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熊禾(1253—1312),字位辛。一字去非,號勿軒,又號退齋,福建建陽人,咸淳十年曾登宋度宗進士,授寧武州司戶參軍。宋亡不仕,修洪源書堂,從學者甚眾,后復(fù)歸建陽筑鰲峰書院,畢生以弘揚朱子理學為己任。作為由宋入元的儒學名士,熊禾本有大量作品傳世,但大部分都毀于戰(zhàn)火,僅《熊勿軒先生文集》相對保存完好,此即為其別集,由熊氏后人所輯,收錄了它包括序、跋、銘、約、記、啓劄、說、詩、詞等多種文體在內(nèi)的作品,是一部能夠全面反映熊禾個人生平、理學思想以及文學造詣的著作集。
[關(guān)鍵詞] 熊禾 熊勿軒先生別集 版本考
[中圖分類號] I20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21-0077-04
《熊勿軒先生文集》作為宋元之交大儒熊禾的個人別集,在多部目錄中都有著錄信息,該書也在問世后于歷代有過翻刻,但有關(guān)其版本研究的專門著述仍屬鮮見,且多集中于對書中序文部分的證偽,較為詳盡的僅有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的相關(guān)小節(jié),但也僅是粗略梳理了《勿軒集》的版本流傳歷史,對于其中的諸多細節(jié)問題、文獻內(nèi)容以及熊禾的其他作品的編刻過程都不甚詳盡,沒有系統(tǒng)的整理,故本文在此擬對該集的版本及其流傳進行爬梳以及輯考。
一、《熊勿軒先生文集》編刻源流
《勿軒集》版本大致可分為八卷本、六卷本以及四卷本(又外附一卷)三個系統(tǒng),其中八卷本又包含成化二年刻本和天順中刻本兩個版本。后世所傳版本大多是以這些刻本為底本所成的抄本。
現(xiàn)存最早的《勿軒集》版本當是明成化二年刻本(以下統(tǒng)稱為“成化本”),其前有許衡序(四庫館臣已考證為后人偽作,下詳),稱:“平生著述甚富,厄于兵火,獨《四書標題》《易經(jīng)講義》《詩選正宗》《小學句解》傳于世。鰲峰嗣孫熊澎家藏遺稿存什(十)一于千百族,孫孟秉類次成帙,厘為八卷,傳諸家塾,三(六)世孫斌判惠之博羅,慨念先世手澤,重加改定繡梓以傳,求予序之,可謂孝子慈孫之用心乎。”其后有熊斌跋,內(nèi)容與許序基本相同:“平生著述甚富,宋季厄兵火遺稿十七八九,先生收輯于煨燼之馀,僅得一二,欲類次成帙,惜手齎志既沒,今幸族人孟秉掇拾先袒序記詩賦并先君所藏欲編而未就者,厘為八卷,置法家塾以示訓子孫,名曰《勿軒集》?!庇纱丝芍芎讨錾踱罚粌H有成書的專著,還有許多未編的散篇,但絕大多數(shù)都散佚于兵火之中,到明成化年間除《勿軒集》外還有蹤跡的作品僅剩《四書標題》《易經(jīng)講義》《詩選正宗》《小學句解》等集以及許多散落于其族群的單篇遺稿,這些遺稿在熊氏嗣孫熊澎家有較為完備的留存,又經(jīng)其后人整理,厘為八卷,是為《熊勿軒先生文集》。該集最初僅傳諸于熊氏家塾,直至熊斌重加改定并與其族兄弟合力刊刻才得傳于世。
觀其目錄,卷之一為序跋、銘約;卷之二為記;卷之三為記、族譜;卷之四為文疏、上梁文;卷之五為劄啟;卷之六為經(jīng)籍、說、祭文、吊慰;卷之七為五言詩;卷之八為七言詩、詞。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此本版式為“半頁九行十七字,黑口,四周雙邊”。同時還載有潘本愚后序,稱:“六世孫判簿熊斌袞集殘膏,馥得詩文八卷,將捐俸鋟梓以永其傳?!贝艘嗫膳c前文編刻源流互為映證。然現(xiàn)存的成化本幾乎為抄本,包括陶南山館藏本、鐵琴銅劍樓抄本、朱翼盦所藏抄本、陶鼎元抄本等。
1.八卷本:成化二年刻本、天順中刻本
1.1成化二年刻本
1.1.1鐵琴銅劍樓藏本
成化本系統(tǒng)的現(xiàn)存版本中較具代表的是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抄本,此本因其內(nèi)容完備、目錄分卷貼近原刻本,流傳過程豐富,收藏者甚眾,又有名家所題序跋、題識以及貫穿全書的手寫批注,可算作是現(xiàn)存版本中價值最高的抄本。
該本扉頁有“嘉慶丁乙秋石益借閱并傳錄珍藏”字樣,目錄前有李兆洛題識、許衡序和蔣因培序;卷之十后有潘本愚序、熊斌跋、張金吾校識以及翟啟甲跋;全書正文間常出現(xiàn)手寫筆記,因卷之八后有張蓉鏡所題“愛日精廬藏書道光丙戍冬散逸月霄先生手校”,結(jié)合字體、用墨的對比可知當出自張金吾手。觀其藏印,大致可分為鐵琴銅劍樓系和張燮系。鐵琴銅劍樓系印包括鐵琴銅劍樓印、古里瞿氏印、良士眼福印等,涵蓋了多位鐵琴銅劍樓主人的印章;張燮此系包括張熊、張燮及其孫張蓉鏡和孫媳姚婉初的印章。兩系相應(yīng),代代相傳。
其行款為每半頁十行二十字,無行格。上下冊共十卷,正文八卷,上冊收卷之一至卷之四,下冊收卷之五至卷之十。卷之一至卷之八目錄與成化刻本相同,卷之九為續(xù)集,對比隆武刻本考其內(nèi)容,本應(yīng)全部為正文(如《蔡氏春秋后序》本收錄于卷之一、《易卦說》本收錄于卷之五、《堯帝萬世之功論》及其后數(shù)篇文章本收錄于卷之四),又見目錄前有手寫題識“九卷刻本無”,故可能是后人為補全原本抄寫所遺漏而作;卷之十為附集傳序,包括熊禾小傳、行狀、親友后學所寫追悼文、贈詩以及《鰲峰書院禮成》《鰲峰書院記》兩篇文章。因由熊禾本人創(chuàng)作的主體內(nèi)容與成化八卷本無異,故仍視作成化本。
然而李兆洛卻認為此本當是天順中版本,成化本只作為其校本存在——其前有李兆洛題識,云:“四庫書目稱天順中刻有許衡序者約即此本,月霄以成化本校正復(fù)其舊矣。然勿軒所注著當有《易學圖傳》二卷、《春秋通義》一卷、《四書標題》一卷。天順本蓋再刻,刻而惜不見得收也,安得起月霄而質(zhì)之?!彼J為此本之所以缺“勿軒注著”,是因為天順本屬“再刻”,熊斌刊刻時沒有收錄。其后又有蔣因培序,云:“《勿軒集》傳本甚稀,余藏有曹潔躬家舊鈔本,缺之卷久欲補全未得,今幸向黃門仁兄借得以了素愿?!贝颂幍摹包S門仁兄”多為黃丕烈,《江標集》卷三《黃蕘圃先生年譜》卷下記載道:“七月有一日(十四年己巳),跋得成化本《勿軒集》?!彼坪跻嗫勺C明此本曾參照成化本補正。該本后還有張金吾的手寫校識稱:“嘉慶戊寅假黃蕘圃丈家藏成化刊本,校勘一過,補錄卷七,缺頁二頁,卷末詞四首、熊斌序一篇、潘本愚后序一篇、上錫李讓《勿軒先生贊》二首,卷首吳高序抄本妄改許謙茲亦據(jù)刊本訂正。”再次佐證了此本曾依據(jù)成化本補正,且許序原為吳高所作,現(xiàn)今的署名乃后人篡改。
但是仔細考察后,仍可確定鐵琴銅劍樓藏本是據(jù)成化本為底本所抄而成,理由如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四庫全書》所收版本為天順中刻本(下詳),且分卷為“《易學圖傳》二卷、《春秋通義》一卷、《四書標題》一卷、詩文三卷、補遺一卷,凡八卷”,觀此本目錄分卷與《總目》里所著錄的天順中版本不符,其前八卷反而與成化本一致;從內(nèi)容上來看《四庫全書》實際所收的版本也與成化本相同,故其底本應(yīng)仍是成化本而非天順中刻本。況蔣因培、張金吾所收版本可能也是成化本,只是較為殘缺或多弊漏,借用黃丕烈收藏的成化本改正補全也未可知。
1.1.2陶南山館藏本
此外國家圖書館現(xiàn)還藏有陶南山館所藏之抄本《熊勿軒先生文集》,分為六冊八卷,其行款、目錄、內(nèi)容均與成化本相同,故其底本也應(yīng)是成化本;然另有附錄一卷,與鐵琴銅劍樓本附卷所收內(nèi)容相同,兩者應(yīng)有傳承關(guān)系。此本無其他特殊之處,按照藏印(包括“正誼堂藏書”印、“陶南山館”印、“協(xié)卿讀過”印、漢唐廟印等印章)來看其應(yīng)當經(jīng)過正誼堂、陶南山館、海源閣以及藏書家馬玉堂收藏。
1.2天順中刻本
此本即四庫本名義上的藏本,現(xiàn)已不存。按照《提要》的說法,《四庫全書》所收為福建巡撫參進本也是八卷本,“是書凡《易學圖傳》二卷、《春秋通義》一卷、《四書標題》一卷、詩文三卷、《補遺》一卷。蓋明天順中舊刻,猶為完帙。”[1]但觀四庫全書所收本的內(nèi)容實為成化本,所錄與所收的情況并不相符?!短嵋穼Υ吮咀畲蟮墓τ檬强甲C了許衡序為偽而刪去,“末署至元十七年??贾猎獮槭雷婺晏?,而禾卒于仁宗皇慶元年。自至元皇慶,相距三十余年,何以先稱其疾卒。且斌為明天順時人,尤非衡所及。見其為依托,顯然蓋其后人偽撰此文,借名炫俗。不知禾亦通儒,固不必以衡重也。今刪除此序庶不以偽亂真焉?!彼膸祓^臣首先從時間上論證了該序不可能由許衡所作——序后所屬時間為“至元十七年”,比熊禾卒年早了三十余年,許衡不可能在此時就能先稱其已病逝;況且刊刻人熊斌生活于明天順年間,遠非許衡所能及,亦不可能請許衡為先祖文集作序。此外,《提要》還認為熊禾也頗通儒學,不需要借許衡的名聲來抬高身價。又有《海日樓群書題跋》記載:“植案,丁氏藏書志錄成化本吳高尚序語‘宋社既屋’云云,正與此序文同,則此序乃吳作,而結(jié)銜系之以許,偽謬已甚。四庫提要知許之誤,而不知為吳氏之作也?!盵2]補充了《提要》之漏,故這篇序文很可能是后代書商為抬高價格,冒充元刻本改換作者信息而得的。
考現(xiàn)存資料有關(guān)天順本的信息甚少,除《提要》記載以外,更難見其著錄信息,但有成化本后附熊斌跋云:“天順間斌因進帙便道歸掃松梓,遂捐俸同兄椽、弟槙命工繡梓以廣其傳,旦與四方學者共云?!闭f明在天順間熊氏兄弟就已經(jīng)著手準備刻印《勿軒集》了。又有“今幸族人孟秉掇拾先袒序記詩賦并先君所藏欲編而未就者,厘為八卷,置法家塾以示訓子孫,名曰《勿軒集》?!蓖茰y熊斌兄弟可能于天順中曾刊刻過一版《勿軒集》,但僅用于訓示家族后輩,未在家塾之外通行,直至成化二年才重新編刻了新的版本公之于世,仍作八卷,天順本遂散逸不存。
2.四卷本:隆武刻本
該版本改編自八卷本,題為《重刊熊勿軒先生文集》四卷《外附》一卷,由熊氏后人熊之璋編纂,其前有熊人琳序?!吨袊婵虉D錄》著錄云:“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隆武二年熊禾后裔熊之璋刻于建陽。時唐王朱韋鍵立于福州,稱監(jiān)國。隆武刻書,傳世甚罕,此為僅見之本?!盵3]然除此本外,隆武本的《勿軒集》還有未見著錄信息的四周雙邊版本,但其余版式特征、內(nèi)容分卷與四周單邊本《勿軒集》完全相同,故仍視作一種。
3.六卷本: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院刊刻的《正誼堂全書》版本
根據(jù)《四庫全書總庫提要》記載,清代最早的刻本當為康熙年間張伯行《正誼堂叢書》所收本,前載有張伯行序及“許序”,全書共六卷,卷一為序,卷二為序、跋,第三卷為記,第四卷為論、議、疏,第五卷為文、啟劄、說、銘,第六卷為附錄,并未收詩詞。張伯行并未透露其底本為何者,僅見四庫館臣為之序稱“此尤孟秉所編之舊本也”,可見該六卷本仍是成化本的變體。然此本因“多所刊削,殊失其真”而為四庫館臣所批評。
有關(guān)其他六卷本的信息,《愛日精廬藏書志》曾著錄道:“《勿軒先生文集》六卷,淡生堂抄本,卷首有‘山陰祁氏藏書之章’,版心有‘淡生堂抄本’五字。”[4]但實際上《淡生堂藏書目》中所著錄的《勿軒先生文集》為“二冊八卷”,考其內(nèi)容也與成化本相吻合;故張金吾所見六卷可能仍是正誼堂刊本或是后人傳抄時隨手分得,并不是新的六卷本。如若是后人據(jù)淡生堂抄本重新分卷,或許也能印證上文“張金吾所藏版本為成化本”之說。
此外《籀廎遺文》稱黃丕烈曾有跋云:“雖明刻,實希有也,以校淡生堂抄本,彼脫物甚多?!盵5]這里的“明刻”因未見原本而難以確認是何種版本,猜測可能存在其他的明刻本,《百川書志》《萬卷堂書目》《絳云樓書目》等目錄所著錄的“二冊八卷本”以及《脈望館書目》所收的兩本可能就出自這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明刻本[6]。
二、熊禾其他作品簡介
正如前文所述,熊勿軒先生應(yīng)當還有其他單行本作品流傳于世,包括《四書標題》《易經(jīng)講義》《詩選正宗》《小學句解》等,[7]從這幾部書中或許能夠梳理出其更清晰的著作流布脈絡(luò)。然據(jù)考證,這部分著作多已不存,今僅見《勿軒易學啟蒙圖撰通義》《四書標題》等書留存于世。
1.《勿軒易學啟蒙圖撰通義》
此本乃熊禾易學研究的代表作之一,然此本吸取眾家之長多,自我發(fā)散少,缺乏獨創(chuàng)性,僅作為易學啟蒙讀物尚可算差強人意。
此本原為七卷本,較早期的元刻本、元抄本以及后來的清抄本、四庫本及其影印本均為此版本,只有清乾隆十七年的《易經(jīng)揆一十四卷易學啟蒙補二卷》中的《易學啟蒙》可視作附于其他著作后的二卷節(jié)選版本。此外據(jù)盧抱經(jīng)題識,《千頃堂書目》稱有一元刻本的《周易會通》曾引用《易學圖傳一卷》本。
目前可見的版本為書鈔閣所藏的清代影元抄本,當是盧抱經(jīng)為補《宋史·藝文志》所用本,七卷一冊,其封面有抱經(jīng)先生手寫題識“計七十三番”,該本版式為九行十七字,無行格。觀抱經(jīng)序文,可知熊禾本有《春秋通解》一書,后毀于火。又著有《儀禮外傳》,未及成書即卒,至清代還傳于世的書為《大學講義》《四書易講說》以及《標題四書》《易說》等。此外,熊禾還為《易》《詩》《書》《春秋》作有集疏。
該本為熊禾后人熊坃于元至正年間所輯,稱“雖然先祖著述如五經(jīng)四書訓示多傳于世者,唯此篇未及坃叨……遂壽梓于鰲峰書院”,熊坃序后鈐有“季貺”“周星詒印”兩枚印章。
2.《四書標題》
此書為熊禾又一理學著作,《提要》稱其本為《勿軒集》中的一卷,現(xiàn)有單行本流傳于世。國家圖書館藏有元刻本,版式為十行十七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对方?jīng)籍志》著錄有未標明卷數(shù)的《四書標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又著錄有《四書章句集注標題》二十一卷,《中國古籍總目》又記載有《四書章句集注標題》三十卷及其“民國間瞿氏鐵琴銅劍樓影抄元刻本”、明天順間刻本?!独m(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稱有《四書標題》十九卷,并說明了其內(nèi)容構(gòu)成為“凡大學一卷。中庸缺。存或問一卷。論語十卷。孟子七卷。全書刻朱注。”
3.《文公先生小學集注大成六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明宣德九年梅隱精舍刻本,由宋熊禾集注、明劉剡校正,因收錄眾家之言而得名。國家圖書館現(xiàn)藏有殘卷(存五卷),《中國古籍總目》還著錄有題名為《文公先生小學集注大成》(六卷附《小學淵源》一卷《小學書綱領(lǐng)》一卷《小學書隱括纂要》一卷)的版本。
4.《易經(jīng)訓解四卷》
山東圖書館出版的《易學書目》記載有此書的明崇禎十六年刻本?!独m(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第二冊記載復(fù)旦大學圖書館藏有明崇禎十六年刻本及其影印本。
5.《五經(jīng)全文訓解》
《日本見藏中國從書目初編》著錄尊經(jīng)閣文庫、內(nèi)閣文庫藏有明崇禎年間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現(xiàn)亦藏有未知卷數(shù)的版本及明崇禎年間熊友兮白炤山房刻本之三十二卷本。[8]
6.《孟子七卷》
該本僅見元刻本,上海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著錄其版式為十行十七字,左右雙邊,黑口,雙魚尾,現(xiàn)僅存卷一至卷四。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勿軒集》刻本可大致分為天順中系統(tǒng)、成化本系統(tǒng)和隆武系統(tǒng),后經(jīng)過諸家傳抄,留下的大部分版本都是抄本,它們收錄了熊禾的大量詩詞文著作,能夠幫助我們厘清熊禾的學術(shù)思想脈絡(luò),也展現(xiàn)了閩地別集刊刻的家族性特征以及濃厚的理學氛圍,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熊禾的其他著作也反映了宋元之交的部分儒家思想,有著相當?shù)恼軐W及歷史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 許全勝.海日樓書目題跋五種[M].北京:中華書局,2017.01.
[3]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M].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0年.
[4] (清)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三十六卷續(xù)志四卷.清光緒十三年吳縣徐氏靈芬閣木活字印本[M]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887:61.
[5] 孫詒讓.籀廎遺文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6] (明)周弘祖. 百川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7] 李修生.全元文[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2.
[8] 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2013.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