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別人說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這點行,我在那點行;今天若不行,爭取明天行;能正視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幫助別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爭取全面行,創(chuàng)新才最行。
短短八句話深入淺出地詮釋了樸素而深刻的“我能行”教育理念。這是光明小學最重要的教育信仰和精神力量,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光明師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廣泛調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黨政班子成員集思廣益,明確了“堅持‘我能行’辦學理念,以高質量黨建促進光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這一核心方向,并規(guī)劃了整體工作思路:繼承發(fā)展,守正創(chuàng)新,著眼于學校內涵提升,通過光明精神和‘我能行’教育思想凝聚共識,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課程建設和班風學風建設為抓手,整體推動“管理升級、課程升級、教研升級、質量升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擦亮光明教育品牌。
1.精神傳承,價值引領
學校教師共同學習、梳理、挖掘“我能行”的教育內涵,深刻理解光明教育的育人目標“做人生路上走得遠的光明人”?!拔夷苄小笔亲孕抛詮?、昂揚向上的生命狀態(tài),也是實現(xiàn)“走得遠”的堅定信念和強大力量;“走得遠”,是學生不斷成長、不斷前行的過程,是不斷汲取,不斷奮進的過程,是學生可持續(xù)成長與發(fā)展的狀態(tài)。如何“做人生路上走得遠的光明人”?需要志存高遠,有中國情懷、遠大志向,需要有理想,強本領,敢擔當;要有自信、夠勇敢、能樂群、會創(chuàng)新;“光明人”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學生身在光明,另一方面指學生心有光明,內心向上、向善、向好、向光。
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教師講好光明教育故事,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感悟“刻苦鉆研的敬業(yè)精神、尊重他人的民主精神、勇于反省的批判精神、遵循規(guī)律的科學精神、銳意突破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超越的開放精神”,讓師生都成為“人生路上走得遠的光明人”。
2.課程重構,素養(yǎng)落地
在高質量發(fā)展和新課標的引領下,根據(jù)對課程的理解、對學校育人目標的解讀,結合學校原有的教育實踐,我們重構了學校的“我能行”課程體系,分為基礎性課程、發(fā)展性課程兩個層級,涵蓋“品行、創(chuàng)行、語行、健行、美行”五大領域內容。
“我能行”基礎性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主,旨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和能力,強調學生應該掌握的共性核心知識和技能,以文化基礎為核心,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捌沸小闭n程是指道德與法治、勞動等課程,“創(chuàng)行”課程是指數(shù)學、科學、信息技術、綜合與實踐等學科內容,“語行”課程是指語文、英語等人文表達類課程,“健行”課程是指體育與健康課程,“美行”課程是指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課程?;A性課程強調普適性,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和品格。
“我能行”發(fā)展性課程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一、二年級五子棋課程,四年級籃球課程等),并將課后服務課程與學校課程一體化設計,不僅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特長(二胡、武術、編程、AI課程),而且關注思維進階,側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學會學習(數(shù)學、閱讀),幫助學生正視自我、勇于超越,培養(yǎng)更加自信、獨立、有能力的個體。
不同領域、不同層級的課程相互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的和喜歡的課程,獲得更多體驗與探索的機會,助其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3.課程實施,探索創(chuàng)新
第一,“天天常態(tài)”,營造素養(yǎng)課堂。
持續(xù)開展“光明教案”和“光明課堂”研究,對標對表市、區(qū)關于教學設計的要求與課堂評價的標準,開展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學習研究,打造“基于經驗、結合生活、關注需求、充分體驗、經歷過程、資源整合、思維進階、素養(yǎng)落地”的充滿挑戰(zhàn)與生命活力的“我能行”課堂。
教師以“單元整體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研究”“戲劇元素融入課堂實踐”“AI助力精準教學”等課題研究為載體,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通過自主思考、質疑、對話、討論、合作等多種教學方式,以真實任務為引領開展挑戰(zhàn)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構建學為中心及充滿活力、智慧、自信的課堂文化。
第二,“周周首課”,自主跨界融合。
“周周首課”以少先隊周一首課為平臺,將多學科內容融于研究主題,不斷完善、升級家校社共育的跨學科主題式研究性學習。
2024年3月20日是春分,在18日的周一首課上,中隊輔導員帶著學生們回顧了研究的過程與成果:師生走進農時博物館,了解春分的由來和習俗;和美術老師一起畫風箏、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公園放風箏,感受春天的到來;學生們唱起春分的兒歌與古詩,體會春天的美好;和科學老師一起做“豎雞蛋”的實驗,體驗春分;家長志愿者給學生講解春分的故事……
“周周首課”提供了學科內整合和不同學科“自主跨界融合”的平臺,進一步加大多學科整合的主題性研究,給學生提供對同一主題多視角的認識,促進學生對這一主題的深度理解。
第三,“月月有節(jié)”,打造實踐特色。
學校開展“常態(tài)課優(yōu)質化工程”的同時,充分利用10%的學時,設計以學生全員參與為主、充滿挑戰(zhàn)的學科實踐活動。
學校將每年的十一月定為“科技節(jié)”活動月,以觀察、實驗、探究為主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系列科普活動;十二月為“藝術節(jié)”活動月,開展班班有歌聲、班班有書畫、班班有戲劇的藝術展演活動;三月為“數(shù)學節(jié)”活動月,開展數(shù)學閱讀、數(shù)學游戲、數(shù)學探究為主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人間最美四月天,正是“閱讀好時節(jié)”,各種親子閱讀、師生共讀活動會伴隨整個四月;五月是“健康節(jié)”活動月,開展運動會、心理健康戲劇展演等活動……
各種學科文化“節(jié)”將課上、課下相結合,打通校內、校外的圍墻,真正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落實美育浸潤行動,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助力他們行走人生。
促進光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任重而道遠,光明小學將永葆向上的奮斗姿態(tài),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育“人生路上走得遠的光明人”為己任,用光明教師高尚的師德、過硬的專業(yè)本領、高超的教育智慧,為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