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覺與他律雙向驅動: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多元傳承路徑

      2024-10-24 00:00:00楊思佳
      劇影月報 2024年4期

      茶亭十番音樂是器樂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在有關部門和傳承群體的多重努力下,樂種初步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相關保護主體和傳承主體著力探索多元傳承路徑,民間自覺和官方他律共同作用于樂種的發(fā)展。十番傳承路徑的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有三:其一,地方藝術人才與音樂學者的參與度提高,樂種的發(fā)展日趨專業(yè)化;其二,各類藝術實踐活動成為推廣樂種的主要平臺,茶亭十番音樂在當?shù)爻躏@文化品牌效應;其三,“非遺進校園”以審美教育為導向,通過校本課程和社團培訓推動文化傳承。三種傳承路徑相輔相成,受自覺與他律雙向驅動,助力樂種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藝精于專:民間樂種專業(yè)化

      福州的藝術工作者深受閩都文化的熏陶,在官方層面的支持、鼓勵下,開始踴躍參與茶亭十番音樂的傳承活動。他們以十番傳統(tǒng)曲牌和特色樂器為素材,編創(chuàng)器樂、聲樂、舞蹈等各類藝術作品。相關學術研究也日漸深入,從最初的個案研究拓展到團隊研究。有賴于專業(yè)人士的參與,樂種開始走向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

      (一)從傳統(tǒng)曲牌到專業(yè)藝術作品

      自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作的《五鳳吟》開始,新編十番樂曲《石鼓涌泉》《北云下山》《錢箭與十番》相繼問世,其中《錢箭與十番》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曲作者施惟曾任職于福州市群眾藝術館,長期從事福州民間音樂的調查、研究工作,對茶亭十番音樂的歷史沿革與藝術特征均有獨到見解。他主修作曲,以十番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多首民族管弦樂作品。

      福州有一首流傳度較高的民歌——《真鳥仔》,此為外來曲調,原曲是漢族經(jīng)典民歌《鳳陽花鼓》?!墩骧B仔》歌曲短小精悍,旋律朗朗上口,是福州是家喻戶曉的地方民謠。施惟巧妙運用《真鳥仔》的旋律音調,在創(chuàng)作中充分發(fā)展了原曲的樂思?!墩骧B仔》是C宮調式,2/4拍、中速(?=76),四小節(jié)構成一個樂句,共有五個樂句?!跺X箭與十番》是G宮調式,2/4與4/4混合節(jié)拍、快速(?=136),樂句設置與《真鳥仔》相同。樂曲節(jié)奏歡快、音調活潑,非常適于熱鬧、喜慶的場合。因此在迎賓、慶典、開幕儀式等活動中,《錢箭與十番》的使用率頗高。

      十番傳統(tǒng)曲牌有兩個標志性的特征:一是散板引子,二是旋律發(fā)展手法——“疊”。施惟參考傳統(tǒng)樂曲的音樂形態(tài),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樂種原有的音樂風格。一方面,十番樂曲引子最重要組成部分是倚音,以前倚音、單倚音為主,并用顫音的技法演奏?!跺X箭與十番》沿用這一手法,引子前五個音(misol-la-do-sol)取自《真鳥仔》前兩個小節(jié)的骨干音,后三個顫音與傳統(tǒng)樂曲如出一轍(譜例1)。另一方面,“疊”是十番傳統(tǒng)曲牌最常用的旋律發(fā)展手法,相同或相似的旋律片段常常重復出現(xiàn)?!隘B”即重復,施惟運用樂節(jié)疊、樂句疊、段落疊等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錢箭與十番》多次變化再現(xiàn)《真鳥仔》的主題。

      譜例《錢箭與十番》引子部分

      此外,臺江區(qū)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茶亭十番音樂的主要保護單位,傾力打造樂種的品牌效應,鼓勵館內文藝骨干創(chuàng)編十番新作。這些作品在專業(yè)藝術賽事中斬獲多項榮譽,并在各大平臺進行線上展播,合唱作品《拾·歡》和群舞作品《守藝十番》便是典型案例。

      (二)從音樂學者到專項研究團隊

      幾十年來,本土音樂學者基于地緣優(yōu)勢,全面開展茶亭十番音樂的調研工作,深入探討樂種的發(fā)展脈絡、藝術特征及文化表現(xiàn)。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倡導下,這些零散的學術力量凝聚為十番專項研究團隊,進一步為樂種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有關茶亭十番音樂的學術研究始于20世紀中葉,由當時的福建省文化局進行工作指導。劉春曙、鄭子良曾任職于福建省文化局音樂工作組,該工作組后期發(fā)展為“福州市群眾藝術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地文化部門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開始對轄區(qū)內的文化藝術品種進行摸底調查,劉、鄭二人的研究便是在此背景下開展的。二人深入福州各鄉(xiāng)鎮(zhèn),走訪民間藝人與各大樂社,收集、整理茶亭十番音樂的樂譜及口述資料。劉春曙與鄭子良合著的《福州十番音樂(研究本)》,是最早以茶亭十番音樂為專題的文本資料。研究本開篇對樂種進行了概述性介紹,包括曲調來源、風格特點、樂隊組織、樂器、樂器定調和定譜說明。該文本首次公開發(fā)行十番樂譜,刊載了6首清鑼鼓曲與29首絲竹鑼鼓曲。茶亭十番音樂的傳統(tǒng)樂譜均為工尺譜,劉、鄭二人將舊譜整理成簡譜?!陡V菔魳罚ㄑ芯勘荆份^為全面地梳理了樂種的基本情況,為之后相關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

      福建音樂學專家王耀華,先后在福建師范大學和福建省文化局工作。20世紀80年代,劉春曙與王耀華合著《福建民間音樂簡論》。21世紀初,王耀華主編的《福建文化叢書福建傳統(tǒng)音樂》付梓出版。兩本專著里采用大量篇幅,記錄茶亭十番音樂的基本概況和藝術特征。王耀華對福建的民間器樂進行了較為權威的整理,論證分析了茶亭十番音樂的產生年代、音樂結構和音樂特點等內容。王耀華曾任《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委、《福建卷》編輯部主任,在分卷的撰寫過程中,他協(xié)調地方文化部門的音樂干部、高校學者和民間藝人合力編著。編輯部成員在其指導下再次進行茶亭十番音樂的田野調查工作,除記錄文字、樂譜外,還對代表性曲牌進行錄音,保留了大量寶貴的一手資料?!吨袊褡迕耖g器樂曲集成·福建卷》隸屬《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lián)共同主辦,是地方文化建設一項重要的搶救性工程。《集成》的問世為各地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較高理論素養(yǎng)的科研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科研機構。這些地方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成為日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名揚于踐:品牌效應立體化

      隨著時代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傳統(tǒng)的儀式用樂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專業(yè)技術要求較高的舞臺表演。在樂種實際的傳承活動中,常態(tài)化的文藝競演、非遺專題的民俗展演、境內外文化交流活動日漸興起。這些藝術實踐活動由官方或民間主辦,多個示范傳承團體參與,全方位、多角度擴大了樂種的影響力。

      (一)實踐的廣度——各類文藝競演

      至20世紀中葉,十番藝人開始參加文藝競演。除相關單位主辦的專業(yè)競賽、舞臺展演外,社會層面的演出活動與日俱增,樂種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

      茶亭十番音樂正式在專業(yè)舞臺亮相,有賴于十番老藝人王圻(1922—2015)。1953年,王圻與三位哥哥成立“福州市民間管弦樂隊”,排演十番傳統(tǒng)曲牌、福州禪和曲、民間小調,以及新編十番樂曲。樂隊成立之初便于福建省“第一屆古樂會演”亮相,隨后進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1981年,樂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憑借原創(chuàng)作品《石鼓涌泉》獲創(chuàng)作和演出獎。樂隊具有良好的傳承氛圍,培養(yǎng)出一批弘揚茶亭十番音樂的中堅力量。1987年,該隊成員王道輝、李華政、阮須林組建“福州臺江民間樂團”,此樂團至今仍活躍在各大舞臺。

      福州市現(xiàn)有十余個十番傳承團體,其中臺江區(qū)文化館主管的濱江茶亭十番樂團,是當?shù)鼗钴S時間最久、貢獻最大的傳承團體。1987年,十番音樂傳承人王道輝、李華政、阮須林為搶救福州民間音樂,發(fā)起并組織業(yè)余民樂團體——福州臺江民間樂團(現(xiàn)更名為濱江茶亭十番樂團)。老藝人王圻出任名譽團長,王道輝為首任團長,傳承人鄭世俊、張鴻雁先后接任團長。樂團成員以本地的民間樂手為主,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士參與其中,包括專業(yè)院團退休的演奏員和音樂學科背景的青年樂手。自1987年成立以來,樂團參加各類文藝競演、慶典活動數(shù)百場,先后赴香港、臺灣馬祖進行文化交流。濱江茶亭十番樂團的演出類型豐富,既有政府部門主辦的文藝競演、民俗展演,也有企業(yè)、私人邀請的開業(yè)剪彩、慶典聯(lián)歡等活動。其中代表性的大型演出有:2004年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第37屆世界年會福州傳統(tǒng)音樂與越劇專場演出,2005年福建省科教文衛(wèi)委員會主辦的“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年活動啟動儀式”,2016年國際音理會亞洲大洋洲地區(qū)音樂學會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音樂會,2017年“砥礪三十·揚帆遠航”臺江區(qū)濱江茶亭十番樂團成立30周年專場音樂會,2021年大型非遺實景體驗劇《遇見十番》。樂團先后于2006年、2009年、2017年、2021年、2022年舉辦十番專場音樂會。此外,樂團多次與其他十番傳承團體交流切磋,如2007年福建省“十番音樂”精品展演、2019年“同奏十番曲·共圓中國夢”茶亭十番音樂邀請賽、2020福建十番音樂交流展演等。

      (二)實踐的高度——非遺專題展演

      茶亭十番音樂獲評國家級非遺后,十番藝人兼具非遺傳承人這重身份,相關實踐活動已提升至文化保護的高度。

      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其中有一項重要舉措:“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017年“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州市相關部門積極響應,每年都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遺產宣傳日活動。此外,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地方各級部門大力開展非遺展覽、展演、論壇、講座等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遺產社會保護氛圍。濱江茶亭十番樂團著力拓展新型傳承路徑,多次參加非遺系列展演,如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jié)、文化遺產日活動等。

      2020年,臺江區(qū)文化館開始籌備大型非遺實景體驗劇《遇見十番》,該劇于2021年5月成功首演。整部劇有一條故事主線,串講人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茶亭十番音樂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臺江民俗風情融入劇情中。該劇由8個音樂舞蹈作品構成,有合奏、合唱、雙人舞多種藝術形式。劇目開場是十番傳統(tǒng)樂曲《雁來云》,演員以“行奏+伴舞”的形式呈現(xiàn)。樂手分別從舞臺兩側上場,行走的站位保留傳統(tǒng)制式,以打擊樂器、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為序依次登場,舞蹈演員全程在最后一排伴舞。

      除《雁來云》外,其余的作品均為原創(chuàng)。第二個作品是大型民族管弦樂合奏《喜》,此曲為坐奏,樂隊增加嗩吶、大鼓、排鼓、大抄鑼、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等民族樂器。第三個作品是小型民樂合奏《憶》,主奏樂器為逗管,另有四把二胡、一臺揚琴、一個高音笙和一架云鑼。第四個作品是合唱《江上漁歌唱不盡》,由濱江合唱團演唱。第五個作品是雙人舞《夢戀》,琵琶、洞簫為其伴奏。第六個作品是群舞《水韻茶亭》,伴奏樂器為古箏、椰胡、高胡和二胡各一。最后兩個作品是大型民族管弦樂合奏《元夕》和《迎海神》,參演人員與《喜》一致?!队鲆娛返难莩鲂Ч错戄^好,有多家官方媒體進行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了茶亭十番音樂的品牌效應。

      (三)實踐的深度——特色文化交流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十番藝人在文化傳播中嶄露頭角,相關記錄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據(jù)老藝人回憶,當時十番班社不僅去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還遠赴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演出、授藝。“鶴鳴皋”“三聽月樓”兩個樂社分別于1922年與1931年前往香港演出,“三聽月樓”還遠赴新加坡會演。臺灣和連江縣的十番音樂,源頭也在福州茶亭,兩岸十番藝人交流頻繁。21世紀以來國家文化事業(yè)愈加開放包容,十番音樂的對外傳播已深入文化交流領域。

      2004年10月,濱江茶亭十番樂團應邀赴港演出,通過舞臺表演與專題講座兩種方式,推廣福州的民間音樂。樂團成員先后在荃灣大會堂、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舉辦了兩場公演,另有兩場小型聯(lián)歡演出。樂團骨干在香港文娛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學開設講座,展示茶亭十番音樂傳統(tǒng)曲牌,講解樂種的歷史發(fā)展概況。樂團表演的曲目類型豐富,有十番傳統(tǒng)曲牌《水底天》《雁來云》,新編十番樂曲《北云下山》《石鼓涌泉》《翠裙腰》,禪和曲《三稔香》《萬象巍巍》,以及福州民間樂曲《涌泉夜月》《榕城燈夜》。赴港演出反響熱烈,主辦方又邀請樂團參加“2007年上海朱家角水鄉(xiāng)世界音樂季”。參與活動的民間音樂團體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外國代表有美國、法國、英國、芬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內有五個代表團隊,濱江茶亭十番樂團是其中之一。

      此外,濱江茶亭十番樂團多次赴臺灣馬祖?zhèn)魇谑瑯菲鞯难葑嗉妓嚒?007年,王道輝、阮須林、李華政、卓越等樂團骨干,應馬祖民眾文化協(xié)會邀請,先后與北芊“閩東民間傳統(tǒng)音樂十番音樂研習會”和馬祖縣立中山國民中學開展兩岸十番音樂文化交流活動。

      三、美傳于教:學校傳承審美化

      在非遺傳承人、保護單位和相關機構的多方努力下,福州市現(xiàn)已成立6所茶亭十番音樂傳承基地。其中最早被授牌的是臺江區(qū)第四中心小學(以下簡稱“臺四小”),該校在傳承十番音樂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2006年以來,學校通過非遺文化普及和十番社團訓練,落實“以美育人”的辦學理念。

      (一)基礎性傳承:校本課程普及非遺之美

      茶亭十番音樂進入課堂教學,是文化普及的一項重要舉措。臺四小的學生通過六年音樂課堂的學習,能夠熟練掌握與十番樂器、樂曲、樂人相關的基礎知識。為優(yōu)化十番校本課程,學校專門成立“十番校本教材編寫會”,結合實際情況開發(fā)《茶亭十番音樂教材》。2020年,編委會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修訂了部分內容,編寫第二版教材。改版后的教材包括有上、下兩冊,分別給低年段和高年段的學生使用。十番音樂教材圖文并茂,每節(jié)課均附有曲譜和音頻二維碼。教材中的文本用詞活潑生動,貼合少年兒童的口吻。每冊教材均有13節(jié)課,每節(jié)課后設有陳述題、思考題、視唱、視奏等作業(yè)任務,教材最后是校本測試和十番樂隊的考核內容。

      上冊教材以知識普及為主。前四課是十番音樂的基礎知識:第一課是茶亭十番音樂的歷史概況;第二課是國家級傳承人陳英木的從藝經(jīng)歷;第三課是茶亭十番音樂在臺四小的傳承脈絡;第四課是傳統(tǒng)十番樂器的簡介和圖片,包括逗管、笛子、椰胡、云鑼、狼帳、大鑼、小鑼、大鈸、小鈸、清鼓這十個樂器。第五課介紹了十個基礎鑼鼓譜字的用法,分別是他、得、登、太、頁、山、同、矢、南、南丹。第六課的內容是傳統(tǒng)打擊樂曲牌【開頭介】的鑼鼓經(jīng)。第七課至十二課,是十番傳統(tǒng)樂牌的譜例,曲目有《一枝花》《秦樓月》《水底天》《蓮花串》《萬年歡》和《接帕》。最后一課是新編十番伬作品《秦樓月·上下杭》,該作品由林衛(wèi)軍作詞,音樂根據(jù)傳統(tǒng)曲牌《秦樓月》改編而成。低年段測試內容較為簡單,如聽辨十番樂器的不同音色,背唱《開頭介》的鑼鼓經(jīng)和傳統(tǒng)曲牌《一枝花》的旋律,闡述學校十番音樂傳承基地的發(fā)展歷程等。

      下冊教材注重實踐應用。前兩課主要為知識講解:第一課是茶亭十番音樂的發(fā)展歷程,第二課是許大順、鄭子良、王圻、李華政、卓越、黃湞魁六位藝人的從藝經(jīng)歷。第三課詳細介紹十番樂器的特征,包括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演奏技法。第四課的內容是十番所有的鑼鼓譜字,以及打擊樂器配合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第五課是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要求學生能夠理解行奏與坐奏的區(qū)別,默寫兩種演奏方式的樂器位置圖。第六課是音樂鑒賞,要求學生聆聽音樂后復述樂曲的風格特色。第七課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打擊樂練習,并嘗試合奏【開頭介】。第八課至十二課是傳統(tǒng)樂曲和新編作品的曲譜,曲目有《雁來云》《秦樓月》《石榴花》《石鼓涌泉》《錢箭與十番》。最后一課是新編十番伬作品《秦樓月·春回坊巷》,此曲由福建省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陳曉嵐填詞,曲調改編自十番傳統(tǒng)曲牌《秦樓月》。高年段測試內容的難度有所提高,如聽辨十番樂器的不同音色,模唱傳統(tǒng)曲牌《秦樓月》的旋律,分析樂曲的情緒、速度、節(jié)奏,簡單闡述十番音樂的歷史以及十番在臺四小的發(fā)展歷程。

      (二)系統(tǒng)性傳承:十番社團賡續(xù)閩都文脈

      茶亭十番音樂承載著閩都文化記憶,傳承樂種是賡續(xù)閩都文脈的重要表現(xiàn)。臺四小的十番社團學習是小范圍的定向培訓,社團的學生系統(tǒng)學習十番樂器演奏技藝,并參與具體的非遺傳承活動。自2006年成立十番傳承基地開始,學校著手組建十番社團。社團成立之初,學校的音樂教師從各年段招募學生,有無樂器演奏基礎均可。當時報名的同學有百余人,傳承人與學校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資質進行篩選后,留下40余名具有一定音樂素養(yǎng)且對十番感興趣的同學。十番社團有高年段演奏班和低年段基礎班,每個班又分為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四個小組。每年新生入學時,學校音樂教師都會進行招生宣講,為十番社團吸收新鮮血液。

      社團訓練為分班、分組教學,一般在下午的后兩節(jié)課進行。十番課堂由傳承人主講,學校的音樂教師負責紀律管理,一般不直接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演奏班與基礎班輪流上課,周一、周三為基礎班教學時間,周二、周四為演奏班教學時間。每個班根據(jù)聲部分組,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四個小組分別在四個教室上課。每個聲部由相應專長的傳承人授課,學校的四位音樂教師分配到各小組協(xié)助教學。

      教學過程視授課內容而有所區(qū)別。若學習新內容,一般要從樂曲的基本情況入手。十番傳承人先播放樂曲音頻或視頻資料,簡單進行樂曲介紹和演奏示范。隨后傳承人帶領大家熟悉樂譜,同學們跟唱鑼鼓經(jīng)和音調旋律。最后是試奏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根據(jù)樂譜的音高和節(jié)奏進行練習。課程結束后,同學們基本能跟譜彈奏新學的樂曲。課后作業(yè)是背唱鑼鼓經(jīng)和旋律,多加習奏,沒有樂器的同學可向學校租借。若是鞏固提高課,傳承人先檢查同學們對上次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時糾正錯誤。逐一檢查過后,傳承人適當提高練習要求,開始強調樂曲速度、力度等細節(jié)的處理。待同學們能夠連貫、順暢地演奏整首樂曲后,四個聲部的小組再集中到一起進行合奏訓練。

      通過社團學習,一批訓練有素的少年十番樂手嶄露頭角,學校的少兒茶亭十番樂隊于此成立。一些學生加入十番樂隊后,對音樂的興趣愈加濃厚,便在校外繼續(xù)學習樂器演奏技藝,他們也成為樂隊的中堅力量。同學們還作為文化交流的“小使者”,多次赴境內外展示茶亭十番音樂。學校少兒茶亭十番樂隊分別于2009年、2010年赴臺灣馬祖、高雄進行兩岸文化交流。2022年6月,樂隊在教育部舉辦的第三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云端展示活動中脫穎而出,獲全國總展示一等獎,參演作品《北云下山》在“央視頻”平臺展播。十幾年來,學校十番樂隊的建設越來越成熟,同學們的表現(xiàn)也可圈可點,“少兒十番”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一張亮麗名片。樂隊多次在文藝競演和非遺活動中登臺亮相,彰顯學校審美教育的豐碩成果,贏得社會各界的贊譽。

      四、結語

      茶亭十番音樂起源于閩東民俗儀式用樂,當?shù)孛癖娛莻鞒袠贩N的能動主體。這種流變體現(xiàn)出傳承群體思想觀念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心理情感的作用,同時也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樂種的多元傳承路徑,兼具主動與被動兩個維度的前提條件,是自覺與他律雙向驅動下的產物。當下茶亭十番音樂的三種傳承路徑,體現(xiàn)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性。

      其一,本土業(yè)內人士的參與為樂種提供智力支撐,十番音樂的發(fā)展更專業(yè)、有序。一方面,藝術工作者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以茶亭十番音樂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批具有閩都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本土學者相繼從事十番音樂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專項研究團隊深入推動樂種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二,官方或民間主辦的實踐活動多方位提高樂種的知名度,茶亭十番音樂在當?shù)爻躏@文化品牌效應。各十番傳承團體廣泛參與專業(yè)文藝競演、社會舞臺表演,有效擴大了樂種的傳播范圍。此外,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jié)、文化遺產日等非遺專題展演,與境內外各組織團體的文化交流活動,均有十番傳承人活躍的身影。其三,學校多措并舉推進審美教育和文化傳承:首先,成立茶亭十番音樂傳承基地,打造“非遺園”提升校園文化氛圍,開設十番音樂校本課程,全面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知識。其次,成立十番音樂社團、組建少兒十番樂隊,強化十番樂器演奏技藝的訓練,著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雅江县| 台东市| 博罗县| 十堰市| 大庆市| 英吉沙县| 遵义县| 万宁市| 樟树市| 贵阳市| 广州市| 南平市| 东港市| 南陵县| 正定县| 沧源| 嵊泗县| 永登县| 夏邑县| 卢湾区| 林西县| 沙坪坝区| 上栗县| 新龙县| 新建县| 昌都县| 邯郸市| 富裕县| 自治县| 岫岩| 广汉市| 旅游| 土默特左旗| 三亚市| 公主岭市| 南漳县| 龙门县| 博乐市| 澎湖县| 象山县|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