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維詩之“浥輕塵”被蘇軾化用為“洗塞塵”,于是有了“洗塵”一詞?!跋磯m”又作“洗泥”,后被用作迎接親友、招待賓客的宴請,與“接風(fēng)”為同義語?!敖语L(fēng)”來自俗諺“甚風(fēng)吹得到此”,而這一俗諺又源于“風(fēng)送滕王閣”的傳說。傳王勃赴宴洪都是神仙用清風(fēng)送至,人們便把設(shè)宴迎接遠客說成“接風(fēng)”。
關(guān)鍵詞: 浥輕塵 ; 洗塞塵 ; 洗塵 ; 接風(fēng)
洗塵,當(dāng)是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首句化來。
王維置酒為友人餞行,吟詩有“渭城朝雨浥輕塵”之句。浥,本義為濕。濕輕塵的朝雨是微雨,雨過天晴,空氣更為清新,景物更為鮮活,是難得的好天氣,利于友人上路行遠,故王維詩中言及之。
“浥輕塵”后來被蘇軾化用。蘇軾《和錢穆父送別并求頓遞酒(次韻)》頸聯(lián)云:“佇聞東府開賓閣,便乞西湖洗塞塵。”[1]由于地點與天氣不同,作者作了意象的改變。沒有了“渭城朝雨”,只得乞請“西湖”來“洗塞塵”了?!跋磯m”一詞,就此誕生。
“洗塵”最初也是用于為人餞行。但“別時容易見時難”,送人外出,免不得要受離愁別苦,彼此心情絕不輕松。只有旅人歸來或賓客到來,于“不亦樂乎”之際,飲食才有滋味。因而后人遂將“洗塵”用于迎接親友、招待賓客的宴請。
《夜雨秋燈錄》三集卷三《妓篤故誼》云:
黃沙陳星堂,近從安南歸帆,客囊充溢。善居奇,所獲已累數(shù)千金矣。陳于歸裝后,朋輩為其洗塵,設(shè)花酌矣。[2]
《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括全文》有:
母親又向他(王冕)說秦老許多好處。他慌忙打開行李,取出一匹繭,一包耿餅,拿過去拜謝了秦老。秦老又備酒與他洗塵。[3]
塵,《說文解字》謂“鹿行揚土也。從麤從土”。[4]鹿群奔馳,揚起塵土。土,也就是泥。因而“洗塵”也作“洗泥”。
《辭源》“洗泥”條引《宣和遺事》亨集:
多年不相見,來幾日,也不曾為洗塵。今日辦了幾杯淡酒,與洗泥則個。[5]
《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喪 供人頭武二郎設(shè)祭》載:
眾鄰舍道:“小人們都不曾與都頭洗泥接風(fēng),如今倒來反擾?!盵6]
“洗塵”(洗泥)與“接風(fēng)”也是同義語,可以單用也可以連用。連用時可以把“洗塵”(洗泥)放在前面,說成“洗塵接風(fēng)”。按,此例還有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十九回《兄歸鄉(xiāng)胞弟成乞丐 嬸守志親嫂做媒人》之“話未說完,姜氏便痛倒在地。殷氏同歐陽氏將他扶入后院房中,勸解了一番,回到前邊,與文魁洗塵接風(fēng)”,林語堂《記大千話敦煌》之“大千剛從敦煌回來,岳軍先生開筵給他洗塵接風(fēng)”等。而“接風(fēng)”也可以前置,說成“接風(fēng)洗塵”,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懵教官愛女不受報 窮庠生助師得令終》:
侄兒高文明照常往來,高愚溪不過體面相待,雖也送他兩把俸金,幾件人事,恰好侄兒也替他接風(fēng)洗塵,只好直退。[7]
《辭源》釋“接風(fēng)”:
設(shè)宴招待遠來親友賓客。猶言洗塵?!对x》石子章《竹塢聽琴》一:“便安排酒肴,與孩兒接風(fēng)去來?!薄端疂G》五四:“宋江吳用等出寨迎接,各施禮罷,擺了接風(fēng)酒,敘問間闊之情?!盵8]
又《儒林外史》第十回《魯翰林憐才擇婿 蘧公孫富室招親》:
蘧公孫道:“小子無知妄作,要求表叔指點。”兩公子歡喜不已,當(dāng)夜設(shè)席接風(fēng),留在書房歇息。”[9]
《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姊妹們暮年相會,自不必說悲喜交集,泣笑敘闊一番。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合家俱廝見過,忙又治席接風(fēng)。[10]
“接風(fēng)”,《辭源》謂“猶言洗塵”,“猶言”,即等于說。為什么“接風(fēng)”等于說“洗塵”呢?幾乎所有的辭書都只字不提。好像“洗塵”的意思明白了,“接風(fēng)”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洗塵”是可以追溯來歷的,“接風(fēng)”又來自哪里?這個詞總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xiàn)吧?
于是,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一些解說。有人說,“風(fēng)”是行人帶來的一種不穩(wěn)定的“氣”,“接風(fēng)”是為了沖散這種“氣”,以圖安寧;有人說,“風(fēng)”是風(fēng)聞,風(fēng)聞客人要來,就要為迎接作準備;有人說,“風(fēng)”指風(fēng)塵,喻旅途勞頓,“接風(fēng)”,即迎接風(fēng)塵仆仆的來客;有人說,“風(fēng)”指風(fēng)俗、禮儀,“接風(fēng)”要擺酒宴,酒宴上最講風(fēng)俗、禮儀……
無疑,上述說法都是望文生義的產(chǎn)物,不僅牽強,更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jù)。
我認為,“接風(fēng)”一詞,來自“甚風(fēng)吹得到此”的俗諺。這句俗諺形成的過程及年代雖不可考,但元雜劇與明清小說中多有使用。如馬致遠《江州司馬青衫淚》第一折:
(正旦唱)〔后庭花〕這里是風(fēng)塵花柳街,又不是王侯宰相宅。我忙著笑臉兒迎將去,學(xué)士是甚風(fēng)兒吹到來?[11]
又如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吳山進門,金奴母子兩個堆下笑來迎接,說道:“貴人難見面,今日甚風(fēng)吹得到此?”[12]
再如《水滸傳》第十五回《吳學(xué)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yīng)七星聚義》:
那阮小二走將出來,頭戴一頂破頭巾,身穿一領(lǐng)舊衣服,赤著雙腳,出來見了是吳用,慌忙聲喏道:“教授何來?甚風(fēng)吹得到此?”[13]
《醋葫蘆》第十三回《產(chǎn)佳兒湖中賀喜 訓(xùn)劣子堂上毆親》有:
翠苔道:“原來員外到來。今日甚風(fēng)兒吹得到此?敢是那一條肚腸記得起哩!”[14]
“甚風(fēng)吹得到此”,是元明時期極為流行的俗諺,意思是說某人不輕易到來。通常用于表示與來人難得相見、見者喜出望外兩層意思。僅是一部《水滸傳》,這句俗諺就被反復(fù)用了若干次。今天,這句俗諺仍在人們口頭流傳,只不過現(xiàn)代白話說的是“什么風(fēng)把你吹來了”或“哪陣風(fēng)把你吹來的”而已。
而“甚風(fēng)吹得到此”這句俗諺,又與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有關(guān)。這故事叫《馬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被馮夢龍記載于《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里。
相傳王勃當(dāng)年乘舟來到馬當(dāng),為風(fēng)濤所阻,本來是趕不上來日重陽佳節(jié)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宴客的,因為馬當(dāng)至洪都,水路尚有七百余里。可巧的是,他“忽于江水之際,見一老叟,坐于塊石之上。碧眼長眉,須鬢皤然,顏如瑩玉,神清氣爽,貌若神仙”。老叟勸他前往洪都,獻賦垂名。
王勃道:“今已晚矣!止有一夕,焉能得達?”老叟道:“子但登舟,我當(dāng)助清風(fēng)一帆,使子明日早達洪都。”……須臾有一舟至,老叟令王勃乘之。勃乃再拜,辭別老叟上船。方才解纜張帆,但見祥風(fēng)縹緲,瑞氣盤旋,紅光罩岸,紫霧籠堤。王勃駭然回視江岸,老叟不知所在,已失故地矣。只見:風(fēng)聲颯颯,浪勢淙淙。帆開若翅展,舟去似星飛?;仡^已失千山,眨眼如趨百里。晨雞未唱,須臾忽過鄱陽;漏鼓猶傳,仿佛已臨江右。這叫做:運去雷轟薦福碑,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15]
王勃得神仙助力,有清風(fēng)吹送,終于如期趕到滕王閣,成了閻公的座上賓,而且當(dāng)仁不讓,以一篇《滕王閣賦序》揚名天下。
這則《馬當(dāng)神風(fēng)送滕王閣》的故事雖系編造,然空穴來風(fēng),亦有所自。早在宋代,“風(fēng)送滕王閣”的傳說就已流行開來。兩宋之交的曾慥所著《類說》卷三十四引北宋劉斧《摭遺·滕王閣記》中,便有王勃在馬當(dāng)水次遇一老叟,老MCFam9YkYbHhb4NkI8ut5Xf3lDDFt1YWJieMesIYQGo=叟勸他來日作《滕王閣記》垂名后世,王勃以路遠不能到達,老叟于是助他清風(fēng)一夕,使他未曉抵達洪州的記載。這與上文所引《醒世恒言》第四十卷之文,也甚相吻合。
引文中提到的“運去雷轟薦福碑”,則是一個極不走運的故事。馬致遠有《半夜雷轟薦福碑》雜劇,敘窮秀才張鎬寄居張家莊莊主張浩處,好友范仲淹前來探訪,將張鎬所寫萬言長策帶回朝廷,并寫下三封信讓張鎬去找黃員外、劉仕林、宋公序三人,以求資助。但黃員外、劉仕林偏偏在張鎬到達時死去。張鎬在龍神廟里躲雨時擲筊求得個下下不合神道,寫詩發(fā)泄怨氣,得罪龍神。這時范仲淹帶回的萬言長策被皇帝看中,任命張鎬為吉陽縣令,卻被張浩混賴了去走馬上任。張浩命手下趙實追殺張鎬,趙實得知情由將張鎬放走。張鎬流落薦福寺內(nèi),長老同情他的遭遇,準備讓小和尚幫他拓印寺中顏真卿所書碑文賣錢供他進京趕考,誰知龍神夜里前來報復(fù),雷轟薦福碑。張鎬自感生存無趣,欲撞樹自殺,恰被及時趕到的范仲淹所救,并帶他回京?;实圩審堟€做了頭名狀元,冒充者張浩則被宋公序拿住,明正典刑。[16]
“運去雷轟薦福碑,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也作“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兩句常被連用,以表達走運處處通達或倒運極度不順的兩重境地;不過各有強調(diào)的重點,而重點又往往落在后一句上。
《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中敘:
唐璧喜不自勝,當(dāng)夜與黃小娥就在店中,權(quán)作洞房花燭。這一夜歡情,比著尋常畢姻的,更是得意。正是:運去雷轟薦福碑,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17]
又《警世通言》第十七卷《鈍秀才一朝交泰》:
(馬德稱)搭船上路,直至杭州。問那表叔,剛剛十日之前,已病故了。隨到德清縣投那個知縣時,又正遇這幾日為錢糧事情,與上司爭論不合,使性要回去,告病關(guān)門,無由通報。正是: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18]
又《石點頭》第十二卷《侯官縣烈女殲仇》:
那仆人害怕,也不往古田,復(fù)身轉(zhuǎn)來,一溜煙竟是逃了。申屠娘子眼巴巴望著回音,那里見個蹤影。正是: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退雷轟薦福碑。[19]
總之,“風(fēng)送滕王閣”是個廣為流傳的、典型的走運故事。雖然都督閻公那場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的盛宴不為王勃而設(shè),但年輕的王勃卻成了宴會上文采飛揚、光芒四射的明星。由于王勃這位了不起的嘉賓是神仙用清風(fēng)送來的,人們?yōu)樽鹬貋碣e,便把設(shè)宴迎接遠客說成“接風(fēng)”。后來又用于迎接親友的到來,這才使“接風(fēng)”的詞義進一步擴大。
注釋:
[1]《蘇東坡全集》后集第三卷,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493頁。
[2]宣鼎:《夜雨秋燈錄》,黃山書社1986年版,第236頁。
[3][9]吳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第9頁,第104頁。
[4]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市古籍書店1991年版,第203頁。
[5][8]《辭源》,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修訂本,第963頁,第685頁。
[6][13]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全傳》,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3年版,第137頁,第71頁。
[7]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717頁。
[10]曹雪芹:《紅樓夢》,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31頁。
[11][16]臧晉叔編《元曲選》,中華書局1989年重排版,第883頁,第577—595頁。
[12][17]馮夢龍:《喻世明言》,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43頁,第82頁。
[14]西子湖伏雌教主:《醋葫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
[15]馮夢龍:《醒世恒言》,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539頁。
[18]馮夢龍:《警世通言》,岳麓書社1989年版,第132頁。
[19]天然癡叟:《石點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