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凌地區(qū)屬于古邰地,據(jù)《詩經(jīng)》《史記·周本紀》《漢書》《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邰”傳說是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的母國,后來帝堯將后稷封在邰地,并在邰“教民稼穡、樹藝五谷”。楊凌作為先周農(nóng)業(yè)的發(fā)祥地,沃野千里,明顯的周期性氣候特別適宜于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展。楊凌也發(fā)現(xiàn)了如古邰國遺址、坎家底遺址、姜嫄遺址等重要考古遺址,這些遺址實證了楊凌豐富的歷史文化。1934年,肩負著建設西北、興學強農(nóng)的歷史重任,由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于右任先生等倡導并創(chuàng)辦了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選址在武功張家崗(今楊凌示范區(qū)),九十年來薪火相傳,已發(fā)展成國內著名高等院校。關于西農(nóng)的選址,背后其實根植于楊凌地區(qū)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考古調查:如1933年徐旭生先生的“陜西古跡調查”可能為下一年的建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資料,而1943年石璋如先生“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調查可能更為豐富了西農(nóng)選址的重要內涵和意義。九十年來,西農(nóng)始終不忘初心、薪火相傳,賡續(xù)“執(zhí)農(nóng)不棄”的堅定理念,不斷推動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關鍵詞:楊凌;考古發(fā)現(xiàn);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選址意義
中圖分類號:K203;K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4)06-0152-09
一、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的選址
1934年4月20日,在大批有識之士極力主張“開發(fā)西北”“建設西北”的呼聲中,國民政府在中華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祥地武功張家崗(今楊凌示范區(qū))建立了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選址理由的第一條就是歷史傳承意義:“武功縣西原,即古周原地,系我國明農(nóng)后稷教稼之區(qū),張家崗為其余支,以之建校,講習農(nóng)林,繼往開來,洵有歷史深遠意義”[1]5。奠基祝詞中的“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就成為學校的教育理念,“姜原后稷,弘茲天職”也體現(xiàn)出選址在此的歷史意義,即在中華農(nóng)業(yè)始祖、周祖后稷的封地上建校,賡續(xù)“教民稼穡”的農(nóng)業(yè)教育精神。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農(nóng)林專科學校與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農(nóng)學院及河南大學農(nóng)學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國立西北農(nóng)學院。校歌由1939年9月任國立西北農(nóng)學院院長的周伯敏作詞,于松云譜曲,歌詞中的“巍巍乎高崗”化用了《詩經(jīng)·大雅·卷阿》中的“鳳凰鳴矣,于彼高崗”,“鳳鳴岐山”也是周人發(fā)祥地——周原的傳說之一?!澳嗽诤箴?、公劉文武周公之故鄉(xiāng)”即指楊凌地區(qū)是周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其中,選址理由之一的“前挹太白之秀,后負周原之美”[1]5-6,此處之“周原”即今楊凌向西50余公里的寶雞周原遺址,即狹義的“周原”之概念,是后稷的后代周太王古公亶父所遷之岐,也是西周重要的都邑之一。按照史念海先生的考證,歷史上的周原是一個自然地理單元,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倚岐山,南臨渭河,包括現(xiàn)在陜西省鳳翔、岐山、扶風、武功、楊凌的大部分,兼有陳倉、眉縣、乾縣三縣(區(qū))的小部分,東西70余千米,南北30余千米[2]?!皬V義的周原”包括了今楊凌示范區(qū)的位置,故西農(nóng)選址于楊凌亦有弘揚周禮文化之意。
楊凌地區(qū)與西邊的周原遺址緊鄰,土壤肥沃,《詩經(jīng)·大雅·緜》中也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贊頌。由后稷教民稼穡到當代農(nóng)林科教,賡續(xù)“執(zhí)農(nóng)不棄”的堅定理念,這是西農(nóng)擇校于茲的初心與使命。
二、文獻、考古發(fā)現(xiàn)、古文字等多重視野下的“邰”
(一)文獻中的“邰”
1.《詩經(jīng)》里的“邰”。
《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fā)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毛傳: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也[3]409-410。
《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3]491。
《魯頌·閟宮》: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詩經(jīng)》是周人的史詩作品,《大雅》《周頌》都是對周人先祖事跡的追憶之篇,《魯頌》也是對周公封魯之前的周人先祖的追述贊頌,但此處僅寫了“后稷”一名而無“棄”之名,也沒有寫姜嫄遺棄后稷之事。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詩經(jīng)》首次指出由于后稷的出生地是“邰”,而后來被堯封在“邰”。
2.《史記》中的“邰”。
《史記·周本紀》開篇就對周人始祖后稷的出生與封地進行了敘述: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yǎng)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nóng),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nóng)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狈鈼売谯?,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4]。
《史記·周本紀》在《詩經(jīng)》中對后稷母親為有邰國之女“姜原(嫄)”的基礎上,也增添了更多的細節(jié)。如講述了后稷的得名“棄”的緣由的系列故事,“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初欲棄之,因名曰棄”,較之于《詩經(jīng)》中的“后稷”,細化了他的名與號的來歷。在后文中可見,在被“棄”封在他的母親的家鄉(xiāng)——“邰”地后,才以“后稷”為號,“別姓姬氏”。
3.《漢書》《說文解字》對“邰”地的考證。
《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部分曾載:“斄,周后稷所封?!保?]154
《漢書·郊祀志下》記載漢宣帝年間:是時,美陽得鼎,獻之。下有司議,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張敞好古文字,桉鼎銘勒而上議曰:“臣聞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斄,公劉發(fā)跡于豳,大王建國于岐、梁,文、武興于豐、鎬。由此言之,則岐、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鳖亷煿抛⒃疲骸皵粒x與邰同,今武功故城是?!?[5]1251
杜勇先生認為此即正史對后稷所居邰地的最早認定,西漢斄縣即今陜西武功縣。班固之后,言邰之地望者,率從此說[6]。漢宣帝時期,太中大夫張敞對美陽縣(今陜西扶風,周原遺址所在地)出土的尸臣鼎的銘文進行釋讀,這也是周原出土青銅器的目前最早的文獻記載,張敞向漢宣帝補充介紹了周人的發(fā)跡史,其中也點明了“斄(邰)”作為周人始祖后稷的封地這一歷史事件,顏師古的注也首次強調了“斄(邰)”的地望,即漢代的武功。
另外《說文·邑部》:“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從邑臺聲。右扶風斄縣是也?!保?]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徐廣謂之斄鄉(xiāng),今陜西乾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8]。
從《說文解字》及其清代段玉裁的注解來看,邰國是炎帝后裔姜姓的封國,姜嫄就是邰國人,后來后稷又被分封在邰地,地望也在武功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根據(jù)地望即今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管轄范圍內。
4.“邰”地與“姬姜聯(lián)盟”。
徐旭生先生也曾梳理:周棄有教民稼穡的傳說,而他的母親叫作姜嫄,這明確指出姬、姜兩姓的氏族互通婚姻,姬姓的周氏族從姜姓氏族學到農(nóng)業(yè)的技術,周氏族從此才進入農(nóng)業(yè)階段,所以他此后就成了稼穡的神祇。直到現(xiàn)在,陜西渭水附近地方還供侍一種農(nóng)神,一間小屋里面,塑一個高約四五尺的大腦袋,僅有頭,無身軀,俗稱它為“大頭爺”,也叫作“后稷頭”,想是一種古代的流傳[9]。
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提出:“然則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10]。由于秉承“同姓不婚制”,周王室均選擇異姓通婚,結成政治聯(lián)姻,其中與姜姓通婚是占比最多的。從帝嚳娶姜嫄作元妃開始,到古公亶父與太姜結合,自古公遷岐以來,姬姓周人與姜戎人群逐漸走向聯(lián)合,結成“姬姜聯(lián)盟”,位于關中地區(qū)的劉家文化目前被認為是由姜戎人群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11]。武王、康王、穆王、懿王、厲王、宣王、幽王等七位周王均娶了姜姓女子做王后,超過了半數(shù)以上,西周滅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幽王廢申姜王后之后,因與姜姓申侯交惡,后來西周王朝被申侯聯(lián)合犬戎所滅。
“邰”作為姜嫄之國,姜嫄嫁給帝嚳后,其子“棄”又被封在邰教民稼穡,由此可見這一影響后世周王室的婚姻聯(lián)盟始于“邰”地,且該地長期流傳姜嫄、后稷的傳說,其地望應在渭水流域的楊凌地區(qū)。
(二)考古發(fā)現(xiàn)實證先周時期的“邰”
先周時期一般是是西周建立前的歷史時期。該時期上承原始農(nóng)業(yè)之余緒,下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之先河,在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以往之研究,多倚重于文獻資料,先周農(nóng)史之梗概浮于表面,缺乏實證。通過先周考古的最新成果,可以補文獻之不足,正記載之誤訛[12]。楊凌地區(qū)豐富的先周文化遺址,不僅為先周農(nóng)業(yè)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也是為楊凌地區(qū)作為“邰”地提供了考古材料的實證。
1.古邰國遺址。古邰國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由尚德遺址、圪垯廟遺址及邰縣故城遺址等組成,面積約75萬平方米。據(jù)《元和志》《扶風縣志》《武功縣志》等文獻記載,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年) 始置邰縣。出土器物銘文證明其地望與史籍記載相印證,故更名為古邰國遺址[13]。遺址文化層位銜接時序連貫、內涵豐富、地層疊壓關系清楚,且跨時代區(qū)域較長[14]。
2010年至201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凌區(qū)文物管理所在尚德村、石家村搶救性發(fā)掘了西漢邰城故城的一座平民墓地,由西漢早期延續(xù)至西漢晚期的294座墓葬及相關遺跡組成,根據(jù)此地曾出土不少標志有“斄(邰)”字的秦漢遺物,判斷該地屬于秦漢邰城故址,并將該墓地命名“邰城漢墓”[15]。另外,2011年在這一地區(qū)更大范圍的調查中,還在法禧村東南發(fā)現(xiàn)了漢代的“邰城鑄鐵作坊”[16]。在古邰國遺址以北的西北林學院(今西農(nóng)南校區(qū))內,在一戰(zhàn)國西漢古墓葬群中也曾發(fā)現(xiàn)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的陶器。
從漢代的斄(邰)可以上溯到先周的斄(邰),漢代同一地點的豐富發(fā)現(xiàn),也為更早的邰地的探尋提供了線索。尤其是古邰國遺址的年代延續(xù)性極強,年代上既有與后稷等周祖的新石器時代、先周時期,也有西周建立后的時期,從時間上是可以吻合的。
2.坎家底遺址??布业走z址是新石器時代、先周時期遺址。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發(fā)現(xiàn)有灰坑多處,采集到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的大量陶片,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村落遺址[17]。
坎家底遺址的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先周時期,時代恰在周祖后稷以及西周建立前這一段,時間上吻合,可信度較高。目前在坎家底遺址北側建了教稼園,園內有后稷的雕像和各種農(nóng)耕文化的展示,這些文化遺產(chǎn)成為楊凌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符號。他右手持鐮,左手扶穗,深情地俯瞰著這片熱土,講述著農(nóng)耕傳承的故事。這座雕像不僅是后稷的象征,也是楊凌作為農(nóng)業(yè)圣地的標志。
3.姜嫄遺址。姜嫄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西周、東周、秦漢時期的古遺址,位于楊陵區(qū)揉谷鄉(xiāng)姜嫄村南50米處。內涵豐富,地層疊壓清楚有序,遺址所在的姜嫄村被冠以后稷之母的名字,源于當?shù)赜凭玫慕獘愇幕?,目前在該地仍有姜嫄文化的祭祀?001年重新修建了姜嫄祠[18]。該遺址的文化年代涵蓋了新石器時代,即姜嫄可能生活的時代,同時一直延續(xù)到西周、東周、秦漢。
4.武功舊城范圍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對“邰”的資料補充。楊凌舊屬武功縣管轄,武功舊城位于今楊凌東北部的武功縣武功鎮(zhèn),現(xiàn)將漆水河畔的遺址進行整理,以深入探討“邰”地的地望。
武功鄭家坡遺址的發(fā)掘者將所獲遺存分為早、中、晚三期,認為“早期的年代相當于二里頭文化晚期至二里岡下層”,早、中期遺存之間有缺環(huán),中期年代“約在太王遷岐前后”,晚期的年代“約在文王作豐時”。發(fā)掘者還認為鄭家坡遺存是先周文化,同時“改變了以前將高領乳狀袋足分襠鬲作為先周文化典型器物的觀點”[19]。這次發(fā)掘主要是為了尋找先周文化的源流,其學術路徑以武功為后稷族居的文獻指引為出發(fā)點。鄭家坡遺址出土了豐富的考古資料,聯(lián)襠鬲、深腹盆等典型器物與豐鎬遺址的出土陶器頗相近似,因而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早期的先周文化。反過來似乎又證明周人早期活動在漆水下游一帶,也就是后稷居邰。如尹盛平先生說:“鄭家坡發(fā)掘的先周遺址以及在漆水河下游調查發(fā)現(xiàn)的先周遺址,與文獻所記載的邰地,即周人先公的活動地區(qū)相吻合,時代上也沒有矛盾。”[20]鄭家坡遺址的年代,一般認為基本與整個晚商文化相始終,即使考慮鄭家坡遺址一、二期可以定在二里岡時期[21],也與后稷棄所生活的五帝時代存在相當?shù)木嚯x,尋找后稷居邰的位置需要向更早時期的遺址追溯。
武功滸西莊遺址發(fā)掘面積1 204平方米,出土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及西周時期的陶片、石器和骨器[22]1-2。在發(fā)掘滸西莊遺址的同時,在漆水河對岸的趙家來遺址也進行了同步調查,發(fā)掘面積共582平方米,主體年代為客省莊二期文化[22]2。從碳十四年代測定來看,滸西莊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年代大致處在距今4 700~4 400年左右,趙家來客省莊二期文化遺存年代大致處在距今4 300~4 000年左右,年代測定結果與發(fā)掘的地層情況與出土陶器年代吻合[22]156-157。滸西莊遺址與趙家來遺址的年代比鄭家坡遺址更早,更接近后稷所生活的時代,且這兩處遺址的延續(xù)時間較長,延續(xù)至西周時期,對于尋找邰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三)古文字視野下的“斄”(邰)
據(jù)杜勇先生研究,《周頌·思文》中的“貽我來牟,帝命率育”中的所謂“來牟”就是小麥(來)和大麥(麰),詩篇稱頌后稷在引進大小麥助民農(nóng)耕方面卓有貢獻,因而被后世奉為稷神[6]。王暉先生認為“武功趙家來遺址墻土中見到的麥稈遺跡,而武功縣也正是后稷棄的封地,這大概不是巧合。武功縣就是過去的斄,所以用敲打麥子的這個斄去稱呼這個特殊的地方,后來古文獻寫作臺、邰,不過是個假借字而已”[23]。杜勇先生認為以趙家來遺址發(fā)現(xiàn)的麥稈遺跡,對照后稷引進大小麥種植的文獻記載,又從古文字角度說明用邰地是用敲打麥子的工具“斄”來命名,從而論證武功即后稷棄的族居地,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具有很大的啟迪性和參考價值[6]。由此可見,歷史文獻、古文字、考古實物的三重證據(jù),充分加強了武功、楊凌一帶是斄(邰)的地望之可靠性。
另外,“周”“秦”可能也與農(nóng)業(yè)密不可分。最初的“周”字,字形與“田”相似。“秦”字的字形可能與舂禾有關。所以一些學者認為周、秦的字源可能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有關[24]。如此可見,“斄”“周”字與農(nóng)業(yè)相關,同在渭河平原發(fā)展壯大的“秦”一樣,可能不僅僅是巧合,與關中適合發(fā)展農(nóng)業(yè)這一有利條件密不可分。
(四)關于“邰”地與先周文化之間的關系
先周文化指武王克商以前周人的早期文化,主要是一個考古學文化概念。關于先周文化研究,學界長期爭執(zhí)不下,以雷興山先生的《先周文化探索》為例,該書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了關于先周文化的討論,并提出了兩類先周文化探索的方法。其一是用“都邑法”,即“把周人都邑內,年代相當于周人在此居住時間的考古學文化作為先周文化”;其二是用“追溯法”,即“以西周早期文化為基準,向前追溯先周文化”,“把年代與西周早期相銜接,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因素與典型西周文化中存在內在承繼關系的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作為先周文化”[25]15。使用“都邑法”的必要前提,是須確認某一遺址某一時期聚落的性質為周人都邑。按文獻記載,滅商前周人的都邑(或主要聚落)有邰、豳、岐、程、豐和鎬共六處,但目前關于這些都邑地望的認識分歧甚大,已確定豐鎬遺址乃周都豐,鎬之所在[25]16,周原遺址乃古公亶父所遷之“岐”。
關于“邰”地的認識,基本可歸納為兩類意見:其一認為“所謂‘后稷封邰’及‘邰都’地望等傳說,完全出于后人的附會”[26];其二認為確有該地,但有關地望的認識不一,或認為在晉南[27-30],或認為在陜西漆水河下游今楊陵區(qū)附近[31-33]。
“晉南說”缺乏較為可靠的文獻依據(jù),“山西夏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沒有一支與周文化有明顯聯(lián)系”[34],因而“晉南說”漸為學術界所棄置。鄒衡先生也指出:“從現(xiàn)有材料看,先周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省西部和中部涇、渭二水所流經(jīng)之地,甘肅省東部的局部地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這同《詩經(jīng)》《孟子》和《史記·周本紀》等所記周人早期活動的地域正好是相合的?!保?5]
由于古邰國遺址、姜嫄遺址、坎家底遺址等都是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xù)至秦漢時代,古人在楊凌地區(qū)長達三千多年的居住,層位銜接,時序連貫,又有文獻記載作印證。楊凌地區(qū)為“邰”的地望之說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目前學術界更多學者還是贊同后稷的族居地在關中而不在晉南[36-39]。
盡管對于“邰”在楊凌、武功一帶這一說法,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材料,比如目前的文字材料是戰(zhàn)國到漢代的“斄”,缺乏與后稷同時代的文字自證材料。然而就目前情況來說,國內公認的考古出土最早的文字是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由于我國早期的書寫載體多為竹簡、絹帛等有機質材料,故無法苛求日后能在楊凌地區(qū)發(fā)現(xiàn)后稷的族人在堯舜時期的文字材料。正如杜勇先生所言,“在別無資料可以求證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還是需要尊重傳世文獻的記載,對傳統(tǒng)說不宜輕加懷疑和否定,否則傳說時代的古史研究再也無法找到可用的文獻材料,最后只有陷入歷史相對主義的泥淖,化上古文明為虛無了”[6]。目前,如果尚無法完全推翻傳世文獻的記載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不是陷入一味地疑古。
三、徐旭生1933年陜西古跡調查與1934年“西農(nóng)”建校之關聯(lián)
學者們普遍將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前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所)徐旭生、蘇秉琦以及前中研院史語所石璋如等人在陜西地區(qū)開展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視為“先周文化探索的肇始”[1]4。1933年,前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在參加易縣燕下都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之后,考古組組長徐旭生開始籌劃陜西考古工作。
在徐旭生先生考察的前一年,即1932年10月,“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成立,于右任、楊虎城等人為籌備委員;同年12月,該委員會改名為“建設西北農(nóng)林??茖W校籌備委員會”,于右任、張繼、戴季陶3人被公推為常務委員,開始學校籌備工作。1933年8月,加推邵力子、王世杰為籌備委員會委員[1]4。1933年2月24日徐旭生與?;莸诌_西安,陜西省的“楊邵二主席(引者按,指楊虎城和邵力子)省政府秘書長及各廳長均招待殷勤”[37]。此時的楊虎城已為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作籌備工作,可能此時徐旭生與楊虎城、邵力子等人也溝通了關中地區(qū)的周文化等內容,徐旭生的考察計劃可能也在楊虎城等人的指導下繼續(xù)完善,楊虎城等人對西農(nóng)的選址可能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1933年5月30日,徐旭生“至武功,此后,路數(shù)次上下極長之大坡。此時路間備極荒涼。麥苗已極壞,且種不及半!余田均荒!途中多時不見一行人!吾等至此,疑是否尚可言災!民既無有,尚何災情之可言?!保?8]
徐旭生陜西古跡調查的下一年(1934年),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成立。于右任、戴季陶、楊虎城、邵力子等人選址于此,是否參考了徐旭生先生的陜西考察,雖已無法確知,或有所了解,但是從建校的理由來看,建校者也突出強調了楊凌的周文化、中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祥地的重要意義。
另外,徐旭生先生所目睹的武功地區(qū)的災荒,也是西農(nóng)急切建校的另一個重要背景。據(jù)《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史稿(1934-2014)》載:“20世紀30年代初,中華民族正處于風雨飄搖的災荒戰(zhàn)亂年代,國家積貧積弱,農(nóng)業(yè)不能自給,工業(yè)遠未自立,而西北地區(qū)更是災荒頻仍,民不聊生。陜西雖有八百里秦川,但據(jù)史料記載,僅在1928-1932年期間,由于旱災、蝗災、狼災和瘟疫流行,死亡達300萬人……1931年,全國高等農(nóng)業(yè)學校發(fā)展到17所,而西北地區(qū)竟無一所。”[1Mxiy2Z3WoA62NMyqbmkaT/+WNlWOkkEtlGgvauYGtOM=]3由此可見,解決西北地區(qū)災荒的一大最亟需、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農(nóng)林推廣教育,1934年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的創(chuàng)辦,可謂是一件解決關中災荒燃眉之急的重大事件。
樊志民先生也曾突出強調西北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歷史證明西北的潛力很大,一直是中原王朝發(fā)展的大后方,為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及經(jīng)營提供了許多經(jīng)驗[39]。誠然,自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穡以來,西北地區(qū)一直是周、秦、漢、唐的重要糧食生產(chǎn)地,關中沃野千里,雨季與高溫期同步,明顯的周期性氣候特別適宜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展,良好的自然條件也為農(nóng)業(yè)教育與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自古至今亦如此,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石璋如1943年“傳說中周都”調查與“西農(nóng)”選址歷史價值的再豐富
1943年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石璋如先生在從蘭州前往洛陽的路上,因平?jīng)龃笱?,于是在邠縣、長武、栒邑開啟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涇水流域的考古調查與試掘,“戲劇性”地揭開了周都考察的序章,3月20日在西安寫信向時任史語所所長李濟匯報情況,經(jīng)同意1943年5月起正式前往渭水流域展開“傳說中的周都”調查[40]。
在《關中考古調查報告》[41]刊布之前,石璋如已根據(jù)調查先刊發(fā)了《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42]。他說,“現(xiàn)在對于殷代的文化,能夠有一個相當?shù)牧私猓荒懿徽f是發(fā)掘安陽的結果”,殷墟發(fā)掘“最可寶貴之點”是“成功了一根最準確的中國考古學上的標尺”,“之所以能夠取得‘考古標尺’的地位,正是因為它是殷代的都城所在”,所以他認為“歷史上早期的都城,是從事考古工作最理想的出發(fā)點”,而石璋如正是希望通過對周都的考察,“在中國的西部,找出另一根考古標尺來”[42]。
石璋如所謂的“傳說中周都”是指文獻所記的斄、豳、岐、豐、鎬等五處都邑,而他的研究方法是“把籍載中所記的位置,匯為一處”,然后“在可能的范圍內,親自去尋找,看看那里是否真有遺存”。經(jīng)過甄選,石璋如把周人的五都與以下九處遺址聯(lián)系起來,其中“斄”地他結合文獻考定在武功漆村或姜嫄咀一帶,而在調查中他發(fā)現(xiàn)“籍載上所記的這兩個地方,都有古代的遺存,也同是彩陶遺址,可見這兩個地方也有它的淵源的”,但未選定具體哪一個是“斄”[42]。
石璋如彌補了徐旭生1934年未能詳細考察關中周都的遺憾,初步對于周都的遺址進行了推測與聯(lián)系,通過實地調查,基本確認了五個周都的大致位置。結合現(xiàn)今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五都”的范圍除了早期的斄、豳二都,尚不能完全確認其準確位置,岐、豐、鎬的位置大致是準確的。
其中石璋如所調研的“姜嫄咀”正是今楊凌示范區(qū)的姜嫄遺址,據(jù)西北大學劉士莪先生回憶,1976年10月28日,他曾陪同鄒衡、錢江初兩先生去姜嫄大隊(即今姜嫄村)調查,發(fā)現(xiàn)仰韶、龍山時代的灰坑,根據(jù)姜嫄廟部斷崖面看,文化遺存分上下兩層,下為仰韶,上為西周期。據(jù)羅西章同志談,前年冬在村西北發(fā)現(xiàn)西周墓一座,出土數(shù)件陶器。去年在姜嫄咀西300米處發(fā)現(xiàn)一座漢墓,出土“斄林共鼎”陶器一件。推測這一帶可能是西漢斄縣早期所在地,后來縣治遷至今揉谷公社法禧大隊所在地一帶。斄即邰,可知這一帶又與棄封于邰有關[43]。
石璋如1943年關于“傳說中周都”的調查,更加確認了楊凌地區(qū)的先周文化遺址,首次將“邰”與具體的遺址相聯(lián)系起來,增強了姜嫄、后稷所居之“邰”地的歷史信度。這一年調查,國立西北農(nóng)林專科學校(1938年更名“國立西北農(nóng)學院”)已成立近十載,徐旭生、石璋如兩位先生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也側面豐富了學校選址的歷史價值。1976年鄒衡、錢江初、劉士莪三位先生的復查,再次確認了姜嫄遺址的價值。
另外,對于考古調查的遺址能否與重建上古史,在上世紀曾眾說紛紜,這源于“古史辨”派的思想。顧頡剛先生于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即“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44]60。顧頡剛曾認為,“后稷”可能為官名,而非一人之名,后稷本是周民族所奉的耕稼之神,作為他們的始祖[44]66。也就是說,后稷如果存在,那他也是夏代以前農(nóng)官的總稱。
在“疑古派”的影響下,近百年來學界對史料真實性的懷疑度不斷增加。直到1992年,李學勤先生發(fā)表了《走出疑古時代》這篇號角性的著名演講,痛感疑古思潮在當今學術研究中產(chǎn)生的負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證指出,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證明相當多古籍記載不可輕易否定,我們應從疑古思潮籠罩的陰影下走出來,真正進入“釋古時代”[45]。雖然不能一味地懷疑、否定,但是也需要保持謹慎和理性。對于中國上古史研究來說,唯有認清并擺脫傳統(tǒng)的文獻導向的“證經(jīng)補史”思維方式,以考古學為本位,結合可信度和準確性經(jīng)過嚴格論證的文獻史料、人類學與其他多學科成果,走“考古寫史”之路,才能構建科學的中國上古史,實現(xiàn)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的目標[46]。歷史學、考古學研究需要多重證據(jù)、多鏈條的論證,不能急于下結論。
五、西農(nóng)選址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繼承與創(chuàng)新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目前作為國內一所綜合性高等院校,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現(xiàn)代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的發(fā)源地,也是全國農(nóng)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nóng)業(yè)院校。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前身,創(chuàng)辦于1934年的國立西北農(nóng)林??茖W校,肩負著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以及解決關中乃至全國饑荒問題、糧食問題的使命。先秦諸子學說受農(nóng)耕母體文化之滋養(yǎng),都不同程度地重視或強調農(nóng)業(yè)?!渡袝ず榉丁菲钻U “食為政首”,《禹貢》篇提出“任土作貢”,周祖后稷“相地之宜”,這使得中國的農(nóng)業(yè)在初始階段就有了一套比較理性實用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47]。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農(nóng)業(yè)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建設農(nóng)業(yè)強國要體現(xiàn)中國特色,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nóng)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強國模式”[48]。“中國特色”所立足的“農(nóng)耕文明的歷史底蘊”,正是西農(nóng)應該長期堅持傳承下去的精神內核。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辦學已逾九十載,一代一代的西農(nóng)人扎根西北,矢精矢專,櫛風沐雨,砥礪前進。西農(nóng)始終秉承著“誠樸勇毅”的校訓,經(jīng)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發(fā)揚后稷教民稼穡的精神是西農(nóng)充分發(fā)揮“兩個結合”的體現(xiàn)。“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49],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楊凌悠久燦爛的周文化、教稼文化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推動楊凌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也是推動“中國農(nóng)科城”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不斷突破并走向新臺階的堅實基礎。同時,楊凌也位于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上,目前已建成上海合作組織農(nóng)業(yè)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qū)國家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領域合作,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也在中國農(nóng)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中繼續(xù)不忘初心,昂首前行。
參考文獻:
[1]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史稿》編審委員會.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史稿(1934-2014)[M].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 劉兆義.扶風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508.
[3] 向熹.詩經(jīng)譯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111-112.
[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6] 杜勇.后稷族居地在關中不在晉南[J].邯鄲學院學報,2020(02):52-56.
[7] 許慎.注音版說文解字[M].徐鉉,校定,愚若,注音.北京:中華書局,2015:128.
[8] 許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85.
[9]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0.
[10] 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474.
[11] 胡子堯,井中偉.周代申國考辨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2021(03):87-96.
[12] 樊志民.先周考古與先周農(nóng)業(yè)史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01):81-86.
[13] 古邰國遺址[EB/OL].(2019-08-29)[2024-04-15].http://qiye.zpxuan.com:89/show/90524164532850/spw908221655-10727.html.
[14] 古邰國遺址(國保文物)[EB/OL].(2019-11-04)[2024-04-15].https://wltyj.yangling.gov.cn/wldt/ww/wbdt/142707788-8703770626.html.
[15]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凌區(qū)文物管理所.邰城漢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
[16]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邰城鑄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
[17] 坎家底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EB/OL].(2022-06-10)[2024-04-15].https://wltyj.yangling.gov.cn/dtyw/wbdt/1535074077935955970.html.
[18] 姜嫄遺址[EB/OL].(2021-03-25)[2024-04-15].https://www.ylq.gov.cn/info/content.jsp?tm_id=96&info_id=32225.
[19] 寶雞市考古隊.陜西武功鄭家坡先周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4(07):1-15.
[20] 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4(07):42-49.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33.
[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武功發(fā)掘報告:滸西莊與趙家來遺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3] 王暉.從大小麥在中原地區(qū)的種植傳播看后稷棄在我國農(nóng)業(yè)史上的重要貢獻[M]//古史傳說時代新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79.
[24] 雒江生.釋“秦”——西周國名考之一[J].天水師專學報,1987(00):29-35.
[25] 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6] 胡謙盈.淺談先周文化分布于傳說中的周都——周族起源探索之四[M]//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158.
[2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292.
[28] 鄒衡.論先周文化[C]//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42.
[29] 王玉哲.先周族最早來源于山西[J].中華文史論叢,1982(03):1-24.
[30] 王克林.試論齊家文化與晉南龍山文化的關系——兼論先周文化的淵源[J].史前研究,1983(02):70-80.
[31] 羅西章.古邰地望小考[J].教學與科研,1984(03):46-52.
[32] 張?zhí)於?關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85.
[33] 牛世山.周族X0KcQ87+XTizQp5qJT0glQ==起源與先周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C]//三代考古(七).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50-475.
[34]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概要[C]//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再續(xù)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17.
[35] 宗禮(田仁孝),劉棟(劉軍社).先周文化研究六十年(1933-1993)[M]//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268-285.
[36] 劉軍社.先周文化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
[37] 孫慶偉.追跡三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71.
[38] 徐旭生.徐旭生陜西考古日記[M].羅宏才,注.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5.
[39] 樊志民.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在西北開發(fā)進程中的歷史地位[J].科學·經(jīng)濟·社會,1985(02):157-161.
[40]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石璋如先生口述歷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284.
[41] 石璋如.關中考古調查報告[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56(27):205-324.
[42] 石璋如.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J].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20-2):91-122.
[43] 劉士莪.鑿空的智慧 難忘的友誼——憶與鄒衡先生往事七則[J].考古與文物,2007(01):11-18.
[44]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C]//古史辨(第一冊中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
[45]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M].沈陽:中華書局,1963:19.
[46] 徐良高.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J].中國社會科學,2021(09):189-203.
[47] 樊志民.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J].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2016(04):26-30.
[48] 習近平.加快建設農(nóng)業(yè)強國 推進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J].求是,2023(06):4-17.
[49]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 Selection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by Yangli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HEN Keyao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Yangling zone belongs to the ancient Tai,and according to documents, “Tai” is the name of Houji's mother Jiang Yuan’s country,the first ancestor of the Zhou people.Later Emperor Yao gave Tai to Houji as a fief,and Houji taught people to grow crops in Tai.Yangling,as the birthplace of pre-Zhou agriculture,has a fertile and wild land for thousands of miles,and its obvious periodic climate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farming culture.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s have also been discovered in Yangling,such as Gutaiguo Site,Kanjiadi Site,and Jiangyuan Site,which demonstrate the rich pre-Zhou history of Yangling.In 1934,shoulder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the Northwest and promoting learning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the National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Xinong) was initiated and founded by Yu Youren and others,in Zhangjiagang, Wugong (today’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Northwest A&F University,a famo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in the past 90 years.The site selection of Xinong is actually rooted in the long history,culture and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Yangling zone:for example,Xu Xusheng’s “Shaanxi Historic Sites Survey” in 1933 may have provided som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next year’s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while Shi Zhangru’s “Legendary Zhou Capital” field survey in 1943 may have enriched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 selection of Xinong.In the past 90 years,Northwest A&F University has been continuing to remember the original intention,to keep the firm concept of “Persist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an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y.
Keywords:Yangling;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Northwest A&F University;significance of site selection
(責任編輯:王倩)