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不僅明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也提出了“調整、重組、補充”教學內容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應突破狹隘的教學觀、教材觀,并逐漸回歸到綜合性、實踐性學習中。在這一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逐漸走進教師的視野,并逐漸成為撬動課堂轉型的支點?;诖?,分析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內涵和特征,以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教學為例,針對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實踐展開詳細的探究,旨在探索一套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新課標對傳統(tǒng)的“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將其發(fā)展并完善成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與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相比,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更為豐富、更為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點,構建一個完整且綜合性的教學活動,以便于學生從中獲得成長與發(fā)展。基于此,傳統(tǒng)碎片化課時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大單元教學模式也隨之走進教師的視野。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新課程標準的踐行者,必須提高站位,突破狹隘的教學觀,將課堂教學重點從具體的知識轉移到大概念、大任務的探究,使得學生在大單元教學活動的引領下,歷經自主認知、理解探究、遷移內化等過程,并在學習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1]。
一、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大單元教學模式概述
(一)大單元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作為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同時,在這一課程標準中,還有大概念、大任務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大單元教學模式契合了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方向,是撬動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力“支點”??v觀學術界關于“大單元教學模式”內涵的研究,不同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雖然并未形成嚴謹、統(tǒng)一的學術定義,但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第一,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教學模式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僅關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應試技能”,更加關注學生在結構化、系統(tǒng)化學習中的思維、審美和文化等維度的發(fā)展,直接推動了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二,具備一個統(tǒng)攝核心。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存在一個核心大概念或者明確的主題,以此引領單元內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活動等,確保整個教學活動有序開展。
第三,重整教學內容結構。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具備極強的結構性、系統(tǒng)化,并非將碎片化知識進行簡單堆砌,而是聚焦大單元教學主題或者核心概念,打破教材單元界限,對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進行深度整合,使其成為有效的學習資源。
第四,以情境任務探究作為主要學習形式。大單元模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大任務、大概念”作為引領,使得學生在任務的引領下經歷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最終高效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2]。
(二)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特征
大單元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成為撬動新課程的“支點”,能夠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關鍵就在于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學習目標具備綜合性。在傳統(tǒng)單篇課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狹窄性,常常聚焦眼前的基礎知識,以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為主。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學目標在核心大概念的引領下,聚焦新課程標準、單元地位、學情需求而設計。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核心大概念是對語文學科內容的高度歸納和解釋,具備一定的抽象性,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也相對比較廣泛。因此,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的站位層次、綜合程度明顯有所提升,呈現(xiàn)出極強的綜合性。
第二,教學內容具備整合性。在傳統(tǒng)單篇課時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著眼于現(xiàn)有教材上的內容,呈現(xiàn)出碎片化、零散化。這種情況不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而大單元教學模式則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觀,教師在深層次剖析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情需求的基礎上,對單元內外、課內外教學資源進行了統(tǒng)籌、整合、重組,最終形成了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如此,不僅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邏輯性,也有利于學生在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化的學習中,形成了結構化的認知,并實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三,教學活動具備系統(tǒng)性。傳統(tǒng)語文教學活動有時具有單一性、隨機性,學生難以從中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聚焦核心素養(yǎng),以情境任務作為出發(fā)點,使得學生在任務的推動下,展開了系統(tǒng)化的學習??梢哉f,在大單元教學活動中,常常以問題情境作為出發(fā)點,并將教學任務分解成為若干個小問題,以此支撐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同時,在這一學習活動中,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在深度參與中,促進了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四,教學評價具備多元性。傳統(tǒng)單篇課時教學模式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評價方式也相對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考試的形式,通過紙筆測試的方式進行評價。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不僅阻礙了學生的主動學習,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而大單元教學模式倡導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堅持多元化的原則,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三個維度出發(fā),構建出系統(tǒng)化的教學評價模式[3]。
二、聚焦核心素養(yǎng)構建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
(一)基于教學內容,提煉大概念
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整個教學活動都以大概念作為切入點。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大單元教學活動中的“大概念”追求“理解本位”的學科知識點,旨在通過大概念的引領,明確語文大單元學習的方向,并為學生搭建探究的支架,使得學生在大概念的引領下,高效完成大單元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提煉大概念之前,必須對教材內容、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層次解讀,基于學習內容和核心素養(yǎng)的內在連接點設置大概念。同時,教師還應認真研讀教材上的單元提示,根據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的要求,提煉出關鍵信息。另外,還應加強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文學素養(yǎng)等,以此設計大概念[4]。
以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為例,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就按照上述路徑展開分析。首先,從新課標的角度上來說,與本單元相關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豐富自身對文學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創(chuàng)造心中美好的形象;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v觀這些內容,集中體現(xiàn)在“形象”“語言”“情感”三個方面。因此,可以此作為大概念的方向。其次,對教材中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進行分析。單元導語明確提出了“人文主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形式;在學習提示中,要求教師從激發(fā)興趣、重難點提示、學習路徑三個維度出發(fā),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支架;從單元學習任務上來說,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兼顧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閱讀和表達能力。根據教材中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的分析,可凝練出大單元的核心詞匯:語言、形象、情感。最后,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單元中的相關內容,確定出大概念:文學作品通過語言文字描繪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繼而引發(fā)讀者情感共鳴。
(二)聚焦大概念,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大單元教學模式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鑒于此,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方案時,必須立足于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內涵,思考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學會什么、理解什么、應該達到什么程度等,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圍繞大概念,以及大單元教學的基本問題,設計出與高中生認知發(fā)展區(qū)相契合的教學目標,以此引領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
在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打破隨意設置教學目標的桎梏,聚焦單元大概念,基于高一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經驗,并在“在詩歌中作者如何運用意象表達情感的?小說和詩歌情感內涵有何不同?”等問題的引領下,確定出大單元教學目標:①精讀《沁園春·長沙》《百合花》,自讀本單元中其他詩歌和小說,從中梳理和感受不同時代下的青春形象和青春內涵;②基于朗讀、劇本創(chuàng)作、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圍繞詩歌的意象、語言,以及小說中的細節(jié)和人物描寫展開分析,從中探究關于“青春”這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③融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體驗,嘗試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并借助詩歌意象抒發(fā)自身的青春歲月,并從中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統(tǒng)籌教材內外,整合教學內容
大單元教學模式旨在引領學生經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學習,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整合教學內容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開展教學之前,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內容觀,并基于大單元教學的需求,從教材內外搜集、整理教學資源,結合教學需求進行調整、重組,以此支撐大單元教學的順利開展[5]。
在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的大單元教學中,為了高效達成大單元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之前,對本單元中的內容進行研究、思考。本單元包括五首詩、兩篇小說,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首先,就按照文體這一標準將五首詩整合到一起,之后將兩篇小說整合到一起進行講授。同時,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精讀和自讀課文的要求,厘清具體教學篇目,并引領學生將講讀中的知識點遷移到自讀學習中。其次,在整合教學內容時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將兩篇內容整合到一起,使得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開展探究。在本單元中,教師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峨日朵雪峰之測》整合到一起,使得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探究:“主人公‘我’的形象分別是什么,以及‘我’的形象和哪些因素存在相關性。”最后,鑒于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內涵,教師在整合閱讀教學內容時,立足課內外知識的聯(lián)系,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拓展。具體來說,在《沁園春·長沙》教學完成之后,為學生提供拓展性閱讀文本《水調歌頭·游泳》《赤光的宣言》;在學習完《哦,香雪》之后,為學生拓展《邊城(節(jié)選)》這一文本。如此,通過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使其變得更加科學、合理,為學生更好地進行大單元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創(chuàng)設真實任務,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大單元教學模式主張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以真實的情境喚醒學生探究欲望,以任務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使得學生在任務探究活動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徹底摒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束縛,聚焦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內涵,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探究任務,并通過適當?shù)狞c撥和引導,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
在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聚焦大單元教學目標,依據大單元的人文主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為其設計一個真實的探究情境:“學校打算舉辦一場‘我為青春代言’的主題活動。如果你是該活動的總負責人,如何組織這一活動?”就這一情境來說,不僅契合了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概念和目標,又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可以最大限度地拉近學生和單元主題的距離,使得學生在真實情境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來。
同時,為了組織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大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學習情境作為載體,為學生延伸出更加具體、更加詳細的探究任務。
任務一:翻閱青春回憶錄,圍繞“我的青春榜樣”展開討論;任務二:重現(xiàn)當前青春風采,并舉辦有關青春的朗讀和課本劇活動;任務三:展示吾輩青春宣傳,并制作有關青春的詩集。
縱觀這三項任務,不僅與大單元教學情境緊密相關,并承接學習目標,引領著整個教學活動。同時,這三項學習任務還呈現(xiàn)出較強的語文性、實踐性、綜合性,可促使學生在任務的探究中高效達成既定的大單元教學目標。另外,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必要的引導和幫助,使得學生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五)多元評價,以評促學
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教師在構建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應努力搭建一套與其相契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使得學生在科學、多元化的評價中,獲得成長與發(fā)展。具體來說,教師在完善教學評價時應堅持多元化原則展開評價。從評價主體上看,學生不僅僅是受評價者,還是主動評價者,教師應結合教學需求,引領其積極主動參與到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中。從評價內容上應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從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角度展開全方位的評價。從評價方式上,大單元教學評價中,必須改變一評定終身的模式,而應聚焦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并與終結性評價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反饋、診斷等功效[6]。
在部編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的大單元教學活動任務“我的青春榜樣”評價中,教師堅持多元化的原則,從榜樣選擇、理由闡述、研討過程、斷句創(chuàng)作四個維度展開評價。同時,為了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教師又堅持過程性的原則,聚焦學生的任務探究整個過程,分別對每一個評價維度進行了細化,使其成為若干個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例如:榜樣形象概括準確、得當;榜樣價值判斷資源豐富;理由論證能夠充分證明觀點;理由闡述具備層次和邏輯性等。如此一來,在多元化教學評價的引導下,教師可及時發(fā)掘大單元教學的成效與不足,進而為教師更好地開展大單元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契合了語文新課程的理念,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任。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標準的踐行者,以及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唯有立足于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內涵,基于教學內容提煉大概念、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統(tǒng)籌和整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大單元探究、實施科學的評價等,才能使得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欣.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以統(tǒng)編版必修下第五單元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23(28).
[2]黃顯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上),2023(10).
[3]梁佳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科教導刊,2023(26).
[4]趙耀香.大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J].學周刊,2023(28).
[5]廖妍.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優(yōu)化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3(09).
[6]王麗麗.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08).
[作者簡介]王云南(1977),男,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延平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