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銅器銘文柬釋

      2024-10-15 00:00:00查飛能
      文物季刊 2024年3期

      摘要: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有銘銅器釋文尚有可商之處,部分關(guān)鍵字的寫法亦具有重要文字學(xué)意義。本文釋讀了M5:18燕仲鬲“畢”,校釋了M5:18、M5:23燕仲鬲自名“”及M5:28燕仲匜“為”,補(bǔ)釋了M5:28燕仲匜自名“匜”。

      關(guān)鍵詞:燕仲鬲 燕仲匜 畢 為 匜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ntroversial points among scholars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bronze wares thos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M5 at Beibai’e cemetery, Yuanqu County, Yuncheng City,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written styles of some key characters are also significant on paleography.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character Bi(畢)on Yanzhong li vessel that is the bronze object M5:18, amended and verified Gui ()on Yanzhong li vessels, the bronze M5:18 and M5:23 and Wei(為)on Yanzhong yi vessel that is the object M5:28. Meanwhile, it is also explained that the Yi(匜)was its own name originally of Yanzhong yi vessel.

      Keywords: Yanzhong li vessel Yanzhong yi vessel Bi Gui Wei Yi

      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垣曲北白鵝墓地進(jìn)行搶救發(fā)掘,共清理了9座大中型墓葬。其中,M5出土有銘銅器較多,已進(jìn)行了釋讀與研究[1]。我們發(fā)現(xiàn)M5出土有銘銅器銘文的釋讀尚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關(guān)鍵字的寫法亦較為特殊,具有重要的文字學(xué)意義。故結(jié)合已有相關(guān)研究對其中2件燕仲鬲、1件燕仲匜銘文中的可商釋文進(jìn)行討論。

      一、燕仲鬲銘文柬釋

      據(jù)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資料與研究,2件燕仲鬲銘文不同,M5:18、M5:23燕仲鬲銘文釋文如下:

      M5:18燕仲鬲:?為其鼎彝,用享用孝于其皇祖。

      M5:23燕仲鬲:匽中太保其作旅尊彝,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M5:18燕仲鬲銘文中未釋的首字、自名的“彝”字,M5:23燕仲鬲銘文中自名的“彝”字依次如下:

      M5:18燕仲鬲銘文首字關(guān)系到器主的認(rèn)定,原整理者未釋讀。從字形來看,M5:23燕仲鬲與M5:18燕仲鬲自名是同一字,但釋為“彝”卻是有誤的,應(yīng)校釋。

      第一,關(guān)于M5:18燕仲鬲銘文未釋之首字,應(yīng)釋為“畢”。

      畢字常見于周代金文,代表字形如下[2]:

      所列前四個字形直接作“畢”,后兩個增加“廾”繁化,是畢之繁文[3]?!墩f文·部》:“畢,田網(wǎng)也?!倍斡癫米ⅲ骸爸^田獵之網(wǎng)也。必云田者,以其字從田者?!盵4]據(jù)畢字從田來看,畢確實是田獵之網(wǎng)的會意字。

      同時,金文中尚有畢字所從之“田”省寫的情況,見畢仲簠(《銘圖》05912[5])、吳買鼎(《銘圖》02452)銘文:

      畢仲簠: 吳買鼎:

      畢仲簠銘文“畢”字上部省作形,下增加“廾”繁化。吳買鼎銘文“畢”字上部所從雖不清晰,但尚能看出類似圈形。《銘圖》將兩字均釋為“畢”,然吳買鼎銘文“畢”字左邊有多余泐痕,故誤隸定為“”。畢仲簠、吳買鼎銘文“畢”字所從之田雖省為圈形,但與從田的畢就是一字[6]。

      M5:18燕仲鬲銘文首字,上部所從與畢仲簠、吳買鼎銘文“畢”字一致,下部為網(wǎng)形,可直接釋“畢”。結(jié)合M5:18、M5:23燕仲鬲銘文,可知M5:18燕仲鬲的作器者“畢”就是M5:23燕仲鬲的“燕仲”,M5出土器物中的燕仲私名為“畢”。

      第二,關(guān)于兩件燕仲鬲自名的“彝”字,當(dāng)校釋為“”,讀為“圭”聲的“鬲”。

      兩件燕仲鬲自名“圭”聲字在東周青銅鬲自名中很常見,舉例如下:

      1.子犯鬲:子犯作寶。(《銘圖》02727)

      2.曾侯與鬲:曾侯與之行。(《銘續(xù)》0240[7])

      3.樊君鬲:樊君作叔媵器寶。(《銘圖》02839)

      4.樊夫人龍嬴鬲:樊夫人龍嬴用其吉金,自作行。(《銘圖》02889~02890)

      5.芮太子白鬲:芮太子白自作為萬寶。(《銘圖》02698~02699)

      6.薦鬲:□□□自作薦。(《銘圖》02931)

      7.薳子受鬲:薳子受。(《銘圖》02764)

      以上自名之字均以“圭”為聲,學(xué)界已有不同程度的關(guān)注。

      第1子犯鬲自名“”,《銘圖》直接釋“鬲”,實際從鬲形、圭聲[8]。第2曾侯與鬲自名“”,《銘圖》亦直接釋“鬲”,亦從鬲形、從圭聲,石小力改釋“”[9]。第3樊君鬲自名“”,與第1子犯鬲、第2曾侯與鬲相同。第4樊夫人龍嬴鬲自名“”作“”,張世超等認(rèn)為鬲字內(nèi)“土”乃變?yōu)榈?樊君鬲中的“圭”[10],或認(rèn)為“圭”最初就是作“土”[11]?;驈呢悦慕嵌葋砜?,樊夫人龍嬴鬲自名從的“土”是“圭”脫省之形[12]。當(dāng)然圭原本即作“土”形,易與土、士混淆,逐漸繁化作圭。第5芮太子白鬲自名下部亦從圭[13],《銘圖》釋“”。第6薦鬲自名從圭聲、從鬲形,《銘圖》直接釋“鬲”,應(yīng)改釋“”。第7薳子受鬲自名“”不甚清晰,下列前兩個字形為簡報所公布[14],第三個為禤健聰所作摹本[15]:

      結(jié)合拓片來看,摹本是可從的。此字整理者、賈連敏均隸定為“鬲”[16],張桂光改為“”[17]。禤健聰改為“”,從圭聲[18],可從。鬲作為炊煮、盛裝之器,所從之“鬲”可以用意符“皿”來替換。

      以上從圭聲的鬲字,《銘圖》的處理有不嚴(yán)謹(jǐn)之處,如第1子犯鬲、第2曾侯與鬲、第6薦鬲均直接釋“鬲”,忽略“圭”聲;第5芮太

      子白鬲又突出“圭”聲。但總體而言,上舉均是鬲自名之字以“圭”為聲的代表。此外,清華簡《封許之命》彝器中有“龍”,整理者讀為“鬹”,或說即“鬲”[19]。從形制上來說,讀“鬹”不可從,《說文·鬲部》:“鬹,三足鬴也,有柄喙,讀若嬀,從鬲、規(guī)聲?!盵20]而鬲的形制是大口、袋形腹,下有三個錐形足[21],腹、足不好分開,足有中空特征[22]。故整理者或認(rèn)為即“鬲”是可取的,以圭為聲,就是青銅鬲常見的自名,與鬲是異體關(guān)系[23]。陳英杰認(rèn)為“圭上古音屬支部見母,鬲為錫部來母,陰、入對轉(zhuǎn)”[24]。鬲雖是來母字,但《廣韻》“鬲”字有郎擊切、古核切兩讀,且從鬲的隔、膈等是見母字,與圭字同,說明圭可以作為鬲字聲符[25]。

      M5:18、M5:23燕仲鬲自名就是“”,與上舉鬲自名以“圭”為聲相同。然從構(gòu)形角度來看,M5:18、M5:23燕仲鬲自名之字的“圭”聲卻非標(biāo)準(zhǔn)寫法,分別作“”“”,即三橫一豎之形,這正是兩件燕仲鬲自名字形的特別之處。M5:18、M5:23燕仲鬲自名“圭”聲的“三橫一豎”下部分別作“”“”,并非獨立一筆。據(jù)完整的字形分析,M5:18燕仲鬲自名上部兩邊的“”與字形中“火”上部的一橫尚未完全連起來[26],有較粗的“點”分隔,其中右邊則是直接分開的,說明“”與火上一橫不是連接的。M5:23燕仲鬲自名上部兩邊的“”則與火是分完全開的。M5:18、M5:23燕仲鬲自名構(gòu)形中的下部分別作:

      其中,“”“”是“鼎”或“鬲”底部之形,下部所從是“火”。在金文中,類似構(gòu)形的代表例子較多,如《金文編·附錄下》303~306號收錄字形[27]:

      這類金文字形具有商末周初的時代特征,構(gòu)形較為原始,僅最后一個代表字形中鼎或鬲這類器物省略的只剩器底與足。總體來說,這類字形是直接以火烹煮鼎、鬲中的食物來造的會意兼形聲字,同類字形的下部至春秋時期則明顯變化[28]:

      這類字形中下部的“美”或“羔”形來源于表示烹煮容器“鼎”或“鬲”的底部筆畫加上“火”旁之形,下部本從“火”,又受到上部“羔”旁作用的因素,遂變?yōu)椤案帷毙危儆灋椤懊馈?。但“鼎或鬲加火旁”之形的下部很早就可以變?yōu)椤懊蟆保环亲匀谎葑?,而是換成另一字的意符[29]。M5:18、M5:23燕仲鬲自名中的下部與上舉春秋金文中的“羔”形一致,以火燒鼎或鬲底來構(gòu)形。至此,M5:18、M5:23燕仲鬲自名中的“圭”聲作“”“”,即三橫一豎,非標(biāo)準(zhǔn)圭字寫法,下部是“鼎”或“鬲”的底部筆畫。

      在戰(zhàn)國三晉銘刻資料中,鬲字所從圭聲有寫作三橫一豎的情況。郭永秉推測鬲字所從“三橫一豎”的“圭”聲,可能是在三體石經(jīng)鬲字中“”這類形體下部多加一橫而形成的(即“羊”形)。后來在三橫一豎字形基礎(chǔ)上再加一筆改造為“圭”聲以表全字讀音,屬于屈形就音,故韻母并不完全密合,但目前尚待證實[30]。從M5:18、M5:23燕仲鬲自名“”字中“圭”聲作“”“”來看,原本就有可寫作三橫一豎的“圭”聲,戰(zhàn)國三晉銘刻中寫作三橫一豎的“圭”聲淵源有自。結(jié)合字形來看,在三橫一豎字形基礎(chǔ)上加一筆改造為“圭”聲以屈形就音的推測是不可取的。

      總之,從M5:18、M5:23燕仲鬲自名“”字中“圭”聲作“”“”來看,“圭”字三橫一豎的寫法本就存在,且M5:18、M5:23燕仲鬲自名中“圭”聲的時代較戰(zhàn)國三晉銘刻中三橫一豎寫法更早,具有重要的文字學(xué)意義。

      由上可知,M5:18、M5:23燕仲鬲銘文應(yīng)分別釋為:

      畢為其鼎,用享用孝于其皇祖。

      匽中太保其作旅尊,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二、燕仲匜銘文柬釋

      M5:28燕仲匜銘文為:

      太保匽中作尊匜,子孫永寶用。

      銘文中“尊”“匜”二字分別作:

      其中,“尊”字誤釋,應(yīng)校釋;“匜”需補(bǔ)釋。

      第一,銘文中“尊”字,當(dāng)校釋作“為”。

      尊是商周金文中極為常見的會意兼象形字。一類作,從廾、從酉;一類作,從廾、從酉、從阜[31]。M5:28燕仲匜銘文中被釋為“尊”的字與金文中尊字完全不同,而是“為”字。M5出土有銘銅器中,亦多見“為”字:

      M5:25燕仲鼎:

      M5:18燕仲鬲:

      M5:12燕太子簋:

      M5:8燕仲盨(底):

      為字從爪、從象,為人手牽象之意。M5:28燕仲匜銘文中誤釋為“尊”的字正右從爪、左從象,就是“為”字。銘文中“作為”屬同義連用,文獻(xiàn)中常見“作”直接訓(xùn)“為”。《爾雅·釋言》:“作、造,為也?!盵32]《周禮·地官·小司徒》“以作田役”,鄭玄注:“作,為也。”[33]《詩經(jīng)·大雅·黃矣》“帝作邦作對”,鄭玄箋:“作,為也?!盵34]

      在金文作器句中,“作”“為”或“作為”連言極為普遍[35],即“制作”之義。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有銘銅器亦有類似例子,M5:25燕仲鼎、M5:12燕太子簋、M5:8燕仲盨銘文作器句均是“作為”連言。

      第二,自名“匜”字,原釋可從,然關(guān)于器口處多出的一筆,有進(jìn)一步分析的必要。

      商周金文中作為青銅器自名的匜字有兩類。一類以它或它聲為之,可增加意符皿、金;一類以匜這種器的象形為之,代表字形分別如下[36]:

      以它或它聲為之:

      以匜器的象形為之:

      關(guān)于第二類匜字,一般認(rèn)為是匜這類器的側(cè)立之形,有圈足、流、鋬[37]。第二類匜字前兩個字形的器口上多出一筆,或說是后加的裝飾性筆畫,與角、象、魚在字頭加一撇相似[38]。一般來說,“古文字中向上突出的斜筆畫,常??杉由弦粋€向一邊斜出的飾筆”[39]。M5:28燕仲匜自名與第二類匜字相同,并在器口上加一撇,整理者釋匜是可信的。

      然第二類匜字字形取自器物象形,器口處的一筆當(dāng)有特別之義。在青銅匜自名中,有自名“會匜”者,如王子申匜(《銘圖》14868)、蔡侯匜(《銘圖》14996)、王子適匜(《銘圖》14870)、彭子射匜(《銘圖》14878)、蔡子佗匜(《銘圖》14881)、攻吳季生匜(《銘圖》14901)、黃仲酉匜(《銘圖》14902)、唐子仲瀕兒匜(《銘圖》14975)、虖丘堂匜(《銘圖》14880)等。學(xué)界一般將匜自名修飾語“會”解為“沬”[40]。

      近來有學(xué)者據(jù)匜流上有蓋的器形特征,認(rèn)為自名會匜之會訓(xùn)為合,會匜即合匜,特指有蓋之匜[41]。會匜即合匜更可信從,一是從會字的訓(xùn)釋來看,會有合義是極常見的訓(xùn)釋,卻在文獻(xiàn)中找不到假為“沬”的用法[42]。二是從匜的器形特征來看,部分匜的流上有蓋,故流作管狀[43]。自名“會匜”的王子申匜、王子適匜、攻吳季生匜、虖丘堂匜等均作流上有蓋之形,說明器形與自名確實能對應(yīng)。第二類“匜”字字形源自器物象形,通常象形字的筆畫多具有實際意義,器口處的斜筆可指匜這類器有蓋的特征。三是從盤、匜自名修飾語來看,沬是洗面的專字,主要見于盤、匜自名修飾語[44]。但如果匜自名修飾語“會”讀為“沬”,那“會”“沬”共同作為匜自名修飾語不免有混亂之嫌。更重要的是,目前未見用“會”作為盤的自名修飾語,這可能是盤無蓋的特征決定的,也能證明會匜是有蓋之匜。

      綜上,結(jié)合匜流有蓋、第二類匜字字形在器口處多出一筆來看,第二類字形中器口處多出的一筆應(yīng)是特指有蓋之匜,多出的斜筆有實際意義,而非裝飾性筆畫,這在M5:28燕仲匜自名中尤其明顯,器口與左邊斜筆作形,斜筆完全與皿連接,字形上可以特指有蓋的匜。

      由上可知,M5:28燕仲匜銘文應(yīng)釋為:

      太保匽中作為匜,子孫永寶用。

      [1]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有銘銅器》,《考古與文物》2021年第3期。文中凡引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有銘銅器及相關(guān)觀點均出自此文。

      [2] 董蓮池:《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456頁。

      [3]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3404~3405頁。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8頁。

      [5] 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文中凡引用均簡稱《銘圖》,并標(biāo)明著錄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 吳國升:《春秋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67頁。

      [7] 吳鎮(zhèn)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xù)編》(Myc0XzznoO+t5G8MI8wXyKFeSZLkZIQ3xRarM5SwX3A=文中凡引用均簡稱《銘續(xù)》,并標(biāo)明著錄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8] 施謝捷:《首陽齋藏子范鬲銘補(bǔ)釋》,參見《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2010年,第283~290頁。

      [9] 石小力:《〈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xù)編〉釋文校訂》,參見鄒芙都主編:《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科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144頁。

      [10] 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釋》,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591~592頁。

      [11] 王蘊(yùn)智:《釋甲骨文字》,參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第76頁。

      [12] 郭永秉:《釋三晉銘刻“鬲”字異體兼談國博藏十七年春平侯鈹銘的真?zhèn)巍罚瑓⒁姟逗啿罚ǖ诹嫞?,上海古籍出版社?011年,第217~224頁。

      [13] a.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陜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6發(fā)掘簡報》,《文物》2008第1期;b.孫秉君、蔡慶良:《芮國金玉選粹——陜西韓城春秋寶藏》,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22頁。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80、181頁。

      [15] 禤健聰:《薳子受鬲的自名“”》,《華夏考古》2018年第1期。

      [16] a.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第180~181頁;b.賈連敏:《淅川和尚嶺、徐家?guī)X楚墓銅器銘文簡釋》,參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guī)X楚墓》,第362頁;c.陳英杰:《談金文中一種長期被誤釋的象形“甗”》,參見《簡帛》(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05頁。

      [17] 張桂光主編:《商周金文摹釋總集》,中華書局,2010年,第2073頁。

      [18] 同[15]。

      [19] 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書(伍)》,中西書局,2015年,第117~123頁。

      [20]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56頁。

      [21]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7頁。

      [22] 朱鳳瀚:《中國古代青銅器》,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5年,第74頁。

      [23] 謝明文:《談?wù)勄嚆~酒器中所謂三足爵形器的別稱》,參見《出土文獻(xiàn)》(第七輯),中西書局,2015年,第4~12頁。

      [24] 陳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線裝書局,2008年,第134頁注釋③。

      [25] 同[12]。

      [26] 一般認(rèn)為構(gòu)形中“”(有時作“弜”)是寫的比較寬闊的鼎、鬲類烹煮容器兩邊的筆畫。參見季旭昇:《說文新證(上)》,藝文印書館,2002年,第178頁;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釋》,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591~592頁。

      [27] 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bǔ):《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1220頁。

      [28] 同[27],第1190~1191頁。

      [29]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參見陳劍:《戰(zhàn)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55~257頁。

      [30] 同[12]。

      [31] 同[2],第2208~2221頁。

      [32] 郝懿行:《爾雅義疏》,中華書局,2017年,第306~307頁。

      [33] 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711頁。

      [34] 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520頁。

      [35]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第446~449頁。

      [36] a.同[2],第1764~1766頁;b.陳英杰:《〈陜西韓城市博物館藏銘文青銅器〉釋字商榷》,《考古與文物》2017第4期。

      [37] 趙平安:《釋“易”與“匜”——兼論〈史喪尊〉》,《考古與文物》1993第3期。

      [38] a.同[27],第292~293、673、754~758頁;b.趙平安:《〈簋〉銘文在文字演變上的意義》,參見《出土文獻(xiàn)(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第129~132頁。

      [39] 劉釗:《古文字構(gòu)形學(xué)(修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45頁。

      [40] a.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60頁;b.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503~504頁;c.曹錦炎:《彭射銅器銘文補(bǔ)釋》,《文物》2011年第6期;d.黃旭初、黃鳳春:《湖北鄖縣新出唐國銅器銘文考釋》,《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e.何琳儀、高玉平:《唐子仲瀕兒匜銘文補(bǔ)釋》,《考古》2007年第1期。

      [41] 譚步云:《釋會盥》,參見《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中華書局,2014年,第170~171頁。

      [42] 參見宗邦福主編:《故訓(xùn)匯纂》,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1050~1051頁。

      [43] 同[21],第266頁。

      [44] 查飛能:《商周青銅器自名疏證》,西南大學(xué)2019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342~343頁。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商周青銅容器自名研究》(項目編號:23FKGB001)階段性成果。

      突泉县| 阳东县| 墨江| 龙南县| 博乐市| 兴国县| 洞口县| 二连浩特市| 定兴县| 闵行区| 景德镇市| 五寨县| 札达县| 平远县| 九寨沟县| 绥化市| 昭觉县| 华安县| 瑞安市| 文水县| 汾西县| 旌德县| 营口市| 卓尼县| 天祝| 东乡县| 独山县| 宁陕县| 高台县| 朝阳区| 张北县| 鞍山市| 韶山市| 临朐县| 德州市| 治多县| 科尔| 讷河市| 安吉县| 大宁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