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原產(chǎn)中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帶刺果實的價值?!对娊?jīng)·鄘風·定之方中》有這樣的詩句:“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贝蠹s在2500年前,古人建造房屋時,同時種下榛樹、栗樹,享其綠蔭,食其果實,用其木材。
先秦時期,栗樹已是重要的經(jīng)濟樹種。《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游說燕國與趙、齊等國合縱對抗秦國,曾提到:“(燕國)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边@說明,戰(zhàn)國時期,在燕山一帶的低山丘陵已經(jīng)大面積種植栗樹,當?shù)鼐用癫恍枰N田,生活就很富足?!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燕、秦千樹栗……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古人食栗子的方法很多,煮、燒、糖炒、入菜、制成各種可口的點心……花樣一點兒也不比現(xiàn)代人少。李白有一次乘船,夜晚停泊在黃山附近,聽到岸上有人高聲吟唱,聲音震動空林。第二天,他見到了夜晚吟唱的殷十四,兩人沽酒對酌,下酒的小菜中就有栗子。此事見于《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边@里,兩位詩人嘗試的可能是栗子最簡單的吃法:煮熟后直接食用。
栗子還可以燒著吃。蘇東坡的《次韻僧潛見贈》中有這樣的句子:“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兩人在秋夜的古剎圍爐而坐,爐上煮著一壺好茶,爐膛的余燼中燒著幾顆栗子,談詩、飲茶、吃栗子,別有一番風味。
宋代就有炒栗子了。北宋都城汴梁有一種叫“旋炒栗子”的小食很流行?!靶础贝蟾啪褪恰艾F(xiàn)炒”的意思。攤主在街頭架起一口大鍋,栗子在鍋中翻滾,炒熟后立刻被圍攏的市民搶購一空。記錄北宋都城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中說,酒肆中“有托小盤賣干果子,乃旋炒銀杏、栗子……”。
南宋遷都臨安(杭州)后,食栗之風不減,甚至演變?yōu)橐环N鄉(xiāng)愁。《夢粱錄》中說,臨安城內(nèi)商業(yè)繁華,“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但臨安的炒栗子再香甜,似乎還是少了故都的況味,特別是舊時火爆的“李和炒栗”,更讓南渡的宋人懷念。南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錄了一個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jié)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瘬]涕而去?!边@個故事說的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兩位大臣出使金國,走到燕山一帶,有大宋故人在此等候,送上李和炒栗,然后揮淚而去。使臣們品嘗到汴梁的舊時味道,會不會有江山淪陷、愧對故人的感嘆?此段今天讀來,仍讓人唏噓。
清代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了炒栗子的方法:“十月以后,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余,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被焐俺粗?,使栗子均勻受熱,和現(xiàn)在差不多。
糖炒栗子是何時出現(xiàn)的呢?這個專有名詞的出現(xiàn)最遲不晚于清代。清代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說,有個叫葛柱的人擅長書法,又喜歡飲酒,醉酒之后最想吃糖炒栗子:“嘗醉于虹橋酒肆壚下,永夜呼糖炒栗子不置?!币驗榈赇佉呀?jīng)關門,所以他的愿望只能在第二天實現(xiàn)了。
栗子還可以做成糕點?!秹袅讳洝诽岬竭^“獅蠻栗糕”,有興趣的可以按照書中的記載復原這種重陽節(jié)美食:“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jié)序。”
栗子還能入菜。元代汪元亨有“秋早雞兒嫩,風高栗子甜”的句子,一個嫩,一個甜,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栗子燒雞”。至于其具體做法,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就記有一種:“雞斬塊,用菜油二兩炮,加酒一飯碗,秋油一小杯,水一飯碗,煨七分熟;先將栗子煮熟,同筍下之,再煨三分起鍋,下精一撮?!毕缺措u肉,再下入煮熟的栗子,現(xiàn)在人們還是這種做法。
栗子,曾在《詩經(jīng)》中吟唱,于唐詩中駐足。栗子雖小,香飄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