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建設高水平科學課程體系和拓展科學課后服務實踐活動是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校在利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課程、校園、生活等資源,強化實驗探究教學,嘗試構建校本課程體系,拓展課后服務渠道,推動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以下為我校在“雙減”背景下開展的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一、提升科學課堂教學水平,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一)強化實驗探究教學,培養(yǎng)探究實踐能力
推進科學課程改革,提升課程服務水平,首先應轉變觀念,在落實科學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加強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通過開發(fā)實驗資源,利用低成本實驗器材和材料,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用得起、敢于“玩”,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科學理念的理解,培養(yǎng)其探究實踐能力。
如,在三年級《紙》一課中,以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紙作為教學載體,借助實驗室簡易器材(燒杯、滴管、砝碼、收納盒)和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紅墨水、PVC管道、文件夾、打印紙、牛皮紙、餐巾紙等),通過滴紅墨水的分組實驗,親自體驗、記錄各種紙的吸水性。再通過PVC管道搭建架子,將各類紙條粘貼懸掛在架子上,下部夾上文件夾,依次掛放砝碼進行測試,記錄紙的結實程度……這一系列的設計實驗,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導學生探究紙的歷史、材質、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嘗試構建校本課程體系,運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
提升科學教學水平,還要深入了解以學校為主陣地的課程體系,在開足開齊科學類課程的基礎上,利用前沿性、權威性、系統(tǒng)性的資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指導,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
隨著STEAM教育的興起,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shù)學等學科融合的項目式教學也進入了我校的課程開發(fā)計劃。在“垃圾分類 變廢為寶”的活動中,我校利用假期向高段學生布置了將廢舊物品制成相關科學作品的任務,如用廢塑料瓶做成水火箭、廢報紙做成回旋紙飛機、廢紙板做成空氣炮、廢瓶子做成浮沉子、廚余垃圾漚肥等,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作品制作及其原理的同時,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然后,請學生調(diào)查垃圾分類的現(xiàn)狀,利用大白紙、木板、泡沫、陶泥、黏土等材料,制作未來城市垃圾分類和循環(huán)利用的模型,研究解決方案。學生在設計制作中,不僅可以鞏固書本知識,加深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樹立其環(huán)保意識,認識到變廢為寶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責任和態(tài)度。
(三)加強項目整合,探索跨學科學習資源
開展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應實施啟發(fā)式、探究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推動多學科融合。
為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資源,使課堂教學與多學科融合,我校開辟了小菜園科學實踐基地。在基地中,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種菜、種花等活動,讓學生全程參與松土、播種、澆水、施肥、拔草,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認識各種植物,了解它們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寫出每個階段的觀察日記和心得體會,制作觀察記錄等。課程與活動的開展相輔相成,學生不僅成了美好生活的記錄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且在科學探究中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豐富課后服務資源,減輕家長校外培訓負擔
(一)拓展學習空間,共享優(yōu)質資源,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在如何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切實解決“雙減”政策執(zhí)行中的難題,我校為不同年級學生開設了豐富的課程,量身定制科學教育課后服務。主要措施為:聯(lián)合高??破罩驹刚呋虻谌娇蒲袡C構人員,制定個性化課程方案,將科學儀器帶進校園,讓學生通過制作、游戲等方式感受科學的神奇魅力,并探究神奇科學背后的原理。
如,每周三下午,我校聯(lián)合曲靖師范學院開展“微光啟航”個性化科普課后服務內(nèi)容,助力“雙減”政策真正落地。以下為“微光啟航”個性化課后服務課程表。
個性化課后服務為學生開闊了科學視野,促進了學生觀察力、思考力、認知力、動手力、組織力、表達力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常態(tài)合作機制,用好社會資源
廣泛利用校內(nèi)外優(yōu)質資源,與具有科學教育功能的機構建立常態(tài)合作,通過聯(lián)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等積極開展科學活動。建立校園科技館、科普實驗室等實驗活動基地,不斷豐富課外活動資源,形成具有區(qū)域、學校特色的科學課程。
如,我校聯(lián)合北京理工大學開展科技主題夏(冬)令營活動,即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特點,精心設置多項課程及相關的配套小實驗,開展知識講座、模擬實驗、科普制作等學習拓展活動。讓學生在科學實踐中了解科學實驗的過程、方法和技巧,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廣泛的社會資源還為學生們提供了科技書籍、設備器材、軟件等,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科技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
(三)利用網(wǎng)絡平臺,豐富生活化教育資源
網(wǎng)絡時代,網(wǎng)絡平臺成為獲取資源的重要渠道,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及生活,通過網(wǎng)絡可以突破許多條件限制,創(chuàng)新學習途徑,拓展學習深度和廣度。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科學公開課”“家庭科學教育指導課”“科技活動直播”等的使用,使師生受益匪淺。
如,每月底我校會聯(lián)合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開展周末科普教育線上活動,通過與科學家的交流、互動,能使學生回顧科學實驗知識,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其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區(qū)域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總之,在“雙減”背景之下,我校通過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和課后服務資源的拓展等措施,提升了科學教育的質量,后續(xù),我校將繼續(xù)深化科學教育改革,探索創(chuàng)新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教學中不斷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建設普適性課程和構建更多學習的空間和探究平臺。把科學教育滲透到各項活動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將價值引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播撒探索科學的種子,助力學生們的科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