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玩笑,因為有些校園欺凌往往會披著玩笑的外衣……
性教育不僅涵蓋性與性行為,還包括社會性別、價值觀、權利等。性教育對預防校園暴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性教育,孩子可以了解到自身權益、自我保護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性別平等,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近年來,校園欺凌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重視。每當出現(xiàn)相關新聞時,家長就會擔心孩子在學校里也會遭遇欺凌。想真正幫助到孩子,就需要對校園欺凌全面了解。
欺凌是指對一個人、一群人進行肢體、口頭或非言語行為,且這些行為從肢體上、精神上傷害到了對方。欺凌行為可以由一個、多個或者想要比受害者展現(xiàn)更多權力的人來完成。欺凌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完成,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完成。
有些人認為,一個人主觀故意且反復實施的錯誤行為,才會被定義為欺凌。如果是無意傷害到別人,或只有一次就不算。但是,即便一個人不是故意傷害對方,這個傷害對對方來講就不存在了嗎?顯然不是。對于受傷害一方來說,無論對方是否故意,只要他因此感到傷心、痛苦、難過,那就形成了欺凌。
“我只是開句玩笑,你就生氣了,你怎么這么玻璃心呀?”這句話常常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對話中。這時,被開玩笑的一方可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我太小心眼兒了?”的確,同樣一件事情,發(fā)生在不同人身上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起外號,有的人會感到不舒服、痛苦,但有的人就無所謂。這種感受的差異和每個人的性格、成長環(huán)境、經(jīng)歷都有關系。誰都會在一些特定事情上玻璃心,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尚且如此,何況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呢?所以當孩子被開玩笑后感到不舒服時,家長不要指責他玻璃心,而是要嘗試理解孩子在意的是什么,為什么他在被人起外號,或者其他語言霸凌、故意肢體碰觸時會感到不舒服?
其實,很多校園欺凌都是披著開玩笑的外衣出現(xiàn)的。真正的開玩笑是讓雙方都覺得有趣,如果只是說的人覺得好笑,聽的人感到不舒服、尷尬就不是玩笑,而是欺凌了。
所以,如果孩子因為被開玩笑而感到不舒服、痛苦,甚至出現(xiàn)更嚴重的心理反應,家長千萬不要勸他“別往心里去,一個玩笑而已”,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即使對方只是在開玩笑,但只要他感覺到不舒服,就可以馬上表達出來,并要求對方馬上停止,必要的時候,要向老師、家長反映。
美國心理學家Dachner Keltner曾對開玩笑進行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如果接受者認識到“給予者”給出的特定“標記”(可以理解為雙方是有一定的共識的),開玩笑就是好玩兒的,對雙方都有益的。這些“標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了眨眼、微笑、特定的聲音、特定的面部表情等這些共同特征。如果接受者無法辨別或識別這些“標記”,他就會感受到傷害,這個時候,開玩笑就是妥妥的欺凌行為。
家長要告訴孩子,只要開玩笑不是在公共場合發(fā)生的(因為在公共場合發(fā)生的所謂開玩笑,可能會讓接受者感覺到尷尬和被譏笑,因為在場其他人都有可能聽到),而且接受者自己認為沒問題,玩笑就是無害的。當然,無論哪種場合,如果對方通過言語、表情等讓你感到不喜歡、不舒服甚至受傷,那就是欺凌,必須讓他馬上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