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者許子?xùn)|說,魯迅是一座山,現(xiàn)代文學(xué)有很多山,都被魯迅的影子遮蓋了,而張愛玲是一條河。張愛玲不能與魯迅相提并論,但她沒有被魯迅的影子遮住,而是化成一條河流向低處,流進老百姓每天的日常生活。
山與河的譬喻,固然恰當(dāng),但如果把魯迅比作太陽,把張愛玲比作月亮,恐怕就更恰當(dāng)了。
魯迅內(nèi)心極熱烈,見不得世上的不平和曲折,與其說他在揭露,不如說他是在照耀,他想“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把人們送到光明的地方去。他像太陽一般,發(fā)著光和熱,想要驅(qū)散冷氣與陰霾。
張愛玲是超然的,對于生活的種種問題,并不尋求某些具體的解決。她的筆致冷靜而深沉,就像并無熱量的月光,并沒有把萬事萬物照亮的意思,反而讓人間的幽暗,更顯得幽暗。
魯迅雖然有時會陷入茫然與絕望,但他仍然不懈地在尋找“意義”,尋找出路,而張愛玲對“意義”是敏感的,她總是下意識地想要消解人生的一些明確的意義,以便沉浸于一段又一段自然而然的悲歡離合,她著眼于那些“蒼涼的手勢”,那些平靜如水的傳奇。
那么,到底是魯迅好還是張愛玲好?
我們常常掉入“比較”的陷阱。難道太陽好,我們就不需要月亮了嗎?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甚至我們還不能掉進“比喻”的陷阱——張愛玲是月亮,魯迅是太陽,這樣輕巧的比喻,也許只能加深成見,并不能讓我們真正地理解這兩位文學(xué)大師,就像我們不能理解太陽和月亮亙古以來的起起落落。
活在這個世界,比“比較”和“選擇”更有意思的,是直接去感受?;ㄩ_花謝,其中有真意嗎?有還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