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區(qū),古稱“楚南之地”,現代以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區(qū)為主。其由長江以北的湖北省咸寧、黃石、宜昌等城市,以及長江以南的湖南全省共同構成,整體覆蓋地理范圍廣闊,氣候典型富饒,被譽為“中國南方的田園”。這個富含文化歷史烙印的地區(qū),產生過大批杰出人才,也是重要的紅色文化沃土。百年來,湖湘地區(qū)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用血和火,生命和青春,譜寫了一曲曲激情燃燒的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湖湘紅色音樂文化是中國革命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湖湘文化中革命傳統和抗爭精神的傳承,是湖南人民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文化成果。湖湘紅色音樂文化呈現出內涵深邃、形式豐富的藝術特點,包括從抗戰(zhàn)時期發(fā)展至今各個階段所形成的紅色民歌、紅色歌劇、紅色音樂劇、紅色戲曲等,如代表作有傳統作品《當兵就要當紅軍》《學習雷鋒好榜樣》《挑擔茶葉上北京》《馬桑樹兒搭燈臺》《瀏陽河》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湖湘地域范圍內涌現出一大批原創(chuàng)歌劇、音樂劇作品,如歌劇《大先生》《半條紅軍被》《英雄》等,均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熱烈反響。
紅色音樂作為承載歷史理想和激發(fā)英勇精神的重要載體,對音樂育人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紅色音樂以其特有的歷史背景和深沉的藝術情感,激發(fā)人們的愛國心,引導人們對祖國和人民產生深深的敬仰與熱愛。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極為重要。通過學習和感悟紅色音樂中所蘊含的英雄情懷和愛國情操,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作為理想和信念的載體,它讓我們看到先輩如何為理想而奮斗,如何在艱難中堅持信念,不怕犧牲。這種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可以激起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生命的尊重,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紅色音樂中顯示出的堅持、勇敢、犧牲和無私等優(yōu)秀品質,有促進學生品格塑造的作用。這些品質是他們今后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的,也是他們成為優(yōu)秀公民的必備素質。通過音樂學習和欣賞,學生可以接觸到這樣的品質,使之融入他們的行為和習慣中,不斷地完善自我。紅色音樂往往融入了豐富的民族元素,是本民族文化的有力表達。通過紅色音樂的學習,學生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國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增進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感。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他們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都具有積極影響。再次,紅色音樂是藝術的產物,它的特有結構和美學形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對學生的藝術感知和審美能力產生激發(fā)作用。學生通過欣賞和領悟紅色音樂,可以提升藝術素養(yǎng),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讓生活充滿更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氣息。
一、民族高校音樂育人的現狀與問題
民族高校音樂育人的根本目標,是引導大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借助音樂的力量,塑造富有愛國情操、富有理想信念、富有道德情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民族高校的音樂教育為載體,通過寬廣深厚的中國優(yōu)秀音樂文化,特別是紅色音樂文化的學習,不斷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磅礴深厚底蘊的理解與感知,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具體任務上,一是以教授音樂理論知識、音樂技巧為基礎,創(chuàng)設豐富、多元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去欣賞生活,去理解、去擁抱世界。二是恰當運用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學習紅色音樂等音樂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及時代覺悟,引導學生主動去接納、去維護和去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三是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讓音樂的修養(yǎng)成為學生個性展示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表現,強化學生的全面素質。
目前一些高校在音樂課程設置上,尚未形成完整系統,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的編排,缺乏對于音樂知識的系統性介紹,同時課程之間缺少必要的內在邏輯聯系。加上在一些高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忽視了新的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比如多媒體的應用,還有合唱、樂隊、合奏等團體形式的應用。不僅如此,很多高校在音樂課程中都有紅色音樂的教學,但是其深度和廣度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如紅色音樂的教學往往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層面,忽視了紅色音樂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又如紅色音樂的教學內容覆蓋面不夠廣,需要進一步擴大,充實紅色音樂的教學內容,使之更加系統和全面。
二、湖湘紅色音樂融入民族高校音樂育人的路徑
(一)從教學內容來說:深入挖掘地域現有資源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實質基因和靈魂,是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現實體現,決定了教學的含金量和效果。好的教學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度和記憶力,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而優(yōu)質的地域性教學資源,則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引人深思,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湖湘地區(qū)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主要見證者,湘人的堅韌性格塑造了一種紅色精神,這種精神鍍金在湖湘紅色音樂中。此外,湖湘地區(qū)的民歌種類繁多,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其中包括高、平、低三種腔調,風格獨特,感染力極強的歌曲,大量的紅色音樂作品是建立在民歌曲調之上。
深入挖掘地域現有資源的具體策略有三種:一是形成校本教材??梢詫⑼诰虺龅暮婕t色音樂資源制作成校本教材,并將其納入相關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系統學習的過程中熟悉湖湘紅色音樂。此外,可以引入各類實例或案例進行分析,使教學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二是進行資源整合。除了已有的教學資源,還應主動尋找、整合和開發(fā)新的教學資源。可以適當引入其他地域的紅色音樂元素,旨在拓寬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對紅色音樂的理解。三是搭建資源平臺。網絡是一個無比豐富的資源庫,通過建立線上教學平臺或資源庫,利用互聯網將湖湘紅色音樂的精華部分呈獻給學生,幫助他們積累音樂素材,增強音樂知識的積累量和縱深度。
(二)從教學環(huán)境來說: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氛圍
教學環(huán)境對于教育的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好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教學環(huán)境也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良好、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對于民族高校來講,打造紅色教學環(huán)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紅色環(huán)境能讓學生時刻接觸到紅色文化,對紅色歷史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氛圍的有效方法有三種:一是通過每日播送的湖湘紅色音樂、紅色故事,來打造充滿紅色文化氣息的校園環(huán)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接觸到紅色音樂,也能讓他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了解紅色音樂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二是在教室、走廊、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擺放紅色文化相關的畫作、照片、標語以及紅色故事的介紹。這樣每一個在校園中走動的學生都能接觸到紅色文化,這種文化的感染力將逐步深入他們的內心。三是設計一些融合紅色文化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T恤、掛畫、紀念品等。這些由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旨在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
(三)從教學方法來說:開創(chuàng)文旅融合的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是知識與技能傳授的橋梁,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媒介,決定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好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提升學習效果。另外,教學方法的變化和變革,也能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音樂是一門建立在實踐上的學科,無論是音樂的創(chuàng)作、演唱還是演奏,都需要大量實踐。實踐不僅是學習音樂的主要途徑,還是檢驗音樂學習成效的重要標準。因此,任何音樂教學都離不開實踐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地域紅色音樂這樣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學科,更需要通過實踐來深化理解。
開創(chuàng)文旅融合的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有三種:一是實地走訪與考察。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考察湖湘地區(qū)的紅色旅游景點,如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歷史博物館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更直觀地理解紅色音樂背后的深層含義。二是紅色作品音樂會。定期舉辦紅色作品音樂會,讓學生自己策劃、組織,并表演湖湘紅色音樂,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紅色音樂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是模擬實戰(zhàn)教學:對于專業(yè)課程,可以采用模擬實戰(zhàn)的教學方式。例如,對于音樂制作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使用湖湘紅色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對于音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安排他們演奏湖湘紅色音樂作品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也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湖湘紅色音樂元素。
(四)從教學隊伍來說:提升教師思政育人素養(yǎng)
學校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教育者,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育質量。音樂專業(yè)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yè)的音樂知識和技術,還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這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就更高。而在高校音樂育人的過程中,音樂專業(yè)教師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思政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審美品格以及世界觀的形成。音樂專業(yè)的教師在大學階段往往重視音樂技能的訓練,而較少參與思政課程的學習,這使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即便是在專業(yè)教學中,也往往忽視思政教育的滲透,弱化了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會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政素質的培養(yǎng),無法實現教育的全面性。
提升高校音樂教師思政育人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有三種:一是提供系統的思政培訓。高??梢耘鋫渚邆鋵I(yè)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師資隊伍,定期對音樂專業(yè)教師進行系統的思政教育培訓,讓他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圓桌研討會與交流。鼓勵教師分享各自的教學實踐,包括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等。還可以邀請其他學科的思政教育專家,音樂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等參與交流,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學習,使教師得以打破教學單一化的窘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三是對此類型的課題予以政策與經費傾斜。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是推動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對于提升音樂專業(yè)教師的思政教育素養(yǎng)類型課題,可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梢栽诮處熆己恕⒃u優(yōu)評獎、職稱晉升等方面,將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納入評價體系,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
三、結語
湖湘紅色音樂文化在音樂形式和內涵方面具有獨特性??範幘窈蜆酚^主義精神深刻影響了湖湘紅色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作和表現,反映了湖湘地區(qū)人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奉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應該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教育中,通過紅色音樂等文化載體的研究與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推動共同體意識的鑄牢。
(作者單位: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校內地西藏班師范生音樂美育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YBJ23;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五育并舉:打造民族院校資助育人新模式”成果,項目編號:22JP167;2021年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校級建設項目“班主任工作室”成果,項目編號:TZPY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