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我沒有講過。第一個要說明的是,我完全沒有用意把魯迅和張愛玲相提并論,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功能,以及將來在中國歷史上的位置,是完全不能相比擬的,大家不要有誤解,認為現(xiàn)代文學史雙高峰,這是我要解釋的。
我的老師錢老師(錢谷融)也跟我說,魯迅是偉大的作家,而張愛玲、老舍、巴金、沈從文是杰出的作家,意思是把文學史的地位分得很清楚。
我上一本書叫《許子東現(xiàn)代文學課》,封面上理想國摘了我的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魯迅是一座山,而現(xiàn)代文學有很多山,都被魯迅的影子遮蓋了,而張愛玲是一條河。這句話是我說的。
從藝術成就,從對中國的文化跟中國歷史的影響,張愛玲是完全沒有辦法和魯迅相提并論的。而且這兩個作家,他們相異不同的地方太明顯了,他們相似的地方很難找。我試著概括一下他們最大的不同。
《傷逝》代表了五四愛情小說的基本模式,而且也是較早反省五四思想啟蒙運動的作品。在20世紀60—70年代,《傷逝》幾乎是中國唯一的“戀愛教科書”,不僅影響著青年人的文學趣味,影響青年人的三觀,還直接影響到青年人談戀愛的具體言行方式。這樣的小說在文學史上非常罕見。
最大的不同,魯迅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士大夫的傳統(tǒng),叫感時憂國。
我為什么說魯迅是一座山,這座山的影子遮擋了很多山,因為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是一片山區(qū)。山區(qū)主要是看山,一看山,最高的山大家最矚目,比如山東泰山,到了四川就是峨嵋山,大家最關心最高的山。很多作家都是走魯迅的道路,老舍、茅盾都像魯迅一樣感時憂國、啟蒙救國,但是沒有魯迅的影響大,所以作為一座山,太陽一出來,他是最高的。
為什么說張愛玲是一條河?
張愛玲的小說剛發(fā)表的時候,傅雷寫了一篇文章,稱贊《金鎖記》,批評《傾城之戀》,張愛玲就寫了一篇文章,“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所以她講自己的文章,意思就是說我要幫自己辯護。
張愛玲的辯護是什么?說大部分五四的作家都是寫超人,而我是寫常人,大部分的作家都是要救別人,我就想安穩(wěn)地生活。大部分的作品都要革命、要戰(zhàn)斗,我呢,就是要和諧社會。那些超人要bTApWNpN7/+Tk0SLDGLkmA==革命,要改造別人,要爭奪、要斗爭的是男人的事業(yè),而女人就是要好好地生活。說到底爭來爭去,不就是要好好地生活嗎?不就是要和諧社會嗎?這就是這條河的理論。
按學術的說法,魯迅的概念是宏大敘事,我們讀到的主流價值觀,自由、民主、共同富強??墒且灿腥粘I睿谖鞣揭彩侵匾囊庾R形態(tài)趨勢,就是說宏大敘事是民族、國家,是政治,可是老百姓每天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東西。有時候想想,要是你們讀張愛玲的作品,你們看她后來增訂本的《傳奇》,第一篇寫了非常庸俗生活的《留情》,把它放在小說的第一篇,這是一種自信。全篇小說只有一句話是閃光的——“生在這個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但是最后米先生和敦鳳還是手拉手,相愛著走回家。小說是非常小市民的,一個女人三十多歲嫁了五六十歲的男人,為了飯票,但是他們中間有沒有愛情?
還有最后一篇,題目宏大敘事——《中國的日夜》,我想張愛玲也來宏大敘事了,就是說這條河里的人也要爬山了。一看講的是上海買菜的人在菜市場里,身上打滿了補丁,這里買一個菜,那里買一個肉,然后她說補丁加補丁。這就是中國的未來,很愛國的主旋律,這是張愛玲最后的一篇。說明所謂的“日常生活”,她當作大敘事寫,每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快樂,包括婚姻、感情問題的危機和希望,就是宏大敘事。
我們看到了第一層的區(qū)別,都是描繪中國的苦難和中國的前景。但是前者(魯迅)主張的是革命、戰(zhàn)斗、推翻,后者(張愛玲)日常生活、小市民趣味。但是背后的想法,還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前進的動力。張愛玲的和諧社會,一般的評論,包括內地的評論,把它作為小市民,完全忽略了她的一番政治用意,這是第一個不同。
第二個不同,魯迅整個創(chuàng)作還是有鄉(xiāng)土情懷的,無論是《吶喊》還是《彷徨》,主要的人物還是農村的人和知識分子,這也是我這本書《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的挑戰(zhàn)點。學術界一般認為,現(xiàn)代文學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兩類,一是知識分子,二是農民。而這兩類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魯迅。如果要舉例子,一部作品就有,比如《故鄉(xiāng)》,當兩個小時候一起玩的男孩,長大以后閏土對著“我”叫了一聲“老爺”,就這么一聲“老爺”劃出了兩個人巨大的歷史鴻溝。
小說里,把閏土變成很苦的農民,而“我”是知識分子到農村,本來想尋找故鄉(xiāng)的記憶,可是故鄉(xiāng)回不去了。所以魯迅大部分時間住在城市,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可是魯迅寫的主要人物是農民。這點很清楚,張愛玲是寫都市,她是最有都市感官的。寫都市的作家有很多,茅盾寫都市。但是這些作家,都是批判的。
第三,魯迅是男的,張愛玲是女的。更重要的是男性視角跟女性視角。
第四,魯迅小說的男性視角,表面的原因很簡單,五四的時候的愛情小說,第一層是愛情故事,第二層是教育小說,第三層是拯救主題。魯迅要的是啟蒙,所以象征意義上用女性象征廣大貧弱的民眾,以男性代表自己,“我”是知識分子,“我”在救別人。
第五,所以愛情小說,以至于這個女的說,“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涓生就說,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中國的女性并不是那樣不可救藥。魯迅的小說把愛情的成功和失敗,和啟蒙、教育連起來,這是很明顯的男性視角。
五四的愛情小說灌入了太多啟蒙內容,使命就是教人、救人,男主角或者作家經常看不到女主角心中到底在想什么,他們只覺得女主角睜大美麗的眼睛,在聽他講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男主角或者作家看不見女性曲折壓抑的情欲,也看不到女人睜大美麗眼睛溫柔點頭時,其實可能在考慮更實際的飯票、衣服等人生問題。子君當年聽涓生講雪萊、拜倫時,是不是也會腦子里閃過——這個男人將來住哪里?
女作家下筆就視野不同,《莎菲女士的日記》寫了女人浪漫主義的性欲,《傾城之戀》寫了女人現(xiàn)實主義的心理。為什么女性的這些平凡的欲望心思,才華洋溢要救人救世的男主角們卻看不到呢?
張愛玲用什么方法“顛覆”魯迅這輩作家的男性視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傾城之戀》,男的是華僑,有錢,女的28歲,老公死了,娘家呆不下去,冒險出來和他博弈,這叫奮不顧身戰(zhàn)渣男,輸了回去做幾個小孩的后母。男的幫她買了頭等艙,輪船坐過來。
張愛玲說不該寫30歲,我覺得應該三十多歲。那個時候多么決絕,船費是男的付的,到了香港,旅館是男的訂的,什么都準備好了,這是極不公平極不正常的開端,所以當天晚上跳舞,男的說我要你了解我,女的低著頭說我了解你。女的自己說了一段話,在一定的范圍里什么都愿意試,其實當晚是非常重大的考驗,男的幫你什么都準備好了。兩人吃飯以后到淺水灣散步,鳥語花香,氣候又很好,這種時候應該kiss。男的把她帶到一堵斷墻,因為范柳原是一個花花公子,他在海外肯定有很多女的,錢也多,又是私生子。但是這個時候,他突然想到,他幫女的出了船錢、出了旅館的錢,請她吃飯,這時候kiss,勝之不武。
但是怎么辦呢?學習五四的傳統(tǒng),曬文化,錢是有了,身體也可以,但是不能單靠這些。因為把女的帶到一堵斷墻,背《詩經》——地老天荒,執(zhí)子之手。
基本是張愛玲“顛覆”解構五四的愛情小說,但是還不夠。女的老低頭,因為男的說她低頭好看,而且她不是想男的說什么話,她想月光下我低頭的樣子一定很好看。男的看出來了,就說了一句,他說你的優(yōu)點是低頭,但是低頭久了,脖子要起皺紋。所以那一天好戲唱不下去了,女的變臉了,然后把女的送回家。
最精彩的是,送回家有一段獨白,我的評論是,這段獨白是現(xiàn)代文學中女性意識的一大退步,卻是女性文學的一大進步。她是這樣說的——“碰到了一個精神戀愛的人,那倒也好,肉體戀愛常常很快就過了,精神戀愛才有可能結婚”——精神戀愛有一個壞事,就是話聽不懂。不過沒有關系,現(xiàn)在講什么,由他去說,將來找房子,這些事情還不是我做主嗎?你這么一想,眼前這點小誤會就釋然了,在海景房安然地睡下。這段話是張愛玲對魯迅的敬禮,也是張愛玲對魯迅的“顛覆”。
在張愛玲看來,魯迅看女人的時候,只想著把女人作為心理感應、啟蒙救世的對象。丁玲和張愛玲給男作家補課了,丁玲補得比較直接,而張愛玲更加現(xiàn)實主義。這是女性文學的一大飛躍。
我講了魯迅和張愛玲的分別,第一是啟蒙救國和小市民歷史觀。第二是鄉(xiāng)土的情懷,農民的悲劇和都市感官。第三是自覺不自覺的男性視角和女性視角的區(qū)別。
從文學史上看,《傷逝》等五四愛情小說,第一是愛情小說,第二是教育小說,第三是啟蒙小說。大部分的時候男的做啟蒙者,女的被啟蒙,直到后來女作家丁玲、蕭紅、張愛玲等出現(xiàn),才挑戰(zhàn)、顛覆了這么一個愛情、教育、啟蒙三合一的小說模式。
(摘自“澎湃·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