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外大街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段之一,自古便是商賈輻輳之區(qū),清末僅戲園就有三十余家。說起北京的老戲園子,首屈一指的是廣和樓,能追溯到明末鹽商的私宅查家樓;在它斜對過的糧食店街有個中和戲院,它的歷史與廣和樓不相上下,從清朝早期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末。這座老戲樓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記憶,見證了北京城市變遷和京劇藝術(shù)發(fā)展軌跡。
清代北京城施行滿漢分離的區(qū)域規(guī)劃,旗人在內(nèi)城,漢人住外城。戲園被視為朝歌暮弦、犬馬聲色之所,不利于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統(tǒng)統(tǒng)被趕到了外城,內(nèi)廷官員也不許前往。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外城的戲園大多毗鄰與內(nèi)城往來的要道,方便了那些想看戲但又擔(dān)心被查處的官員、旗人改裝潛往;同時為迎合律令中對“戲園”“戲館”的禁制條例,這些地方取名竭力回避“戲”字的出現(xiàn),代之以“茶園”之名或“某樓”“某園”,可謂“櫻桃鐵拐兩斜街,但看門牌字盡挖”[1],以便在漫長的國喪期、齋戒日等禁止演戲時仍能繼續(xù)開座賣劇,并減少被查辦的幾率。
中和戲院的前身是清代北京外城的名園中和園,崇文門外精武廟內(nèi)的碑文記載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喜神祖師廟的功德方,中和園名列其中[2],說明中和園當時已頗具規(guī)模。1794年戴璐引《亞谷叢書》云:“京師戲館,惟太平園、四宜園最久,其次則查家樓、月明樓,此康熙末年酒園也。查樓木榜尚存,改名廣和,余皆改名,大約在前門左右,慶樂、中和似其故址。”[3]可見,中和園所在地可能是康熙年間某一名園故址,但其始建之確切年月已不可追矣。
中和園外觀與尋常酒樓茶館別無二致,都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樓外支幌子,臨街有木柵欄招攬、指引顧客。不同之處在于戲園通過幌子的顏色、大門立柱上掛的戲目牌和角名牌、門口擺放的切末作為宣傳,使常看戲的票友、老饕們一望便知今日開演的是什么劇目。
中和園戲場門朝南,戲臺位于戲場中央,坐南朝北,最前面兩根臺柱上有臺聯(lián)。臺后一面夾墻,中間一幅錦繡幔帳,左右各開門洞,曰“出將”“入相”,是演員上下場的重要門戶,通往后臺候場和換裝。臺沿三邊圍有木欄,上方有藻井式臺頂。戲場三面修建看樓,樓上近戲臺有包廂,座上鋪紅、藍坐褥,為官座,供貴客、豪客觀戲,價格較高,以近下場門為最。包廂外有包桌,距離越遠價越低。樓下為散座,也叫廊座,設(shè)長桌;靠墻為高凳,俗稱“靠大墻”。戲臺前的平地叫“池子”,放置側(cè)對戲臺的長桌長椅,稱“池座”,須扭頭觀看。臺柱底下的位置視線遮擋嚴重,俗稱“吃柱子的”,價最低,樓下看戲多是“市井駔儈,仆隸輿臺”[4],座位總共八百余,多則能塞下近兩千。舊時茶園不賣戲票,由看座兒的收茶水錢、座錢、坐具和點心錢等,園子里招呼客人的、看座兒的、上茶水的、賣點心的、扔手巾把的,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叫好聲、喝倒彩、叫賣聲、爭吵聲、吆喝聲,各種聲音攪作一團,十分熱鬧。
庚子年(1900)事變中,義和團的大火幾乎燒毀了整個大柵欄的戲園,中和園也未能幸免[5]。隨著戲園的接連重建,原本在戲園間輪轉(zhuǎn)演唱的制度一直未能恢復(fù),戲班轉(zhuǎn)而駐場演唱,“角兒”的藝術(shù)開始形成。光緒二十九年(1903)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七日由銀錢業(yè)富商集資,中和園重建開業(yè)[6],譚鑫培帶領(lǐng)同慶、同春、四喜班常駐,演唱《文韶關(guān)》《轅門斬子》《汾河灣》《洪洋洞》等戲,庚子前后譚鑫培的酬金更是由五十兩增至五百兩[7],有竹枝詞“四圍加凳子,尺地一圓錢”[8]描述中和園賣座的火爆場面,甚至曾因觀眾過于熱情而停演多日,王瑤卿、路三寶、裘桂仙、梅蘭芳也常在此演唱,中和園愈加興盛。
民國時期施行新的戲劇政策和劇場管理制度,北京受西方和海派文化的影響,修建了大量新戲園。如第一舞臺、真光、開明等新式戲院的建筑規(guī)模宏大,管理講究,賺足了噱頭。天橋地區(qū)也陸續(xù)出現(xiàn)一大批小戲園,還有一些游藝園內(nèi)的演出更是劇種豐富,價格低廉;加上這一時期從西方引進的新鮮玩意兒,如電影院、照相館、歌舞廳等,令人眼花繚亂,不斷增加著北京戲園的競爭壓力。
為提高競爭優(yōu)勢,中和園于1909年開設(shè)了永安電影院[9],并時常換新片;1912年,園主薛翰臣組織全坤角京班開演,一時間“觀者成狂顛”[10],十分賣座。據(jù)報載,1916年中和園每日上座都在一千五百人以上,而三慶園一天不過六七百人[11]。但好景不長,1923年中和園邀請以機關(guān)布景戲而聞名京津的坤班奎德社演唱時,因設(shè)施老舊很多效果無法呈現(xiàn),從此一蹶不振;1924年有觀眾回憶“這個戲館,這個燈光,這個人,這個戲,真的都是古舊極了。”[12]相比于新式劇場,中和園環(huán)境陳腐,空氣混亂,聲音嘈雜,盛況不復(fù)。
1925年,北京瑞蚨祥綢緞皮貨商孟覲侯為捧名伶徐碧云,與其胞兄徐蘭沅出資二萬五千元,改良中和園,于1925年12月底重新開張,并改名中和戲院,徐氏兄弟二人與原掌柜薛潤甫各持五股[13]。不久,戲院內(nèi)因有人鳴槍滋事而停業(yè),之后的經(jīng)營狀況一直不佳,有人說是新戲臺坐東朝西,即梨園最忌諱的“白虎臺”。但究其根本,此次改建資金不足,建筑粗劣,經(jīng)營不善,也沒有像宣稱的那樣先期購票、對號入座,仍有看座兒的索取賞錢、加價留座,還有小攤販在場內(nèi)兜售叫賣,雖另設(shè)食堂但仍有人在戲場內(nèi)吃喝等[14],未真正改善觀演體驗。
1927年徐氏兄弟二人將股票轉(zhuǎn)讓給梁德桂,中和戲院重整修繕。自此開始,有梅蘭芳新排的京戲《宇宙鋒》《鳳還巢》《虹霓關(guān)》,荀慧生的《杜十娘》等在這里演唱,其盛況不亞于新式戲院[15]。1930年薛潤甫將剩下的股份也賣給梁華亭,中和戲院再度修整,程硯秋帶領(lǐng)秋聲社在中和戲院演出《荒山淚》《春閨夢》等布景新戲,白天有朱琴心的雙成社,晚上有筱翠花、新艷秋等,周末還有馬連良的扶春社和扶風(fēng)社,名角眾多,好戲連臺。1935年程硯秋離開中和戲院,由尚小云帶領(lǐng)重慶班演出,并于1938年創(chuàng)辦了榮春社,在中和戲院演出。
經(jīng)歷過多次改建,中和戲院增加了西式磚墻、風(fēng)扇、暖氣等新鮮設(shè)備;在觀眾席的長條椅后面加了長擱板放置吃食和茶具,椅位直面舞臺擺放,座上釘有木條分隔,上標數(shù)字方便對號入座。除此之外,中和戲院1930年的戲單上標明“如不用茶,聽客自便”的字樣,戲單、手巾、墊子等按需索取,戲價開始成為獨立的消費項目,雖“皆換湯不換藥,欲找好座兒,仍須向看座兒的設(shè)法?!盵16]但“較老戲館,已覺舒服多矣?!盵17]新戲院的舞臺規(guī)模擴大,增加了最流行的鏡框臺口,還有電燈、反光罩、吊桿等,儼然一個全新的劇場。但向外伸出的大臺唇,又顯露出些許傳統(tǒng)戲的氣質(zhì)來,這種半改良的舞臺形制符合傳統(tǒng)戲的觀演習(xí)慣,又有利于新戲的布景,雖舊習(xí)未除,但中和戲院票價低廉,好戲連臺,戲場管理寬松,吸引了更廣泛的市民階層,有文章專言“聽戲?qū)槿?,不能受其約束;花錢聽戲,還讓管著,有是理乎?”[18]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戰(zhàn)爭年代北平戲劇業(yè)蕭條,中和戲院不得不放映電影以維持生計。北平和平解放后,政府著手戲曲改革,使劇場國有化并規(guī)整戲班制度,中和戲院由北平市軍管會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轉(zhuǎn)交給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改為國有制。1950年4月8日,文化部藝術(shù)局在中和戲院成立劇場管理委員會,以推進劇場制度管理。
為響應(yīng)百花齊放的戲曲政策,1951年新戲曲研究會在中和戲院成立,京劇演員譚富英、楊寶森、李萬春,河北梆子演員李桂云,評劇演員小白玉霜等定期在這里研討新創(chuàng)作,此間中和戲院進行了加固,取消看座兒的和前臺三行,不許演員飲場,徹底革除了舊時的觀演習(xí)慣,更加符合現(xiàn)代化劇場標準。為提高劇團經(jīng)營自主性,1956年中和戲院被分配給由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張君秋、趙燕俠所在劇團合并的北京京劇團[19]。1957年10月13日,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誼會在中和戲院組織了一場老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演出,據(jù)王越回憶:“侯喜瑞的曹操,孫毓堃的張繡,筱翠花的鄒氏恢復(fù)多年不演的踩蹺絕活兒,楊鳴慶飾典韋,詹世輔飾胡車,那天名角齊聚,觀眾簡直看‘瘋’了?!盵20]中和戲院又恢復(fù)了昔日盛況。1963年中和戲院被分給由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各自帶領(lǐng)的劇團與青年京劇團合并的北京京劇二團[21],人氣更旺。1966年底馬連良于中和戲院病逝,戲院也處于停業(yè)狀態(tài)。直至1978年中和戲院由北京市文化局重建后歸屬北京京劇院,并于1981年恢復(fù)營業(yè)。20世紀90年代,中和戲院曾出現(xiàn)短暫輝煌,上演過許久未演的《雙背凳》《小上墳》《生死恨》《九伐中原》等戲目[22],周末還有《頂花磚》《三不愿意》等特色丑角戲[23],滿足了觀眾的新鮮感、提升了劇場上座率,與當時前門興盛的旅游業(yè)相得益彰。
旋興旋廢、更移無常,是清代以來北京戲園變遷的規(guī)律。中和戲院在糧食店街5號矗立了近三個世紀,見證了老北京戲樓的興衰變遷和戲曲藝術(shù)的曲折發(fā)展,其歷史意義值得探究、回味。近些年來許多老戲園的回歸,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京劇藝術(shù)在新技術(shù)的幫助下已經(jīng)走進新劇場,實現(xiàn)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典戲目也由年輕的演員賦予了新內(nèi)涵,并不斷被當下的觀眾接受、喜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和戲院會再度書寫輝煌,重現(xiàn)觀演盛況。
注釋及參考文獻:
[1]楊米人.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61.
[2]張江裁.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錄[M]//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xù)篇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8:912.
[3]戴璐.藤蔭雜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50.
[4]楊掌生.夢華瑣簿[M]//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xù)篇上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353.
[5]陳墨香.觀劇生活素描[M]//潘鏡芙.梨園外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194.
[6]京信匯登[J].消閑錄.1903(95):1.
[7]劉守鶴.譚鑫培專記[J].劇學(xué)月刊.1932.1(12): 107.
[8]沈太侔.宣南零夢錄一卷[M]//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xù)篇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805.
[9]廣告[N].正宗愛國報,1909-02-02(1).
[10]易順鼎.哭庵賞菊詩[M]//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xù)篇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760.
[11]悟廣.北京之劇界觀[N].新聞報,1916-01-03(3).
[12]高唐.三十年前的北京戲館雜憶[M]//張偉,祝淳翔.西苑雜記.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20:251.
[13][14]求幸福齋主.中和戲院所見[J].上海畫報, 1926(91):2.
[15]北平各戲園近況[N].大公報(天津),1929-11-15(13).
[16]蘇重威.燕梨新語[J].戲劇月刊,1928.1(5):129.
[17]舜九.老戲園建筑改良之我見[J].戲劇月刊, 1929.1(12):59.
[18]齊如山.歌場趣談[M]//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編第32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305.
[19][21]北京市檔案館.北京檔案史料:檔案中的北京京劇傳承與發(fā)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1:151,190.
[20]王越.留住京味兒和鄉(xiāng)愁[J].瞭望,2017(15):64.
[22]中和戲院和劇團攜手演出[N].人民日報, 1993-09-22(8).
[23]金梅.中和戲院修復(fù)重張[J].中國京劇,1999(1): 53.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xué)院舞臺美術(sh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