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研究的小學新體驗作文教學以葉圣陶的寫作教學思想為理論基礎,通過搭建課堂與生活的平臺,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體驗情境,引領學生進行親身體驗。筆者帶領課題組的骨干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生活化課程目標個性化
“作文即做人”是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葉老一貫強調“ 做人和作文的統(tǒng)一”,我們將“創(chuàng)造力”“合作力”等積極品質作為育人的目標,這對小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就是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在制定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教案和學案目標時,將目標細分為“習作目標”與“品質目標”兩個方面,將體驗、作文、育人三者進行有機融合,力求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二、生活化課程內容新穎性
我們將習作內容分為“ 五親”板塊,即“親社會”“親自然”“親學?!薄坝H家庭”“親自我”五個緯度,結合各年段學生的年齡、思維和心理等特點,精編120 項系列生活體驗活動,各年級每一個維度每學年至少開展兩項體驗主題活動,每一項體驗活動下面還有配套的2~3 項系列活動。這些體驗活動新穎有趣,學生非常喜歡。比如“親家庭”板塊,我們設計了一年級孩子和爸爸媽媽玩一玩“兒時的游戲”,和家人一起“包創(chuàng)意餃子”等活動;組織二年級學生開展“家庭好聲音總動員”,和家人一起“模擬開家庭超市”等活動;組織三年級學生學習制作“創(chuàng)意留言條”,自己學做蛋炒飯;組織四年級學生親手制作禮物并送給家人等;組織五年級學生開展向老人了解姓名的由來,布置自己的溫馨小屋等活動;組織六年級學生進行一次有趣的家庭野炊活動,感受家庭的溫暖。
三、生活化課程活動序列化
我們精編的120 項系列生活體驗活動,是根據學生心理與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設計的。如一至六年級“親自我”板塊,共設計了12 項專題體驗活動:一年級“魔法手印變變變”等,二年級“說說我的牙齒”等,三年級“鏡子里的我”等,四年級“假如我是盲人”等,五年級“擠眉弄眼吃薯片”等,六年級體驗“兩分鐘有多久”等。
此外,每個主題活動也呈現(xiàn)一定序列,以四年級“單手系鞋帶”體驗活動為例,延伸的體驗活動有:一是“ 釘紐扣”“ 扎辮子”“洗頭”“洗襪子”,并用筆記錄下來,重點寫好動作和心理活動;二是與好朋友來一場系鞋帶比賽,看看誰系得又快又好,運用學到的方法,把有趣的過程記錄下來。本次主題活動是專題體驗活動,延伸的體驗系列活動有五個。通過這樣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學生可以拓展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從而牢固掌握,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在體驗中收獲,在體驗后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最終寫出新體驗作文。
實驗班的孩子們每年都開展“新體驗作文節(jié)”活動,學生在積極準備“新體驗作文節(jié)”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用心觀察,學會有序合作,學會表達,不僅實現(xiàn)了“體驗即寫作”的作文教學理念,還提升了學生的寫作品質。
新體驗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的實踐研究一直在路上。我們引導孩子們在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中親身體驗,在體驗后有感而發(fā),使孩子們愿寫、樂寫、會寫,釋放寫作個性,踐行“體驗即寫作”的新體驗作文教學理念。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至和實驗學校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