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一不小心,把媽媽的紫砂壺碰壞了。
看著媽媽撫摸著壺身上的裂紋,一臉心疼的樣子,我很是不安。只好安慰她:“媽媽,您別生氣,我給你重新買一把?!?/p>
“買不到了,這一把壺陪了我十多年了?!眿寢屘ь^看著我,搖了搖頭,“這是我買的第一把紫砂壺?!?/p>
媽媽的眼睛里全是濃濃的回憶,充滿了歲月和感念,讓我越發(fā)不安:“要不,找人修一下?!?/p>
媽媽低頭輕輕嘆了聲:“得去找鋦瓷工藝好的老師傅,現(xiàn)在這樣的工匠不好找,以前,大街小巷經(jīng)常還能聽到那吆喝聲?!?/p>
想起串街走巷的鋦鍋匠,我還是很有印象的。拍電視劇《人世間》的時候,老師曾帶著我看過老工匠人的一些紀錄片,雖然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但從紀錄片里,我了解了許多老手藝。后來,我們還把這些老手藝放進電視劇的美術(shù)設(shè)計里,作為那個年代市井百姓的一個生活背景和年代痕跡。
從那些紀錄片里,我看到,那些挑著擔子的老師傅走街串巷,一邊吆喝著:“鋦鍋、鋦盆、鋦缸,磨剪子來,戧菜刀?!币贿吳弥掷锏蔫?,那鑼聲發(fā)出悠遠的回聲,仿佛,在唱著一曲滄然的老調(diào)?,F(xiàn)在,大街小巷里再也見不到老師傅的挑著擔子的身影,再也聽不到那穿越歲月、充滿滄桑的聲音了。
媽媽說,小時候,經(jīng)常有一個老師傅挑著擔子來村里。誰家不小心摔了的碗,碎了的盆,砸了的缸,破了的鍋,都會拿過去找他。
那時,孩子們都喜歡圍著湊熱鬧,看著老師傅慢悠悠地抽拉著繩子,轉(zhuǎn)動著手里的金剛鉆,那瓷器在鉆頭下,無比的柔順,打了孔,鈀上鋦子。她說,她至今也不明白,為什么鈀上鋦子就不漏水了。水不是有縫隙就會滲的嗎?鈀鋦子能鈀死縫隙嗎?可是,當她親眼看著,那鋦過的鍋碗盆缸竟然真的不漏了。水,無孔不入的呀。他打了孔,還有縫啊,真是神奇。
可惜,我沒有見過,在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里,幾乎沒有縫縫補補的記憶。我們生活在富足的現(xiàn)在,完全體會不到媽媽訴說起童年歲月時的艱辛,眼里所流露出來的淡淡的憂傷。說起來,我真的體會不到那個年代的苦,媽媽說起來,終會無限的感慨,bWDoXYJe5+xz/IdQg2/Id8ahn1UKII8MoSzTvJWhNtQ=說她們小時候的衣服,都是做的很大很長,這樣,便可以穿好幾年,袖子短了接上一截,身子短了也接上一截,直到再也不好接了,才給下面的弟弟妹妹穿。
我是家中的獨子,從來沒有穿過這種接了又接,還有打了補丁的衣服。后來,我在拍《人世間》的時候,王紹林老師也說起過他們那個六十年代人的童年,他說,這是一個年代老百姓生活的縮影,如果要還原六七十年代的民生,這些都是細節(jié)。
老師還苦笑著說,那個年代的人,都穿過生塑料涼鞋,那種鞋特別容易斷,斷了就從不能穿的舊鞋上,剪一塊顏色差不多的,用剪刀修剪成需要的大小尺寸,然后用燒火的鐵勾子,把鐵勾子燒得通紅,然后把那塊補丁烙上去。
這個年代我沒有經(jīng)歷過,所以真的聽不懂,紹林老師給我打了個比方說:“就像電焊一樣?!?/p>
說起電焊我仔細想想,算是懂了些,但仍然不是很明白,畢竟不曾見過。
老師見我還是沒明白,當即從他收藏的紀錄片里找了出來,一邊跟我一起看,一邊道:“要拍好年代劇,就要了解我們中國每個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市井百態(tài)便是最好的背景,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好影視美術(shù),給觀眾呈現(xiàn)出一個真實的作品。”說罷,他嘆息道,“你們沒有穿過補丁衣服,補丁的鞋,我們這幾代人都是穿過的,那是我們的童年,你們的童年里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在我們那個年代里,我們的童年里,就是在山上跑,在河里打滾,在樹上爬,在山野間長大,曬得又黑又亮,長得又瘦又黃,完全就像野孩子,這些,你們是感受不到的。”
“我在老師拍的電視劇里感受到了?!蔽倚χf。
看過大量的紀錄片后,我終于了解媽媽和老師說的那個年代,也感受到了媽媽他們那時的童年。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不會為破了的盆、碎了的碗、壞了的缸去找老師傅,用鈀鋦子鋦起來。一個碗三五塊錢就能買到,碎了就碎了,沒有人再心疼。時光像一條河,一天天地流淌著,在這條流淌的河里,那“鋦鍋鋦盆鋦缸,磨剪子來,戧菜刀?!钡倪汉嚷暎仁窃诔鞘薪诸^巷尾消逝了,后來在鄉(xiāng)間也聽不到了。
所以,我們九0后的這代人幾乎沒有觸碰過那種滄桑的老工藝,他們就在這人間煙火里淡去了身影。
為了不給媽媽留下遺憾,我?guī)е鴭寢屓フ伊艘患掖善餍迯?fù)店。找到這位老師傅不容易,我托了好幾個朋友,才在一條長長的小巷里找到了他。之前,老人家一直是做瓷器、紫砂壺的,修復(fù)只是他的副業(yè)。
“師傅,您看,還能修嗎?”見了老師傅,媽媽拿出那把壺。
老人接過壺來,戴上老花鏡,認真看了又看,才道:“沒有問題,你們是要鑲金還是嵌銀?”
我愣了愣,沒聽明白。
媽媽含著笑問他:“老師傅,是不是嵌銀好一些?”
老人一邊仔細端詳著壺,一邊說,“這把素面的壺,如果嵌銀,做成一朵蘭花,修復(fù)起來效果應(yīng)該不錯?!?/p>
媽媽立即明白了老人的想法,點了點頭:“您覺得可以就行,我們聽您的,您是專家?!?/p>
老人見我還疑惑地看著他,順手從一旁拿過一支白色粉筆,在壺身上的裂紋上刷刷畫了幾筆,一朵蘭花便靜立于眼前。
看到這里,我這個學(xué)畫的人,立即明白了老人的設(shè)計。這設(shè)計,真是絕了。只不過,不知修復(fù)過后是不是還能用。對此,我還是秉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
“我看你這把壺有些年頭了,還是全手工的?!崩先艘贿呎f著,一邊點了一旁的小爐子,起了火。我很好奇,坐在一邊,認真地看著。
媽媽輕輕嗯了聲:“是,這是十幾年前我收藏的第一把紫砂壺,當時劉紅霞還是助理美術(shù)師,現(xiàn)在早就是高工了。”
“她的壺現(xiàn)在可不便宜,我在一位朋友家見過?!崩先瞬[著眼睛,拿著鑷子,仔細挑選著工具盒里的小銀絲。
對于紫砂壺的價值,我不太懂,媽媽的喜好特別廣泛,我只是跟著她學(xué)到一些皮毛。聽老人說這把壺不便宜,我便明白了,他為什么提議嵌銀修復(fù)。原來,他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把價值不菲的全手工壺。
爐火起來了,老人先拉銀絲,一根極小的銀絲拉細后,在鐵砧上敲敲打打,沒過一會兒,兩片長短不一的蘭花葉片出現(xiàn)在他手下,然后,又敲出了三朵花瓣。
老人的動作不急不慢,看上去張弛有度,徐緩輕松,一下又一下,那敲擊聲帶著點兒滄桑的年代感,仿佛穿越到了媽媽的童年時代。
我就那么靜靜地坐著,看著,聽著媽媽和他閑聊。
這時,老人的女兒出來幫著打下手。她一邊調(diào)著雞蛋清和紫砂粉,一邊對我說:“這把壺只有一條裂紋,好修?!?/p>
“噢,那就好。”我見她手里調(diào)的泥糊糊,很是好奇,“雞蛋清能用來粘紫砂?”
她抿著嘴巴笑:“是啊,這可是最古老的秘法,也是至今為止最安全環(huán)保的材料。你不會想著用502膠水吧?”
無知的我訕笑:“這個,茶器用502不好吧?”
“當然不好了,你們可是用來泡茶喝的。”看著我發(fā)窘的樣子,爽朗的她開心地大笑,手里一邊快速攪拌著,一邊跟我說。
“修過后不會漏水嗎?”我有些擔心,憑著我對雞蛋清這種東西認知,我覺得很不靠譜。
“漏水,那不就成了一把看壺了嗎?”她很自豪地拿著攪拌的小木棍,拍了拍手里小瓷碗,“放心吧,我老爸修復(fù)過的茶具,沒有漏的,你看,他桌上的那把壺,也是鈀過的?!?/p>
我這才注意到,老人桌上一把紫泥小壺,壺身上也鈀了兩個鋦子,剛才,他就用這把壺給我們倒的水。不過,因鋦子那一面朝著他,我沒有看到鋦子。
“現(xiàn)在,有人懷念這種古老的韻味,在新紫砂壺上也打上鋦子,刻意做舊來凸現(xiàn)年XFj8Uxq+s+nYuniKNeIDhA==代的滄桑感。所以,現(xiàn)在的鋦子已經(jīng)從幾分錢、幾毛錢的鐵鋸子變成了銀鋦子,甚至金鋦子,想修復(fù)一把名家的紫砂壺可不便宜,金、銀鋦子成本高,工藝也高,現(xiàn)在沒有多少老師傅能做這手藝?!?/p>
我瞬間懂了,為什么走街串巷以此維持生計的老師傅們見不到了,普通的粗瓷大碗和茶壺,當然是不值得花太多的心思去修復(fù)。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中,老手藝越發(fā)稀罕了。
就在我們的閑聊中,老人的女兒拿過來一本相冊,里面全是多年以來老人修復(fù)過的瓷器和紫砂壺。一件件破碎的器皿在他的手下煥然新生。她一一給我講著每件器物的故事,她說,老人的幾個徒弟都是博物館的,他們有需要修復(fù)的古董文物,都會拿過來請教老人。
我越發(fā)嘆服,原來,這位大師在瓷器修復(fù)圈里是真的很有名,怪不得我們戲劇系的老師推薦給我,他說,老人家是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大師。
老人手里轉(zhuǎn)動著一個微型的小金剛鉆,然后鈀上一個很小的鋦子,那竟然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底下,還有一只。兩只銀色的小蝴蝶上下飛舞,如在畫間。
我和媽媽邊看邊各自聊著,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敲敲打打,一朵銀色的蘭花,就那么優(yōu)雅地佇立在紫砂壺上。
老人將壺拿在手中,仔細端詳了半天,才說道:“現(xiàn)在有些人提倡無痕修復(fù),但是你們還要使用,那些化學(xué)用品不安全。修復(fù)賞器還行,茶器還是慎用。總的來說,還是鋦瓷或嵌銀最安全?!?/p>
媽媽點了點頭,問他:“那金繕呢?”
“金繕也行,但是金繕用的是大漆,也不如鋦瓷更安全。”
他們說的什么工藝,我是完全聽不懂的,此時的我,早已被老師傅精湛的工藝深深折服了。
我抱著修復(fù)好的紫砂壺回家,按照老師傅說的,靜置二十四個小時,然后,試水,天,竟然真的一丁點水都不滲。我們中華工匠的技藝,真是神乎其神啊。
街頭上的裝修門面換了一代又一代,越發(fā)新潮而又時尚。在時光的變遷中,街頭唯一還能留下的,最有年代感的,大概只有那個開著小三輪車,爆苞米花的老人。當然,爆米花算不上老手藝。但是,這種老爆米花機穿過歲月,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街頭上。媽媽特別喜歡這種老爆米花的味道,并且,也影響到了我。在這時候,我們兩代人的童年味道和記憶里,出現(xiàn)了一點點的相同。
我和媽媽都是口味懷舊的人,我們倆都喜歡吃爆米花,總的來說,這種食物比較討人喜歡,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青年老幼都喜歡吃。只不過,現(xiàn)在的爆米花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了各種各樣的口味,影院和超市里有高檔一點的,蜂蜜的、奶油的。城市街頭偶爾還會聽到“砰”的一聲,帶著濃濃的煙火氣的爆米花,在那片帶著香味的白煙中,孩子們捂著耳朵,仿佛擔心那即將打開閥門的“砰”的一聲會震破耳膜。但實際上,大家又很期待那個聲音,因為那個聲音之后,倒出來白花花的香噴噴的爆米花,看上去那么誘人。我的味覺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這也是媽媽小時候最愛的味道,所以,無論在哪里見到了,我都會要湊上去,買一袋子,給媽媽,給自己。明明知道,這種制作方法的爆米花含鉛比較高,卻始終抵擋不住這個味道的誘惑。
說起記憶里童年的味道,那就讓我想起月餅。都說,一個人味覺的養(yǎng)成,主要是在小時候,這一點也不假。我從小喜歡吃老五仁月餅,尤其是里面的青紅絲和冰糖。我的味覺的養(yǎng)成也是因為媽媽,因為媽媽特別喜歡老五仁月餅,我便也跟著喜歡上了這個味道。
媽媽總會嘮叨說,記得她小時候,家里生活拮據(jù),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時候,姥姥才會去供銷社買幾斤來,走親訪友,看老人。到了中秋節(jié)晚上,一家人才會一邊賞月一邊分食月餅。剛開始,家里日子太過緊張,一家人一起吃兩個月餅,她和妹妹一人一半,后來,條件好了,一個人能分上一個。再后來,生活條件好了,月餅隨便敞開了吃,只要你吃得下。胖的人不能多吃,血糖高的人也不能多吃,生活幸福了,幸福的煩惱也多了起來。
現(xiàn)在的月餅品種簡直不要太多,中秋節(jié),南方的同學(xué)送了我一盒月餅。媽媽打開來當早餐,一頓早餐,真是讓我們學(xué)到了不少。這南方人做的月餅,真是讓我不知道說什么好,早些年,我還是被南方廣式月餅的蛋黃月餅驚艷過的,而今天,打開一個,掰開一看,竟然是什么梅菜扣肉的,我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口味,不行,我咽不下去。再換一個,掰開是咸肉的,噢,這個我也無福享受啊。心里腹誹著,再換一個打開,喲喝,這個就更奇葩了,竟然是咸肉辣條月餅。這都什么什么呀,這怎么吃?我忍著絕望,繼續(xù)開,又來一個更可怕的,螺絲粉月餅,這個,真是無奈了。好吧,那就讓我繼續(xù)長見識吧,我忍著笑,又打開一個,韭菜雞蛋月餅,媽呀,這不是包子嗎?這也太搞笑了,連這都能做月餅了,哈哈哈,看到這里,媽媽已經(jīng)笑得忍不住了,這都不是我們愛吃的味道。我又打開了一個,差點給笑死在餐桌上,這一個竟然是小龍蝦月餅。我笑著抹著眼淚,打開最后一個,就是盒子中間最精致的一小盒,媽媽和我一邊猜測著還會有什么未知的味道,一邊打開,哈哈哈,竟然是香菜餡的。媽媽笑著說,這個,難道是給客人吃月餅的時候,用來調(diào)味配菜的嗎?也不知這么有靈魂的月餅是怎么出爐的?結(jié)果,早餐沒吃飽,卻生生給笑飽了。
南北方的口味差別真是太大了。如果讓你改變從小養(yǎng)成的口味,那真是一件難事。
幸好,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在我們附近小區(qū)的超市里,經(jīng)常能買到老五仁月餅,是我小時候吃過的味道。也正是許多人從小習慣了這種口味,有了顧客的需要,老五仁月餅作為我們的傳統(tǒng)美食也保留了下來。所以,在我的記憶里,五仁月餅一直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
媽媽說,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吃糖都是很奢侈的事情。一斤紅糖都是坐月子生孩子時的大禮。如今,超市商場里各種各樣的糖果讓人眼花繚亂。生活富裕了,想吃什么都有。在她的童年里,孩子們偶爾吃到一顆糖,連糖紙都要保留下來當做收藏品嘚瑟顯擺。
聽著媽媽的話,我卻沒有什么感覺,我對糖的記憶不是很深,因為家里從來沒有少過我吃的糖,我小時候,媽媽也從來沒有限制過我吃糖。我想,能夠深刻在童年印象里的東西,應(yīng)該是媽媽在小時候最向往的吧。
我在拍攝電視劇的時候,看著古裝電視劇里的皇帝,都是靠著冰塊和宮女打扇來避暑,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夏天熱的時候,有空調(diào)可以降溫。心里面便在想,原來,我們今天的生活比古代皇帝都要享受許多。
我從小愛看書,家里媽媽收藏了許多書,她說,她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小人書?,F(xiàn)在,小人書很少見了,因為出版這類繪畫類圖書的成本過高。我小時候就翻過媽媽收藏的小人書,現(xiàn)在都成了收藏版。她手里還存了一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我喜歡畫畫,就比照著小人書畫,后來,媽媽見我喜歡畫畫,就送我去學(xué)畫畫。她說,她的童年里的書都是借的,她也喜歡畫畫,卻根本沒有機會學(xué)。所以,有了條件后,看到喜歡的書就會買回家,她希望,我能有一個跟她不同的童年,能讀自己喜歡的書,畫自己喜歡的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才能夠彌補她童年的缺憾。
說起來,真的是有些難過,因為父母都是軍人,三兩年就要調(diào)整一次住房,經(jīng)常搬家的結(jié)果就是容易丟東西,家里的小人書也丟了一部分。那些小人書全是七幾年版,真是很可惜。我是先看了小人書版的四大名著,然后才看了純文字版的。所以,小人書在我和媽媽的童年里,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說起來,六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童年里,都是看著小人書長大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低幼繪本。媽媽說,那年頭,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生活都很拮據(jù),沒有錢買書。所以,她讀的書大多是借來的。后來,她上學(xué)后,讀了袁枚的《黃生借書說》,才明白,原來,借書,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再后來,她自己工作有了收入,看到喜歡的書便買,再也不用去借書來讀。說起這來,她滿眼滿臉的開心和幸福。如今,我們家收藏的書至少上千冊。在媽媽的眼里,我們家里最大的財富,便是書房里的幾大書柜的藏書,她總說,再也不用借書來看,再也不用熬通宵,趕著時間去還人家書了。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小人書,雖然和媽媽童年借書讀的記憶不同,卻也有著美好的回憶。雖然小人書大多是線刻本,沒有現(xiàn)在彩印的繪本那般有豐富的色彩,卻也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畫功了得。據(jù)說,當時畫小人書的那些畫家們,現(xiàn)在都是大師級的畫家,如果想要收藏他們的畫作,已是天價,真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我,那一本幾塊錢的小人書,卻讓我親近了大師們的真跡,接收了藝術(shù)氣息和知識。小人書,在那個年代,是給孩子們看的圖畫書,實際上,在過去那個年代里,無論大人、孩子還是老人,都喜歡看。有圖畫有文字,一本書的出版從上百幅圖畫,到配上文字,著實不易。時代的年輪轉(zhuǎn)到二十一世紀,小人書基本見不到了蹤影。然而,對我來說,提起小人書,我就會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我媽媽跟我訴說的她的童年故事。
在拍《人世間》電視劇的時候,我曾惡補了一段我國百姓生活的歷史課,在紀錄片里,我見到了許多不曾出現(xiàn)在我童年里的東西。隨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消逝了許多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東西。傳呼機、大哥大、VCD、錄音機、縫紉機等等,在每個時代的縮影里,總有每個時代獨有的特別的物件。在七八十年代,大多數(shù)女人都會踩縫紉機,做兩件簡單衣服,家里女人們都有鐵的、竹子的毛衣針,織兩件毛衣,打兩條圍脖。到現(xiàn)在,很少有人再會去自己織毛衣、做衣服,打圍巾。因為中國現(xiàn)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chǎn)國,各種各樣的衣服,毛衣,物美價廉,無須再去勞心勞力地花上幾個月,織一件毛衣。所以,在《人世間》做這些美術(shù)場景的時候,我似乎跟著走過那個年代,去感受到了那個年代人的生活,還有媽媽所說的那個年代的童年。
說起織毛衣來,可能對老一輩人來說,是最有時代烙印的記憶了。媽媽說,她屬于比較笨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給我爸爸織毛衣,織來織去,織小了,不得不拆了重新來,再重新來,織來織去,又織大了,再拆,無奈,覺得織毛衣太難了,還要接袖子,干脆省點勁,織個背心吧。于是,她又重新拆了織背心,誰知,背心織來織去還是沒織好,織大了,只好拆重新織,結(jié)果織小了,再拆。眼見背心也不好織,看著別人在打圍巾,她覺得打圍巾簡單,還是打個圍巾吧。于是,又拆了織了半拉的背心,重新打圍巾。那個時候,特別流行平針織的白圍巾,于是,便又開始打圍巾,圍巾不用加針也不用減針,不用接袖不用接領(lǐng)子,只管這樣一直織下去就行了,沒有難度,自然也快了許多,折騰了好長時間,圍巾終于織好了。在媽媽的記憶里,細碎的生活那么有生命力,一件毛衣變成背心,一件背心又變成圍巾,我耐著性子聽她說完。這只是因為梁曉聲老師在《人世間》書里寫到了織毛衣,我們準備周蓉穿著媽媽給她織的紅毛衣告別的那場戲。拍攝過程里,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不夠,就會找媽媽請教。她便提醒我,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媽媽親手給女兒織的紅毛衣,就是母女之間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愛,這愛在周蓉童年的記憶里,應(yīng)該永遠不會忘記。
難道這是媽媽做的溫暖牌的衣服?
之前,我是不太理解這些的,因為,現(xiàn)在一件毛衣多么便宜,費那工夫干啥呢。我想,我們這代人,可能都不太會理解他們那個時代的落后,以及他們所經(jīng)歷的困苦吧。
我記得我看的電視劇是《上海灘》,記得許文強戴著白色圍巾,應(yīng)該就是媽媽她們那個年代打的款式,可見,在當時的中國,有多么流行。
現(xiàn)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不會去打圍巾的,不過,聽我小表妹說,現(xiàn)在手工織的毛衣、圍巾和帽子價格都很高,這是藝術(shù)品呢。當下的人,誰還會再費心費力學(xué)習織毛衣打圍巾啊。所以,會織東西的人越來越少,手工藝品的價格便也越來越高了,就連那手編的竹筐、竹籃價格都不便宜。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了。這是一個智能機器時代,人工逐漸被機器所取代的時代大潮已經(jīng)到來。
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便利,科技發(fā)展了,經(jīng)濟也會發(fā)展。我們對時代的認知各自不同,正如同我們所經(jīng)歷的童年,也各自不同。
生活條件好了,有錢了,富裕了,我們現(xiàn)在穿衣戴帽開始講究起了品牌。
商場里,各大品牌都有。什么國際大牌,國內(nèi)一線品牌,只要你有錢,都可以滿足你的要求。隨著網(wǎng)絡(luò)的迅猛發(fā)展,線上購物更是便捷,各大購物網(wǎng)站、視頻直播,更是令人二十四小時方便購物,迅捷的快遞網(wǎng)絡(luò),更是可以讓你解決所有煩惱。目前,我們中國的網(wǎng)絡(luò)購物已經(jīng)超越了世界諸國。國際物流,國際代購,也不再是什么新鮮名詞。在網(wǎng)絡(luò)的世界里,地球真的只是一個地球村,只要網(wǎng)絡(luò)能達到的,物流便能到。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讓這一切皆變成了可能。
如今,街頭賣菜的大爺大媽手里一張二維碼,再也看不到那一張張的毛票和鋼镚了。中國的數(shù)字貨幣,已經(jīng)走在世界前沿。現(xiàn)在,我們出門,只要帶著一部手機,便可以走遍全國。在中國,只要有網(wǎng)絡(luò)的地方,就可以無線付款。不知從何時起,錢包也從我們的生活里消逝了。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拿著鋼镚去買辣條,去買小貼紙,去買跳跳糖,去買各種的小卡片。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我口袋里的鋼镚,時常碰撞出那么美妙的快樂的歌聲,現(xiàn)在,有多久沒有見到那閃著銀光的鋼镚了?
在我們生活中,消逝了許多東西,科技的發(fā)展,出租車里的司機也被替代,現(xiàn)在都是無人駕駛了。有些商店里也沒有售貨員,出現(xiàn)了無人售貨柜、無人售貨超市。將來,還要消失什么,我們不知道,我們普通人被裹挾在時代的大潮中,跟著向前走。
媽媽說,這個時代科技發(fā)展得太快了,這個時代在淘汰老年人,許多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用網(wǎng)上銀行,她不喜歡這么快的節(jié)奏,她更喜歡一切都慢一些,讓那浮躁的社會慢下來,讓一切的時光都慢下來。
時間無法慢下來。我們的童年都在各自的記憶里成長,在各自的歲月里散發(fā)著淡淡的微光。在漫長的時光里,我會記得我的童年,也會想起媽媽的童年,雖然,我們的童年各自不同,但都是那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