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Lvis支架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對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栓塞效果、預后效果的影響及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青海紅十字醫(yī)院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47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治療,根據(jù)所使用的不同支架分為Enterprise支架組(72例,動脈瘤個數(shù)74枚)和Lvis支架組(75例,動脈瘤個數(shù)78枚)。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即刻Raymond分級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出院時和出院后6個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結果 Lvis支架組患者術后即刻Raymond分級Ⅰ級占比高于Enterprise支架組,Ⅱ級、Ⅲ級占比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P<0.05);兩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出院時和出院后6個月m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相比,Lvis支架在術后即刻的栓塞效果更佳,但兩種支架手術相關并發(fā)癥和術后短期預后情況相當。
【關鍵詞】顱內寬頸動脈瘤 ; 彈簧圈栓塞 ; Lvis支架 ; Enterprise支架 ; Raymond分級 ; 并發(fā)癥 ; 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0.0064.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0.021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致病因素復雜,具有極高的致死、致殘率,其發(fā)病率為2%~7%,在40~60歲人群中較為常見[1]。如果顱內動脈瘤經血管造影證實瘤頸寬度≥4 mm或瘤頸/瘤體≥1∶2,則為顱內寬頸動脈瘤。伴隨介入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顱內寬頸動脈瘤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單用彈簧圈栓塞治療易出現(xiàn)栓塞物移動、瘤頸殘留等問題,無法滿足手術預期[2]。近年來,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技術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Enterprise支架與Lvis支架是目前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兩種支架系統(tǒng),其中Enterprise支架是一種閉環(huán)自膨式激光雕刻支架,具有順應性與柔軟性良好、回收方便等特點,可完全在導管腔內前行,為快速通過迂曲血管提供了便利,最終達到顱內動脈瘤病變部位實現(xiàn)瘤頸重建;Lvis支架是一種自膨式鎳鈦編織支架,優(yōu)點是低剖面可視化,金屬覆蓋率較高,有助于改善顱內動脈瘤患者血液分流效果,促進載瘤動脈的內膜重構[3],但關于兩種支架的對比研究較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進一步驗證。故本研究旨在分析顱內寬頸動脈瘤治療中使用Lvis支架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青海紅十字醫(yī)院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47例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治療,根據(jù)所使用的不同支架分為Enterprise支架組(72例,動脈瘤個數(shù)74枚)和Lvis支架組(75例,動脈瘤個數(shù)78枚),Enterprise支架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齡33~78歲,平均(57.21±9.43)歲;動脈瘤直徑2~18 mm,平均(5.78±1.43)mm;動脈瘤位置:前循環(huán)65枚,后循環(huán)9枚;Hunt-Hess分級[4]:Ⅰ~Ⅱ級57例,Ⅲ~Ⅳ級15例。Lvis支架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齡32~76歲,平均(56.52±9.12)歲;動脈瘤直徑2~18 mm,平均(5.70±1.51)mm;動脈瘤位置:前循環(huán)66枚,后循環(huán)12枚;Hunt-Hess分級:Ⅰ~Ⅱ級59例,Ⅲ~Ⅳ級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腦脊髓血管外科學(第1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三維數(shù)字減影腦血管造影(3D-DSA)檢查診斷為顱內寬頸動脈瘤;⑵動脈瘤瘤頸寬度≥4 mm或瘤頸/瘤體≥1∶2;⑶符合血管內介入治療指征;⑷均在發(fā)病72 h內接受治療;⑸均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術治療。排除標準:⑴夾層動脈瘤、細菌性動脈瘤;⑵合并顱外傷、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⑶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多臟器功能衰竭;⑷合并其他腦血管PDfHH3Kta66P/bxSskNiEg==病變或復發(fā)的動脈瘤;⑸合并精神障礙。本研究經青海紅十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降低顱內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介入治療時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下經股動脈穿刺插入動脈鞘引管,常規(guī)全身靜脈肝素化。行3D-DSA檢查明確動脈瘤位置、大小、瘤頸寬度等,選擇適當?shù)牟僮鹘嵌扔糜谟^察彈簧圈填塞和支架的釋放。使用微導絲引導技術,先在載瘤動脈遠端放置支架導管,并在動脈瘤腔內安置頭端塑性好的栓塞導管。根據(jù)動脈瘤血管造影的結果選擇合適的支架及彈簧圈,填塞時使用的第1枚彈簧圈的直徑應大于瘤頸,使其在瘤腔內能緊貼瘤壁盤成籃狀,然后依次填入大小合適的彈簧圈,確保彈簧圈不會穿透進入載瘤動脈中。隨后采用已準備好的Lvis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輔助進行栓塞,并通過支架導管把該支架送達到預定的位置上。接下來采用半釋放或后釋放技術緩慢釋放支架以覆蓋住動脈瘤頸部位,在此過程中需留意避過彎折的地方,以防因支架展開不夠充分,接著用更小規(guī)格的彈簧圈完成精細的栓塞工作。最后,再次行血管造影,證實載瘤動脈依舊保持暢通無阻,支架處在理想位置且顱內血管顯像結果一切正常后,方可撤離所有相關的導管和導絲。術后予以抗凝治療、飲食指導、康復運動指導。囑患者出院后定期復查,電話或門診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術后即刻栓塞效果。根據(jù)血管造影下Raymond分級標準對動脈瘤術后即刻栓塞效果進行評估[6],Ⅰ級表示完全栓塞,不顯影;Ⅱ級表示次全栓塞,瘤頸顯影,Ⅲ級表示不完全栓塞,瘤頸和瘤腔均顯影。⑵并發(fā)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腦血管痙攣、動脈瘤再出血、支架內血栓形成等手術相關并發(fā)癥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等于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和。⑶預后。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6個月預后情況,0~2分為預后良好,3~6分為預后不良[7]。⑷典型病例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影像學圖片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行秩和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即刻Raymond分級比較 Lvis支架組患者術后即刻Raymond分級Ⅰ級占比高于Enterprise支架組,Ⅱ級、Ⅲ級占比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Lvis支架組患者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Lvis支架組患者出院時和出院6個月的mRS評分0~2分占比均高于Enterprise支架組,3~6分占比均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影像學圖片分析 患者1,男性,48歲,突發(fā)頭痛1 d入院,自發(fā)性動脈瘤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進一步行3D-DSA檢查發(fā)現(xiàn)右側頸內動脈后交通段動脈瘤,行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動脈瘤。首枚彈簧圈填入后,使用Lvis支架半釋放狀態(tài),覆蓋瘤頸,見圖1-A;通過Lvis支架穿網(wǎng)眼技術繼續(xù)填塞彈簧圈,動脈瘤栓塞完全,支架對瘤頸覆蓋良好,載瘤動脈通暢,見圖1-B?;颊?,女性,50歲,
行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檢查發(fā)現(xiàn)動脈瘤,進一步3D-DSA明確為左側頸內動脈眼段動脈瘤,采用Enterprise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動脈瘤。動脈瘤瘤內置入彈簧圈后,通過支架微導管送入Enterprise支架跨瘤頸釋放,見圖2-A;在Enterprise支架保護下置入最后1枚彈簧圈,進一步填塞瘤頸,動脈瘤完全栓塞,支架對瘤頸覆蓋充分,血管重塑可靠,見圖2-B。
3 討論
介入栓塞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首選療法,與開顱夾閉術相比,該術式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介入栓塞治療早期使用彈簧圈栓塞術,通過微導管系統(tǒng)將鉑線圈送入瘤體內,利用彈簧圈對動脈瘤的瘤腔進行填塞,以阻斷動脈瘤腔內的血液循環(huán),促使瘤內血栓形成,瘤頸內膜化,以此達到瘤腔栓塞的目的,其有效性與安全性已被廣泛認可[8]。但顱內寬頸動脈瘤因其形態(tài)學特征,動脈瘤的瘤頸部位缺少有效的支撐且填塞密度不夠,彈簧圈無法在動脈瘤內穩(wěn)固,導致單純彈簧圈栓塞術無法達到完全填塞的效果,且易發(fā)生彈簧圈逃逸或脫出動脈瘤腔,易導致載瘤動脈遠端供血區(qū)出現(xiàn)神經功能缺失[9]。隨著近年來技術的不斷更新,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逐漸應用于顱內寬頸或復雜動脈瘤的治療中,其可防止彈簧圈逸出動脈瘤腔或逸入載瘤動脈。
有研究指出,支架在介入栓塞術中不僅可以機械阻擋彈簧圈,有效地避免彈簧圈脫出或逃逸,還具有血流導向的功能,可在血流經支架網(wǎng)孔進出顱內動脈瘤時促進瘤體內血流由渦流向層流轉變,致使進入顱內動脈瘤內的血流速度衰減,從而改變載瘤動脈的血流動力學,促進動脈瘤內血栓形成,達到動脈瘤完全閉塞的效應[10]。此外,支架還能為瘤頸口處新生血管內膜細胞的生長提供附著點,以促進動脈瘤閉塞,進一步提高栓塞效果。Lvis的網(wǎng)孔直徑僅1 mm,小于Enterprise支架網(wǎng)眼直徑,適用于更小的彈簧圈進行填充,增加填塞的致密效果;加之Lvis支架相比Enterprise支架在瘤頸處擁有更高的金屬覆蓋率及良好的順應性,血流導向效果更好,有利于加快動脈瘤內血栓形成和載瘤動脈的重建,從而獲得更好的栓塞效果[11]。本研究結果顯示,Lvis支架組患者術后即刻Raymond分級Ⅰ級站占比高于Enterprise支架組,Ⅱ級、Ⅲ級占比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這表明在對顱內寬頸動脈瘤患者彈簧圈栓塞治療中應用Lvis支架輔助的術后即刻栓塞效果更佳。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Lvis支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Lvis支架組患者出院時和出院6個月的mRS評分0~2分占比均高于Enterprise支架組,
3~6分占比均低于Enterprise支架組,但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mRS評分占比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使用Lvis支架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的安全性相當,且預后效果均良好。分析其原因在于,Enterprise支架屬于激光雕刻閉環(huán)支架,自膨性、順應性和柔韌性較佳,易通過血管彎曲處并準確釋放,但常出現(xiàn)瘤頸處彈簧圈封堵不佳的情況,且Enterprise支架的金屬覆蓋率低[12]。Lvis支架以鎳鈦合金編織而成,是一種自膨脹式閉環(huán)支架,具有較高的徑向支撐力和良好的貼壁性,但是Lvis支架釋放過程復雜,在血管內徑較小且迂曲拐彎處可能出現(xiàn)支架打開困難的情況;此外,Lvis支架的金屬覆蓋率比較高,血小板可在支架內聚集,支架內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在圍手術期警惕血栓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時應用替羅非班處理[13]。顱內寬頸動脈瘤治療中使用Lvis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可避免彈簧圈突入至載瘤動脈引發(fā)栓塞事件,并能夠增強彈簧圈在動脈瘤內的固定性,使其不易移位、解旋及脫出,可保證栓塞致密性,降低顱內動脈瘤復發(fā),進而改善患者預后[14]。
綜上,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相比,Lvis支架在術后即刻的栓塞效果更佳,而兩種支架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和預后情況相當。因此,在今后臨床中應靈活選擇支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安全性。
參考文獻
謝昌紀, 周志宇, 韋成聰.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21, 26(9): 727-728, 731.
廖羽, 范英俊, 王玉玨. 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未破裂寬頸顱內動脈瘤及對神經功能、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2, 19(1): 118-121.
凌國源, 莫立根, 馮大勤, 等. Lvis支架與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顱內寬頸動脈瘤的比較[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20, 20(9): 769-774.
潘林香, 覃婷, 段答, 等. Hunt-Hess分級Ⅳ-Ⅴ級顱內動脈瘤并發(fā)ARDS的高危因素及護理策略[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9, 39(12): 1538-1542.
劉承基, 凌 鋒. 腦脊髓血管外科學[M].1版.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 235-252.
趙建伍, 于耀宇, 余天壘, 等. 血管內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4, 19(12): 733-734, 737.
范玉華, 姬曉曇, 藍琳芳. 國內腦卒中臨床試驗療效判斷方法中改良Rankin評分的應用現(xiàn)狀[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5, 41(7): 412-415.
趙容, 蒯東, 王玉峰, 等. 顯微開顱夾閉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急性期顱內動脈瘤破裂的效果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1, 21(1): 101-102.
陳步翰, 唐永生, 何博源. 單純彈簧圈栓塞與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破裂寬頸動脈瘤的療效比較[J]. 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 2021, 33(4): 549-551.
譚育志, 韋可聰, 韋晗, 等. 不同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療效及其并發(fā)癥比較[J].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23, 38(8): 1041-1044.
易田康. Lvis支架與Enterprise支/IM0b7Jbu3WT2z00PLHVA/KBML4dLJY7tBZ9nB/3azg=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的效果對比[J].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21, 28(6): 739-740.
李龍祥, 何強華, 郭文才, 等. 兩種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破裂寬頸動脈瘤的療效及預后對比[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23, 26(11): 1349-1354.
馮冠軍, 黃嘯元, 王東海, 等. LVIS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治療急性期破裂出血后交通動脈瘤的療效觀察[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2, 36(9): 921-924.
劉釗, 陳鵬, 車彥軍, 等. 對比性分析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顱內破裂寬頸動脈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22, 19(6): 693-698.
作者簡介:李志鋒,大學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