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的關(guān)系:積極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

      2024-10-15 00:00:00陳秋燕吳柳蒨劉楊袁曉嬌
      民族學刊 2024年4期

      [摘要]中華民族認同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也是促進個體福祉的關(guān)鍵因素。為探索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的特點,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的關(guān)系及其作用機制,本研究采用《中華民族認同量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通過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四川省民族地區(qū)三所中學1232名中學生施測。結(jié)果表明: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總體較高,高中生的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初中生;中華民族認同對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積極心理資本在二者關(guān)系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比46.15%??梢姡腥A民族認同不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還可以通過提升積極心理資本間接影響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強化中華民族認同為促進民族地區(qū)學生整體福祉鋪設了堅實的心理與文化基礎。

      [關(guān)鍵詞]中華民族認同;積極心理資本;生活滿意度;民族地區(qū)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04-0080-0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jié)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guān)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指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是其核心任務。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diào):“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敝腥A民族認同是中華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持續(xù)認可的體現(xiàn),它是歸屬感的一種表達,并對維護祖國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以及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fā)揮著關(guān)鍵作用,[1]中華民族認同對個體健康成長有重要影響。中學時期是個體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急速變化的時期,也是形成身份認同、建構(gòu)價值信念、發(fā)展認知體驗和培育愛國愛黨行為意愿的關(guān)鍵時期。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承擔著加強民族團結(ji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研究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及其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作用機制,對于培養(yǎng)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的青年一代,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民族身份是多民族社會成員最凸顯和重要的一種社會身份。根據(jù)社會認同理論,民族認同是個體對自己所屬民族身份的認知和情感上的歸屬,它是個體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2]這種認同感不僅涉及對個體身份的自我認知,而且包含了情感上對民族的歸屬感。當這種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往往會在人際關(guān)系和心理適應方面體現(xiàn)出更高水平。[3]堅實的民族認同還可以有效地緩解因民族排斥、偏見,以及歧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4]并對個體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促進作用。[5]民族認同發(fā)展模型指出,具有高民族認同的青少年更有掌控力和處事應對能力,民族認同會直接影響其幸福感、心理健康、社會和學校適應等。[6][7][8]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呈現(xiàn)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在這種格局下,個體不僅認同本民族身份,還會形成對中華民族這一共同民族身份的認同。[9]這種深層的共同民族身份可以為青少年提供一種超越地域和語言差異的歸屬感,有助于他們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增強自我價值感和社會連接感。同時,通過這一共同的認同,青少年能夠感受到來自更廣泛社會網(wǎng)絡的支持和認可,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還有助于構(gòu)建起一種保護性的社會心理屏障。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雙重民族認同與其心理健康有明顯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10]中華民族認同能正向預測個體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11]據(jù)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中華民族認同能顯著正向預測中學生生活滿意度。

      積極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展現(xiàn)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它涵蓋了如自信、樂觀、韌性和希望等心理品質(zhì),對個人的成長、能力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12]這些心理品質(zhì)被視為個體成功應對生活挑戰(zhàn)的關(guān)鍵資源,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心理健康指標。從社會認同的視角來看,中華民族認同作為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積極心理資本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jù)自我歸類理論,個體對其所屬的群體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時,會表現(xiàn)出更好的素質(zhì),為個體提供積極應對的心理資源。[13]實證研究也表明,民族認同與積極心理資本的多個維度,如希望、樂觀、自我效能、掌控力、適應、彈性等均有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14][15][16][17][18][19]另一方面,資源保存理論指出,個體主觀幸福感存在個體差異,那些擁有希望、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信心、樂觀、感恩等個性特質(zhì)的個體會體驗到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20][21][22][23][24][25]積極心理資本,作為這些個性特質(zhì)的集合,是促進心理和行為適應、提高生活質(zhì)量和緩解精神壓力的關(guān)鍵。[26]實證研究進一步證實,擁有較高積極心理資本的青少年往往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27]基于對上述理論和研究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2:積極心理資本在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間起中介作用。

      綜上,本研究擬以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聚焦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特征及其與生活滿意度間的關(guān)系,并檢驗積極心理資本在二者關(guān)系間的中介作用機制,以期明晰中華民族認同對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促進作用,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資本以及生活滿意度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樣的方法,在四川省民族地區(qū)三所完全中學抽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個年級共1244名中學生,采用紙筆測驗的形式進行數(shù)據(jù)搜集,剔除規(guī)律作答、空缺值較多(超過30%題目為空白)的樣本后,剩余有效樣本1232份,問卷有效率為99.04%。其中男性588人,女性644人;漢族63人,少數(shù)民族1169人(藏族406人、羌族329人、彝族417人、其他民族17人);初中578人,高中654人。

      (二)研究工具

      1.中華民族認同量表

      該量表是由佐斌和秦向榮(2005)在參考國內(nèi)外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編制而成的自評量表,[28]包括27個條目,中華民族認同量表題目有:“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中國人”“我對中華民族的歷史不了解”“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我覺得中華民族很優(yōu)秀”“如果我在國外遇到中國人,我會感到親切”“我沒有保持中華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我愿意和其他外國民族的人做朋友”“我知道中華民族的含義”“我從心里感到自己和其他的中國人是一家人”等。分為四個維度:認知、評價、情感和行為,其中第5、11、16、21、22、26條目是對國外民族區(qū)分的項目,不納入計分。量表采用6點計分,其中第6、10、18、20、25條目采用反向計分,1~6分分別代表“十分不符合”到“十分符合”的六個層級,得分越高代表被試中華民族認同感越強。該量表信效度良好,總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6,認知、評價、情感和行為四個分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87、0.83、0.79、0.81。

      2.積極心理資本量表。本研究采用的積極心理資本量表由張闊等人(2010)編制,[29]該量表起初用于大學生心理資本狀況的測量,之后推廣到中學生群體,效果良好。該量表共包括26個項目,積極心理資本量表題目有:“我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生活中的不愉快,我很少在意”“我總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務”“糟糕的經(jīng)歷會讓我郁悶很久”“面對困驗時,我會很冷靜地尋求解決的方法”“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累”“我樂于承擔困驗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我容易垂頭喪氣”等。分為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維度。采用7點計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除第8、10、12、14、25題外,其余題目都采用正向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個體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總分及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4個維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80、0.82、0.73、0.81、0.79。

      3.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迪納(Diener)等人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中文版,[30]該量表被廣泛運用于評定中學生生活滿意度狀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作為單維度量表,共計5項,

      生活滿意度量表題目有:“我的生活大致符合我的理想”“我的生活狀況非常美滿”“我滿意自己的生活”“直到現(xiàn)在為止,我都能得到在生活上希望擁有的重要東西”“如果我能重新活過,差不多沒有想改變的東西”等。

      采用7點計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該量表總分介于5~35之間,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

      (三)施測程序

      本研究在征詢學校領(lǐng)導、班主任、家長及受測者同意后,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宣講并與受測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后進行集體施測。被試作答完畢后,由主試立即收回問卷。

      二、研究結(jié)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均采用自評量表進行集中施測。施測環(huán)境、量表語境及本身特征等都有可能使預測和效標之間產(chǎn)生共變,并對研究結(jié)果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故此,為檢驗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進行驗證,[31]結(jié)果顯示,11個項目的特征值大于1,最大因子方差解釋率為17.54%(<40%),說明本研究沒有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

      (二)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測量

      1.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現(xiàn)狀測量

      本研究采用6點計分法測量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總分及維度分,結(jié)果見表1所示:中華民族認同平均得分為104.42±11.83,項目平均分為4.97±0.56,以6級計分的理論中值3分作為參照數(shù),說明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水平相對比較高。

      2.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的人口學差異檢驗

      采用獨立樣本t比較不同性別和學段的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的水平,具體結(jié)果如表2所示。在性別方面,中華民族認同總分及認知、情感、行為維度上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僅評價維度上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學段方面,除行為維度外,中華民族認同總分及認知、情感、評價維度上均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均表現(xiàn)為初中生群體的得分顯著低于高中生。

      (三)中華民族認同、積極心理資本和生活滿意度的相關(guān)分析

      為探討中華民族認同、積極心理資本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guān)系,首先對三者進行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結(jié)果表明,中華民族認同總分及各維度、生活滿意度與積極心理資本之間兩兩均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guān),假設1得以驗證,可以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應的檢驗。

      (四)積極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jù)以上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探討積極心理資本在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guān)系間的中介效應。采用海耶斯(Hayes)編制的Process中Model 4進行中介效應檢驗,重復抽樣5000次,計算95%置信區(qū)間。由表4,在控制性別和學段的基礎上,以中華民族認同為預測變量,生活滿意度為結(jié)果變量,結(jié)果顯示中華民族認同能顯著正向預測生活滿意度(β=0.22,p<0.001)。以中華民族認同為預測變量,積極心理資本為結(jié)果變量,結(jié)果顯示中華民族認同對積極心理資本具有正向預測作用(β=0.29,p<0.001)。最后將中華民族認同與積極心理資本同時納入預測變量,以生活滿意度為結(jié)果變量,結(jié)果顯示中華民族認同與積極心理資本對生活滿意度都存在顯著的預測作用(β=0.12,p<0.001;β=0.36,p<0.001),假設2得到驗證。

      進一步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重復抽樣5000次,計算95%置信區(qū)間。若得到的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則說明中介效應顯著。從表5的各路徑結(jié)果及置信區(qū)間來看:中華民族認同對生活滿意度的直接效應為0.07(p<0.001),其95%的置信區(qū)間為[0.04,0.10],直接效應顯著;中華民族認同通過積極心理資本對生活滿意度的間接效應為0.06(p<0.001),其95%的置信區(qū)間為[0.05,0.08],間接效應顯著??傂獮?.13,其間接效應占比46.15%,表明積極心理資本是中華民族認同影響生活滿意度的中介變量,中介作用路徑如圖1所示。

      三、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guān)系的討論

      (一)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的現(xiàn)狀與特征

      關(guān)于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現(xiàn)狀,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感處于較高水平,這與寧盛衛(wèi)、張慶林(2018)對黎族中學生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32]反映了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普遍認同和歸屬感。根據(jù)同一性發(fā)展理論,身份認同在青春期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中心作用。[33]在這個關(guān)鍵時期,四川民族地區(qū)中學生通過對中華民族的深入了解和認知,逐漸內(nèi)化了對民族的認同,形成了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在內(nèi)的全方位認同。在認知層面,他們明確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情感層面,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在意志層面,他們共同懷揣著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在行為層面,他們協(xié)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這一認同的形成和加深,與四川省在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密切相關(guān),這些工作有效推進了民族團結(jié),塑造了和諧的社會氛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基礎。

      中華民族認同的人口學特征方面,性別差異的分析顯示,雖然總體上男女生在中華民族認同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評價維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這有可能是因為女生在處理身份角色認同時,展現(xiàn)出更為細膩和積極的態(tài)度。此外,學段差異的分析揭示了一個顯著的趨勢:高中生相較于初中生,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中華民族認同。這一發(fā)現(xiàn)與民族認同三階段發(fā)展理論模型相契合,該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會逐步成熟和內(nèi)化。[34]具體來說,隨著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的增強,中學生的思維越發(fā)成熟,他們對自我身份及民族認同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更強烈地感受到與中華民族的聯(lián)系和歸屬。

      (二)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的關(guān)系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華民族認同對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生活滿意度具有正向預測作用。這說明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越高,其生活的態(tài)度和情感越積極,生活滿意度越高。中華民族認同的構(gòu)成要素包括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知認同和情感歸屬。[35]當中學生對這一身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他們在精神層面上的歸屬感增強,這種感覺可以轉(zhuǎn)化為對群體的積極態(tài)度促進群體關(guān)系的改善。這種積極的群體關(guān)系不僅增進了個體與群體間的和諧,而且還有助于減少心理障礙,縮短不同民族之間的心理距離,減輕潛在的文化沖突和競爭。通過促進不同民族間的溝通和融合,中華民族認同加強了個體的社會連結(jié),因此能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此外,隨著中華民族認同感的增強,學生通常會感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信。這種自信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與心理穩(wěn)定性和積極的自我評價緊密相關(guān)。[36]中華民族認同感較高的學生往往在自我認同上具有更積極的視角,持有更高的整體性評價,并且擁有更豐富的積極情感體驗。這種內(nèi)在的積極自我確認使他們在評價自己的生活時傾向于更積極、更滿意的態(tài)度。

      (三)積極心理資本在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對積極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資本在民族地區(qū)中學生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認同不僅可以直接改善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還能通過積極心理資本的間接作用發(fā)揮影響。具體而言,當中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感較強時,他們更易感受到自豪和歸屬感,這些情感體驗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即對個人能力和完成任務的信心。這種自信讓他們更有可能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實現(xiàn)目標。同時,中華民族認同的增強還與希望相關(guān),它激發(fā)個體對未來的積極期待,促使他們設定目標并朝著這些目標努力。韌性,作為積極心理資本的關(guān)鍵因素,指的是個體在逆境中的恢復能力和適應性。[37]那些具有較強中華民族認同的個體在面對挑戰(zhàn)時,可能會由于對民族共同體的信賴和支持,而表現(xiàn)出更大的韌性。此外,樂觀,即對積極結(jié)果的期待態(tài)度,也是心理資本的一個重要部分。[38]中華民族認同可以培育出積極的世界觀和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即便在面臨挑戰(zhàn)時也能夠維持積極情緒和行為模式。這些心理資本的積極要素共同作用,使得擁有較高中華民族認同感的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增強其生活的掌控感,從而間接提升其生活滿意度。可見,通過增強積極心理資本,中華民族認同可以轉(zhuǎn)化為更具體的心理和行為優(yōu)勢,從而提升中學生的生活滿意度。

      四、研究啟示

      本研究揭示了中華民族認同在提升民族地區(qū)中學生生活滿意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積極心理資本在這一過程中的核心中介作用。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為理解中華民族認同對個體福祉影響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民族地區(qū)的認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和啟發(fā)。

      首先,研究突出了培育和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性。中華民族認同的強化不僅有助于促進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團結(jié),還直接關(guān)系到學生個人福祉的提升。因此,中華民族認同教育應當超越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中。學校應通過設計相關(guān)課程內(nèi)容、多元文化體驗活動、以及家庭與社區(qū)的協(xié)同合作,共同營造一個全方位強化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的環(huán)境。

      其次,將積極心理資本的培養(yǎng)納入教育實踐,是連接中華民族認同與生活滿意度的關(guān)鍵。學校應當開發(fā)設計專門的心理促進項目,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信心、韌性以及樂觀態(tài)度等心理資本??梢栽O計一系列以實踐為導向的活動,比如,模擬挑戰(zhàn)任務、情境角色扮演、以及團隊協(xié)作項目,旨在通過實際體驗來提升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應對能力和積極心態(tài)。

      最后,本研究強調(diào)了心理健康促進策略應成為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服務不應僅限于應對現(xiàn)有的心理問題和障礙,更應關(guān)注增強個體的心理認同、積極心理素質(zhì)和能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向青少年提供更多積極取向的支持性服務,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個人目標,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生活質(zhì)量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趙剛,于鵬飛.中華民族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民族學刊,2022,13(07):8-15+138.

      [2]Taj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A].In S.Worchel And L.W.Austin (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Chigago:Nelson Hall.

      [3]Stéphane D,Catherine F,Ratelle,B.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s: Exploring Indirect Effect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Adaptation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7,37(9):1280-1308.

      [4]Park J,An J,Stodolska M,et al.Transnational leisure,ethnic identity confli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fourth-generation young adult Korean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21,52(4):446-468.

      [5]Arabzadeh M,Pirsaghi F,Kavosian J,et al.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 mental health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7,2(1):1-10.

      [6]趙科,楊麗宏.民族認同、民族文化認同和主流文化認同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幸福感的影響[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5):147-152.

      [7]尹可麗,李鵬,包廣華,王玉蘭,張積家.民族社會化經(jīng)歷對藏族青少年積極心理健康的影響——民族認同與自尊的中介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78-84+190.

      [8]浦昆華,尹可麗.中華民族認同對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影響:親社會傾向的中介作用[J].民族論壇,2022,(02):24-32.

      [9]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02):32-36.

      [10]寧盛衛(wèi),曹惠容,陳石研.民族認同對黎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1):174-177.

      [11]Petrov V G,Zlygosteva K V.Happiness 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Resource Model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J].Acta Biomedica Scientifica,2015,(4): 79-83.

      [12]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03):482-487.

      [13]Turner J C,Brown R J,Tajfel H.Social comparison and group interest in ingroup favouritism.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9,9(2):187-204.

      [14]Lisa Zaretsky,Mitchell Clark.Me,Myself and U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and Hope,Resilienc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J].Journal of Education,Society and Behavioural Science,2019,(01):1-14.

      [15]樸婷姬,秦紅芳.民族高校大學生民族認同、樂觀和悲觀傾向與情緒類型的關(guān)系[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2,14(04):289-293+303.

      [16]Lai Angel Hor Yan,Chui Cheryl Hiu-kwan,Wong Jade Kin Yu,et al,perceived classmate support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in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 in rural Chinese school setting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2,137.

      [17]Vincze D,Gasiorek,M.Ethnolinguistic Identity,Cop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Use among Young Hungarians in Slovakia[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21,9(2):209-226.

      [18]高承海,撒麗.青少年民族認同的發(fā)展狀態(tài)與心理適應的關(guān)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4(02):106-110.

      [19]Attia K,Nazilla K.Ethnic Identity,Self-Esteem,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Immigrant and Canadian-Born Pakistani You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19,19(1):1-15.

      [20]孟可強,李鳳蘭,王麗,陳敏.童年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農(nóng)村成年居民心理健康:希望感和主觀幸福感的作用[J].心理科學,2023,46(05):1148-1155.

      [21]楊宗閣,王淑敏,王艷譜,崔占玲.內(nèi)地藏族學生文化疏離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02):59-62.

      [22]柴曉運,郭海英,林丹華,劉影,蘇雙.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自尊和心理彈性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8,41(01):71-76.

      [23]Rasa P V.The Role of Character,Confidence,and Connection on Contribu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7(1):265-270.

      [24]張家喜,黃申,齊嘯,高攀,蔡勇奎,吳赪.氣質(zhì)性樂觀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領(lǐng)悟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06):881-885.

      [25]何安明,張鈺睿,惠秋平.大學生感恩與社會幸福感的關(guān)系:手機冷落行為的中介作用和負性生活事件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3,39(04):505-512.

      [26]銀小蘭,周路軍,朱翠英.學校環(huán)境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心理資本與生活滿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3,39(04):497-504.

      [27]張玲玲,蔣薇薇,謝莉.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大學生孤獨感的關(guān)系:心理資本與生活滿意度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11):1740-1745.

      [28]佐斌,秦向榮.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C]//中國心理學會.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社會心理研究中心,2005:21.

      [29]張闊,張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01):58-64.

      [30]Diener E,Ronald I,Louis T.Theory and Valid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3,112(3):497-527.

      [31]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06):942-950.

      [32]寧盛衛(wèi),張慶林.黎族中學生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的關(guān)系[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2):118-123.

      [33]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孫名之等譯.同一性,青少年認同機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68.

      [34]Phinney J S.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1990,108(3):499-514.

      [35]張超.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10):52-55.

      [36]張翔.青少年民族國家認同與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33(04):414-416.

      [37]Gill W. What is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oncept analysis[J].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2011, 21(2):152-169.

      [38]李斌,馬紅宇,郭永玉.心理資本作用機制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心理研究,2014,7(6):53-63.

      五指山市| 鹤庆县| 金沙县| 宜宾市| 黑水县| 东源县| 同江市| 盐边县| 商水县| 巴彦淖尔市| 衢州市| 阳谷县| 阳西县| 巴东县| 锡林郭勒盟| 图木舒克市| 海宁市| 清远市| 昂仁县| 中西区| 五寨县| 务川| 南丹县| 南皮县| 聂荣县| 老河口市| 金华市| 乌兰察布市| 和平县| 区。| 永修县| 偏关县| 开远市| 邹平县| 宁陕县| 深州市| 会东县| 丰原市| 甘肃省| 丹阳市|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