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誰 在 講 故 事

      2024-10-01 00:00:00王玉鵬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0期

      [摘要]一則故事可以用多種表現(xiàn)方式敘述出來,敘述者可以用不同的敘述策略、材料組織方式來講述。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目的,敘述者的身份、視角、口吻各不相同,表達的效果也完全不同。關于《莊子》一書的哲學意蘊和“其文汪洋辟闔”的文學分析,“前人之述備矣”,著眼于“儀態(tài)萬方”,旨在從《逍遙游》一文的敘述藝術探究多種視角下講述故事、闡明道理的搖曳筆法,揭示莊子如何運用多種敘述視角講述鯤鵬展翅的寓言故事,以期闡發(fā)深刻的哲學道理。通過分析講述者、旁觀者、當事者、退縮者及有志者五種不同的敘述視角,發(fā)現(xiàn)每種視角都賦予故事新的意義和層次。莊子通過變換敘述視角,不僅豐富了故事的敘述層次,還深刻揭示了人類面對挑戰(zhàn)時的不同心態(tài)與選擇,從而傳達出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人生哲學。強調至人、神人、圣人的不同境界及其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逍遙之道,展現(xiàn)了莊子哲學與文學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逍遙游》;莊子;敘述;視角

      [作者簡介]王玉鵬(1977),男,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一中學,高級教師,從事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B223.3.5/I206.2/G633.3[文獻標志碼]A

      李白曾稱贊莊子“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大鵬賦·并序》);魯迅先生評價《莊子》一書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1]郭沫若也贊嘆莊子有“古今獨步的文筆”??梢娗f子的成就之高是被歷代文人所公認的。魯迅先生的評價最為全面和中肯,其中“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八字高度概括了《莊子》一書的藝術成就。劉宇旸在其《〈逍遙游〉文學價值淺析》一文中通過對《逍遙游》一文的分析,闡發(fā)其文學價值,并且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闡述如何從幾個角度更好地利用語文教學研究的方法進行教學工作。高一農博士《莊子散文的認知特征》一文認為:“莊子散文是莊子哲學思想最完美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莊子的哲學使得人類的主觀思維能夠超越于現(xiàn)實世界之上,俯視整個宇宙的變化,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發(fā)展變化都包括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之內,處處閃爍著主觀思辨的光彩,從而使‘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創(chuàng)造出‘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的一次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峰。”[2]

      關于《莊子》一書的哲學意蘊和“其文汪洋辟闔”的文學分析,“前人之述備矣”,本文從“儀態(tài)萬方”四字出發(fā),從《逍遙游》的敘述藝術探究莊子講述故事、闡明道理的搖曳筆法。

      敘述者是指敘事文本中的“陳述行為主體”,或稱“聲音或講話者”[3]。通俗地說,敘述者就是故事的講述者,它是一個藝術的虛像,和作品同時產生。敘述者與視角一起構成了敘述。敘述者是敘事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敘事文的重要特征?!叭魏喂适露急厝恢辽儆幸粋€講述者,無論這個講述者是作為人物的敘述者,還是隱姓埋名的敘述者,否則故事就無法組織和表達?!保?]所謂“無敘述者敘事只是十分夸張地表示敘述者相對的沉默,他盡量躲在一旁,注意決不自稱。”[5]但敘述者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一則故事,可以以多種表現(xiàn)方式敘述出來,敘述者可以用不同的敘述策略、材料組織方式講述。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目的,敘述者的身份、視角、口吻各不相同,表達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例如: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薄度龂萘x》的敘述者是個老道的說書人形象。

      “我終于走了,心里好高興!我的摯友,人的心好生奇怪!”《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敘述者,是個青春活潑、有禮貌和教養(yǎng)的少年形象。

      《女士及眾生相》的敘述者,有著新聞工作者的口吻;《追憶似水流年》的敘述者是個感官敏銳、心思細膩的青年。

      真實作者和敘述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真實作者是創(chuàng)作或寫作敘事作品的人,敘述者則是作品中的故事講述者。真實作者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的人,敘述者則是真實作者想象的產物。一個作家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種敘述者形象。如魯迅,他既創(chuàng)造了《傷逝》中的“我”——“涓生這樣的充滿感傷情緒的敘述者,又創(chuàng)造了《阿Q正傳》中那種冷峻幽默的敘述者?!保?]不僅如此,“一部作品中也可能有多個敘述者,他們活躍在作品的不同層次和不同場合?!保?]下面就《逍遙游》一文的敘述藝術作以分析。

      一、講述者:點出問題的內核

      莊子在開篇即寄予主旨,以一個講述者的身份點出問題的內核,隱隱拋出“人要去往何方”的大命題,之后,又從各個角度加以闡釋。

      北冥,北溟,即是北海,但若是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北海,那便失去了莊子的原意。冥,溟漠無涯,浩渺無邊,也就是天池,那里也許更寬廣更浩渺。

      鯤鵬生長在北冥,北冥也足夠廣大,然而,這不是鯤鵬一生困在此處的理由。南冥地處另外一端,極其遙遠,且僅僅是聽說而已,不知道其實際情況,然而,這也不是制止鯤鵬前去的阻礙。南冥,明示為“天池”,那么北冥,則暗示為“地池”,努力追求,由地徙于天,便是人生的原動力。鯤化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個“怒”字,便是其精神的最好寫照。人生于世,便有源源不斷的精神,有什么能阻止我們不斷前行,去追逐更好的風景呢?

      鯤,本是小小的魚子,卻逐漸化為巨魚,巨魚猶不自滿,又化為會飛的大鵬,仍不停歇,又打算從北冥飛往南冥。這不正是莊子的進取精神嗎?永不止步,永不停歇,這才是莊學的宗旨。

      北冥已經足夠廣闊,鯤鵬之變化已經足夠驚人,然而,一切仍然不能使人饜足,這不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嗎?眼前的故事已經足夠神奇,而背后的故事還將千變萬化,這不正是人類所熱愛的無止境的求知嗎?北冥雖大,豈是囚我之所?鯤鵬變化,人生豈止于此?

      二、旁觀者:只關注成功的光鮮

      莊子假托《齊諧》之名,巧妙地給出了第二個敘述視角,即世人的視角,與之前講述者的視角兩下對照,便又發(fā)出深意。

      《齊諧》是一本書,專門記錄世間神奇之事。莊子在講述了鯤鵬的故事之后,忽然引用了《齊諧》對于鯤鵬的記載。仍然是同樣一個故事,換一個視角,便又多了許多深意:

      首先,《齊諧》的切入點不同。 《齊諧》并沒有記錄鯤、鯤化為鵬、鵬之怒、鵬欲乘海運等事,只是由一個結果寫起:“鵬之徙于南冥也”。這不正是一個旁觀者常有的視角和心態(tài)嗎? 人若成了英雄,完成了某項壯舉,類乎“鵬之徙于南冥”,便會贏得世人的關注,便會有《齊諧》這樣的書來加以描寫,并且,只對其壯舉大書特書。當年如何發(fā)心,如何變化,如何奮進,如何化為巨魚、巨鳥,如何躁動不安,如何怒而飛往往會一帶而過,甚至不以為然。 大鵬成功地“徙于南冥”,便贏得了世人的關注和尊重。有多少人也曾一點一滴地努力,化魚、化鳥,經歷種種磨難,卻不幸最終倒在了到達南冥之前。這樣的人,怎么會被《齊諧》所記錄呢?他們連關注度都沒有,又怎么會獲得榮耀呢?

      其次,《齊諧》的側重點不同。 小魚、小鳥成長為巨鯤、大鵬,“不知其幾千里也”,然后“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些景象難道不壯觀嗎?當然壯觀。只不過,這是敘述者心中的壯觀,旁觀者所關注的壯觀,卻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些成功之后的壯闊。 鯤“化而為鳥”,必定有其艱辛,然而卻無人關注;鵬徒于南冥,亦有許多困苦,卻不被世人所銘記。艱苦的本質并沒有分別,不同的是各自的內心及其視角。

      《齊諧》之書不一定真有,莊子的巧筆卻實在令人贊嘆!如此簡潔的一個故事,莊子卻又從另外的角度給出新奇的解讀,其筆法當真是詭譎壯闊!

      三、當事者:關心成長與未來

      旁觀者憑借自己獵奇的心態(tài)而指指點點,這些對當事者其實毫無意義,吸引他的是另外的景色:大鵬看到了野馬與塵埃。

      其一,享受收獲的樂趣。大鵬在高空中翱翔,看到了世間萬物不過是野馬塵埃,生生不息,以氣相吹。這不正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嗎?想當年,身為魚子,如此渺小,猶如滄海一粟,亦是野馬塵埃;現(xiàn)如今,俯視世間,成了野馬塵埃的俯瞰者,“遙望齊州九點煙”——境界變得高遠而通達。這不正是成長所帶來的收獲嗎?

      其二,關注未來的成長。 大鵬還看到“天之蒼蒼”,天是如此遙遠而沒有盡頭。這是天的本色嗎?大鵬已經飛到如此高度,卻依然有很多未知。此時再看看身下的野馬塵埃,那些已知之事,亦不過如此。那么,是應該停滯不前,還是繼續(xù)前進,就無須再多說了吧!

      其三,善于總結經驗。 正在空中翱翔之時,除了眼前所看到的野馬、塵埃,大鵬也在回顧與自我總結。 首先是水。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逼鋵?,所積累的并不是水,而是自身。從魚子到巨鯤,自身慢慢成長,便能感到水在漸漸變“淺”,最后“化而為鳥”,不正是因為“水淺而舟大”嗎? 其次是風。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逼鋵?,所積累的并不是風,而是自身。大鵬也在逐漸成長,直至升入九萬里高空,“背負青天而莫之天閼”,最后將要去往南冥,不也是因為風“淺”的緣故嗎? 此時,大鵬為何要反思水之積、風之積呢?因為水之積是鯤成長的秘訣,而風之積是鵬成長的秘訣。飛至南冥以后,一切又當如何呢?此時尚無法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鵬仍然會繼續(xù)成長,會因為“水淺而舟大”而繼續(xù)有所變化,畢竟,這是生命的原動力。

      這就是第三種敘述視角——當事者大鵬的視角,再與之前的旁觀者的視角相比,便又翻出了一層新意。

      四、退縮者:慣于自我安慰

      大鵬背負青天,且飛且思考,《齊諧》記錄了他的成就和榮耀。那么,還有一些人,飛得不如大鵬那么高,他們在做什么呢?蜩與學鳩是小蟲,不能與大鵬同行,亦不能與大鵬同類,便在大鵬看不見之處議論他,“笑之”,其笑有二:

      其一,艱苦。小蟲之飛,只需“決起”,剎那之間即可決定,可以率性而為,便不必像大鵬那樣勞于心力,苦苦準備,一定要等待“海運”才能借勢而飛。

      其二,風險。倘若小蟲沒有一口氣飛到目標,只是“控于地而已矣”,何險之有?想那大鵬,飛至如此高空,路途如此遙遠,一旦精疲力竭,稍不注意,恐怕會摔個粉身碎骨!

      誠然,只是去外面轉一轉,便不需要什么準備,要去到幾千里外,則非要準備足夠的干糧不可,這都是很簡單的道理。然而,在不同的選擇背后,其艱苦和風險,是否人人能夠懂得?其信念和收獲,又是否人人能夠懂得?

      每個人都會面對世界,忖度自身,立下志向,許多人的志向都很不平凡,仿佛有種“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氣勢。當然,這志向自是愈高遠愈好,然而,有多少人在此時也積極地“三月聚糧”了呢?所謂“聚糧”,不只是一般的物質基礎,也包括決心和信念這樣的精神基礎,如此才能克服困難,毫不退縮,直至抵達目標。那么,在真正的路途當中,在卓絕的艱苦和生死的風險面前,有幾人能像大鵬一樣意志堅定地前進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笔廊艘詾閹装贇q的彭祖是長壽,豈不知,他遠遠不及壽命更長的冥靈和大椿。這樣的短見,不正類同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嗎?不也正是蜩與學鳩滿足于“搶榆枋而止”的見識嗎?如此自滿于現(xiàn)狀,怎可獲知更加高遠的風景呢?

      其實,蜩是昆蟲,本是小知中的小知;學鳩是小鳥,本是小知中的大知,他們飛行的時候并不同群,原本不是一類。然而,看到大鵬如此出色的成就,他們無法跟隨,又心有不甘,便在心虛之余給自己找了若干借口,然而還嫌不夠,便又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黨彼此安慰,互相打氣。這不正是那些氣餒的退縮者們慣用的伎倆嗎?

      五、有志者:善于抓住要點

      身為退縮者的蜩與學鳩僅僅是躲在幕后,指指點點,熱衷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那么,還有一些像鯤鵬一樣的有志者,其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

      湯是有道的君主,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yè),所以,他既關注了鯤鵬后期的成就,也關注了鯤鵬初期的艱辛,既關注了鯤鵬的決心,也關注了背后的議論。在湯與棘的談話中,他們把鯤鵬的故事從頭參悟了一遍,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便對其中的一些要點極為關注,故而,呈現(xiàn)出十分不同的視角。

      其一,關注了事件的全過程,而不是管中窺豹。 在之前的文字里,每一個視角都只是其中的片段,只有在湯與棘的討論中,整個故事才一并完整地串聯(lián)起來,這是由于出發(fā)點的不同而導致的。 以鯤鵬的結局而言,開篇故事只是講到“圖南”即止,意在鼓勵進取;《齊諧》只是記錄了“適南冥”的結果,意在記載奇觀;大鵬只是展示了“適南冥”過程中的景觀與反思,意在思故圖新;蜩與學鳩只是單純地加以評論,意在掩飾心虛;他們都只是割裂地關注其中的局部而已。 唯有湯與棘,從窮發(fā)之北開始推演整個事件,關注事情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這樣一個連貫的過程,其中包含著完整的邏輯和具體實施方案,這是有志者才會具備的全局視野。

      其二,關注了確切的細節(jié),而不是泛泛之談。 湯所關注的細節(jié),包括確切的地點、鯤的成長過程、鵬的飛翔過程等,其他人抱以看熱鬧的心態(tài),便往往容易忽略。別人口中的“北冥”,在此便是“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雖然只是多了少許的細節(jié),卻體現(xiàn)出湯對于此事件真實性的關注;別人口中的“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只是談論其“大”,在此便是“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透露出問詢細節(jié)而未得的遺憾之情;鵬之飛翔,在此已是“摶扶搖羊角而上”,相比于《齊諧》之中的“摶扶搖而上”,“羊角”二字無疑是內行人才會關注的具體手法與門道。

      其三,關注了議論者的態(tài)度,而不是心理活動。 鯤鵬的驚人壯舉,除了會贏得無數(shù)贊嘆,也必然會招致一些非議。蜩與學鳩、斥鷃都曾對此事加以嘲笑。在此,湯所注意的只是斥鷃反復地議論“彼且奚適也”,這表明了小鳥不能理解大鵬的遠大目標,同時,亦表明了鵬適南冥之事并無根本的問題,坊間的種種議論不足為意,而斥鷃是否像蜩與學鳩一樣因畏懼而逃避、因心虛而掩飾,湯并沒有關注。這不是有志者要考慮的事情!有志者關注的是“奚適”這個遠大目標。

      仍然還是同一個故事,由于講述者的不同,其呈現(xiàn)的重點和細節(jié)也就大相徑庭。湯的關注具有全局性,注重實施的具體細節(jié),亦會過濾不必要的信息,這便是有志者的視角。

      鯤鵬的故事,一波幾折,至此才算是完全結束,這個故事本身已經很奇幻了,莊子卻用了五個敘述視角來分別講述,變幻多端,汪洋恣肆,這正是莊子散文的獨特之處——“儀態(tài)萬方”的敘述藝術。

      六、故事余音:莊周總結,天地依然廣闊,猶非鯤鵬所及

      上文中,湯對鯤鵬的關注,表明他是一位有志者。然而,宋榮子“猶然笑之”,因為鯤鵬的故事只是小大之辯,只是一種認識論,而《逍遙游》的真正訣竅卻并不在于此,而是另有一套方法論。

      訣竅之一:定乎內外之分。

      以個人而言,內心之外,全是外物,必須確定地知曉內外的分別。譬如,鯤鵬的故事足夠精彩,但那依然是外物,對湯而言,難道從中悟出了小大之辯,又因此而受到激勵,便可以逍遙游了嗎?當然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闡明自己的內心,篤定內心的目標。

      訣竅之二:辯乎榮辱之境。

      雖然內心最為重要,但是人亦不能脫離外物而存在,鯤鵬的激勵是外物,斥鷃的譏笑也是外物。按照莊子的學說,榮與辱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且都會對內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要做的是將它們辯證清楚,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之、無視之。譬如,“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其含義是即使全世界都在贊揚你,也不必因此而受到激勵——那些只是外象,真正使你受到激勵的,應當是內心的堅定,“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也是同樣。聽了鯤鵬的激勵,應當有所感悟,而并不受其蠱惑;聽了斥鴳的譏笑,應當有所警覺,而并不受其擾動。小大之辯,只是認識論,切不可停留于此;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也只是方法論,也遠遠沒有達到大道的終極。宋榮子并不“數(shù)數(shù)然”地追逐名利,可稱是超脫于外物了,但他仍然有更高的境界要去追求、去樹立;列子并不“數(shù)數(shù)然”地追逐清福,也已經可以御風而行了,可算是已有小成,但他仍然要借助風力,還談不上逍遙。

      《逍遙游》以鯤鵬的故事為開篇,以多種視角來反復闡述,至此,莊子走到前臺,從自己的視角給出了全篇的總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若是確定了自己的內心,并且篤定地遵從、追求,不受外物的擾動,這便是至人了。而如何判斷呢?如果他不去“數(shù)數(shù)然”地追逐私利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那么,便知道他可以不受外物的困擾。這便是“至人無己”。

      天地間仍有一些人,不滿足于日常個人化的生活,而是追逐一些成就,譬如報效一方、德行一鄉(xiāng)、造福一國,等等,以某項福祉為自己內心的目標。他應當“無功”地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數(shù)數(shù)然”地追逐表面的功績。這便是“神人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拘于個人的境界,亦不囿于一國一地的得失,而是去追逐天地的大道,這便是圣人。圣人容易為名聲所累,所以應當警惕,應當參悟真正的大道,而不是“數(shù)數(shù)然”地追逐盛名,這便是“圣人無名”。至人、神人、圣人,其實是個人的三種境界,只是因為內心的狀況不同,便須面對不同的外物。無己、無功、無名,各是至人、神人、圣人所不同的警惕所在。由此我們亦可以知曉:小大之辯只是莊子學說中認識世界的一個法門,“小知不及大知”只是客觀地說明了“小知”在認識上的局限;然而,亦不存在絕對的“大知”,畢竟大小只是相對的,沒有永恒之大,亦沒有永恒之小。

      就現(xiàn)實世界而言,人可以為至人,可以為神人,可以為圣人。再以圣人而言,其中有“大知”的圣人,亦有“小知”的圣人,一切都是相對而論,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人們應當參定自己的本心,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局限。若是強調大小的絕對,一味追求“大知”,則無可行之處;若是強調大小的相對,毫無追求,則一切無意義。所以,不僅要有“小大之辯”的認識論,要有“定乎內外之分”的方法論。更要有無己、無功、無名的不懈追求。

      若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則只是粗通了“小大之辯”的認識論,難怪宋榮子“猶然笑之”。真正知曉無己、無功、無名,才算是找到了逍遙游的門徑。

      至此,“逍遙游”從“北冥有魚”的“有”到無己、無功、無名的“無”的有、無立言便告一段落,正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8],“百尺竿頭”是有所憑借,就是“有”;竿頭上“更進一步”就是虛空,就是“無”了。佛、道妙理一體,讓讀者在認識和追求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36.

      [2]高一農.莊子散文的認知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5(03).

      [3]喬英斐.山東省萊陽地區(qū)唱書研究——以西馬家泊村為例[D].中國海洋大學,2014.

      [4]陳冰.從非虛構到虛構—論梁鴻的鄉(xiāng)村敘事[D].黑龍江大學,2019.

      [5]孫夢晨.文博類電視節(jié)目《國家寶藏》的敘事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

      [6]李華平.到底是誰在講故事?[J].語文教學通訊,2020(18).

      [7]段雙全.魯迅小說教學的“敘述學”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4(04).

      [8]周裕鍇.禪籍俗諺管窺[J].江西社會科學,2004(02).

      荆门市| 广河县| 田阳县| 卢氏县| 安福县| 庆城县| 搜索| 临海市| 桃江县| 横山县| 古丈县| 常宁市| 化德县| 平顶山市| 丹巴县| 大厂| 尖扎县| 怀仁县| 宣城市| 保靖县| 勃利县| 永泰县| 云梦县| 缙云县| 泰顺县| 屏南县| 泉州市| 永定县| 泰来县| 永济市| 木兰县| 江油市| 鲁山县| 乌拉特前旗| 绥化市| 浑源县| 黄龙县| 监利县| 辽宁省| 德江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