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從小生活在一個人人看書、薦書和評書的環(huán)境里,那么書籍就會因為隨處可見、隨手可得而變得稀松平常、無甚特別了??墒聦嵡∏∠喾矗虼藭谖业纳邪缪萘酥陵P(guān)重要的角色,不僅強化了我作為局外人的身份,而且?guī)椭叶蛇^了無數(shù)難關(guān),也塑造了我獨立自強的人格?!?/p>
20世紀60年代中期,馬克·霍金森出生于英格蘭北部的工人階級小鎮(zhèn)羅奇代爾,這是一個讀書得不到支持、看不到閱讀意義的地方。但書籍為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使他的人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今,馬克·霍金森已是一名作家、記者和出版商。在《這兒可沒人讀托爾斯泰》一書中,他坦誠講述了自己一生熱愛書籍的故事,提供了對個人成長、文化和社會變遷的深刻洞察。以下來自《這兒可沒人讀托爾斯泰》序言部分。
我的生活空間正在不斷地縮小。從前離我尚有幾米遠的那幾面墻,如今我只需稍稍探過身去就能觸到了。假如你也像我一樣瘋狂地收藏各種書籍,并把它們存放在一個又一個碩大的書架上,那么你本就不大的房子就會越變越小。然而,你很難察覺到這個變化的過程,就好比時間悄然流逝,而你卻總以為自己沒發(fā)生什么變化,直到對比了自己十年前的照片,才不禁發(fā)出一聲驚嘆:“天吶!”
我從不覺得3500本書(數(shù)目還在不斷增加)是一個特別大的數(shù)目,就像我始終認為小時候家里僅有一本書也不足為奇。我對音樂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我收藏了數(shù)千張CD。在可訂閱的流媒體服務(wù)出現(xiàn)之前,我曾在三個iPod音樂播放器里存了6萬多首歌曲。人各有所好,每個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在自己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只有在別人眼里才會顯得有些“離經(jīng)叛道”。
17歲那年,我到一位大學(xué)同學(xué)家做客,第一次見識到一個家庭可以擁有那么多的藏書。我不是那種把“敬畏”一詞掛在嘴邊的人,也從不輕易對某事驚嘆不已。但就在那一天,我實實在在地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身上那件帥氣的意大利野戰(zhàn)夾克和梳得一絲不茍的發(fā)型也沒能抑制住我內(nèi)心的激動。我真想擁有那里的每一本書。那種被書山環(huán)繞著的感覺簡直太妙了。
當時我就立志,我將來要做的這件事絕不是一項為了收藏而收藏的任務(wù),P8l5m2CwE+lagsFt9HrfmdVX8w6hDUCSqyTt+S/VlF4=也不是為了炫耀或是巧妙地換一種方式來博人眼球。因為我已經(jīng)感受過書籍真正的魅力,見識過書中的智慧與美好。在當時的我看來(當然,現(xiàn)在的我也依然這么認為),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傳送門,能夠?qū)⒛銈魉偷揭黄绿斓鼗蚴且粋€不同于以往的世界。每讀完一本書,你都能感覺到一絲輕微的,有時甚至是徹底的改變。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無法抗拒呢?此外,如果你恰好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半點兒文化熏陶或藝術(shù)細胞的家庭里,你的個性就全靠你自己來塑造了。一路走來,我靠的就是音樂和書籍。
最初,我計劃將自己這本書的主題定為“延遲滿足”——這是一個很受社會學(xué)家和心理學(xué)家青睞的術(shù)語——以及它與個人藏書量之間的關(guān)系。簡言之,就是試圖通過一個人的藏書來分析他的個性以及藏書的意義,并且探討這些書究竟何時才能被真正地讀到。我甚至連書名都想好了,就叫《馬上是多久?》。
雋永的書籍,就像生命里的美好時光一樣,總是不期而至,可遇而不可求。一本好書是會成就它自己的。雖然本書最初的構(gòu)思獲得了一波強有力的支持,但我卻毫不心動。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漸漸意識到一個工人階級出身的孩子最終能成長為一個愛書之人,甚至一步步地成為新聞記者、作家乃至出版業(yè)者,這段經(jīng)歷本身就極具獨特性。通常在這類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讀書的愿望非但得不到支持,還要遭到鄙視,他所能獲得的教育就是在一所綜合學(xué)校里混到中學(xué)畢業(yè)(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我實在同情你的處境”)。
階層常被用作一個人自怨自艾時的托辭,又或者,在相互“比慘”的時候被用來調(diào)侃命運的不濟——詳見巨蟒劇團的經(jīng)典舞臺短劇《四個約克郡人》。然而我卻單純只想憑借我的記憶與認知,客觀地介紹我的成長背景、我的家庭以及我所居住的城鎮(zhèn)。至少在意識層面上,我并不打算為這本書賦予其他的使命。
我身上自然流露出來的工人階層特征與我那可憐的、飽受折磨的外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當年正是我外公用他的熱情、智慧與反叛精神,竭力將我從一個無知少年塑造成了今天的藏書家。我只想講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因為像我外公約翰·威廉·達菲這樣的人應(yīng)該不在少數(shù)。也許每條街上都有這樣一戶人家,他們竭盡所能,日復(fù)一日地應(yīng)付著生活上的各種難題,勉強維持著生計。他們得不到外界的支持,甚至無人問津。
這是一本關(guān)于書籍的書,作者是一位書迷,書中充斥著各種雜七雜八甚至稀奇古怪的隱喻,入流的、不入流的都有,堪比一鍋大雜燴。為了完成這本書,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我都把自己關(guān)在藏書室里。在本書的結(jié)尾處,我單獨用一個小節(jié)如實地反映出了我在這段時間里的工作成果,其中就包括我整理出來的先前夾在或記錄在某些書本里的物件和筆記;一份我一直擱置一邊,但最終還是努力完成了的閱讀清單;以及一份我對各類待讀書目的概述。讀者們不妨把這部分內(nèi)容視為一部DVD影片的精彩花絮,又或者,如果你不怕暴露年齡的話,也可將其視為一張12英寸單曲唱片上的附贈歌曲(必須是那種放在貼著緞面補丁的折頁式唱片套里的黑膠唱片)。
我見證過書籍面世的全過程,從內(nèi)容到封面,從寫作到出版,再從被寫書評到被收藏。因此,我在書中分享了我的畢生所學(xué),包括我最喜愛的作家和出版商的簡史,內(nèi)容簡介和作者照片對一本書的重要性,排版設(shè)計的美學(xué),出版代理人的作用,以及一些關(guān)于書籍出版的自助指南,當然也不乏一些我認為不堪入目的書和一箱子被我標記為“機智”的好書(標記時用的是不褪色的氈尖記號筆)。
總之,這本書里寫的,除了書,還是書。
(源自《這兒可沒人讀托爾斯泰》序言)
責編: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