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涵蓋語境分析、語篇結構分析等基本內(nèi)容。當前,普通高中英語閱讀存在以講授為主、教學內(nèi)容側重于微觀分析、學生自主性不強等問題。語篇分析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通過宏觀與微觀分析整合的方式引領學生分析語篇,同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注重開放性的問題或習題的設計,這對突破傳統(tǒng)以講授為主的語篇閱讀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新課程、新高考改革引領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要強化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語篇分析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5-0108-06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將“語篇知識”引入英語課程內(nèi)容,強調(diào)學習者在語篇閱讀中,應當應用所掌握的詞匯、語法等知識建構連貫性語篇,形成語篇意識,夯實語篇知識基礎。誠然,高考英語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出了高要求,如閱讀各種文體的短文,包括新聞報道、廣告宣傳等;理解各種題材的長篇文章,包括小說、科普文等。同時,在語篇閱讀中,學生要能夠梳理閱讀文本的主要邏輯線索、時間以及空間順序等。由此可見,優(yōu)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新高考對現(xiàn)代英語教育的基本要求。
基于新課程、新高考改革的時代背景,筆者近來深化了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并在閱讀教學中引入語篇分析教學法。通過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文章認為:與傳統(tǒng)割裂語篇與詞法關系、忽視語境的閱讀教學法相比,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凸顯語篇閱讀的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提高語篇閱讀的實效?;谏鲜龇治?,文章基于新課程、新高考改革背景,探索語篇分析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語篇
“語篇”一詞,可譯為“discourse”或“text”。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語篇”一詞由美國語言學家Harris提出,此后,國內(nèi)外語學家深化了“語篇”的研究,并賦予了語篇不同的概念、意義。
國外學者Halliday與Ruqaiya認為:“語篇”即語義上完整的片段?!捌巍币辉~,表明語篇并不受長度的限制,連貫的口頭語、書面語段落,都可以稱為語篇。國內(nèi)學者黃國文深化了“語篇”的研究,認為:語篇是符合語法規(guī)則、語義連貫、形式銜接的句子組合而成的語言單位。
綜合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語篇”的研究,文章將語篇定義為:存在于一定語境中且具有特定表達意義、具有較強連貫性和邏輯性、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口頭或書面語片段。本研究所指的語篇,是指普通高中英語教材中的篇章。
(二)語篇分析
美國學者Harris在其發(fā)表的《語篇分析》一文中,提出并分析了“語篇分析”的內(nèi)涵。Harris認為:語言是以連續(xù)的篇章構成的,而非單一的、孤立的詞匯或語句。Harris關于語篇分析的相關論述,被認為是語篇分析的起源。
國內(nèi)學者黃國文在研究“語篇分析”的過程中提出:語篇分析是語言分析的一種,是對篇章中的句子、語段相比較進行的超句法分析。
國內(nèi)學者張獻臣在研究中提出:語篇分析,是基于語篇總體認識的視角,對語篇中的段落、句子、語言的內(nèi)部邏輯關系等進行分析的方式,語篇分析有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兩種不同的形式。與一般文本分析不同,語篇分析更加關注語言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強調(diào)對語篇結構的整體性把握。
2f287ad3fa18533345070d34ad9bb632本研究所指的“語篇分析”,更加傾向于采用國內(nèi)學者張獻臣的解讀,將“語篇分析”定義為:基于語篇整體的視角,通過宏觀與微觀的方法,對文本進行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旨在探究文本內(nèi)涵、了解作者寫作過程與意圖,以更好地基于整體的視角解讀語篇。
(三)語篇分析教學法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語篇分析教學法引入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深化了語篇分析教學法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蔡基剛認為:語篇分析教學法,是指導學生基于整體視角,對語篇進行宏觀、微觀分析的教學方法,涵蓋語法、詞匯、謀篇布局等多個方面。國內(nèi)學者陳曉湘認為:語篇分析教學法,是指導學生基于整體,從文本的層次、內(nèi)容等方面入手,把握文本主要信息,對語篇中的銜接、主題、語法、詞匯等語言手段進行分析的教學方法。
本研究所指的語篇分析教學法,是指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語篇分析”的手段,基于整體視角,對文本的結構體裁、寫作意圖、詞匯語法等進行分析的閱讀教學方法。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旨在突破傳統(tǒng)“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瓶頸,促使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
二、 高中英語閱讀語篇分析的基本內(nèi)容
(一)語境分析
語境,即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語境既有內(nèi)部語境,亦有外部語境;既有語言因素,亦有非語言因素。對語境的分析,有助于幫助學習者更加深入地解讀篇章內(nèi)涵,提高學習實效。北大英語系教授胡壯麟在研究語境的過程中,將其分為以下三種。
1. 上下文語境
上下文語境,是指單個詞匯、短語或句子在語篇中的環(huán)境。在口語中,上下文語境指“前言后語”;書面語中則指前后文。在語篇分析中,對上下文語境的把握,是教師理解詞句含義、作者寫作意圖的關鍵。
國內(nèi)學者胡壯麟先生在研究中指出:上下文語境,即語言自身所處的情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讵M義的視角,詞或短語的意義,是由其所處的情境決定的。即一個詞或短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其意義也各不相同。以“bear”一詞為例,在不同的語境下,其可作名詞亦可作動詞。作為名詞,“bear”譯為熊;若作為動詞,則譯為忍受、負擔等。由此可見,語境對詞句內(nèi)涵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2. 情景語境
情景,多指情形、情況,指情感體驗、環(huán)境描繪等。胡壯麟先生在研究語境的過程中指出:情景語境一般指語篇產(chǎn)生時所處的環(huán)境,在一定情況下決定言者的真實目的?;谇榫罢Z境的視角,同樣的語句,基于不同的語言活動背景,其釋義也不相同。因此,對語言的翻譯,教師務必要緊密結合情景語境,方能使文本的釋義更加準確。
3. 文化語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本地區(qū)或本民族的文化。胡壯麟先生在研究“語境”的過程中提到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詞語:文化背景,指對個體成長有重要影響的物質(zhì)和精神文化環(huán)境。在語言的學習中,基于文化差異對文化背景的解讀是十分關鍵的問題,是無可回避的。我們知道:基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詞義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black tea一詞,在西方,被譯為“紅茶”而非“黑茶”。而之所以譯為“紅茶”,源于一定的歷史淵源和西方文化背景。因此說:在語境分析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元素,便是文化語境。
(二)語篇結構分析
對語篇結構的分析,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诤暧^視角和微觀視角分析的語篇結構,其側重點亦有很大的差異性。
1. 語篇宏觀結構分析
所謂語篇宏觀結構分析,即從大的方面或總體的視角來分析語篇的結構,如語篇創(chuàng)造的文化背景、體裁以及組織結構等“面”的分析,同時也包括由面到點的主題思想、立場觀點、邏輯關系等的分析。具體如下:
(1)體裁分析
國內(nèi)學者秦秀白在研究語篇分析的過程中提道:對文本進行分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語篇結構。誠然,在英語閱讀中,引導學生現(xiàn)行分析語篇題材并發(fā)展題材圖示,更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通過梳理普通高中英語教材中文章體裁,可見包含了記敘文、說明文以及議論文等不同的形式。
高中英語教師在指導分析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不同體裁文本的表現(xiàn)特點,提高語篇分析的實效性。例如,記敘文分析,教師要科學把握好記敘文的六大要素,通過對六大要素的串聯(lián),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對說明文的分析,教師要能夠準確、快速地把握文本“說明”的方法,如定義說明法、比較說明法、舉例說明法,對不同說明法的把握,對學生的英語寫作也頗有益處;議論文的分析,重點是要把握議論文的三大要素:論點、論據(jù)和論證。論點分析的過程中要精準把握主論點和次論點,以更好地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大意。
(2)篇章模式分析
所謂篇章模式分析,是針對語篇形態(tài)、內(nèi)容結構分析語篇的方式。篇章模式與體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谡Z篇分析的宏觀視角,語篇的形式、組織與體裁結構密切關聯(lián);因此,語篇分析過程中,除了對體裁進行分析,教師還要強化篇章模式的分析。
例如,“一般——特殊”型的篇章模式,一般采取“總—分”的模式來組織文章,常見于有關社會科學的論證文、說明文中;“問題——解決”型的篇章模式,常出現(xiàn)在研究報告、新聞報道等素材中,一般由“情景、問題、反應、結果”等元素組成,相關的元素可能會被調(diào)整順序,但不可或缺。
由此可見,對篇章模式的分析,有利于幫助讀者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脈絡、行為方式,提高語篇分析的精準性和快速性。
2. 語篇微觀結構分析
與宏觀分析相比,微觀分析是從較小研究領域、部分等進行的分析。高中英語閱讀中,語篇的微觀結構分析,能夠幫助讀者識別重要信息,實現(xiàn)深度閱讀目標。語篇微觀結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1)語法手段
語法是構成語言的重要元素,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篇微觀結構分析中,語法手段是首要的內(nèi)容;學生對語法手段的全面、深入解讀,是其準確把握語篇內(nèi)涵的關鍵所在。高中英語教師對語法銜接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是表示時間的關聯(lián)成分,如now、before、former、after that等;二是表示地點、方位的關聯(lián)成分,如in front of、near to、under等;三是表示照應的關聯(lián)成分,涵蓋人稱照應、指示照應、比較照應等方面。以人稱照應為例,I、you、we等人稱代詞;my、your、his等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都隸屬于關聯(lián)照應的范疇;四是表替代的關聯(lián)成分,表替代的關聯(lián)成分,包括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分句性替代等方面。
(2)詞匯手段
詞匯是銜接語言的重要元素。詞匯銜接,涵蓋復現(xiàn)關系、同現(xiàn)關系兩種。首先,復現(xiàn)關系。所謂復現(xiàn),即重復展現(xiàn);在語篇銜接手段中,復現(xiàn)是指利用上義詞、下義詞、概括詞等的重復展現(xiàn),進而達到行文連貫的目的。其次,同現(xiàn)關系是一種詞匯同時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有原詞同現(xiàn)、反義同現(xiàn)、互補同現(xiàn)等不同的類型。對詞匯手段的深入分析,對幫助讀者更好地銜接語篇、深入解讀語篇內(nèi)容亦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 基于語篇分析視角解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內(nèi)容:側重于微觀分析,忽略宏觀把握
基于語篇分析的視角,可見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涵蓋宏觀和微觀兩大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般認為:宏觀結構分析,有助于讀者從整體、系統(tǒng)的視角解讀文本;而微觀結構分析,則有助于促進深度閱讀,提高閱讀實效。
通過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調(diào)查研究,可見多數(shù)教師的閱讀課堂普遍存在側重微觀分析、忽略宏觀把握的問題。例如,多數(shù)教師的閱讀課堂,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詞匯、句型以及語法的講解上,對語境、語篇和語法的整體性把握不足,從而導致學生的英語閱讀陷入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桎梏。這種只側重微觀而忽略宏觀的英語閱讀現(xiàn)狀,是影響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閱讀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分析不足
基于語篇分析視角研究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的過程中,筆者針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現(xiàn)狀開展了測評。測評結果表明:高中學生存在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弱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根據(jù)上下文推測詞匯、短語內(nèi)涵的能力有待提升;對短語、句子隱含意義的解讀能力不高;對長難句、句子之間的語法關系的理解存在困難。對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具體可以分為識別能力問題、理解能力問題以及分析能力問題。
那么,高中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為何會存在上述問題呢?筆者認為:上述問題的存在,源于日常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閱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分析不足。首先,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語篇閱讀模式,往往導致學生缺乏自主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而習慣于被動接受閱讀思維模式,導致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遇到長難句、生字詞較多的段落,便無從下手,最終導致了閱讀理解上存在困難。其次,學生自主分析不足。自主進行語篇分析,是高中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閱讀素養(yǎng)?,F(xiàn)階段,高中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存在自主分析不足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語篇分析的習慣、能力逐漸喪失,最終導致自主閱讀中存在各種問題。
(三)閱讀教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不足
高中英語語篇閱讀中,閱讀教學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客觀地了解教學成效,審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根據(jù)學生知識的薄弱點查缺補漏,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開展調(diào)查研究可見:現(xiàn)階段,高中英語教師的語篇閱讀教學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嚴重不足。而教師的終結性評價,往往聚焦于學生課后的書面作業(yè),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思維發(fā)展等素養(yǎng)的評估存在不足。
正是因為高中英語語篇閱讀教學評價不夠全面和具體,導致教師在語篇閱讀指導中教學反思不足,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影響了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進度。
四、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案例
針對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文章認為:語篇分析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這一兼顧宏觀、微觀兩個視角進行語篇分析的教學模式,對突破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瓶頸具有積極的意義。本部分選取高中英語必修一“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為例,探索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語篇分析教學法應用的策略。
(一)課前階段:任務型預習,積累語言圖式
語言圖式是圖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何為語言圖式呢?即讀者在閱讀文本過程中,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在頭腦中的呈現(xiàn)方式。學者Carrell在研究中提出:“英語二語學習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語言積累方能激活圖式。”誠然,于二語學習者而言,除了豐富的內(nèi)容圖式,還要具備語言圖式,否則,語言能力的缺陷也終將會影響交流效果。
基于語篇分析教學法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通過“任務型”預習模式的構建,科學引領學生“先學”,同時積累語言圖式,為教師“后教”奠定基礎。
1. 設計任務型預習單
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也會強調(diào)學生要預習,但如何預習、預習什么內(nèi)容、預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和水平等,教師都缺乏指導,從而導致學生的課前預習缺乏目標性和方向性,部分自主性差、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甚至不知如何預習;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前預習,僅僅是將詞匯、課文默讀幾遍,即算完成預習。
文章認為:學生盲目地預習,往往難以收獲良好的效果。為全面提高學生預習的目標性和針對性,教師在指導預習的過程中,可以精心建構任務型預習模式,通過設計預習單的方式,明晰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應當學習和把握的內(nèi)容。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錄制微視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參考學習資源,提高自主預習的目標性。
本案例研究中,為強化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筆者精心設計了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任務單主要分為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①詞匯預習。熟悉課文所有生詞,可參照詞匯表、結合語篇等進行詞匯的學習;②詞組預習。詞語亦稱詞塊,是學生英語閱讀、英語寫作中的重要內(nèi)容。為培養(yǎng)學生的詞塊意識,筆者在英語教學中歷來重視學生對語篇詞組的標注和學習。本案例中,because of、at present、make use of等詞塊,對學生閱讀理解、英語寫作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③語言點預習。對語篇中的重要語言點進行預習,如because of與because;in fact與actually等,對相關語言點的學習,能夠建立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深度認知,提高預習實效;④流利、準確地朗讀課文。
上述的預習任務主要基于微觀視角設計,重點是引領學生把握重要知識點,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回答相關問題,促進思維和能力成長。此外,在預習任務設計中,筆者還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的題目:“Why is English widely used worldwide?”為回答這一問題,學生需要通過查閱資料、查找相關參考資源的方式,對資源進行整合而后深入思考。這種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 強化過程性指導
課前預習雖然要凸顯學生主體,但在預習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強化過程性指導,以確保學生在遇到問題、疑惑時,有教師科學有效的指導,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同時,教師的過程性指導,也能夠發(fā)揮督促的作用,促使部分學習自覺性差的學生自覺學習,全面提高自主預習的實效性。
(二)課堂教學:宏觀與微觀分析相結合
語篇分析教學法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既有宏觀結構分析,亦有微觀結構分析。因此,在語篇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整體把握語篇內(nèi)容,同時深入解讀重難點知識,提高語篇學習的實效。本案例主要通過如下流程進行:
1. 補充背景知識,預測篇章內(nèi)容
背景知識,是學生解讀篇章內(nèi)容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師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案例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給學生提供了語篇背景的文化知識,引領學生掌握有關殖民以及殖民化在促進語言和文明傳播中的方式。其次,結合圖片和標題,引領學生思考、猜測“road”一詞的內(nèi)涵,猜測該詞與語篇的關系。
2. 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
語篇分析中,若教師的教學重點僅僅停留于詞匯、語法等微觀的層面,那將不利于學生對語篇整體性把握,從而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問題;反之,若教師的教學僅僅停留于宏觀結構分析層面,又會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夠細致和深入,出現(xiàn)淺層學習問題。因此,構建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的語篇分析模式,能夠促使學生既能夠整體把握,亦能夠細節(jié)解讀,推動深度閱讀目標的實現(xiàn)。
首先,宏觀分析:厘清語篇結構。宏觀分析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學生采取速讀的方式,匹配每個段落主旨,概括語篇主題。第二步,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對語篇的題材結構、語篇類型等進行討論和分析。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把握好文體類型,復習說明文的篇章結構和組織方式,進一步把握說明的方式。在語篇宏觀結構分析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略讀的技巧和方法等,能夠從整體和系統(tǒng)的視角解讀語篇,為后續(xù)的微觀分析、精讀奠定基礎。
其次,微觀分析:把握細節(jié),精讀。在整體把握語篇結構的基礎之上,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微觀分析內(nèi)容。在微觀分析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第一步,學生精讀原文,以“時間”為線索完成表格,表格分為兩大模塊,①time;②what happened to English。通過“時間——事件”的匹配,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有宏觀分析,亦有微觀分析。第二步,精讀課文,分析重點詞匯和句子。以精讀的方式對重點詞匯和句子進行分析,是語篇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方式,如問題導學式、小組討論式等。如在本案例教學中,為引領學生整體回顧、吸收相關語言知識,筆者拋出了討論式問題:“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要想解答這一問題,學生需要結合整個語篇思考、討論和分析。第三步,重要知識點的課堂練習。設計適量的練習題,強化重要詞匯、短語或語法點的練習與鞏固,擴充學生語言圖式,以練習為手段促進知識的應用與內(nèi)化。
從上述教學過程可以看出:通過宏觀與微觀結構分析整合,學生不僅從整體上把握了語篇結構,同時也從微觀的視角把握了重要的詞匯、語法等重要知識點,建立了對整個語篇的系統(tǒng)、結構化認知,有效地提高了語篇閱讀的質(zhì)量。
(三)課后鞏固:導學與自主復習相結合
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的英語復習不能僅僅停留于簡單的書面作業(yè)模式,而應當將書面作業(yè)、口語作業(yè)等有機整合起來,豐富作業(yè)形式,促進學生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案例研究中,教師采取了導學與學生自主復習相結合的模式,設計了如下導學單:①以“time”為線索,結合文章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文本內(nèi)容;②完成相關練習題,如詞匯、語法等的練習;③讀寫結合,以“Will Chinese replace English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為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上述鞏固復習,教師改變了過去以單一書面作業(yè)為主的閱讀模式,更加突出學生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其是自主復述文本內(nèi)容、讀寫結合模塊的設計,相關的能力、素養(yǎng)訓練,是新高考對現(xiàn)代英語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較為缺乏的能力素養(yǎng)。
(四)教學評價:方法多元、主體多元
新課標背景下,語篇分析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教師要構建方法多元、主體多元的評價模式。
首先,方法多元。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diào)查、個別訪談以及測評等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學生課堂表現(xiàn)、課后學習實效,從而更加客觀地審視教學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其次,主體多元。教學評價的主體不應當僅僅是教師,而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學生在課堂評價中的作用。多數(shù)時候,學生的評價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客觀地了解教學優(yōu)點和不足,為教師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教學奠定基礎。
五、 研究結論與反思
通過深入調(diào)查與案例研究,文章認為:語篇分析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語篇的宏觀分析,更凸顯了微觀分析。宏觀與微觀分析的有機整合,有效地突破了傳統(tǒng)語篇閱讀教學困境。同時,語篇分析教學法的應用,凸顯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課前自主閱讀與分析、課堂思考與討論、課后鞏固與自主復習,整個語篇分析流程,無論是問題的討論還是習題的設計,都凸顯了思維性與開放性,對訓練學生的語篇分析思維能力、解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弱的問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Ruqaiya H. Cohesion in English[M]. Taylor and Francis,2014-01-14.
[2]Small J, Harris C, Wilson 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In-Flight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The ‘Social Sorting’ of Airline Travellers?[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08,6(1):17-38.
[3]張獻臣.加強英語語篇教學提高英語閱讀效率[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6):51-57.
[4]蔡基剛.淺談語篇教學[J].外語界,1992(2):31-35,22.
[5]陳曉湘.一語(L1)對英語語篇內(nèi)人稱指稱習得的干擾——個案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76-79.
[6]秦秀白.語篇的“體裁分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S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