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是東盟了解中國的前沿和窗口,是銜接“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故“廣西故事”是中國故事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廣西故事”就在學生身邊,師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大學英語作為廣西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學生多、課時長,是課程思政的理想“陣地”。挖掘“廣西故事”思政元素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情懷,提高學生面向東盟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講好“廣西故事”的能力,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因此,文章從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保護等12個主題探究建立富含思政元素的“廣西故事”資源庫,便于教師將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解決學生“文化失語”的教學痛點。最后,從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方面,探討“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廣西故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大學英語;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5-0097-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這為講好“廣西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
d159075ec02cb3656d1783c979dd0ead同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增加學生在社會、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儲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這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2021年11月22日,中國—東盟由“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升級為“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一帶一路”建設也在穩(wěn)步深入推進。廣西沿海、沿江、沿邊,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省份,是東盟了解中國的前沿和窗口,是銜接“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因此,講好“廣西故事”對講好中國故事有著非凡的意義。
大學英語作為廣西高校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學生多、課時長,是講好“廣西故事”理想舞臺。挖掘“廣西故事”思政元素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一大批愛國、愛家鄉(xiāng)、愛人民、能在外語場合正確闡釋中國立場的英語人才,是廣西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使命與擔當。
一、“廣西故事”融入大學英語的意義
(一)豐富廣西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傳統(tǒng)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大多與西方的科學文化有關,但與本國本土相關的教學內容偏少?!皬V西故事”豐富多彩,且蘊藏著寶貴的廣西價值和廣西精神,將“廣西故事”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能打破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單一的桎梏,充實廣西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二)實現(xiàn)育人目標和育才目標的有機結合
教師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貫穿英語教學全過程,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使學生能在外語場合正確闡釋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培養(yǎng)具有“外國語、中國心” 的英語人才,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的統(tǒng)一。
(三)增強學生對廣西的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通過挖掘“廣西故事”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中,能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區(qū)情和民情的學習。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廣西的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其民族身份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成員對其他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糾正認知偏差,拉近民族關系,縮短民族心理距離,帶來各民族之間的充分信任[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四)推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東盟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優(yōu)先方向和重要伙伴,是中國周邊外交政策實施的主要對象[2]。因此,在東盟和“一帶一路”背景下,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英語人才,有益于推動中國與東盟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人文、經貿、旅游等方面的往來和交流,增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助推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五)為其他省份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立足廣西本土區(qū)域特色、民族特色、歷史文化特色,挖掘“廣西故事”及其思政元素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重構教學內容,實現(xiàn)育人目標和育才目標的有機結合,是廣西面向東盟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講好“廣西故事”的使命和擔當,符合國家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實際需求。因此,各省/區(qū)應積極立足本土特色,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使之更“接地氣”,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多樣化需求。
二、“廣西故事”內容的選擇
整體而言,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工作量比較繁重,周課時約12節(jié)至20節(jié)。而“廣西故事”博大精深,且受時間和精力所限,教師無法做到逐一細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廣西故事”。因此,建立“廣西故事”資源庫是解決這一現(xiàn)實教學困境的首要之舉。這有助于英語教師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直接從該資源庫中快速檢索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的“廣西故事”并融入教學中,提高教師講好“廣西故事”的能力和效率。
那么,什么樣的“廣西故事”可融入大學英語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可見,好的“廣西故事”首先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國故事的主流價值取向。
此外,關于中國故事的內容,目前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中國故事包括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基本國情、人民意愿和發(fā)展進步,甚至是中國在發(fā)展中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3];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政治發(fā)展道路和模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好素材[4];第三,中國故事內容應基于傳統(tǒng)中國文化故事、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故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開放故事三大類[5]。所以,“廣西故事”應包括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故事、歷史傳統(tǒng)故事、現(xiàn)代發(fā)展故事、面向東盟開放故事等。
因此,課程組結合講好中國故事的相關國家政策文件、國家領導人的講話精神,并通過文獻調研,圍繞廣西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團結等12大主題,搭建了“廣西故事”資源庫框架。每個主題下含有若干個相應的經典“廣西故事”,每個故事蘊藏著寶貴的思政元素。該資源庫有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素材,其框架設計部分內容詳見表1。
課程組根據(jù)資源庫大綱,從廣西各大博物館、領導人的講話、官方文件、歷史典籍、政府官方網站等中,搜集真實權威的“廣西故事”素材,建設“廣西故事”資源庫,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豐富翔實的教學資源,解決教師查找“廣西故事”難的棘手問題,改變學生“文化失語”現(xiàn)狀。
三、“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廣西故事”就發(fā)生在學生身邊,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真切的感受和理解。將“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能極大增加英語教學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實現(xiàn)合理、自然而不著痕跡地融合進入,而非生硬地機械性插入[6]。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版)·讀寫教程(思政智慧版)》為例,分析“廣西故事”融入大學英語的方法,部分內容見表2。
例如,教師在講解“Heroes of Our Time(時代英雄)”單元時,可在導入部分融入資源庫中廣西抗疫英雄梁小霞的感人事跡。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梁小霞護士兩次主動請戰(zhàn)援鄂,不遺余力投身救護工作,終因疲勞過度倒在抗疫一線,鮮活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8歲。她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用寶貴青春詮釋了人生意義,用偉大生命詮釋了人間“大愛”,用偉大生命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擔當,是真正的巾幗英雄。通過學習梁小霞的英雄事跡,培養(yǎng)學生崇尚英雄、捍衛(wèi)英雄學習英雄的情懷和激情,并激勵學生傳承烈士精神,勇于擔當奉獻,為建設壯美廣西綻放青春。
四、“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的路徑
巧妙地將“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需從教師、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取得理想的思政效果。
(一)教師
教師作為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執(zhí)行者,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都關乎課程思政的最終成效,教師應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并有能力在實踐中實施課程思政[7]。
1.增強課程思政的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師課程思政理念的強弱與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力度大小、課程思政成效的好壞有著直接關系。教師應多學習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和重要會議精神,多參觀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多觀看優(yōu)秀教育影片等,樹立立德樹人意識和“三全育人”意識。
2.提高課程思政能力
思政資源挖掘能力和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能力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教師應吃透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主動從“廣西故事”資源庫中挑選相關的“廣西故事”及其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中,將價值引導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如鹽溶于水,無形無色卻無處不在[8],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英語教學的隱性育人功能。
3.言傳身教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英語教師要有主人翁意識,心里要裝著國家和民族,積極關注廣西時事熱點和中國—東盟發(fā)展情況,主動觀看《廣西故事》等電視作品,積極學習廣西的歷史文化,了解民族風情、自然風光、過去與未來、傳奇與榮耀等,汲取精神文化養(yǎng)分。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引導學生以“中國立場、廣西特色”為宗旨,講好“廣西故事”,傳播廣西聲音,樹立中國形象。
(二)教學方法
1.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
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主題依托法、任務驅動法、項目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外語教學由“教”向“學”轉變,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9],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例如,在講解“Man and Nature(人與自然)”單元時,可推送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發(fā)布的視頻《世界地球日中國之美 “最美守護者” 廣西北海紅樹林》給學生,供學生課前線上自學,并設置相應的思考題:保護北海紅樹林的意義何在?北海紅樹林保護面臨什么困境?作為大學生,我們能為北海紅樹林生態(tài)保護做些什么?以此引起學生對生態(tài)保護的關注和思考。課中,通過集體討論、小組分享、課堂講解等方式,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和獨立思考,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海洋生態(tài)觀??梢姡S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廣西故事”的興趣,增強其講好“廣西故事”的能力。
2.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1)利用廣西區(qū)位優(yōu)勢,提升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防城港國際醫(yī)學開放試驗區(qū)等,都是鍛煉學生講好“廣西故事”的寶貴機會和重要舞臺。教師應大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桂舉辦的各項國際活動,如志愿者、實習生等,將課堂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
(2)搭建廣西與在桂留學生交流溝通平臺,拓寬“廣西故事”傳播渠道
廣西商務廳官網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廣西與東盟各國近200所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東盟國家來桂留學生達1.6萬人[10]。這為講好“廣西故事”帶來了重要契機。因此,教師應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推動中外學生交流互動平臺建設,如舉辦校園文化展,舉辦中外學生文藝、體育等賽事,創(chuàng)建中外學生交流微信公眾號等,這不僅有助于增強中國學生向在桂留學生講好“廣西故事”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在桂留學生更好地學習“廣西故事”,并成為講好“廣西故事”的國際傳播者,實現(xiàn)借嘴說話、借筒傳聲,借臺唱戲[11],拓寬“廣西故事”的海外傳播渠道。
(3)鼓勵學生參加“講好中國故事”相關比賽,以賽促學
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加“高教社杯”大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優(yōu)秀短視頻征集活動、“外研社·國才杯”“理解當代中國”全國大學生外語能力大賽等重要賽事。這不僅能提高學生英語應用水平,而且能規(guī)范學生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12]。對于積極參賽或榮獲獎項的同學,教師應酌情提高學生的平時成績,引導學生積極參賽,以賽促學。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就如一根指揮棒,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明顯的導向作用。教師應重點關注評價內容(評什么)、評價方式(怎樣評)和評價主體(誰來評)三個方面[13]。
1. 豐富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回答“評什么”的問題。202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加試題的開放性”。 因此,可將“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作業(yè)和測試,實現(xiàn)深度融入。例如,在口語測試中,可讓學生用英語介紹廣西的銅鼓文化、壯族三月三、左江花山壁畫等內容,這不僅有助于教師觀察并評價學生講好“廣西故事”的英語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bMxoVX3GO3cZayaNX92atWQ5ldN0+Bdzr3xhctN33oA=對廣西、對家鄉(xiāng)、對人民的情懷是否足夠深厚。期末試卷中,可將“廣西故事”融入翻譯和寫作,充分發(fā)揮“廣西故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寫作板塊,可讓學生用英語對廣西的社會熱點進行評價分析:疫情防控期間,廣西五菱提出“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你對此作何評價? 以此考查學生對“廣西故事”的深度觀察和思考能力。
2. 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回答“怎么評”的問題。合理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口試和筆試成績,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家國情懷、價值取向及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參賽情況、實踐情況等,多維度評價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全面,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
3. 采用多元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回答“誰來評價”的問題。評價主體多元化是教學評價結果客觀可信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測試,并結合教學觀察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此外,學生自評和同伴互評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我綜合評價,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省和反思能力。同時,在學習生活中,同伴的接觸較多,了解彼此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等,同伴評價能有效補充教師評價可能忽略的重要細節(jié)。因此,師評、自評、互評應多管齊下,這是課程思政評價效果真實有效的有力保障。
五、結論
本文聚焦“廣西故事”資源庫建設,為英語教學提供翔實豐富的教學素材,重構教學內容,解決學生“文化失語”的教學痛點,同時分析了“廣西故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的具體方法和路徑。由于“廣西故事”就在師生身邊,師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故挖掘“廣西故事”思政元素并融入大學英語有利于提高學生愛國、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情懷,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講好“廣西故事”,能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深化中國—東盟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推進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 陳立鵬,張譯丹.講好民族團結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路徑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3):7-14.
[2] 唐衍歡,馬堅,董舒文.發(fā)揮廣西優(yōu)勢,講好與東盟相關的中國故事[J].傳媒,2023(14):26-28.
[3] 徐占忱.講好中國故事的現(xiàn)實困難與破解之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4(3):20-26.
[4] 陳建兵,梅長青.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信的提升路徑[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4):110-115.
[5] 陳先紅,宋發(fā)枝.“講好中國故事”:國家立場、話語策略與傳播戰(zhàn)略[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40-46.
[6] 劉建軍. 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 教育研究,2020,41(9):28-33.
[7] 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17(5):1,10-14.
[8]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9]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0]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商務廳.廣西|接收東盟國家留學生最多的中國省區(qū)之一[EB/OL].(2021-09-03)[2024-01-21]. http://swt.gxzf.gov.cn/zt/jjdm/jmdt/t9999655.shtml.
[11] 周文力. 精準定位 增強國際傳播針對性和實效性:廣西電視臺對東盟國家傳播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5):10-14.
[12] 和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路徑研究[J]. 中州大學學報,2019,36(6):96-100.
[13] 文秋芳.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 中國外語,2021,18(2):47-5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