)和各種喜慶活動中表演。2011年5月23日,“秧歌(小紅門地秧歌)”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小紅門地秧歌歷史淵源
小紅門地秧歌是北京十三檔武會中的一檔,據(jù)小紅門地秧歌會的會旗記載,該會起源于乾隆二年(1737年)。走會又名武會,為民間最熱鬧之雜戲,亦即民間有統(tǒng)一之藝術,各種歌舞技藝,五花八門,均有活潑之精神,表演各種藝術,較為精彩,于民間藝術中,具有勢力,每逢山壇廟集開會時,或一村一處有典禮慶賀時,皆舉行走會,而城外各村亦有歷年行之者。
小紅門地秧歌從其名稱上看,“小紅門”為地名,是北京市朝陽區(qū)下轄的一個鄉(xiāng);“地秧歌”為其表現(xiàn)形式,是傳統(tǒng)舞蹈表演形式中的一種。小紅門地秧歌在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前,其傳承全都是在村落內完成的,屬于一種村落文化。過去參加這檔香會的人,一般都是紅寺村的村民,大家從小耳濡目染,大多數(shù)會員基本上都是“瞧”會的,完全秉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口傳心授”的特質。
小紅門地秧歌會的會員大都住在紅寺村的主街上,平時大家一起干農(nóng)活。農(nóng)閑的時候,則聚在村里的吉祥寺內,練習、過排。小孩扮小二哥;青年人動作敏捷、利落則扮演陀頭、武扇等難度較大的角色;老年人則擔任后檔,大家齊心協(xié)力,實現(xiàn)著小紅門地秧歌在村落中的傳承。
在小紅門地秧歌的起源中,有一種說法是小紅門地秧歌是“合街的玩意兒”,即指住在紅寺村中所有相關的人,共同參與、共享和實踐的文化,“集體參與”是其主要特點??梢?,在小紅門地秧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前,其傳承只能在紅寺村內進行,所有在板的人都是本村的,沒師父沒徒弟,只有輩分,一輩一輩地往下傳,且有著傳男不傳女的嚴格規(guī)定。
小紅門地秧歌表演
及角色裝扮
小紅門地秧歌表演從以前的“歌、舞、樂三位一體”變?yōu)楝F(xiàn)代的“以舞蹈為主”,唱的部分基本全部失傳,現(xiàn)代只有極少數(shù)人會唱幾句或是幾段,而且在正式表演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唱這一部分了?,F(xiàn)今一般的表演程式由開場、走場、別籬笆、斗場、搶橋組成。此外,還有不常表演的堆山子和拆山子。秧歌會中還存有大量的秧歌詞,但沒有唱譜,已瀕于失傳。據(jù)小紅門地秧歌老藝人稱,小紅門地秧歌曾有64套表演套路,現(xiàn)代保留下來的也只剩22套了。
小紅門地秧歌的表演有如同交響樂一般的角色分配,各司其職,各自的表演動作均有不同。 小紅門地秧歌共17 名角色,會首“篩號”(敲大鑼)指揮,其他16 人成對表演,裝扮對應《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的人物。目前表演的主要內容是“老八趟”,即八對角色依次表演8 次。角色不同,動作特色各異:頭陀(武松、魯智深)剛勁,小二哥(馬童)輕快,文扇(扈三娘)柔媚,武扇(王英)浪蕩,樵夫(燕青)快樂,漁翁(宋太公)詼諧,鑼手(顧大嫂、孫二娘等女性角色)緊繃,鼓手(李逵、時遷、楊雄、石秀)彈動。斗場和搶橋是表演中的精彩段落。斗場即不同角色之間的即興演出。搶橋主要展示頭陀的精彩技巧,兩名頭陀依次蹲下,站立者躍起一腿掃過對方頭頂,旁邊武扇、漁翁、樵夫隨之一起舞動,5 人逐漸加快動作,最后戛然而止。
小紅門地秧歌的伴奏樂器是棒、鼓、鑼、號(大鑼),都由場上演員兼任。音樂、舞蹈緊密結合,有“鼓為膽,鑼是音,棒是隊長,號為司令”的說法,即鼓點是節(jié)奏;鑼跟著鼓,表演中不能停,要一直敲;頭陀拿棒帶隊;號指揮,號一響,場上就會有變化。
小紅門地秧歌傳承人物
趙鳳嶺,1946年10月2日出生,漢族。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秧歌(小紅門地秧歌)代表性傳承人。
趙鳳嶺從7歲開始學習小紅門地秧歌表演,在小紅門地秧歌會中擔任小豆的角色,13歲時正式學習小紅門地秧歌會中主要角色頭陀的表演,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熟悉小紅門地秧歌中的每個角色技藝特點,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小紅門地秧歌技藝及地秧歌詞唱法,由于秧歌詞的演唱逐漸不被人們所重視,因而也沒有人繼續(xù)學習和傳授秧歌詞。趙鳳嶺在學習小紅門地秧歌表演的過程中,私下里從師父那兒學習了幾段秧歌詞的演唱,也是現(xiàn)在僅存的幾段秧歌詞。在19歲正式拜師成為小紅門地秧歌會前引后,跟隨師父學習會規(guī)會理,在帶領小紅門地秧歌會參加各地演出的過程中,逐漸將會規(guī)會理融會貫通,為今后獨自帶隊演出打下基礎。由于小紅門地秧歌的傳承方式比較特殊,基本靠家族親屬一輩一輩地傳承發(fā)展,所以小紅門地秧歌會中的所有角色都沒有拜師學習的規(guī)矩,均由趙鳳嶺一人傳授技藝,50多年來已經(jīng)教授各種角色40余人。趙鳳嶺憑借初中畢業(yè)的水平和50多年來的經(jīng)驗,在退休后開始撰寫小紅門地秧歌會的會規(guī)會理,將小紅門地秧歌會中的道具使用、服裝穿戴、走會規(guī)矩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來,并將其整理成冊,現(xiàn)在的小紅門地秧歌可以說是北京民間花會中會規(guī)會理較為齊全的花會了。
過去小紅門地秧歌是唱舞結合,由于歷史原因,現(xiàn)在唱的形式已基本不存,而且會唱的人已經(jīng)不多。小紅門秧歌詞的演唱技藝趙鳳嶺學習得較為完整,也是現(xiàn)在唯一能唱段子比較全的傳人。他利用業(yè)余時間整理存世的小紅門秧歌詞,并將其錄制成音頻文件,為今后的小紅門地秧歌留下了寶貴資料。
2011年9月15日,在小紅門鄉(xiāng)政府、朝陽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和小紅門中心小學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動下,啟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小紅門地秧歌作為當?shù)氐奶厣幕灰胄〖t門中心小學,開啟了小紅門地秧歌走出本村的傳承發(fā)展之路。
趙鳳嶺現(xiàn)在也是小紅門地秧歌進校園傳承活動給孩子們請來的“師父”。從那以后,小紅門地秧歌正式開始“進校園”傳承,趙鳳嶺每天下午4點多,無論刮風、下雨、下雪都堅持到小紅門中心小學進行傳習活動,雖然學生們的技能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教給學生。他相信,小紅門地秧歌會隨著孩子們的學習,一輩輩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