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甘肅宋金墓葬畫像磚秋葵圖案析論

      2024-09-25 00:00:00黃飛翔
      絲綢之路 2024年3期

      [摘要] 甘肅境內(nèi)宋金墓葬畫像磚中有一類圖案為秋葵,較為特殊,相關(guān)著述中存在誤認(rèn)。通過對秋葵圖案進行辨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此類圖案在宋金元墓葬形制演變中的位置經(jīng)營變化,及突出的裝飾意味,可得出初步認(rèn)識:秋葵與蜀葵圖案同樣作為佛教喪葬儀式中香花供養(yǎng)的標(biāo)識,被引入傳統(tǒng)喪葬中,成為唐宋以來僧俗觀念相互融合的一個典型案例。

      [關(guān)鍵詞] 宋金墓葬; 秋葵圖案; 香花供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K876.3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4)03-0159-08

      [作者簡介] 黃飛翔(198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游牧考古、美術(shù)考古。

      [基金項目] 甘肅省文物保護科學(xué)和技術(shù)研究課題“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漢簡契約文書整理研究”(GSWW202247)。

      甘肅境內(nèi)宋金時期墓葬流行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自墓門至墓室鑲嵌大量畫像磚作裝飾。畫像磚圖案有人物、動物、生活用器、花卉等,其中以花卉類為大宗,而花卉圖案又以牡丹和蓮花居多。除這兩種裝飾多見且寓意明顯的花卉圖案外,有一類較為特殊圖案——秋葵。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宋、金墓葬皆有發(fā)現(xiàn),此圖像出現(xiàn)在墓葬內(nèi)必有其特殊意涵,本文擬對此現(xiàn)象展開分析,以期進一步豐富對甘肅宋金墓葬畫像磚的內(nèi)涵認(rèn)識,為墓葬的多方位研究提供嶄新視角。

      一、宋金墓葬秋葵圖案辨析

      根據(jù)公布材料來看,裝飾有秋葵圖案畫像磚的墓葬有臨夏市西關(guān)宋墓[1]15、臨夏市南龍鎮(zhèn)四家嘴金墓[1]135①、康樂縣府城鎮(zhèn)中元村宋墓[1]25、康樂縣流川鄉(xiāng)上坡村宋墓[1]19、康樂縣達洼河金墓[1]23、廣河縣莊窠集鎮(zhèn)高塔池宋墓[1]62、清水縣上邽鄉(xiāng)蘇屲村金墓[2]16-23、清水縣紅堡鄉(xiāng)賈灣金墓[3]76-84、清水縣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②以及清水縣博物館部分館藏畫像磚。

      畫像圖案中栽于盆內(nèi)的花、莖、葉完備的整枝花可稱為盆栽式,花枝呈橫向波曲狀可稱為纏枝花,花枝呈自然伸展的枝頭狀可稱為折枝花。臨夏市西關(guān)宋墓畫像磚為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盆栽樣式,中心一朵花頭,單瓣,花瓣先端凹缺,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葉片分為三裂片,邊緣呈鋸齒狀。盆花四邊留出較寬的帶有牙角的邊框。臨夏市南龍鎮(zhèn)四家嘴金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細線刻劃出花瓣脈絡(luò),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花葉四邊留出海棠形邊框。康樂縣府城鎮(zhèn)中元村宋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流川鄉(xiāng)上坡村宋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四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細線刻畫出花瓣脈絡(luò),葉片呈掌狀,淺裂。達洼河金墓畫像磚為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折枝花樣式,中心偏上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七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細線刻畫出花瓣脈絡(luò),左右為正面葉片,各為四裂片,邊緣呈鋸齒狀。廣河縣莊窠集鎮(zhèn)高塔池宋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細線刻畫出花瓣脈絡(luò),左右為正面葉片,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圖1)。

      1.臨夏市西關(guān)宋墓秋葵圖案 2.康樂縣達洼河金墓秋葵圖案 3.廣河縣莊窠集鎮(zhèn)高塔池宋墓秋葵圖案 4.康樂縣府城鎮(zhèn)中元村宋墓秋葵圖案 5.康樂縣流川鄉(xiāng)上坡村宋墓秋葵圖案 6.臨夏市南龍鎮(zhèn)四家嘴金墓秋葵圖案

      清水縣上邽鄉(xiāng)蘇屲村金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清水縣紅堡鄉(xiāng)賈灣金墓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為正面葉片,各為四裂片,邊緣呈鋸齒狀。清水縣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M1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減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無凹缺,五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葉片兩裂片對稱回勾,中間一裂片呈桃狀,裝飾性較強。清水縣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M2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完整葉片,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兩側(cè)各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無凹缺,左側(cè)五瓣順時針一圈,右側(cè)花瓣逆時針一圈,花朵兩側(cè)各兩片葉片,邊緣呈鋸齒狀。

      清水縣博物館藏1號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館藏2號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勾欄,最右邊欄板圖案為蜀葵,長方形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館藏3號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兩葉片分別為一正一背,各為五裂片,邊緣呈鋸齒狀,花葉四邊留出八邊形邊框。館藏4號畫像磚為長方形青磚,圖案為模印淺浮雕纏枝花樣式,中心一朵單瓣花頭,花瓣先端凹缺,五瓣逆時針一圈相互覆壓,左右為正面葉片,各為四裂片,邊緣呈鋸齒狀(圖2)。

      通過對以上畫像磚圖案的細節(jié)觀察和統(tǒng)計,有盆栽、纏枝、折枝三類,以纏枝樣式多見,多寫實風(fēng)格。圖像樣式流行中心一朵圓形花頭,兩側(cè)各一葉片的纏枝類型,花瓣有四、五、七瓣,以五瓣最多,先端多有凹缺,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相互覆壓。葉片多為四裂片或五裂片,以五裂片為多,邊緣呈鋸齒狀。

      秋葵為錦葵科秋葵屬黃蜀葵的別稱,一年生或多年生粗壯直立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可種植。其花較大,淡黃色,花瓣一圈相互覆壓,雄蕊柱明顯。其葉為5-9個深裂片,邊緣呈鋸齒狀?!侗静菥V目》引《嘉佑本草》所記:“黃蜀葵,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頗似蜀葵,而葉尖狹長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4]1045如大英博物館藏《乾坤生意圖》卷尾所畫秋葵、四川博物院藏絹本《秋葵圖》等(圖3)。據(jù)此,可以肯定以上宋、金墓葬畫像磚圖案為秋葵無疑。另外,要說明蜀葵與秋葵在植物屬性上存在差別,秋葵為錦葵科秋葵屬,蜀葵為錦葵科蜀葵屬。蜀葵葉掌狀,淺裂片呈三角形或圓形,花朵單瓣或重瓣,花瓣先端有凹缺,花色較多,如南宋李嵩《花籃圖》中的蜀葵等(圖4)。以上畫像磚圖案的秋葵花瓣先端凹缺可能借用蜀葵花瓣特征。畫像磚在雕刻或模印花卉圖案的選擇上,應(yīng)當(dāng)選取花卉獨具特色,與其他花卉易于區(qū)分的特征。蜀葵花葉多樣,與眾多錦葵科植物相近,葉似芙蓉,花類木槿。而秋葵花葉特征顯著,花瓣相互覆壓一圈呈螺旋狀,尤其葉片深裂邊緣鋸齒狀。這也為宋金墓葬畫像磚圖案中出現(xiàn)秋葵而沒有蜀葵的原因提供了一種解釋。

      二、宋金墓葬秋葵圖案位置經(jīng)營

      甘肅宋金時期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墓葬中,畫像磚往往因題材內(nèi)容的不同在墓內(nèi)有不同的鑲嵌位置,當(dāng)是工匠的刻意經(jīng)營。

      臨夏市西關(guān)宋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南、北、西三壁,除秋葵圖案外花卉圖案有牡丹、瓶栽蓮花等,人物圖案有持物侍女、婦人啟門、蓮花童子、飛天圖案,動物圖案有獅子、麒麟、仙鶴圖案??禈房h流川鄉(xiāng)宋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南、東、西三壁,下部為長方形的模印花卉圖案,有秋葵、蓮花、牡丹。上部為方形的雕刻人物圖案,有“求親獻禮”“迎送賓客”“擊鼓演唱”。康樂縣中元村宋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北、東、西三壁,下部須彌座束腰處為花卉圖案,有秋葵、蓮花、牡丹,上部為人物圖案,有孝行故事、侍女、童子持蓮。廣河縣莊窠集鎮(zhèn)高塔池宋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東、北、西三壁,下部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牡丹、蓮花、秋葵、鹿銜蓮圖案,上部為侍女、童子持蓮、盆栽牡丹等圖案。臨夏市紅園路金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門垂柱之間,墓室四壁及頂部藻井處鑲嵌人物和幾何紋磚,花卉圖案磚鑲嵌于墓壁下部須彌座束腰處,有牡丹、秋葵。臨夏市南龍鎮(zhèn)四家嘴金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四壁及頂部藻井處,人物圖案有孝行故事、童子、侍女、飛天等,動物圖案有馬、獅子、孔雀、鹿銜靈芝,花卉圖案主要于墓室四壁下部須彌座束腰及頂部藻井處,有牡丹、蓮花、秋葵等。康樂縣草灘鄉(xiāng)達洼河金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墓室四壁,人物圖案有男、女哭喪,動物圖案為鹿銜枝蓮,花卉圖案為牡丹和秋葵。

      清水縣上邽鄉(xiāng)蘇屲村金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甬道及墓室四壁,盆栽牡丹圖案位于墓壁下部,中部主要為人物圖案,上部有飛天、獅子、奔馬、牡丹、秋葵圖案。紅堡鄉(xiāng)賈灣金墓畫像磚圖案鑲嵌于甬道及墓室四壁,下部壸門之上一層為花卉圖案,有牡丹、荷花、菊花、秋葵,中部和上部以人物、動物圖案為主。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M1畫像磚圖案鑲嵌于甬道及墓室四壁,動物圖案有鹿銜枝蓮、奔馬,人物圖案有孝行故事、推磨、舂米、童子持蓮,花卉圖案有盆栽牡丹、荷花、纏枝牡丹、秋葵。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M2畫像磚圖案鑲嵌于甬道及墓室四壁,動物圖案有鹿銜枝蓮、馬、獸面,人物圖案主要為孝行故事,花卉圖案有盆栽荷花、纏枝牡丹、秋葵。清水縣博物館藏2號畫像磚應(yīng)為墓壁仿木作門樓之勾欄,其位置推測應(yīng)該為壁面中部。

      據(jù)統(tǒng)計,臨夏市西關(guān)宋墓、康樂縣達洼河金墓秋葵圖案畫像磚為縱向方形,鑲嵌于墓室內(nèi)壁。清水縣紅堡鄉(xiāng)東溝河金墓M1、M2秋葵圖案畫像磚為橫向長方形,鑲嵌于甬道及墓室內(nèi)壁。清水縣上邽鄉(xiāng)蘇屲村金墓鑲嵌于墓室四壁偏上,臨夏市紅園路金墓鑲嵌于墓門垂柱間,位置偏上。其余墓葬秋葵圖案畫像磚皆為橫向長方形,基本位于墓室或甬道及墓室四壁下部須彌座束腰處。與秋葵圖案共出的圖案主要為牡丹、荷花等花卉圖案。

      甘肅境內(nèi)經(jīng)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有明確紀(jì)年、墓葬形制基本清晰的宋金元時期墓葬有天水王家新窯宋墓[5]42-49、隴西縣仁壽山宋墓[6]86-92、白銀會寧縣楊茂公墓[7]22-25、臨夏南龍鎮(zhèn)王閔家金代王吉墓[8]46-53、清水紅堡鎮(zhèn)東溝河金墓,定西鍋樓房元墓[9]24-31、定西漳縣汪世顯家族墓[10]1-13。

      通過初步統(tǒng)計分析,可知甘肅宋金元墓葬在形制上存在一定差異和變化:甬道口存在砌筑門樓和不砌筑門樓的做法,隴西縣仁壽山建炎二年墓、臨夏南龍鎮(zhèn)大定十九年(1179)王吉墓即在甬道口砌筑門樓,之后至元代墓葬未見此做法。甬道砌筑結(jié)構(gòu)存在與墓室四壁相同和不同的做法,隴西縣仁壽山建炎二年(1128)墓、會寧縣楊茂公墓甬道砌筑樣式即與墓室四壁不同,之后至元代墓葬砌筑樣式較為一致。墓室底部須彌座結(jié)構(gòu)存在高低和有無的不同,天水王家新窯大觀四年(1110)墓、鎮(zhèn)原縣廟渠宋墓、隴西縣仁壽山建炎二年(1128)墓墓室下部砌筑較低矮的須彌座,臨夏南龍鎮(zhèn)大定十九年(1179)王吉墓則出現(xiàn)雙層須彌座,整體較高,清水紅堡鎮(zhèn)東溝河M1墓室下部砌筑高須彌座,元代墓葬墓室下部不再砌筑須彌座。墓室除開設(shè)甬道壁面外的其余三壁存在砌筑樣式的差異,天水王家新窯大觀四年(1110)墓砌筑雙層開間結(jié)構(gòu),隴西縣仁壽山建炎二年(1128)墓、會寧縣楊茂公墓砌筑單層開間結(jié)構(gòu),臨夏南龍鎮(zhèn)大定十九年(1179)王吉墓、清水紅堡鎮(zhèn)東溝河大定二十九年(1189)墓中部砌筑門樓結(jié)構(gòu),元代墓葬整體砌筑多層界格樣式。墓葬裝飾方面存在彩繪與素面,畫像磚有淺浮雕與模制的不同,天水王家新窯大觀四年(1110)墓、鎮(zhèn)原縣廟渠宋墓、隴西縣仁壽山建炎二年(1128)墓、會寧縣楊茂公墓墓內(nèi)裝飾為淺浮雕畫像磚搭配彩繪圖案,之后至元代墓葬裝飾基本為模印磚,但不飾彩繪。

      通過對甘肅宋金元墓葬的分析,不難看出,宋墓存在磚砌門樓結(jié)構(gòu)墓門,金元時期墓葬逐漸簡化,舍棄墓門砌筑門樓的做法;宋墓甬道兩壁的砌筑結(jié)構(gòu)和裝飾與墓室四壁不同,金元時期墓葬甬道砌法逐漸趨于一致;宋墓墓室下部的須彌座結(jié)構(gòu)相對較低,金代逐漸變高,且有多層束腰結(jié)構(gòu),墓室三壁中間流行砌筑門樓的做法,元墓將四壁簡化成單一的多排界格裝飾。宋墓流行淺浮雕圖案與繪畫相結(jié)合,金、元墓葬繪畫減少,流行模印磚。結(jié)合畫像磚圖案內(nèi)容的變化,可知宋墓墓門、甬道、墓室為不同的喪葬空間,以墓室正壁的龕和兩壁的夫婦對坐宴飲圖像為墓內(nèi)主要祭祀供奉對象,花卉圖像作為這一主題的陪襯,數(shù)量不多,位置也不固定。金代時甬道與墓室連為一體,成為同一個喪葬空間,以墓室四壁的磚砌門樓及下部須彌座為主要表達對象,孝行故事配合門樓建筑圖案置于壁面中部最突出位置,花卉圖像往往作為補充和須彌座束腰部分的裝飾,居于次要位置。元代時出現(xiàn)整壁界格,尤以花卉圖案為主流,裝飾意味明顯。結(jié)合相關(guān)研究[11]164,甘肅宋墓甬道多為出行內(nèi)容,墓室多為對坐式宴樂圖像。壁畫主要為虛位桌椅,以示墓主對坐,另有升仙類圖案。金代流行孝行故事圖案,元代雖然延續(xù)了金代的傳統(tǒng)裝飾有孝行故事圖案,但花卉圖案成為主流。因此可見,秋葵圖案出現(xiàn)在墓內(nèi)的位置正是甘肅宋金元墓葬中花卉類圖案裝飾演變的直觀反映。

      三、宋金墓葬秋葵圖案意涵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獨立成為繪畫中一科的定型期。自唐代以來,花鳥題材的圖案十分興盛,折枝花卉圖案常被繪畫于墓室壁畫人物、洞窟尊像等的周邊,作為背景裝飾圖案。纏枝花卉圖案常被繪畫于壁面或器物邊緣,作為邊界裝飾圖案。往往形成對稱樣式,使得畫面具有整齊的段落和秩序之感。中晚唐以來,隨著畫家對畫面自然環(huán)境效果及物象之間生動性的追求,花鳥圖案在畫面中的位置做出調(diào)整,打破對稱,姿態(tài)多樣,逐漸成為畫面主體。至宋代,花鳥畫確立為與山水畫評價相當(dāng)?shù)漠嬁疲瑥谋尘耙r托的裝飾功能轉(zhuǎn)變?yōu)閼?yīng)物象形的生動寫實功能。如初唐李鳳墓壁畫[12]91,即以花卉區(qū)隔人物,而晚唐王公淑墓[13]46北壁花鳥畫卻獨立的占據(jù)畫面主體,兩側(cè)繪不同的小花,且兩只蘆雁姿態(tài)有別。再如敦煌石窟初唐時332窟東壁供養(yǎng)人即以花卉區(qū)隔[14]93,而西夏時期洞窟“花鳥圖像在壁畫中出現(xiàn)了整壁裝飾的樣式”[15]156。

      甘肅宋金墓葬中秋葵圖案畫像磚多為橫向長方形的纏枝形式,中間一個花頭,兩側(cè)各一葉片的對稱樣式。雖然花葉較為寫實,但圖像樣式卻顯裝飾意味,這與壁面繪畫至宋代的整體風(fēng)格轉(zhuǎn)變趨勢不同,顯然是唐代甚至更早期對壁面或器物作邊界裝飾的傳統(tǒng),這也正說明了此圖案畫像磚常被鑲嵌于墓壁下部須彌座束腰處的原因。秋葵圖案顯得較為特殊,有別于常見的牡丹、荷花等題材,除作為墓內(nèi)裝飾外,還應(yīng)具有特殊意涵。

      岳亞斌、張?zhí)锓荚诜治龆鼗捅诋嬛械氖窨麜r提到蜀葵常伴隨藥師佛、菩薩、供養(yǎng)人出現(xiàn),而且密教儀軌中常用蜀葵,因而具有禮佛和治病禳災(zāi)的意義[16]1-10。王勝澤在分析敦煌西夏石窟花鳥圖像時關(guān)于壁畫中蜀葵的意義,提到華嚴(yán)宗在西夏廣布,受華嚴(yán)思想的影響,蜀葵用來裝飾華嚴(yán)圣境,“可能還與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有關(guān)”[15]165。劉人銘在研究敦煌沙州回鶻洞窟時關(guān)于尊像背景中的蜀葵圖案,提出“蜀葵在背景處的出現(xiàn)或許和壸門供寶圖像的出現(xiàn)一樣,是人們想刪繁就簡,更明確且更直白、清晰地表達洞窟內(nèi)的宗教意味,因此,使用各類花卉以起供養(yǎng)之用”[17]266。相關(guān)研究都提到了蜀葵的禮佛功能,香花供養(yǎng)在佛陀涅槃、舍利瘞埋、僧尼喪葬等佛教葬儀中常采用的重要儀式,唐宋時佛教喪葬對世俗喪葬有著強烈的影響[18]14-21,俗世祭祀及喪葬借鑒了佛教的香花供養(yǎng),將瓶花、盆花、纏枝花等大量花卉圖案裝飾于墓葬內(nèi),以表達對逝者的祭奠和往生凈土的祈求。臨夏和政縣達浪鄉(xiāng)杜家崖宋墓即是此認(rèn)識很好的一個例證,該墓墓室南北兩壁中偏上各嵌一塊文字磚,南壁磚刻“香花”二字,北壁磚刻“供養(yǎng)”二字,文字磚兩側(cè)各一塊花卉圖案磚。

      基于上一節(jié)對秋葵圖案出現(xiàn)在宋金墓葬畫像磚中的推論——出于畫像圖案制作的選擇,秋葵當(dāng)與蜀葵在功能意涵方面相同。因此,甘肅宋金墓葬畫像磚秋葵圖像具有兩個方面意涵:第一,延續(xù)了唐代甚至更早期花卉圖案的裝飾傳統(tǒng),裝飾功能明顯,與中晚唐至宋金時期壁面繪畫的轉(zhuǎn)變趨勢不同;第二,世俗喪葬對佛教喪葬供養(yǎng)形式及內(nèi)涵的借用和呈現(xiàn)。

      四、結(jié)語

      甘肅境內(nèi)宋金時期墓葬發(fā)現(xiàn)較多,墓葬形制、墓主葬式、隨葬明器、裝飾題材等多個方面,都體現(xiàn)出僧俗融合的觀念。如砌筑八角形墓頂,須彌座式墻基,盤腿或涅槃姿勢的葬式,墓內(nèi)隨葬塔式罐、香爐、瓷瓶等供奉器物,畫像磚裝飾飛天、蓮花童子、佛塔等圖案。秋葵圖案在甘肅宋金墓葬畫像磚中雖常與其他花卉圖案共同出現(xiàn)于墓內(nèi),起到裝飾作用,但因其獨特的形象和功用,在唐代時即作為禮佛供養(yǎng)之物。至宋金時期,香花供養(yǎng)已成為世俗喪葬中的普遍儀式,秋葵圖案相繼被畫像磚采用,進入墓葬裝飾系統(tǒng),扮演著形而下與形而上追求的雙重角色,正是喪葬觀念在時代變化下的一個側(cè)面呈現(xiàn)。

      [注 釋]

      ①臨夏地區(qū)墓葬裝飾有秋葵圖案畫像磚見于《臨夏地區(qū)宋金時期墓葬研究》一書中,該書第四章談及裝飾內(nèi)容時所舉梅花圖案,經(jīng)筆者辨識應(yīng)為秋葵圖案。

      ②該墓地位于清水縣紅堡鎮(zhèn)東溝河左岸一處山前坡地,2022年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搶救性發(fā)掘,簡報待刊。

      ③據(jù)《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葬》及《元代鞏昌汪世顯家族墓葬出土墓志校釋五則》刊發(fā)元代墓志所載,最早為汪維正,葬于至元二十二年,最晚為汪維簡,葬于天歷三年。

      [參考文獻]

      [1]張有財.臨夏地區(qū)宋金時期墓葬研究[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2.

      [2]甘肅省清水縣博物館.清水宋代磚雕彩繪墓[J].隴右文博,1998,(02):16-23.

      [3]南寶生.絢麗的地下寶庫——清水宋金磚雕彩繪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76-84.

      [4](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1045.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天水市王家新窯宋代雕磚墓[J].考古,2002,(11):42-49.

      [6]陳賢儒.甘肅隴西縣的宋墓[J].文物參考資料,1995,(09):86-92.

      [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會寧宋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4,(05):22-25.

      [8]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甘肅臨夏金代磚雕墓[J].文物,1994,(12):46-53.

      [9]張克仁.定西元墓清理簡報[J].隴右文博,2002,(02):24-31.

      [10]甘肅省博物館,漳縣文化館.甘肅漳縣元代汪世顯家族墓葬[J].文物,1982,(02):1-13.

      [11]郭永利.甘肅境內(nèi)宋金元墓葬的調(diào)查、整理與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9:164.

      [12]冀東山.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唐墓壁畫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91.

      [13]北京市海淀區(qū)文物管理所.北京市海淀區(qū)八里莊唐墓[J].文物,1995,(11):45-53.

      [14]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古石窟·敦煌莫高窟(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93.

      [15]王勝澤.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鳥圖案研究[J].敦煌學(xué)輯刊,2019,(02):153-168.

      [16]岳亞斌,張?zhí)锓?敦煌壁畫中的蜀葵:從藥用到禮佛[J].敦煌研究,2023,(02):1-10.

      [17]劉人銘.敦煌沙州回鶻洞窟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23:266.

      [18]李雯雯.祭祀與生天:宋金墓葬的“香花供養(yǎng)”圖像探討[J].美術(shù)與設(shè)計,2023,(03):14-21.

      甘孜县| 泗洪县| 同德县| 双柏县| 贺兰县| 昆山市| 赤城县| 香格里拉县| 察隅县| 黑河市| 安塞县| 泰宁县| 孝义市| 崇州市| 宁晋县| 桓仁| 内黄县| 潼南县| 邯郸市| 信宜市| 格尔木市| 安乡县| 左贡县| 肇源县| 兴义市| 乐昌市| 中江县| 林西县| 安庆市| 茌平县| 顺平县| 林甸县| 洞口县| 弥勒县| 高碑店市| 措美县| 莫力| 新丰县| 阜新| 诏安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