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喜劇節(jié)目熱播,我也追得起勁,其間還重看了《吐槽大會》。
懷舊總是自帶舒適,尤其是當七年前的喜劇節(jié)目依然能讓我笑出聲。但在另一些時刻,我也會感慨:這畢竟是七年前的節(jié)目。
比如第一季的李湘,體重和事業(yè)強勢,占了那么大吐槽篇幅。
比如第二季的劉嘉玲,開場小片里有個板塊:繞不開的三人。
雖然第一時間看著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也是一個有力的提醒:我們還是有改變的。
如今的中女藝人,不用浪費口舌解釋體重變動、家庭關系和感情生活了,向自由前進了一步。
2
但我還注意到另一個變化:中女,和“崛起”解綁了。
2019年是中女元年,當年的中女關鍵詞是乘風破浪,是人間清醒;但五年后的今天,在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中女”,新高頻關鍵詞是:疲憊、困局、真實體驗。
我和年輕的女同事聊了聊,意識到她們也對高舉高打的大女主敘事略有疲憊。
她們提到了前陣子烏烏的發(fā)言:
“我理想中的大女主劇其實是中女主劇,不用像大女主那么厲害,也不像小女主依賴別人?!?/p>
“中女主本身也有缺點,在某些事情上可能是無能的,但她也可以過好自己快樂的一生。”
中女想休息—下了,我支持。
3
中女的前進與休息交叉進行,一如生活就是走走停停。
而本期的中女專題,也并非單一主張,而是開放提問:除了獨立、金錢、一切盡在掌控,“中女能量”還可以如何被詮釋?
又或者,我們一定要給“中女能量”下一個總定義嗎?能量是流動的,個體也是干人干面,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
——這也敦促我們回歸時尚的初衷:時尚并非定期發(fā)布的穿衣律令,而是對“正在發(fā)生和即將發(fā)生”的全面捕捉。我們想要倡導的時尚,是鼓勵每一個鮮明個體的獨有表達,讓時尚成為自我對世界的回應。
本期封面,我們邀請到了陳)中、鄔君梅、顏丙燕、趙濤和劉嘉玲,我們用鏡頭捕捉她們的中女之姿,試圖通過她們的多樣風格,回應“中女能量”的開放提問。
或許,你可以從她們的眼神和姿態(tài)中,捕捉到屬于你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