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鼓樂是流傳于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的傳統(tǒng)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直隸絳州志》記載:“歲時社稷,夏冬雨季,又鄉(xiāng)鎮(zhèn)多香火,扮社鼓演劇。”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具有力度。絳州鼓樂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當今。
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漸繁衍而來的晉國鼓樂在絳州大地上世代相傳,造就了鼓樂藝術——絳州鼓樂。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極力主張“聞鼓聲者而悅之”,得到了君主的賞識和認可,因此晉國鼓樂在當時的影響巨大,聞名四方,有“秦箏晉鼓”的說法。受漢代鼓樂的影響,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樂器不斷傳入,唐代的絳州鼓樂不管在樂器種類上還是在演出形式上都已有很大變化。宋代,百戲、社火在晉南一帶盛行,也為絳州鼓樂注入新的活力。明清時期,絳州鼓樂不斷走向鼎盛。絳州鼓樂為當地祭祀、慶典、婚嫁、廟會的民俗活動。直到民國時期,《新絳縣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雜戲、秧歌,火樹銀花”“每逢賽社之期,必演劇數日,扮演各種故事,如鑼鼓……令觀者有應接不暇之勢”的記載。
絳州鼓樂有賽社鑼鼓和鼓吹鑼鼓兩大類,其中賽社鑼鼓是絳州鼓樂風格的主要代表。賽社鑼鼓又被稱為鬧年鑼鼓、社火鑼鼓,主要用于“賽社”和春節(jié)期間的社火活動。民間將絳州鼓樂分三路,南路有《嘰呱啦》《啦呱嘰》《扎咚呱》、中路有《釘缸》《麻雀踩蛋》、北路有《件斗虎》《鳳凰單展翅》《獅子撩繡球》。
2006年5月,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申報的絳州鼓樂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運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