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因其貼近當代語言和當代語境,且小說比其他文體有更豐富的內容包容性,對學生綜合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當前,初中語文現(xiàn)代小說的教學實踐中,存在學生讀不進和讀不全、對小說缺少整體把握、難捕捉核心要義,及教師忽視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綜合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建議教師采用構建學習任務群、強調情境性學習、掌握全程性驅動、先整體后精讀、圍繞素養(yǎng)組織研學等現(xiàn)代小說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xiàn)代小說;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9-0055-04
現(xiàn)代小說與其他文體相比,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第一,在語言上與當代語言一致,即使用普通話或白話。這對學生發(fā)展語言實踐運用能力的作用比古代文學更好;第二,現(xiàn)代小說所描寫的內容、情景以及思想意識、價值觀等,與時代吻合,學生易于理解、接受和認同;第三,小說比詩歌、散文等文體的內容包容性大得多。能夠綜合反映思想、觀念以及社會的復雜性,涉及社會、生活、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呈現(xiàn)語文的綜合性特征,對學生綜合性全面發(fā)展作用突出?;诖?,教師應重視現(xiàn)代小說的教學,借力現(xiàn)代小說這個教育載體促進學生高質量發(fā)展。但在實踐中,存在一些教學問題影響現(xiàn)代小說教育作用的發(fā)揮。文章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對現(xiàn)代小說教學中易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幾個針對性的實踐策略建議。
一、 小說閱讀教學易出現(xiàn)的問題
(一)讀不進和讀不全
當今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能夠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初中學生更愿意去閱讀一些“網絡快餐”式的文學,也包括小說,但對現(xiàn)代經典小說的閱讀意愿不太強。特別是,小說篇幅較長,即便是短篇小說,其長度也遠大于散文、詩歌及一些網絡短文。不少學生在閱讀中很容易出現(xiàn)半途而廢、前精后草的現(xiàn)象。即,在教師安排和推薦下展開了閱讀,但讀的過程中沒有讀出趣味,越讀越沒耐心?;蛘呤歉纱鄺壸x,或者是前面讀得細致、后面讀得潦草。在這種閱讀情態(tài)下,無法保證學生通過閱讀獲得成長收益。
(二)缺乏整體的把握
小說篇幅長而且內容相對復雜,初中學生對文學的整體掌握能力又相對較弱。他們對詩歌、散文或說明文等篇幅短、內容主題單一的文本,已經擁有較好的分析、把握能力,但對小說,思維的整體把握能力略顯“力不從心”。他們閱讀現(xiàn)代小說,思維通常更關注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細節(jié),將整個小說按情節(jié)分成塊去讀、解,而且是經常讀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像是“狗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比如讀《故鄉(xiāng)》,前面讀了“回憶閏土”,再讀到“與豆腐西施相遇”,后再讀“與閏土再見”,最后是“離開故鄉(xiāng)”——本來應該通過前后對照去解析社會對閏土人生的影響,但學生通常是讀到后面忘了前面。這樣,就很難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涵及其前后對照的藝術手法。
此外,教材受其容量限制,對長篇、中篇小說多是節(jié)選片段。比如《孤獨之旅》是從小說《草房子》中節(jié)選的,又如《蒲柳人家(節(jié)選)》。節(jié)選的局部確實是小說中的經典,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的藝術特質或精神思想,但顯然無法反映小說的整體結構、脈絡和主題?!豆陋氈谩分皇墙厝×恕岸庞汉投判】怠敝g發(fā)生的一段故事,遠不能呈現(xiàn)油麻地小學這個場景下所輻射出的復雜人性、人生百態(tài)。初中學生多還沒有“窺一斑而知全豹”的能力——教師沒有帶領他們以課文為基點去進行整本書閱讀,無法保證學生能夠充分、系統(tǒng)地把握小說。
(三)難抓住核心要義
小說雖然復雜,但通常有一個要表達的核心主題要義,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核心要義是“批判虛榮,及利益與親情的沖突”。但對于初中學生,掌握小說整體有一定難度,同理,由于小說情節(jié)多且復雜、人物多且多樣等原因,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常被次要因素干擾,提煉不出小說的核心思想、關鍵內涵。這樣,小說的精神思想、社會價值就無法轉化為學生的素養(yǎng)品質。
(四)忽視素養(yǎng)綜合性
現(xiàn)代小說的教學中,由于小說的“大而散”,以及主要是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很容易出現(xiàn)教學目標脫離素養(yǎng)及綜合性的問題。教師主要強調學生完成閱讀、把握小說整體,或帶領學生去解析片段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教學過程往往是以讀故事為中心,師生都更關注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和結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忽視學生在文化、語言、思維、審美等方面的綜合性建構?;蛘哒f,教師認為小說具有綜合育人作用,學生只要讀、讀通,就能有效地綜合發(fā)展其素養(yǎng),而不對學生進行專項、有意識的素養(yǎng)教育,這使得小說學習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作用力度不夠。
二、 小說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一)構建學習任務群
小說閱讀必須使學生對小說有整體把握。其一,有了整體把握,學生閱讀過程中思路清晰、主題明確,閱讀中既能整體理解,又能抓住閱讀重心和線索。其二,對小說整體有所把握,其實也意味著把握了小說閱讀的意義所在。這對學生的閱讀情感是有一定驅動性的。比如知道了《我的叔叔于勒》是對虛榮的批判,那么,在閱讀中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去找批判的因子,而且對作者如何用人物去批判存在好奇。
小說閱讀解決學生整體把握難的問題,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給出了思路:“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將小說復雜的元素整合或者提煉為一個任務群,形成一個學習活動整體。
現(xiàn)代小說的閱讀,對應的學習任務群是“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即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現(xiàn)代小說時,主要的活動抓手是組織學生進行文學性的閱讀以及學習小說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和理解。但這種概念化的學習任務群比較抽象,初中學生仍然難以把握,因而,在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根據具體小說的主題要義提煉出任務群主題。
比如學習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時,教師創(chuàng)設主題任務,“人生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總會存在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沖突。比如舊思想與新思想間的沖突、不良理念與善良正義間的沖突、老一輩與新一輩之間的沖突等。人類也正是在不斷對舊、老、惡的批判中發(fā)展進步的。而且,不同的人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也存在差別。本單元我們將從你們同齡人的視角去閱讀一組小說。這些小說以少年的眼光對這個世界的人生百態(tài)進行批判——請同學們在閱讀中思考和嘗試,作者怎樣通過人物、事件用小說這種文學手段把批判思想呈現(xiàn)出來?他批判了什么?如果是你,會用什么方式表達你對人生百態(tài)的批判?”這樣,明確了小說閱讀的任務和主題,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夠把握整體且思路清晰,而且能夠系統(tǒng)把握一組小說的要義。
(二)強調情境性學習
情境性學習是指把學生置于一個有情節(jié)、情緒、場景的環(huán)境中去展開閱讀,或者在閱讀過程中以情境的方式進行學習、研討。強調情境性學習,有幾個意義:第一,情境使閱讀過程變得生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長時間閱讀中出現(xiàn)的疲勞感、無趣感。而且情境式學習,還具有開放性、活躍性,也對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有一定的調動作用。第二,小說本身就具有突出的情境性,就是以場景性、情節(jié)性敘事為形式的。但是,初中學生由于社會生活經驗相對欠缺,加上其思維習性偏于直觀,抽象思維偏弱一些。因而在閱讀純文字的文本時,往往理解效率、質量比較低。而情境性教學,是將小說的情境、場景以及情緒等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將文字物化、感官化。這對學生高效且深度理解小說有很好的助力作用。
在現(xiàn)代小說學習中,情境方式有多種,比如播放影視、進行關聯(lián)生活的假設、進行小說課本劇表演、小說主題的美術活動等,都是常用且有效的情境。
比如組織學生閱讀《孔乙己》時,教師可以從網上找到話劇或電影《孔乙己》,剪輯精彩片段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己觀看完整影視。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影視中的孔乙己和小說中的孔乙己有什么區(qū)別嗎?導演或演員是否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演繹?”觀看影視與閱讀整合,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辨析,可保持學生閱讀的熱情,且對其深刻理解小說內涵、人物特質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再如閱讀《故鄉(xiāng)》時,教師請三名學生分別扮演“我”“少年閏土”“中年閏土”,經過課下排練后,在課堂上進行小說劇表演。將閏土由果敢、敏捷、機智和富裕,變成膽小、怯弱、遲鈍和窘迫的變化,通過學生稚嫩的表演直接呈現(xiàn)出來。基于這個情境,教師引導學生評議:“這幾位同學演得好不好?是否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特質演出來了?”以這種評價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深度解析人物,既可以深化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又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閱讀與表達的熱情。
又如閱讀《蒲柳人家(節(jié)選)》時,教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尋找小說中形象、生動的畫面,然后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畫面把情景畫在紙上——給小說插圖。比如“何滿子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全身上下就像剛從煙囪里爬出來,連眼珠都比立夏之前烏黑”“何滿子不穿花紅兜肚,奶奶氣得咬牙切齒地罵他,手握著搟面杖要梆他”“老秀才來到何18LNAkbG+Vq4+Xlo//rL1Q==家,就在葡萄架下開講”等場景都很生動,又能反映人物性格,都可以入畫。學生將這些場景畫出來,既可以深化他們對人物形象、情境氛圍的把握,又可以調節(jié)閱讀節(jié)奏,保持其閱讀熱情。
(三)掌握全程性驅動
組織學生閱讀現(xiàn)代小說必須重視情感態(tài)度的驅動,而且,與散文、詩歌學習的驅動不同,不僅要激發(fā)學生閱讀和參與學習的熱情,而且要注意維持這種積極性貫穿全程——因為小說的閱讀時間長,學生容易出現(xiàn)情感波動。特別是閱讀一些長篇小說、小說集,需要很長時間,不是一次驅動就可以保證學生全程閱讀學習高效的。也就是要有啟動性的驅動,也需要有過程性的驅動。
此外,在驅動學生閱讀時,教師還要注意驅動方式的多樣性,要追求變化靈動,不能按照一種方法反復用。比如表演法很有趣,但小說閱讀過程中反復表演,學生就會失去新鮮感,參與熱情下降。其實,初中學生的心理比較活躍和單純,有很多方式可以驅動其充滿熱情地參與小說閱讀和學習。除了上面舉例中提到的影視法、表演法、插圖繪畫法,比賽、講故事、辯論、沙龍、評議等方法,都對維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有明顯作用。
比如孔乙己提到“茴字有四種寫法”,教師針對這句話,問學生,“漢字在演變過程中,雖然一脈相承,但確實有些字出現(xiàn)了異體字現(xiàn)象,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再次整理并簡化了文字后,這種現(xiàn)象才基本消失。掌握一些異體字對我們閱讀古籍有助力作用。你知道茴字的異體字怎么寫嗎?你會寫幾種?你還知道哪些繁體字有異體字,怎么寫?”然后讓學生課后利用工具書或網絡去查、學?;氐秸n堂比一比,誰知道的異體字多。這種比賽方式,可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
再如閱讀《孔乙己》時,為了使學生對魯迅小說18LNAkbG+Vq4+Xlo//rL1Q==有整體把握,教師讓學生去閱讀小說集《吶喊》。這時,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將學生分組,每組分別閱讀小說集中的幾篇。然后,回到課堂,讓各組派代表把自己讀的小說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同學聽,并闡述自己對小說風格、人物、內涵的理解。講故事這種方式,因為是一個展示平臺,可以使學生認真投入閱讀和思考。
(四)先整體后精讀
現(xiàn)代小說閱讀教學,是一種教育活動,而不是休閑性閱讀,因而,要保證閱讀有效,不能采用流水線式閱讀法,而應分層進行,先整體讀、再“反芻”精讀。先整體讀的作用是使學生對閱讀對象有整體把握,在整體、系統(tǒng)思維下展開深入學習。前面探討的構建學習任務群,只能使學生從大概念層次把握小說整體,主要針對的是核心要義,這并不能使學生對小說結構或特定作者有較系統(tǒng)的把握。因而,除了有任務主題統(tǒng)領,還需要帶領學生進一步從整體、系統(tǒng)角度進行初步閱讀。
整體性閱讀包括三類:一是對教材中完整的短篇小說進行框架性的閱讀;二是對教材中節(jié)選課文,組織學生去進行整本書閱讀;三是從作者角度出發(fā),安排學生去閱讀其作者的小說集,進行項目式閱讀。比如從《孔乙己》拓展閱讀小說集《吶喊》,從《變色龍》拓展閱讀《契訶夫小說選》。這種角度旨在使學生對作者的風格、特色、思想有更深入的把握。
整體性閱讀(非作者角度)的方法是讓學生對小說進行框架性閱讀,通過抓關鍵詞、段的方式,給小說分章節(jié)、段落,或梳理出小說人物邏輯,并繪制思維導圖(小說結構脈絡圖或人物關系圖)。比如閱讀《故鄉(xiāng)》,學生按事件次序列出結構:回鄉(xiāng)→回憶少年閏土→與豆腐西施相遇→與中年閏土相見→離開故鄉(xiāng)。而對《蒲柳人家(節(jié)選)》,這篇課文不是按時序寫,而是以“何滿子”為線引出家庭成員、社會關系,所以,這個小說(片段)應按人物關系去畫中心輻射式結構圖。以何滿子為中心,輻射出奶奶、父親、爺爺、老秀才、洋學生周檎等人物。用這個圖支撐學生去分項精讀,把握不同人物。
(五)圍繞素養(yǎng)組織研學
在學生把握整體框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精讀,從關鍵情節(jié)、核心人物、精彩段落等角度去深入解讀。但需要注意,讀懂、讀通小說并不是中心任務和最終目標,在素養(yǎng)教育時代,讀懂、讀通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路徑。也就是,教師帶領學生解讀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內涵、表達等,不止于使學生把握人物特征、故事情節(jié)、精神內涵和表達技巧,應同時著眼于在解讀過程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生成和發(fā)展。
在組織學生解讀時,教師要注意以素養(yǎng)為教學指向,而不是單純地以內容為項目,比如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研學活動、旨在培養(yǎng)文化品質的學習活動、旨在促進思維能力的訓練活動、旨在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活動等。
要通過現(xiàn)代小說閱讀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不論采用哪種方式,核心的邏輯是要遵循建構理論,以學生主體性學習為途徑。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話題研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想象、辯論、批判、質疑、創(chuàng)作等學習活動。如在閱讀《故鄉(xiāng)》時,教師不直接講解,而是問學生:“作者離開故鄉(xiāng)時,表示‘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為什么?你覺得‘故鄉(xiāng)’在小說中有什么象征意義嗎?作者為什么用‘故鄉(xiāng)’作為小說題目?”“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或者小說的思想內涵,是如何產生的?通過什么表現(xiàn)了出來?”讓學生圍繞問題與同學一起進行分析、探討、表達,從而既能使其準確把握小說要義和表達技法,又能在過程中發(fā)展其語言、思維等素養(yǎng)。
(六)目標指向選拔性
現(xiàn)代文閱讀中,小說類占重頭戲,無論是過程性測試還是選拔性測評,都涉及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要求我們落實好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真正掌握閱讀文章的方法,形成能力,才能在“評”的環(huán)節(jié)中占有優(yōu)勢。
三、 結論
綜上所述,現(xiàn)代小說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現(xiàn)代小說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綜合促進作用。針對當前初中現(xiàn)代小說閱讀教學中易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建議教師基于發(fā)揮現(xiàn)代小說閱讀教學育人作用的思想,重點關注構建學習任務群、強調情境性學習、掌握全程性驅動、先整體后精讀、圍繞素養(yǎng)組織研學等教學策略。歸納起來,是應抓住驅動性、整體性、精深性、層次性、建構性幾個關鍵。
參考文獻:
[1]張曉豐.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閱讀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2(23):98-101.
[2]戴佳園.“多元教學”助力初中小說教學——以《孔乙己》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6):146-147.
[3]趙維霞.論初中小說教學的四條路徑[J].中學語文,2022(12):24-25.
[4]徐秀.初中語文小說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以“變色龍”形象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3(2):113-116.
[5]張妍.初中語文小說文本細讀教學策略[J].格言(校園版),2023(21):38-40.
[6]張淇悅.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小說篇目編排及教學策略研究[J].新傳奇,2023(14):29-31.
作者簡介:藍香勤(1980~),女,瑤族,廣西河池人,廣西南寧市金凱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