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教學已成當前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大趨勢,它不僅能豐富學科內容,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小學美術教學中也能體現出其他學科的內容,這就意味著美術課程的跨學科教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教師要充分分析教材內容、找出學科融合契合點,并以恰當的方式融合起來,從而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中拓寬知識面、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和提高美術核心素養(yǎng)及能力。文章闡述了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原則及意義,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優(yōu)化措施。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重要意義;優(yōu)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9-0024-04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其中美育的關鍵就在于美術教育的有效開展。因此,要想實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必須將美術教育活動和其他學科內容融合起來,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響應新課標中提出的“消除學科隔閡、實現融合發(fā)展”理念,主動尋求美術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為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提供良好的條件。
一、 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原則及意義
(一)原則
1. 美術教學為主
跨學科學習理念運用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運用該理念時要把握好“度”,分清主次,始終圍繞美術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去挖掘其他學科中與之相符的教育資源進行跨學科教學,不論是與哪一學科融合,都要服務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運用。
2. 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主
在五育并舉戰(zhàn)略要求下,教師要始終秉承著“五育同步發(fā)展”的理念,遵循“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去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學科之間的融合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目標的落實。而美術學科作為美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要側重于在發(fā)展美育的同時融合其他學科,以此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意義
1. 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跨學科教學的落實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開展拓寬了教學渠道、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促使學生在參與教學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強學習體驗。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向學生展示了知識的多元性和關聯性,從而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如此,跨學科教學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環(huán)境和多樣性的學習方式。這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有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2. 有助于學生跨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
跨學科教學是深度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實施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提供了NF/Qiun/3mfaqZxq0wDfT0BExEr1qQ5k8aQcc77pC3Q=良好的平臺和空間,讓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從其他學科中積累知識,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綜合地理解知識并予以創(chuàng)新性的應用,進而實現了對知識的內化、遷移與拓展。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形成了綜合性學習思維和習慣,在后續(xù)的學習與生活中就能以更好的姿態(tài)去面對。
二、 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優(yōu)化措施
(一)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語文是基礎學科,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每一首詩詞歌賦、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文字的描述來渲染意境之美、彰顯文化的精髓與風采。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以文解畫、以畫解文。因此,美術教學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是必然的。而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對美術教材內容、語文教材內容有深刻的認知和了解,圍繞某個主題或知識點去挖掘、整合相關的教育資源,并予以科學的設計,使重組后的教學內容更適應美術綜合實踐教學的需要。
例如,在湘美版一年級《撕紙?zhí)懋嫛返恼n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融入語文學科的知識,從而設計出不一樣的美術課,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首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些紙花的作品,或者在多媒體上展示各種紙花作品,通過作品來展示“美”,從而讓學生產生制作紙花的興趣和動手動機。其次,教師通過分步講解的形式將紙花的制作方法、要領傳遞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邊思考、邊想象、邊動手操作,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花樣的作品。這個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再次,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山村景象、平原景象、草原景象、海邊景象的4幅圖畫,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現對美的欣賞和理解,同時要求學生回憶語文學科中學習過的那些與圖畫意境相符的文學作品。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和討論,發(fā)現4幅圖畫串聯起來正好是《畫家鄉(xiāng)》這一文本中所描述的內容。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畫家鄉(xiāng)》的內容進行思考、操作:制作出的這些紙花有小草、大樹、青山、小河、太陽、小紅花等,要貼在圖畫的哪個位置上呢?于是,學生就會對照《畫家鄉(xiāng)》里內容的描述將紙花作品貼在對應的位置上。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能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和全面地學習美術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發(fā)展新思維,同時實現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再如,湘美版三年級下冊《風來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明確這一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并了解作者是如何用繪畫的形式表現風的,從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發(fā)展想象力和繪畫表現能力?;谶@一目標,教師可以融合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首先,教師會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見過的風以及風來時事物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自然會想到春天的微風、夏天的狂風,并且會手舞足蹈地表示不同的風在刮起時的狀態(tài)。這樣的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為后續(xù)新課的講解做好了準備。其次,教師要求學生想一想語文學習中有哪些文章或詩句是描寫風的,并背誦出來。有的學生會想到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也有的學生想到了白居易的《觀刈麥》“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還有些學生想到了李嶠的《風》“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學生們踴躍發(fā)言,絞盡腦汁地想與風有關的詩句。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語文教師對這些詩句的講解、詩句暈染出的意境以及所學美術知識、自己的想象力畫一幅“風”的作品。
(二)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一直被劃分到了“文科”領域,基于這種認知,人們很少會將美術與數學聯系起來。但是,通過對數學內容的分析,它含有大量的美術知識,像平移、旋轉、軸對稱以及幾何圖形,而通過對美術內容的分析也會發(fā)現其中包括著數學知識,像小學美術基本是以繪畫為主,但繪畫要素中的線條、比例、圖形等都是數學范疇。并且從美術發(fā)展歷史來看,數學對其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數學與美術的內在關聯,并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挖掘相關的數學知識,只有利用數學中的幾何圖形、立體圖形和美術課有機整合,才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立體思維,從而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應用能力。
例如,湘美版一年級《剪對稱魚形》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教師要明確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安全利用剪刀、運用對折剪的方法剪出不同形狀的魚,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師在講解中會向學生展示不同魚形立體特點的繪畫作品,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線條,引導學生回憶數學中關于點、線、面等方面的知識,最后通過空間思維,利用彩紙和剪刀等材料剪出好看的魚形和花紋,從而實現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
再如,在學習湘美版《紙魔方》這部分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圍繞美術教材課程內容進行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包括制作紙魔方所用的材料、工藝方法、流程步驟等。學生由于思維受限,往往不能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這時,教師就會運用多媒體展示各種形狀的紙魔方,并運用慢放功能將如何運用折、剪、壓、貼的方法來制作紙魔方的這一過程逐一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視頻的直觀展示內化美術知識。通過觀察,視頻中紙魔方形狀各異,有長方形、正方形、五角形、六邊形等。如此直觀地展示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和視頻內容設計紙魔方,并運用手邊的材料進行制作。其間,教師可利用數學知識與美術融合的方式開展講解,引導學生敘述出這些紙魔方的形狀屬于哪些幾何形狀,從而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數學知識的深層次思考。這樣的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美術知識,從而全面掌握、運用美術知識,提升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
(三)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帶來了更多的便利,而社會各領域也都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發(fā)展,這就意味著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基于這一背景,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陣地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同時教學活動的信息化開展也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中也要融入信息技術學科方面的知識內容,便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美術知識、提升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例如,在湘美版《小記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融合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新聞稿件,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顧新聞稿件編輯所具備的要素,并思考這些稿件是如何將這些要素進行編排的,從而使其更加清晰、合理?從新聞稿件的整體結構分析,每個部分是否都對應了板報主題?在問題的指引下、在媒體課件的展示下,學生會快速回答:板報的要素有刊頭、標題、正文、插畫、邊框等,整個稿件結構采用了分割法,每個分割的部分都是整個新聞稿件的一部分,對應板報主題。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習任務:圍繞“我的校園”組織一次采訪活動,并利用信息技術課堂中所學的繪畫、表格制作等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術,在手機或電腦中的編輯軟件上繪制一個采訪新聞稿件,并發(fā)揮想象力讓稿件的版式更加多元、更具層次。最后將作品上傳到班級群里,大家一起分享、點評,評選出最優(yōu)作品,并給予獎勵。這樣的方式能讓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也能讓學生通過具體實踐來理解知識、發(fā)展思維、鍛煉實踐能力。
(四)與科學學科的融合
從本質上分析,美術與科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兩者具有同源不同形的美學特點。自然界各種現象的發(fā)生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而學校開設科學課程也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并運用科學知識去解釋自然現象,更加深刻地發(fā)現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像萬物生長、四季循環(huán)都是自然的藝術形態(tài)。而美術則會從專業(yè)層面以繪畫的形式將自然之美呈現出來?;趦烧叩倪@種內在關聯,在開展美術教學中有必要實現兩者的融合,如此既能利用美術中帶有的線條和色彩豐富科學世界,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索科學學科,也能通過科學理論引導學生美術思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藝術感,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具美學色彩的作品。
例如,在學習湘美版四年級上冊《草叢中》這部分內容時,教材通過插畫、文字講述等方式向學生呈現不同狀態(tài)的草,包括其葉子的形狀、變化和數量以及各種草是以什么樣的方式長在一起的。這樣的內容編排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自然界花草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草類植物的結構、外形特征,從而探尋草叢的美感并遵循其生長規(guī)律進行繪畫創(chuàng)造。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三年級上冊科學學科中《植物的葉》的相關知識來輔助美術教學的深入開展。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葉子的形狀和顏色,并從科學學科角度講解這種形狀和顏色的形成原因,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葉子的整個生長過程,引導學生從中觀察葉子顏色、形狀、粗細的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植物習性的了解,并明確季節(jié)對葉子的影響,學生在作畫中就能準確把握草的葉子的特征。
再如,四年級上冊《時間告訴我》這一單元都是圍繞“鐘表”展開的,其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對鐘表文化的了解進行各種鐘表的設計與制作。教師在講解中可以融入科學學科中《小小鐘表設計師》里有關鐘表制作的相關科學知識,如鐘表的制作材料、工作原理,由此強化學生對“鐘表”的認知和理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投放的各種材料、結合自己的現象、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和制作一個你喜歡的鐘表。
(五)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
立德樹人是當前教學的根本任務,各學科在教學中都要立足于這一點、深挖并利用學科中蘊含的德育思想、思政元素開展教學,構建起“課程思政”格局,從而確保學生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進而推動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落地。小學美術作為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作為美育的具體形式,要想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特征、實現其育人價值,就應當重視對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將德育知識、思政元素融入美術教學內容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內在修養(yǎng)。
例如,針對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端午節(jié)》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德育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講解。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端午節(jié)民俗畫,向學生講解民俗畫的特點及繪畫技巧,而簡單的線條、艷麗的色彩不但能降低學習的難度,也能刺激學生的視覺,使學生更容易繪制端午民俗圖。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講述端午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對端午節(jié)的理解。在學生講述完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屈原這一人物的影視資料以及與屈原有關的文學作品,從畫面中、作品中感受屈原的情感思想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對國家前途的擔憂。當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背景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之后,就會產生更多新的想法,用更深刻的情感和尊敬之心去制作紙香包。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收集到的資料制作一個香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制作香囊上的圖案。作品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教師對其做出客觀的點評。這樣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表述中感悟我國勞動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豐富的想象力過著極有深遠意義的端午節(jié),激發(fā)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傳揚之情,如此就將德育落到了實處。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既是新課標對其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術教學深入改革的必然手段。而實施跨學科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立足于美術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找出與其他學科相融合的元素與契機,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將學科內容予以有機融合,不僅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內涵,也能讓學生在參與教學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和快樂,進而實現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及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華雪.基于新課標理念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意義和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4):178-180.
[2]徐玉潔.數字資源優(yōu)化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實踐[J].學園,2023(32):83-87.
[3]趙悅.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2(7):62-63,65.
[4]倪成.新課標視域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實踐[J].文科愛好者,2022(36):117-120.
[5]彭玉瑩.小學美術跨學科綜合實踐教學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12):46-48.
[6]徐文英.美術跨學科融合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2):64-66.
[7]潘柳川.2022新課標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學難點及其對策[J].天津教育,2023(1):128-130.
[8]鄭筱偉.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改革[J].新課程教學,2023(2):64-65.
作者簡介:吳毓青(1982~),女,漢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