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劉楨所作《贈從弟(其二)》一詩中,對“豈不罹凝寒”一句中的“罹”注解為“遭受”,這一注解仍可繼續(xù)深究?!傲_”字本義為張網捕鳥或捕魚,其余多數義項由此引申。然“羅”字除常見字義外,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另有“遭遇”義,與捕鳥的本義無關。結合字形、字音和字義三方面進行探究,發(fā)現“羅、離、罹”三字有相通之處。從而推知,“羅”的“遭遇”義應系“離”字為中介,通過假借“罹”字而產生。
[關鍵詞]羅(羅);離(離);罹;遭遇義
[作者簡介]劉羽(1996),女,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科學城中學校,從事漢語言文字學及初中語文教學研究;丁逸寧(1999),男,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先秦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G633.3[文獻標志碼]A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中,有東漢劉楨所作《贈從弟(其二)》一詩。該詩以對惡劣天氣的環(huán)境描寫來展現傲立于冰雪之中的松柏的高潔品格。在備課及查詢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對于“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一句詩,蕭統(tǒng)《文選》等書將該句中的“罹”寫作“羅(羅,下文皆作繁體)”[1];有一部分其他書籍和網絡資料等也都從“羅”字的寫法細究其成因,教材中第4條注釋將“罹(lí)凝寒”釋作“遭受嚴寒”,并特別提到“罹”意為遭受[2]。同時,此詩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查閱后發(fā)現該處注有“《文選》作羅,《類聚》同。”[3]由此可見,第二種“羅”的寫法,也有其原始出處。而教材中出于各種因素的考量,并未提及此處還有另一種“羅”的說法,也沒有說明“罹”字與“羅”字有何關系,故對于想深挖課文的讀者與教師來說,此處仍有深入探究的空間。
一、關于“羅”字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界對于“羅”的字義研究,目前所見的還不多。其中,張崇禮(2007)考證“”字時,認為其本字應為“羅”的本字,并指出“豈不羅凝寒”中的“羅”不通“罹”,而是由“羅”字的“到、往”義引申而來[4]。朱英貴(2017)從“羅”的字形、造字本義、字義發(fā)展及其相關文化含義的成語角度出發(fā),厘清了“羅”的字義演變,認為“羅”字的“羅列、廣布”之義,是由張網捕鳥的動作引申而來的;而“羅”字的“收羅、容納”義,則是與收網的動作密切相關。隨后又逐漸引申出了表示絲織品、篩子、篩篩子的動作等義項[5]。張永芳(2022)探討甲骨文田獵工具時,其中便提到網捕類方式的“羅”,結合甲骨文更直觀地指出了“羅”的本義[6]。
“羅”的繁體字為“羅”。據《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羅”字共有三種讀音,其中,讀音luǒ的釋義下的第7個義項為“遭遇”[7]。然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羅”的8個義項中卻并未收錄此義[8]。且目前所查文獻,除張崇禮對“羅”字“遭遇”義的演變情況稍作討論,其余兩篇文章并未涉及。然而筆者認為,根據“羅”的繁體寫法,既然可以聯(lián)想到表遭受義的“罹”,那么,“羅”字中所存在的“遭遇”含義是否源于“罹”字呢?
西漢揚雄《方言》卷七:“羅謂之離,離謂之羅”[9]113,即羅、離二字相通。《正字通》卷八:“罹,鄰其切,音離,遭也罥也?!保?0]3615由此看來,“罹”“離”“羅”三字在其演變過程中存在著某種內在聯(lián)系。如果我們能夠證明“羅、離”相通,便可借助“離”建立與“罹”的關系,從而論證“羅”具有“罹”的遭遇、遭受之義。本文選擇從字形、字音和字義三方面探究“羅、離”的相通性,以考論“羅”的遭遇義,期望以此梳理出“羅”字“遭遇義”的源流演變,從而為中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以便其在教學時強化對該處知識點的講解。
二、“羅、離、罹”字形、字音、字義考
“羅”“離”“罹”三字,在字源、字形、字音、字義等多個方面皆顯示出趨同的特征。
(一)“羅、離”字形與本義相仿
“羅”字為會意字,甲骨文寫作“”,上面是一張網,下邊則是一只鳥?!墩f文解字》釋其為:“羅,以絲罟鳥也,古者芒氏初作羅?!保?1]可見“羅”最開始為名詞,意為捕鳥的網。后引申為動詞“用網捕鳥”,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保?2]
“離 ”的繁體字為“離”,甲骨文形體為“”。上部是鳥狀,下面則像長柄形的捕獵工具,其展開部分似網狀??梢姡半x”最初之義應為鳥被捕獲。如《國風·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保?2]94-95《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保?2]57-58以上兩句中的“離”皆描寫鳥走進羅網或陷阱的場景。
通過考察“羅、離”的甲骨文字形,發(fā)現二者的本義均與“捕鳥”緊密相關,甲骨文中的字形也非常相近。全國各地的上古遺跡中也發(fā)現了與網有關的考古學證據。如浙江寧波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網、魚罩等編織品[13]、重慶云陽牛尾石史前巖畫和江津灰千巖史前巖畫中所見張網捕鳥的畫面[14]等;許多沿河地帶的遺址中,也多出土名為“網墜”的石器或陶器,證明了網在史前時代的使用。可見張網捕鳥、捕魚是上古先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傲_”字與“離”字所含的捕鳥之義正是上古時期漁獵文明的真實反映。
(二)“羅、離、罹”古音相近
在現代漢語中,“羅”讀作luó,“離”與“罹”皆讀作lí。前者屬于果攝,后者則屬止攝,《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均將二者標注為歌部。[7]4418古音中存在果攝與止攝合流的情況,尤其體現在文白兩讀方面。如四川方言中把“籮兜luó dōu”讀成ló dōu,把“落luò”讀作lò等[15]。這并非個例,在其他地區(qū)的方言中也多能見到這類情況,比如,李連進(2009)在桂南平話方言點中也發(fā)現了“羅、籮”等字的兩讀現象,如羅[lo31]讀成[lɑ31]。此外,他還解釋了“個”讀作[ki35]的現象,認為其經歷了由ɑ后高化為非正則元音再演化為i的過程[16]。由此可以推斷,“羅”古音讀作lí,這的確有可能存在。
除“羅”字外,“離”和“罹”二字在現代漢語中的讀音相同,均讀為lí。關于“離、罹”二字之間的聯(lián)系,有部分學者對此進行過詳細的討論。吳裕民(1985)很早就注意到課本將《叔向賀平》中“而離桓之罪”的“離”注釋為“離,通”。然經其考證,“”應讀作luǒ,故他認為此為誤檢,正確的注法應當是“‘離’同‘罹’,遭到。”[17]張乃同(1985)同樣在《康熙字典》中發(fā)現了“”的身影,他指出“罹”是“”的簡化字,“離”為“罹”的通假字,其意當為遭遇[18]。
(三)“羅、離、罹”字義相通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離”的第19條義項為:通“罹”,遭受;遭遇。如《文選·張衡〈思玄賦〉》載:“行頗僻而獲志兮,循法度而離殃。”李善注:“離,遭也?!贝颂帯半x”即為遭遇義。[7]4418
《論衡·辨崇》載道:“我有所犯,抵觸縣官,羅麗刑法?!保?9]1037其中的“羅麗”應為同義連用,可譯作遭遇。唐代李白《萬憤詞投魏郎中》:“海水渤潏,人羅鯨鯢?!保?0]503大意為海水波濤洶涌,人們落難喂了長鯨。此處“羅”有遭受禍害之義。
綜觀上述“羅、離”的文獻示例,可見二者均有遭遇義。同時,“離”作遭遇義時,通常為“罹”的通假字。因此“羅”與“罹”二字相通。此外,正如引言中所提及的,蕭統(tǒng)《文選》中對東漢劉楨詩《贈從弟(其二)》其中一句記載為:“豈不羅凝寒,松柏有本性?!保?]676而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中則將此句寫作:“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保?]72這更加成為了“羅”有“罹”遭遇義的直接證據。由此可得,“羅”“離”二字的“遭遇”義均與“罹”字有關。
三、余論:此類問題在教學中的處理方式
通過本文討論可知,“羅”與“離”字本義相同,均為古人張網捕鳥之義,是上古漁獵文明的表現。由方言可知“羅”與“離”的古音讀法相同或相近?!傲_”字的遭遇之義來源于“離”字,而“離”字的遭遇義來源于“罹”字的假借。“罹”在現代漢語中仍為遭遇之義。綜上所述,雖然我們在如考證古音方面仍存在著一些推測的成分,但該字所蘊含的“遭遇”義,由“罹”到“離”,再到“羅”的演變過程,已經能夠較為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了。
除了本文所探討的“羅”字“遭遇”義問題外,這類“小彩蛋”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也是很多的。我們可能會遇到一部分學生對課文中的此類問題提出異議。如遇到學生對教材上的解釋產生疑問,一則說明了學生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二則說明學生課外閱讀廣泛,對古文方面的知識積累和見識都相對廣博,這是值得鼓勵的。同時,以此問題為例,我們在教學時間充沛、不過度拓展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也可向其詳細解釋該字義由“罹”到“離”,再到“羅”的演變過程,這是激發(fā)學生在語文方面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的好機會。
同樣,在教材編寫方面,如果單單從語言文字的角度考慮的話,直接使用蕭統(tǒng)《文選》中的原文寫作“羅”,并添加注釋“羅,通罹,遭遇”,或者在現有版本中添加相關的注釋,對于統(tǒng)一兩種不同版本的寫法,以及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更加直觀些。但在教材的實際編寫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不僅會面臨繁簡字轉換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到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課文的總體難易程度、是否會“超綱教學”等其他因素,是做不到“一言以蔽之”地解決所有此類問題的。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我們靈活處理,既需要適度拓展,深入淺出地把問題講清楚、講明白,又需要把握“度”,將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梁)蕭統(tǒng).昭明文選(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676.
[2]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2.
[3]逯欽立.先秦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676.
[4]張崇禮.讀上博四《昭王與龔之脽》劄記[DB/OL].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7-05-01.
[5]朱英貴.一網打盡,門可羅雀——釋“網”與“羅”[J].文史雜志,2017(01).
[6]張永芳.甲骨文田獵工具及方式類字符的整理與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2.
[7]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3124.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60.
[9](西漢)揚雄撰,(東晉)郭璞注.方言[M].抱經堂叢書本.
[10](清)張自烈.正字通[M].清康熙九年刻本.
[11](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154.
[12]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334.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浙江余姚市井頭山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2021(07).
[14]陳文武.長江三峽巖畫引論[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01).
[15]繆樹晟.四川方言詞語匯釋[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39.
[16]李連進,朱艷娥,等.廣西崇左江州蔗園話比較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47-249.
[17]吳裕民.“l(fā)uo”與“罹”[J].安徽教育,1985(01).
[18]張乃同.離··罹[J].中學語文,1985(02).
[19](東漢)王充.論衡[M].漢魏叢書本.
[20](唐)李白.李太白集[M].宋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