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巖茶做青的技巧?
答:做青是巖茶制作過程中重要而精巧的工序,是形成“三紅七綠”、綠葉紅鑲邊的獨特風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以酚類化合物有控制的氧化為主導,并兼有萎凋散水和輕揉緩慢破壞葉緣細胞的過程。是從“散水”“退青”到“走水”恢復彈性,時而搖動、時而靜放、動靜結合、反復相互交替的過程。做青過程須搖動促進變化,又要靜放抑制變化。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有控制地完成各種變化。
做青過程有幾項原則:重萎輕搖,輕萎重搖,多搖少做,先輕后重,先多后少,先短后長,但總的還是在“看青做青”前提下適當調(diào)節(jié)。
問: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鮮葉,做出來的茶更好嗎?
答:鮮葉中的蛋白質(zhì)在制茶過程中,由于熱的作用,絕大部分都凝固變性,有約占鮮葉蛋白質(zhì)總量1%左右的蛋白質(zhì)不因熱作用而凝固,它們會進入茶湯,對茶湯滋味有一定作用,也有增稠茶湯的效果。另外,凡是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制茶原料,從外形來看,葉色嫩綠,葉質(zhì)柔軟,具備制高檔成型茶的基本條件,能制出各種形美的茶葉。從內(nèi)質(zhì)來看,凡是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鮮葉,其游離氨基酸、咖啡堿和核酸的代謝旺盛,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chǎn)物和產(chǎn)物含量都高,對茶葉的滋味、香氣產(chǎn)生良好的作用。
問:什么樣的土壤會影響到茶樹根系的生長?
答:周邊缺少水資源、強酸或堿性土壤、表土過于密實、硬盤層、茶園坡度太大、雨季沖蝕、土層淺薄、石礫過多、底土較黏、地下水位過高、排水不良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茶樹根系發(fā)育不良,致使樹勢減弱,不利茶樹生長,甚至提早衰亡。
問:蓋碗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
答:蓋碗是茶桌上的“標配”,由上到下,分別是蓋、碗、托,象征著“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故又稱“三才杯”,體現(xiàn)了“天地人和”的中國傳統(tǒng)智慧。
蓋碗最早可追溯至唐,由蜀相崔寧的女兒發(fā)明。同父親喝茶時,這個貼心的小“棉襖”覺得茶杯很燙,便隨手拿來一只碟子作托。她又覺得茶杯在碟上不牢靠,就用蠟油在碟中央滴出一個環(huán)形。蠟油凝固后,杯足剛好能卡進環(huán)中。后來,她又以漆代替蠟油。這一功能設計延續(xù)至今,仍是茶托基本樣式之一。也有內(nèi)凹式,承托面更大,也更穩(wěn)固。蓋的加入,讓蓋碗功能更完善,既可保溫防塵防溢,還可用來刮茶沫、碎茶。
器型也很多樣,高矮胖瘦不一,有撇口、馬蹄、臥足、高足、折腰、折沿、仰鐘、元寶、葵口、菊瓣等。材質(zhì)以瓷為主,亦有陶、玻璃。瓷以青花、白瓷、青瓷居多,紋樣、裝飾多彩,霽紅、霽青等單色釉也深得愛茶人垂青。陶質(zhì)多見宜興紫砂陶,玻璃蓋碗適合泡外形優(yōu)美的茶,如白毫銀針。
選蓋碗,就像買衣服,不能單看外表,好用更重要。否則,就只能用來擺拍。
問:普洱茶出現(xiàn)水悶味的原因是什么?
答:普洱茶出現(xiàn)水悶味的主要形成原因有:—是使用的原料為夏茶或雨水天的鮮葉,夏茶多水味且味薄。另外,在炒制及干燥過程中,如出現(xiàn)濕熱、不透氣、未及時干燥等原因。
問:茶杯主要有哪些器型?
答:茶杯,作為品茗器具的必備,各窯場、各材質(zhì),應有盡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陶瓷。
陶杯有江蘇宜興紫砂陶、廣西坭興陶、云南建水紫陶、西雙版納傣陶等。
瓷杯就更多了,窯場、器型、釉色、花紋,爭奇斗妍,簡直就是個“花花世界”!
器型,高矮胖瘦,厚薄輕重,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盤點茶友國中的各“杯具”,有斗笠杯、馬蹄杯、鈴鐺杯、雞心杯、雞缸杯、葵口杯、壓手杯、六方杯、花神杯、仰鐘杯、爐式杯、墩式杯、冰桶杯、圓融杯、臥足杯、高足杯、羅漢杯、禪定杯、折腰杯、直筒杯等20余種。
釉色有單色釉、青花、斗彩、粉彩等;紋飾有印花、劃花、刻花、剔花、堆花、扒花、鏤雕(玲瓏瓷)等。
現(xiàn)代創(chuàng)意設計也為茶杯開發(fā)注入嶄新活力,力求美觀與實用的統(tǒng)一。既有不同材質(zhì)、工藝門類的跨界融合,也有中外、古今文化元素的跨時空融合。“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惫磐駚恚藗兤返氖遣?,也是流轉于杯盞間的無言之美。
問:什么叫葉色枯燥?
答:指干茶的顏色干枯無光澤。按葉色深淺程度不同有烏燥、褐燥之分。
問:施用什么樣的肥料容易造成土壤酸化?
答: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一是大量使用未腐熟發(fā)酵的糞肥,這些糞肥進入土壤中會繼續(xù)發(fā)酵,產(chǎn)生大量的有機酸,加重土壤的酸化。二是側重于氮磷鉀的使用,而忽視鈣鎂等堿性離子的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另外,大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肥料殘留的酸根長期大量積累在土壤中,也會導致土壤酸化加劇。
問:古時的茶倉是啥樣的?
答:茶倉,又名茶罐、茶盒。倉,顧名思義,貯藏收納。不同時代,茶倉有不同形式。
藏于胡州物館的青瓷印紋四系茶字罍,燒制于東漢末至三國時期,是現(xiàn)存最早的茶倉。圓唇直口,豐肩鼓腹,平底內(nèi)凹。肩飾兩道弦紋,并橫置對稱四系,肩部刻劃—隸書“茶”字,腹部飾印套菱紋陽菱形填線紋的組合紋,是茶史研究的珍貴實物。
據(jù)《茶經(jīng)》記載,“育,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口,掩—扇。中置—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紙囊、羅合為臨時貯茶用。另,陜西去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絲結條銀籠子、鎏金鴻雁球路紋籠子,亦可能用作收藏茶餅。
宋人藏茶,有蒻葉、瓶等。蔡襄《茶錄》:“茶宜蒻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濕冷。故收藏之家,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次……”
明清茶倉除竹籠(建城)、竹編提盒(“品司”,收貯各品葉茶)外,有壇、甕、罌、瓶(瓷、紫砂)、錫罐(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