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和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對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jù)。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接受卵巢癌根治術治療的10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根據(jù)術后化療后1年內預后情況,將發(fā)現(xiàn)新發(fā)病灶、復發(fā)、轉移等疾病進展或癌因性死亡判定為預后不良組(26例),其余為預后良好組(82例)。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NLR、RDW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NLR、RDW對卵巢癌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NLR、RDW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均P<0.05);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為因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NLR、RDW高表達均為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OR=5.181、6.726,均P<0.05);以NLR、RDW檢測結果為檢驗變量,預后良好組=0、預后不良組=1為效應變量,繪制ROC曲線,NLR診斷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UC)值為0.882,靈敏度為85.50%,特異度為90.20%;RDW診斷預后的AUC值為0.773,靈敏度為69.20%,特異度為91.50%,NLR較RDW對卵巢癌患者預后的診斷價值高(P<0.05)。結論 NLR、RDW升高均為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且NLR、RDW對卵巢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預后不良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NLR較RDW的診斷價值更高。
【關鍵詞】卵巢癌根治術 ;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 ; 紅細胞分布寬度
【中圖分類號】R7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0.0099.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0.032
卵巢癌作為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卵巢癌臨床癥狀特異性較差,故在早期難以被發(fā)現(xiàn)和診斷,而晚期復發(fā)率較高,導致患者預后較差,因此,尋找有效治療方法降低卵巢癌復發(fā)率,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為婦科腫瘤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卵巢癌根治術是卵巢癌常用的治療方法,雖可有效清除患者體內腫瘤組織,但預后較差,且卵巢癌術后往往會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等情況,這與卵巢癌本身的特點有關,如腫瘤發(fā)生復發(fā)、轉移,造成患者生存期縮短,死亡率升高。此外,卵巢癌細胞種類繁多,細胞惡性程度較高,極易發(fā)生轉移和侵襲性生長[1]。全血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NLR)為一個炎癥指標,其水平的升高常常提示預后不良[2]。近年來,有研究指出,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在炎癥性腸道疾病、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綜合征等患者中呈現(xiàn)增高的趨勢,提示RDW與機體內潛在炎癥反應之間可能存在關聯(lián)性,而炎癥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關鍵作用[3]。研究發(fā)現(xiàn),NLR、RDW、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R)與良性卵巢腫瘤患者相比,卵巢癌患者的這3項值較高;Ⅲ、Ⅳ期宮頸癌患者的這3項值也均高于Ⅰ和Ⅱ期宮頸癌患者[4]。但NLR、RDW與卵巢癌患者術后預后的關系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NLR、RDW對卵巢癌根治術患者治療預后的預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接受卵巢癌根治術的10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根據(jù)術后化療后1年內預后情況,將發(fā)現(xiàn)新發(fā)病灶、復發(fā)、轉移等疾病進展或癌因性死亡判定為預后不良組(26例,新發(fā)病灶:2例;復發(fā):8例;轉移:4例;死亡:12例),其余為預后良好組(82例)。納入標準:⑴符合《卵巢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5年內無共存或既往癌癥;⑶術前未進行放化療。排除標準:⑴合并有其他婦科惡性腫瘤;⑵合并免疫系統(tǒng)異常;⑶有免疫抑制類藥物應用史;⑷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本研究經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術后1 d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20313,型號:BC-5140)檢測RDW、中性粒細胞(NE)與淋巴細胞(LYM),并進行NLR值計算。NLR=NE/LYM。NLR正常值[6]:0.88~4.00;RDW正常值[7]:11%~14%。
所有患者均接受卵巢癌根治術治療,并取其病理切片,送病理科進行常規(guī)病理和免疫組化檢查?;颊咝g后均化療6個療程(每1個療程為21 d),以化療結束后為起點日期,進行為期1年的觀察,以死亡或隨訪截止時間為試驗終止時間。囑患者每個月定期復診,并根據(jù)電話和復診隨訪,如復診中診斷出新發(fā)病灶、復發(fā)、轉移或電話隨訪確定為癌因性死亡則判定為預后不良,其余為預后良好[8]。所有患者均完成隨訪,無失訪者。
1.3 觀察指標 ⑴影響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統(tǒng)計兩組患者年齡、BMI、生育史(有,無)、絕經(是,否)、病理類型(漿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NLR、RDW。⑵影響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為因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⑶以NLR、RDW檢測結果為檢驗變量,0=預后良好組、1=預后不良組為效應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NLR、RDW對卵巢癌術后患者預后的診斷
價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采用ROC曲線分析NLR、RDW對卵巢癌術后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預后不良組患者NLR、RDW均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影響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為因變量(預后不良賦值為1,預后良好賦值為0),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NLR、RDW高表達均為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效應值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5.181、6.726,均P<0.05),見表2。
2.3 NLR、RDW對卵巢癌術后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以NLR、RDW檢測結果為檢驗變量,預后良好組=0、預后不良組=1為效應變量,繪制ROC曲線,NLR診斷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UC)值為0.882,靈敏度為85.50%,特異度為90.20%;RDW診斷預后的AUC值為0.773,靈敏度69.20%,特異度91.50%,NLR較RDW對卵巢癌患者預后的診斷價值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圖1。
3 討論
卵巢癌早期階段往往隱匿難察,而到了晚期,則面臨著治療手段有限的困境,這使得該疾病在婦科惡性腫瘤中的致死率居高不下[9]。目前主要采用卵巢癌根治術治療該疾病,手術作為一種侵入性治療手段,雖然效果顯著,但同時也會給機體帶來相對較大的創(chuàng)傷。此外,即便在初步治療取得成功后,仍有患者面臨疾病復發(fā)的風險,進一步加劇了治療難度和預后不良。
NE與LYM均屬血常規(guī)檢測中的常見指標,NE由骨髓合成,有吞噬及殺菌作用,屬于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白細胞,在抵御細菌及真菌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LYM由淋巴器官合成,是人體內體積最小的一類白細胞,具有免疫反應功能,可抵御病毒及其他異物;NE與LYM計數(shù)的比例即NLR,當NLR水平升高表示中性粒細胞相對增多,淋巴細胞相對減少,促進腫瘤進展的微環(huán)境形成,引發(fā)惡性腫瘤進展,因此,監(jiān)測NLR變化對預測惡性腫瘤復發(fā)和預后具有關鍵意義[10]。RDW是反映紅細胞大小異質性的一項指標,也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標志物,與多種病理生理學狀態(tài)相關;惡性腫瘤通常會合并全身性炎癥反應,RDW與炎癥標志物呈正相關,其機制是炎癥反應影響鐵代謝,縮短紅細胞壽命,導致大量未成熟紅細胞被釋放進入周圍血液循環(huán),炎癥因子導致骨髓造血無效,引發(fā)外周血紅細胞大小不一、數(shù)量增多。有學者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的RDW值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明顯升高[11]。
本研究中,預后不良組患者NLR、RDW均高于預后良好組,且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LR、RDW高表達均為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這提示NLR、RDW有望成為卵巢癌根治術后患者預后評估的有效指標。NLR在惡性腫瘤的浸潤和轉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NLR比值升高則機體內抗腫瘤免疫活性降低,致使腫瘤免疫功能低下,增加腫瘤復發(fā)轉移的風險;同時NLR升高通常與慢性炎癥和免疫激活有關,且其與腫瘤相關死亡風險密切相關,高水平的NLR可能增加卵巢癌患者化療相關不良反應,從而影響預后[12]。關于RDW在卵巢癌中升高的具體機制,目前尚缺乏明確闡釋。有研究推測,卵巢癌患者體內持續(xù)的慢性炎癥與增強的氧化應激狀態(tài)可能促使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提前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中,進而導致RDW水平升高;同時,由于疾病對患者消化和免疫功能的負面影響,患者常出現(xiàn)葉酸、鐵、維生素B12等關鍵營養(yǎng)素的缺乏,進而引發(fā)貧血,這也是RDW水平升高的一個潛在原因[13]。
本研究中,NLR診斷卵巢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預后的AUC值為0.882,靈敏度為85.50%,特異度為90.20%;RDW診斷預后的AUC值為0.773,靈敏度為69.20%,特異度為91.50%,NLR診斷預后的AUC值較高,這進一步說明NLR、RDW對于卵巢癌根治術患者治療預后的預測具有臨床意義。高水平的NLR可能增加卵巢癌術后患者的不適反應,使得炎癥反應更強烈,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從而影響卵巢癌患者的預后;RDW作為紅細胞形態(tài)變異的量化指標,在惡性腫瘤患者中往往呈現(xiàn)升高趨勢,高水平RDW與明顯炎癥反應、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減少有關,這些情況不利于紅細胞成熟、損害紅細胞,造成貧血,導致RDW增高,因此RDW升高的卵巢癌患者生存預后往往較差[14-15]。于芹等[16]研究報道顯示,NLR對宮頸癌預后的診斷價值較RDW高,與本研究報道結論相似。
綜上,NLR、RDW升高均為卵巢癌根治術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且可將術后NLR、RDW作為對卵巢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預后的預測指標。但由于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隨訪時間不夠長,樣本量較單一,未來還需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予以論證。
參考文獻
蘇琳. 術前NLR、PLR、LMR、RDW水平與宮頸癌根治術預后的關系研究[J/CD].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22, 9(4): 30-
33.
楊茹, 張燁, 張靖, 等.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和血小板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評估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J].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24, 51(11): 1-4.
張玲玲, 張雪花, 呂曉丹, 等. 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在胰腺癌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24, 31(8): 110-113.
崔嬌姣, 周鵬翔, 高翠紅. 免疫學指標、炎性因子聯(lián)合臨床特征對卵巢癌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J]. 解放軍醫(yī)藥雜志, 2022, 34(4): 22-24,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卵巢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J/CD]. 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 2019, 5(2): 10.
屈娜, 王曉彬. D-二聚體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評估卵巢癌預后的臨床價值[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20, 28(10): 1744-
1749.
楊煥, 周臣, 陸曉媛, 等. RDW、MPV與血清CA125聯(lián)合檢測對卵巢良惡性腫瘤的鑒別作用[J]. 徐州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0, 40(2): 137-141.
劉玉鋒, 薛芳芳. 卵巢癌患者造血前B細胞白血病轉錄因子相互作用蛋白表達和術前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水平及其臨床檢測價值[J].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24, 53(5): 662-665, 670.
郭潔, 李海霞, 李小云. 術前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血小板計數(shù)比值與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的相關性[J]. 檢驗醫(yī)學, 2023, 38(7): 675-679
陳玲, 王衍, 孫洪芳, 等. 基于術前NLR、LMR及白蛋白的炎癥預后指數(shù)評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預后的價值[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21, 29(17): 3069-3073.
李穎, 藍婷, 王悅, 等. sEGFR、RDW與CA125聯(lián)合檢測在卵巢癌中的診斷價值[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22, 19(16): 2161-
2164.
張寧娟, 王東芳, 白利平. 血清指標CA125、VEGF、全血NLR、MPV/PLT與卵巢癌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 寧夏醫(yī)學雜志, 2024, 46(5): 408-412.
唐聞,鞠瑛,沈亞娟,等.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研究卵巢癌患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變化及其病理意義[J].中國醫(yī)藥, 2017, 12(7): 1049-1052.
郭麗璇, 胡瓊英, 付新剛, 等. RDW和CA125聯(lián)合應用對卵巢癌早期診斷的價值評價[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20, 47(6): 1079-1081, 1090.
徐金良,杜丹丹,翟志敏,等.卵巢良惡性腫瘤患者血液NLR, LMR, RDW, PLR四項參數(shù)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8, 33(2): 16-18,22.
于芹, 張慧, 玉榮.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對宮頸癌根治性放療患者預后判斷的臨床意義[J]. 腫瘤, 2020, 40(11): 784-792.
作者簡介:程金龍,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腫瘤標記物研究。
通信作者:陳布澤,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腫瘤免疫治療。E-mail:3520756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