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在普通高中特色化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并取得了重大成效。比如國家賦予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辦學自主權,不少學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發(fā)出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課程,推動了育人方式、人才類型的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以科技、藝術、體育、外語等課程為依托的特色高中大量出現(xiàn)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可;高中學校從“普職融通”走向“普職融合”成為大勢所趨。筆者以為,學校發(fā)展的多樣化、特色化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人”的發(fā)展問題。立足“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的初心,解決“人”的問題,是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的動力。
一、普通高中學校的“創(chuàng)特”誤區(qū)
學校特色發(fā)展如何界定,特色學校有何標準,具體實施路徑又是什么——國家政策進行了“統(tǒng)一命題”,卻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正是這樣的“留白”空間,學校才有特色化、多樣化發(fā)展的可能。同樣,這既激發(fā)了學校的創(chuàng)造熱情,同樣又令其陷入“承認與抵制”的兩難境地:辦學者一方面承認特色化、多樣化發(fā)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在政策面前無所適從,甚至陷入特色發(fā)展的誤區(qū)。
(一)虛假的“口號式”特色
辦學理念是展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符號。筆者調研發(fā)現(xiàn),目前很多學校的辦學理念雖然文字表達不同,但內涵指向上其實大同小異。誠然,辦學理念呈現(xiàn)“趨同性”本身無可厚非,而讓理念在辦學實踐中落地,特色才能真正彰顯。
遺憾的是,不少學校在通過理念衍生出一套思想體系、課程體系之后,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對品牌形象的刻意包裝上,為特色而特色,在具體的實踐中實際上又是“泯然眾人矣”:學生的學習形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校的管理模式并沒有做出多大改變。對外宣傳“轟轟烈烈”,對內實施“平淡如水”。表面創(chuàng)特、“口號式”宣傳特色凸顯了辦學者的“求異”心理,也反映出了當前“創(chuàng)特”之舉在實施路徑上面臨的意識誤區(qū)?!叭绻覀儍H停留于口號,而不是在實踐中推動真正的變革,那么,什么改變也不會有”。
(二)盲目的“項目化”特色
當前的教育體制下,“項目”仍然是評判一所學校辦學效益、辦學特色的重要參考,甚至是判定一所學校層級的硬性指標。比如評定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一級學校等等,都要求有特定的“項目”加持。而不少學校為了滿足“資質”,往往選擇對標上馬相關項目,臨時完善軟硬件設施。比如一些學校建有游泳池,但從未對師生開放;建有科創(chuàng)中心卻始終沒有形成專業(yè)的科創(chuàng)團隊;建有幾塊菜地便標榜綠色學校、主打勞動教育,等等。顯然,有些項目并不是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中應運而生,而是在為了實現(xiàn)某種“特色”的驅動下順“勢”而為。
實際上,辦學特色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綜合歷史、人文、環(huán)境、地域等多重因素進行選擇、凝練的過程。在具體的實施中,特色項目的引入必修要考慮人的需求,與人的品格相適應。立足人本、觀照人文始終是學?!皠?chuàng)特”的邏輯起點,絕非運用簡單的項目疊加、形象包裝就能達到目的。
(三)單向的“課程化”特色
開發(fā)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招收高水平特色人才是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手段,但衍生的問題不容忽視。以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為例,近年來不少高中增設了人文班、數(shù)理班等自主招生項目以拓寬自主招生渠道。但結果因為缺少相應的制度約束,不少初三特長生在順利完成“晉級”后,最后放棄了原來特長,選擇成為普通高考生,于是這些所謂特色項目、特色課程便只是發(fā)揮了“跳板”功能。其次是由于高中階段的特長生培養(yǎng)課程沒有跟大學進行有效銜接,造成“入口”與“出口”信息極不對稱,導致不少特長學生在面臨升學時無所適從。
可見,承載辦學特色的自主課程務必要注重雙向開發(fā),既要考慮學校實際,更要立足學生未來。只有切實加強課程的制度建設,完善保障機制,特色課程才能持續(xù)保持活力,真正發(fā)揮育人功能。
二、學校特色辦學的宗旨始終是立德樹人
學校特色辦學的主體對象是學生,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特色辦學不能讓學生充當“旁觀者”,而是讓他們成為“代言人”。在當前的特色化辦學形勢下,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視:
(一)要關注心理問題學生
根據(jù)《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當前高中生抑郁檢出率偏高。心理問題學生的大量存在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發(fā)展提升,也導致教師普遍不愿擔當班主任工作。因此,我們在特色化辦學的過程中,同樣不能不考慮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
筆者以為,無論學校是以“幸福教育”主導辦學方向,還是以“生本教育”標榜辦學宗旨,學校的特色所在不僅僅在于憑借這些先進理念成功培養(yǎng)了多少優(yōu)等生,也在于拯救了多少“問題生”。就課程的角度而言,普通高中學校的校本課程不能只是聚焦在科技、體育、藝術這些方面,還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加強對各類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豐富校本課程的種類,比如心理、天文等等,給予不同類型學生更多的選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找到歸屬感、存在感、價值感。
(二)要構建多元的校園文化
文化建設同樣是學校特色辦學的重要內容,如上海市齊賢學校以“龍文化風箏”為主題設計系列活動,成就學校品牌;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結合當?shù)貧v史,開發(fā)系列課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桂林市翠竹小學傳承“彩調”文化,開展美育教學,等等,這些學校的特色活動、特色文化擦亮了學校的品牌,成為學校特色辦學的一張閃亮名片。而活潑的校園文化同樣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賦予學生開放熱情的品格,也能夠有效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
三、對“人”的多元評價是特色辦學的關鍵所在
在高考為主導的評價體系之下,普通高中辦學者的“創(chuàng)特”行動無異于“戴著鐐銬跳舞”,既要“舞姿”優(yōu)美,引人注目,同時又要時時保持“克制”。比如很多地方高中在高一、高二如火如荼開展校本課程、走班制教學等“創(chuàng)特”探索,而一旦進入高三階段,相關活動便立馬“偃旗息鼓”,一切為高考讓道。
實際上,普通高中特色發(fā)展與現(xiàn)實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也是掣肘所在。處于國民教育體系中承上啟下關鍵節(jié)點的普通高中,踐行多樣化有特色發(fā)展本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比如如何順利實現(xiàn)高中的分層向分類轉變,如何解決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問題,如何保障特色人才的未來就業(yè)等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由此可見,評價體系的變革是學校施行特色辦學的關鍵點之一。如今,不少名牌高校在高中以“強基計劃”“綜合評價”“空軍招飛”等形式進行自主招生,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在改革高考評價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這些努力給予了學校培養(yǎng)特色人才的信心,而歸根結底,關注人的個性成長,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化,才是這份信心不竭的源泉。
四、培養(yǎng)特色人才是學校特色的終極標志
普通高中“創(chuàng)特”行動中,地區(qū)政策支持力度、資金投入比重、教育資源分配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凝練學校特色的關鍵還是在于特色人才的培養(yǎng)。因為相對于“輸血”而言,學校自我“造血”往往更利于特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要做好特色發(fā)展的頂層設計
從政策層面而言,目前特色高中的評定并沒有明確的評價指標,這是因為特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而文化本身是難以量化的。并且即便人為統(tǒng)一了標準,又不利于多樣化的實現(xiàn),這實則是一個兩難問題。
特色沒有標準,但思想?yún)s永遠是行動的指南。辦學者務必要厘清思路,明確特色內涵,辨析特色所在,巧借政策利勢,善于結合地域文化,全面綜合本校實情,因地制宜開發(fā)出適合校本校情的特色發(fā)展路徑,以人才培養(yǎng)為導向,做好頂層設計。同時要綜合招生、課程、師資、評價等多種因素,挖掘資源,凝練特色,縱使平凡,亦能出彩。
(二)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yǎng)機制
“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成為陪讀生”,這是教育公平的需要,更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在特色化辦學實踐中,辦學者不僅要樹立全面觀(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也要樹立全局觀(關注到每個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尤其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辦學者更值得去思考特色化辦學中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建立健全問題。
比如本文論述中提到的高中心理問題生。對于這些孩子,當其無法參與統(tǒng)一的班級授課時,學校是否有其他方式讓他們繼續(xù)接受學習;在他們對常規(guī)課程內容已經無法適應的時候,是否有其他個性化課程助力其成長。又如在學校自主招生環(huán)節(jié),有沒有考慮特長生后續(xù)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問題,有沒有建立相應的制度規(guī)范他們的“跳板”行為,或者有沒有相應機制、特定項目,能夠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潛能,使其成就最好的自己。以上種種,既是高中學校在特色育人中亟待突破的現(xiàn)實瓶頸,也是時代賦予每一個辦學者的宏大命題。
總而言之,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fā)展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現(xiàn)實的需求。辦學者一定要堅持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從制度、課程、文化、項目、師資等多層面綜合設計,厘清思路,架構體系,凝練特色。同時,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從“人”的角度考慮特色,才能讓學校特色永葆生機,永不“褪色”。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