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字喬笙,1971年生于安徽桐城。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曾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主席團委員,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術報》副總編輯,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委員、藝術信息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報》社長兼總編輯。
在見到王平的畫作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極具才情的美術理論家,在得知他也躋身丹青之事后,頗有些為其惴惴。第一,“術業(yè)有專攻”,身為一家全國性美術大報的采編部負責人,王平每天編務山積,案牘勞形,舐毫吮墨充其量只是其編輯工作的余事,難免會有票友色彩;第二,作為一位美術理論家,王平的目光敏銳,識見甚高,不論觀察事物還是思考問題,每每都是從“道”的層面上展開,而如此一來,作畫反難免要為“識”所累,眼高手低,相形見絀;第三,人們的看法往往都是先入為主的,王平“文名”在先,“畫名”在后,即使畫得再好,也難免為其“文名”所掩,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同……然而,當我認真地品讀了王平的畫作之后,卻驚異地發(fā)現上述看法卻是一種先驗性的歧見,實際上,王平的畫是十分出色的。當然,王平的畫不是那種劍拔弩張、霸悍雄強、以恣肆縱橫相標榜者,也不是那種精工寫實、艷麗悅目、以媚俗炫技為能事者,而是那種天真平淡、含蓄蘊藉、從容揮寫心中之性情與山水之本真者。因此,王平的山水畫雖然在最初的觀感上,也許并不能給人以多大的視覺沖擊力,但卻相當耐讀,屬于那種粗粗一看,似乎貌不驚人,但卻有品位、有意境、有內涵,能夠使人越看越覺得有意思,越看越覺得有味道的藝術品。
關于王平山水畫藝術的畫風特點,筆者以為可以用這樣兩個肯定性的斷語來加以概括:一是有文心,二是有靜氣。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文心。所謂文心,若換言之,也可稱之為精神性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中國畫是與西方繪畫具有不同藝術理念和審美趣味的繪畫體系。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注重精神性的文化內涵,后者注重物質性的視覺取向。雖然注重文化內涵者,也并非完全排斥視覺取向;注重視覺取向者,也并非全然無視文化內涵,但二者之間在致力重點上的區(qū)別卻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畫精神性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表現內容和畫面意境上,強調詩意化的追求;其二是在表現手法和繪畫語言上,堅持書法性的原則。我們以此作為觀測坐標來衡量王平的山水畫,無疑是十分吻合的。首先王平的山水畫充滿了詩的意境,王平的山水畫大VRDhl8jrtAs2AdlnhoOKMA==多構圖單純,物象簡約,往往只有一片樹叢(有時甚至只有一棵樹)、一帶山丘、一座草亭、幾竿青竹,然而就在這至簡至純的畫面上,卻每每充盈著虛靈氤氳的意象,洋溢著滿紙蔥蘢的詩意。古人云:“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這種“易”不是容易,這種“簡”不是簡單,而是對于繁瑣冗贅的超越和升華。清人程正揆嘗謂:“畫不難為繁,難于用減,減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減,減以筆;所謂‘弄一車兵器,不若寸鐵殺人’者也?!币虼?,這種“易”和“簡”,實際上是一種洗盡鉛華、天然不雕的大境界。王平山水畫詩意化追求的另一個美學特征,體現在一個“淡”字上。鮑照曾認為謝靈運的詩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而顏延之的詩則“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開中國藝術史上梳理比較陽剛與陰柔兩種不同審美趣味之先河。王平的山水畫顯然是屬于清新淡雅、迷離婉約之陰柔一脈的。在王平的筆下,除了偶爾畫水波者外很少有設色的作品,幾乎是清一色的水墨,而且這種水墨還不是焦墨或宿墨而都是淡墨。尚淡,是傳統中國畫,尤其是傳統中國畫中的主流文人畫的一貫主張。在中國古代的畫學論著中,諸如“平淡天真”“天真幽淡”“古淡天然”之類的用語比比皆是,一生為文人畫張目的董其昌更是明確提出:“畫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鉤角是也,暗者如云橫霧塞是也。”認為只有暗(此處暗亦可引申為淡),才能產生朦朧之美,才不至于會落入“畫師甜俗魔境”。王平的山水畫很好地繼承了古人的這一傳統,使得他的作品通過淡墨輕嵐的抒寫與描繪,傳遞出某種既有些傷感和惆悵,又不無恬靜和溫馨的詩的意蘊和況味。
關于中國畫精神性文化內涵中的書法性原則,在王平的山水畫意象中也有出色的體現。書法性原則,是宋元以降直至目前為止,中國畫文化種性和藝術特質的主要表征。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畫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藝術之林中自成體系,卓然而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書法性的筆墨作為基礎和保障的,黃賓虹甚至認為“中國繪畫舍筆墨而無他”。有論者謂,王平的筆墨是“向兩端拉開,一端是白描,另一端是沒骨;一端是純粹的筆,而另一端是純粹的墨”,但“白描之中不缺墨韻,沒骨之中不乏筆意”(曹工化《知于“林泉”,行于“高致”》),確為切中肯綮的有益之言。王平的山水畫雖然總體而言屬于筆墨分施(以山為主要表現對象者多偏重于墨,以水為主要表現對象者多偏重于筆),但既非是吳道子式的“有筆而無墨”,亦非項容式的“有墨而無筆”,而是石濤在《畫語錄》中所憧憬的“筆與墨會,是為氤氳”。這一點,在其以山巒和林木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作品中看得尤為清楚。
王平山水畫的第二個重要美學特征是有靜氣。由于傳統的中國畫以老莊哲學和魏晉玄學為精神基石,所以在意境營造方面一貫主張要虛和靜。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形為虛,希聲便是靜。莊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既是虛,更是靜。此外,莊子又云:“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饒心者,故靜也?!蛱撿o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庇纱丝梢姡鳛橐环N藝術精神,“靜”落實在繪畫上,既是畫風和意境上的追求,更是品性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二者既互為因果,又互為表里。當然,“詩要孤,畫要靜”,是傳統的藝術觀念和美學原則,并非絕對的,內中不無需要揚棄的消極因素,但是,作為一種追求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審美理想與精神境界,在當下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提倡有靜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有著其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可令人遺憾的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面對著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物欲誘惑,渴望成功的心態(tài)和急于顯名的焦灼,早已使人們失去了從容和優(yōu)雅,而所謂的“靜氣”,也“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在如今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也日趨稀缺,甚至難得一見了。而現在,我們卻在王平的山水畫作品中發(fā)現了這種久違了的靜氣,這委實讓人感到驚喜,而如果再聯系到王平日常繁忙的編務和擔任的多種社會角色,則更是讓人覺得其難能可貴了。
總之,作為一位知行相長的新型文人畫家(此處“新型文人畫家”的稱謂不盡嚴謹,屬姑妄言之),王平的山水畫似乎可以歸之于“逸品”一類,或換言之,起碼可以說是以“逸品”為致力方向和追求目標的。在王平的山水畫中有著可貴的文心、靜氣和耐人咀嚼的象外之趣。而這些正是中國畫特有的、最為可貴的藝術本質和美學趣味,同時這也正是王平山水畫值得贊賞和稱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