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里有一個關鍵詞——激勵,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當蘋果價格上漲時,商家就會想方設法增加蘋果的供應;而地鐵票提價后,乘坐地鐵的人就會減少……這些都是人們對價格激勵所做出的反應。
既然激勵這么好使,政策制定者,特別是政府機構和公司的管理人員,也想出臺一些激勵政策讓人做出反應。但是有些反應可能會違背初衷。比如,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某家公司搞了個內部的競爭機制。按照業(yè)績排名,排名靠前的員工能拿很多獎金,而排名靠后者面臨被裁員的危險。這種激勵就有可能出問題。如果競爭過分激烈,員工不但會更加努力工作,還有可能為了提升名次而作弊,甚至對同事的工作搞破壞。
因此,經濟學家非常想知道,一個激勵政策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分別有多大。
史蒂芬·列維特在《魔鬼經濟學》一書中,介紹過他所做的一項研究。美國一些地區(qū)在實行用學生的標準化考試成績評估老師的業(yè)績后,有些老師會直接給學生泄露考試答案,幫學生作弊。這項研究之所以有名,就在于作弊本來是一件很隱蔽的事,但史蒂芬·列維特用了一個特別聰明的方法抓住了證據。
這樣的研究很難得。大多數情況下,你明明感覺這個政策不行,但你就是很難找到切實的證據。
3分制
1990年的世界杯,一大特點是進球數太少,出現了很多比較低的比分。1994年世界杯在美國舉行,國際足聯希望借此機會開拓美國的足球市場。國際足聯想,美國人喜歡刺激,在美國流行的比賽一般比分都很高,要是總不進球觀眾肯定不感興趣啊。為了取悅美國觀眾,國際足聯修改了比賽規(guī)則。
在以前的規(guī)則中,小組賽贏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輸了不得分;現在贏一場得3分,平一場還是得1分,輸了還是不得分。平局和取勝差距非常大,這就意味著打平對兩支球隊都是一種懲罰。國際足聯設想,新規(guī)則下球隊肯定寧可冒險也要想方設法爭勝,比賽會更加激烈,進球會增多。
1995年,國際足聯把這個規(guī)則推廣到了全世界,要求所有成員在聯賽中必須使用3分制。
3分制實行后,競爭加劇了,比賽的激烈程度確實有所增加,球隊為了贏球也變得更加努力。但激烈競爭之下,破壞性的行為會不會也增加呢?比如惡意犯規(guī)和假裝受傷倒在草坪上,故意拖延比賽時間,這些上不了臺面的負面行為是不是也會增加?如果正面行為和負面行為都增加,那比賽到底是更好看還是更不好看,可就不一定了。
研究者考察了西甲聯賽的兩個賽季:一個是舊規(guī)則實行的最后一年,一個是新規(guī)則實行之后的第4年。之所以等4年,是因為球隊適應新規(guī)則可能需要一些時間,而這時球隊在新規(guī)則下的打法已經成熟。結果是正反兩方面都增加了。
其中,比分差距為0,也就是雙方平局的情況確實減少了。從這一點來說國際足聯不想要平局的愿望實現了。與之對應的是雙方差一個球的情況增加了,1:0的價值遠大于0:0,比賽更能經常分出勝負。國際足聯應該滿意這個結果。但是,雙方差兩三個球的比賽數也減少了。這說明當球隊以一球領先時,它會踢得更加保守,不再追求擴大戰(zhàn)果,而是想保住勝利果實。
這個保守傾向,大概不是國際足聯想要的。
競爭和破壞
我們再看看球隊在正經的攻防和搞破壞方面是怎么投入的。
進攻方面,新規(guī)則實行之后,各球隊在前鋒線上平均增加了0.28到0.41人,的確是更加注重進攻了。射門數和角球數總體增加了10%,這些踢法都能讓比賽更好看。
防守兵力也有所增加,防守端平均每場增加了0.1到0.25人。而中場兵力有所減少,攻防兩端都在增加人數,但總體上進攻人數增加得更多。這樣說來,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攻勢足球……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因為后衛(wèi)踢得更加兇狠了。破壞行為可以用犯規(guī)和紅牌、黃牌的數量來量化。總體來說,雖然進攻行為增加了10%,但是破壞行為增加了12.5%。正反兩方面的綜合作用導致了一個結果:進球數并沒有增加。
不過后來國際足聯還是想辦法解決了進球少的問題。2002年以后的世界杯進球數都很多。但據我理解這并不是因為3分制,而是因為國際足聯又想了一個辦法——把球變輕!足球變得很輕,球速就會變得很快,踢出各種弧線就會更容易,這樣守門員就反應不過來,進球數的確增加了。但這也有壞處——看到進球,觀眾經常反應不過來,不看慢鏡頭甚至不知道球是怎么進的。好在現在連現場觀眾都習慣了看電視回放,這項改革大約是可以接受的。
(摘自電子工業(yè)出版社《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