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里面記錄的都是奇聞逸事,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像掉進了愛麗絲的兔子洞,神秘又緊張。這本書就是晉朝張華所著的奇書《博物志》。
據(jù)說最初版的《博物志》一共有四百卷左右,張華完成此書后,興沖沖地獻給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也十分給面子,表揚說他的才華可以與伏羲、孔子這樣的圣人天才相提并論。
只是萬萬沒想到,司馬炎看后卻認為《博物志》內(nèi)容太浮夸,讓人難以置信,恐怕會迷惑到那些讀書的后人。于是大刀闊斧地將這本書硬生生從四百卷砍到了十卷。
這部僅存十卷的博物類著作,內(nèi)容多取材于古籍,有山川地理知識、歷史人物傳說、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也有怪誕不經(jīng)的神仙故事。作為繼《山海經(jīng)》后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博物志》有很強的知識性、趣味性,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和自然科學(xué)發(fā)展提供了珍貴資料,對后來的小說、戲曲等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博物志》的作者張華,出生在范陽方城,據(jù)說他的十六世先祖是西漢那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他還有個十四世的后人叫張九齡,當然那是后話了。
小時候,張華家中貧苦,但他酷愛讀書,學(xué)識過人,脾氣秉性也極好,有勇有謀有膽識。
這樣閃閃發(fā)光的一個人,必然會被人賞識。比如退休回鄉(xiāng)養(yǎng)老的大將軍劉放因為看中他的才華,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又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因讀了張華所著的《鷦鷯賦》對他贊賞有加。如今,大家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正是出自此賦。
有了阮籍的舉薦,張華一躍當上了丞相的幕僚,另外兼職修史書。一時間,他在官場風生水起??上в捎谡沃鲝埮c當朝皇帝相悖,張華被老年晉武帝趕出了權(quán)力中心,又因官場里的勾心斗角,最終只能無奈辭官。而正是因為辭官之后得了空閑,才有了這本《博物志》。也可能因為《博物志》是本奇書,所以關(guān)于張華的一些傳說或史書記載,也都看起來過于神奇。
關(guān)于張華的神奇事跡,有一則廣為流傳,記載于《晉書·張華傳》,后人稱之為“雙劍化龍”。
據(jù)說在西晉初建時,天空中的斗牛星宿之間常有紫氣沖霄而且愈演愈烈。作為當朝大臣的張華打聽到身在江西的雷煥精通天文,善觀天象,于是請他來與自己同住。他們一起登樓觀看天象,發(fā)現(xiàn)這股紫氣來自江西豫章豐城,是寶劍的精氣匯聚之地,看這架勢,似是預(yù)兆著有寶劍將重現(xiàn)于世。張華便安排雷煥四處尋找寶劍。雷煥也不負所望,在一座監(jiān)獄的地底掘出一個函,驚現(xiàn)了舉世聞名的“干將、莫邪”雄雌二劍。雷煥將“干將”送給好兄弟張華,將“莫邪”留給自己佩戴。
此后,趙王司馬倫變亂,張華遇害被殺,“干將”劍便穿屋而飛,下落不明。而雷煥則將“莫邪”劍傳給了兒子雷華。后來有一日,雷華持劍乘船渡延平津,“莫邪”劍突然躍出他的腰間,縱身跳入湖里,雷華慌忙叫人尋劍,只見兩條巨龍互相纏繞盤踞著騰空而起,一時間揚起驚濤駭浪。而兩把寶劍,則從此不知所終。
雷華當下感慨萬千:“父親曾說這劍會化為別的物種,張公(張華)說兩把劍終將會合,今天算是應(yīng)驗了?!?/p>
作為一本內(nèi)容廣博繁雜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博物志》中有大量的域外條目皆是從古書中摘取而來,其中有些是摘錄自前代的志怪小說,如《山海經(jīng)》《淮南子》《括地圖》等;還有些是對古書中內(nèi)容的明確征引,在條目中對所征引的書目有所標記,和現(xiàn)代的征引注釋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博物志》中也不乏作者的獨造之作。比如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jī)糧,乘槎而去……奄至一處,有城廓狀,居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庇嬆暝?,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這則故事很好理解,一看便知是關(guān)于牛郎織女的。實際上,這也是牛郎織女第一次出現(xiàn)于古籍記載之中,算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源頭了。
大家熟知的“鮫人泣珠”的典故最早也出自《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成書稍晚的《搜神記》沿用了這種說法。唐代詩人李商隱詩中的名句“滄海月明珠有淚”,其中“珠有淚”便指的是月光像鮫人的眼淚。
除了奇特的神話故事,《博物志》對當時的自然、地理現(xiàn)象也有很多翔實的記載。比如書中就有記錄“用火井煮鹽”這一事件:“臨邛(今四川邛崍)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后火轉(zhuǎn)盛。執(zhí)盆蓋井上煮鹽,得鹽?!边@是四川利用天然氣制鹽的最早明確記載,其中所說的“火井”即天然氣井。
“東方少陽,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西方少陰,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南方太陽,土下水淺,其人大口多傲。北方太陰,土平廣深,其人廣面縮頸。中央四析,風雨交,山谷峻,其人端正。”這是形容不同地方的人因環(huán)境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體貌特征,跟現(xiàn)在也相差無幾,現(xiàn)代形容西方人也多用高鼻、深目、多毛這三個詞。
“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jié)有光者,亦有咤聲?!边@不就是靜電嗎?
需要說明的是,在體裁上,《博物志》屬于文學(xué)作品,而非科學(xué)著作。張華本身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有高超的文學(xué)藝術(shù)修養(yǎng),因此無論是大鵬還是螻蟻,或是上萬年的樹木和土石;無論是螳螂、蜻蜓、螞蟻等昆蟲,還是蘭草、菖蒲、芭蕉等植物,張華都用他的文學(xué)語言,做了詳細描寫。
正因為《博物志》是這樣一本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寫法新穎的奇書,才能在中國典籍中占有一席之地,為后世所關(guān)注、贊譽。若有機會,不妨一讀。
(綜合自“書聲方起”“搜狐”“鶴別群山”等)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